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美国的主流媒体——从《纽约时报》说起 作者:西木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美国的主流媒体——从《纽约时报》说起 作者:西木
AlphaQ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ZT: 美国的主流媒体——从《纽约时报》说起 作者:西木
(508 reads)
时间:
2003-6-01 周日, 上午5:18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从小就养成一个怪癖:喜欢读报。开始父母嫌我太小,不给我订《中国少年报》,所以我只好捡他们读过的《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
大多数人觉得这两份报纸挺枯燥,可我却读的津津有味,漏一天比少吃一顿还难受(有一阵确是每天吃饭顿数少于报纸份数)。没多久我就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二十九个省和直辖市的书记及省长(当时海南尚未建省),还有八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如数家珍。当然,我也能不打嗑巴地报出古巴,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柬埔寨等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名字。在这之后我才认识了《中国少年报》的小虎子和知心姐姐。但我不喜欢报纸上虚构的人,觉的编故事是《少年文艺》的活;我倒更爱读报上的真人,比如罗共总书记齐奥塞司库如何如何。不过当时也没多想读的真人是否就是真事。
大学毕业后来美国,我惊喜地发现校图书馆的报架上陈列两份中文报纸:大陆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台湾的《中央日报》(估计校方国共两党都不想得罪)。于是我恶习未改,更变本加厉,每天下课就溜烟直奔图书馆,真是离祖国越远对汉字越亲;物以稀为贵,字字千金,我连华人小学生作文竞赛范文和海外征婚广告都珍惜精读。认繁体字也是那时候练出来的,也顺便认全了所有和台湾正式建交的小国名字。
不知这样过了多久,每天翻完海峡两岸的宣传,我也顺便浏览起英文报刊了。先从《华尔街日报》起,后来牵上《纽约时报》。开始一阵儿很别扭,常常一知半解,而且不能象读中文那样一目十行。但硬坚持了几个月,结果很出乎我的意料:我戒读中文报纸了。不是我存心立志忘本,而是一旦读进去以后,才发现英文报纸比中文的好看多了。有了对照,打死我也不肯再读“李鹏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西哈努克亲王和诗琳通公主”,或“行政院长连战太平洋岛屿外交之旅大捷”了。
几年读下来,我对几个美国主流报纸和杂志有了些感受,拈来供想看英文报刊的朋友参考。新闻媒体是美国继白宫,国会和最高法院之后的第四重镇(有人甚至把独立的新闻媒体拔的更高),了解一下挺好。至于是否从此会对某个报刊爱不释手,全凭个人兴趣口味。不过我建议你先订阅半年或去图书馆转六个月。即使最终觉得还是《新民晚报》海外版的市井气息更亲切也无可厚非;当年别的叔叔阿姨看我天天撅着屁股趴在《参考消息》上挺奇怪,我妈就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先从《纽约时报》说起。
《纽约时报》
虽然《纽约时报》的读者多数来自于纽约,新泽西和康州,但它同其他几份大都市日报—比如《芝加哥先驱报》或者《波士顿环球报》—不可并论。经过多年的滚打,《时报》已发展成为美国主流报纸的旗舰,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问题等领域的报道及评论,即使起不到 “舆论导向” 作用(好象在言论自由的国家很难做到),也对美国在这方面的政策制定有巨大影响。
我修过一门政治系的课,教授是曾在白宫工作多年的高级幕僚。他说每天上班坐下后的第一件事是把脚翘在办公桌上,第二是扫一下当天《时报》的头版,第三才轮到撩一眼CIA送来的昨日情报综述。“我敢打赌,”教授称,“十之六七,我从《时报》获得的有价值信息比从CIA的情报材料还多。”这倒不是CIA特别无能,或《时报》记者都是卧底特工;因为《时报》的特殊影响力和地位,各色政客党派团体组织,往往以不具名的方式向《时报》的记者泄露各种各样的内幕,以期达到自已可告人或不可告人的目地。记者职责是报道事实,所以来者不拒;当然,优秀的记者懂得报道尽可能全面的事实,以免被人当了枪使。
我每天早上不敢把脚翘在桌子上,更看不到CIA的情报,但读《时报》确是自发享受。我表面老实内心却惟恐天下不乱,所以读《时报》的大块头“硬”新闻就很过瘾,比如军事(美军特种部队营救女战俘Jessica Lynch的过程),政治(国防部长Rumsfeld和国务卿Powell的明争暗斗),商业(Enron的高层经理发了自已但涮了小股民—连我在内),及体育(老虎伍兹在Master高儿夫球大赛上栽了)等等。
当然,看过事不关己的头版大事之后,我也很爱从分版上读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软”新闻,比如说教育(到底谁受益于大学录取和工作录用的Affirmative Action政策),健康(减肥和癌症的关系),理财(怎么少交税),汽车(最好的家庭用车是新款本田Accord还是丰田Camry),和室内装饰等。另外,我是铁杆影迷(但不追星),每周五浏览一下周末即将推出的电影,准要读A.O.Scott的影评后再做主张(美国的影评不用担心剧情被剥的一丝不挂,影响随后看电影的兴致)。他枪毙的片子我一般就不劳驾了;他大力推崇的我基本会光顾。
《时报》虽立足曼哈顿,但其报道和影响远超出了纽约甚至华盛顿。据说《时报》驻外国记者站的覆盖面同CIA的全球情报网可比高低。因为中国的特殊地位,《时报》驻北京站的地位举足轻重,发自中国的报道常上头版,让我这种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人倍感欣慰。最近的例子是中国的SARS瘟疫流行。《时报》的驻京记者Elisabeth Rosenthal于四月十号捅出了退休老军医蒋彦勇的真话,结果文章成了张部长和孟市长的乌纱帽落地的导火索。稍后,她还发了几篇长文叙述SARS从广东顺德的起源,以及随后传播蔓延的来龙去脉,读起来身临其境。(顺便提一下,习惯了中国的”主旋律”的新闻报道,可能会觉得《时报》爱和中国过不去;不是河南艾滋病村,就是江西小学校爆炸,再不就是领养女婴,很少提“三个代表”。不过瞄多了《时报》对美国乌鸦的描述,通常都比中国的还黑,也就不怎么想着”妖魔化”什么的了。)
“硬”新闻也好”软”新闻也好,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时报》的专栏文章;每天在社评的对开都登两三篇千字左右的犀利时评,轮流出自这几个大腕之手:Paul Krugman,Maureen Dowd,Nicolas Kristof,William Safire,和Thomas Friedman.他们可没一个是等闲之辈,让我一一道来。
Paul Krugman是经济学教授,先任职于麻省理工的管理学院,后跳槽到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系,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占个山头。但他真正名鹤声起象牙塔之外是在九十年代中期。Krugman不信亚洲 “四小龙”的经济奇迹这个邪,只身预测那是即将破灭的泡沫。此大嘴一张,他立刻从新加坡政要李光耀的座上客跌下来,还被校友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归入“西方一小撮反马敌对势力”。但随后的亚洲经济风暴印证了他的大胆灼见。这几年Krugman不甘教书育人,在政治上颇为活跃。他的专栏几乎篇篇和小布什过不去,不是抨击其经济振兴措施,就是反对其战争政策,捎带也同国会的共和党派过几招。Krugman对小布什的不敬可比Dixie Chicks 厉害多了。谁要是不喜欢小布什,读他的专栏肯定比听Dixie Chicks的歌还舒畅。
Maureen Dowd曾是《时报》驻首都华盛顿记者,专长美国总统大选和白宫事务的报道,因此对美国国内政治了如指掌,曾因出色的政治评论获得普特利兹奖。她是个公认的粉面杏眼美女,但她的文章比她的脸盘更靓。Dowd以夸张讽刺挖苦见长,是个带刺的冰玫瑰。她对小布什也很不感冒,大选前后没少拿他开涮。现在有了Krugman盯着小布什,她的弹药就多集中在正副国防部长Rumsfeld和Wolfowitz身上了。Dowd喜用华丽偏僻的词藻,但言简意赅生动泼辣。我读报极少查字典,读她的专栏却例外;读不懂时憋的慌,读懂了常常捧腹大笑。
Nicolas Kristof和中国有不少瓜葛。直至一九九0年,他任《时报》驻香港和北京的首席记者。因对天安门六。四事件的出色报道,Kristof和他的华裔太太Sheryl WuDunn双双获得普特利兹奖。而后他们出了几本关于中国的书(如有兴趣,可翻阅他俩合著的《China Wakes》)。Kristof的专栏文章多与亚洲事务相关,其中不少牵扯到中国。前不久他在专栏中谈到所采访的大陆幼儿园小朋友个个不但数学了不得,而且英文也顶呱呱,由此惊叹中国不久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我有些不以为然。想当年我学《史丰收速算法》,能不眨眼心算两位数乘法,Long Live Chairman Mao也背得溜溜的,这些年过去了也不就是流落到美国养家糊口。)
William Safire大学二年级就缀学了,但不能因此小看他。他年纪轻轻时就任尼克松总统的演讲撰稿人,文笔相当的好。(他同时在《时报周日杂志》开了一个叫”关于语言”的专栏,每期讲一段用词,比如上期是Acute和Severe的区别;经常读这个专栏会提高英文水平)Safire后来成为共和党内一个趋于保守的鹰派份子。他对中国较强硬,曾发表数文争论中国是否窃取了美国的核武器机密,属持“中国威胁论”的一派。他比较关注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和政局的演变。相对来说,Krugman和Dowd的专栏,乃至整个《时报》,都偏左倾和民主党;也许正因Safire的右倾立场,他的专栏能起一些平衡作用。另外,Safire的影响不局限于报纸;他还频繁在NBC周日的”会面媒体”政治论坛节目中亮相,阔论每周时事。
Thomas Friedman获得不是一次而是三次普特利兹奖,全是因报道中东问题。他曾是《时报》驻贝鲁特和耶路撒冷的记者,出了《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等几本有关中东政治的书。说实在的,自多年前读“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源自《参考消息》)到现在,我始终没弄清楚到底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谁该挨打谁该可怜。现在又乱上加乱出了伊拉克,更是一头雾水;可能是不熟悉那儿的宗教渊源和文化习俗。Friedman是这方面的专家,什么教派什么组织什么时候干了什么拎的很清,因而写出的见解很独到。他是少数几个支持小布什对伊拉克开战的大牌记者之一。
(即使是《时报》的大牌记者,也都是从无名小辈干起。大约两年前,我偶然在《时报》上读到一篇有趣的关于新移民学习和就业的自传文章,颇有同感。作者是从大陆来的女孩赵一露(音译Zhao Yilu)。她从上海到耶鲁大学读本科,毕业后不久加入《时报》。《时报》的记者职位异常抢手,她能跻身于林值得骄傲。报界行规是记者从最底层滚打摸起,她也不例外;她署名的报道现还多局限于纽约地方新闻。期望她羽翼速丰,将来在《时报》的头版多读到她的文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时报》每周日出版的两个特刊:《时报书评》和《时报周日杂志》。前者是作者,出版社和广大书虫的圣经。新出版的书若被《时报》评论已是荣幸,如果再获得其好评的话就意味着销售量翻番,作者名利双收,出版社利润滚滚。它每周按小说,非小说,儿童等类列出最畅销书排行榜。我时不时去排行榜瞟一眼看是否有感兴趣的书出来。《时报周日杂志》每期有两三篇重点长文,往往是对当前一些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比如最近的一期是关于核武器的扩散问题(挺严重),和北朝鲜青年叛逃到韩国后的生活(挺惨)。如果有大块时间,读这个杂志很享受。
在互连网时代,不能不提网上读《时报》。正如我父母以前没想到能在家通过电视看电影,我也没想过在电脑上读报。但一旦开始就顺理成章了。我认为《时报》网络版是所有网上刊物中最棒的。它的版面整洁流畅,如果设置好字体及大小,读起来很舒适爽目。它最大的好处是能免费阅读所有印刷版的内容(须注册一下),其次是可以检索相关的文章,最后是能方便的Email好文章给朋友共赏。事实上,我经常去”被Email最多的文章”目录看看,常常可以发现漏读的好文章;比如刚看到的一篇标题叫“英国科学家证实:鱼上钩时感觉可痛苦了”。(绝非我杜撰)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2476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