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香港《信报》/郑永年:“非典”与中国制度病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香港《信报》/郑永年:“非典”与中国制度病   
所跟贴 香港《信报》/郑永年:“非典”与中国制度病 -- Anonymous - (4128 Byte) 2003-6-01 周日, 上午3:22 (487 reads)
常乐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香港《亚洲周刊》/纪硕鸣:非典催化改革寻求制度创新 (131 reads)      时间: 2003-6-01 周日, 上午3:5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非典带来中国变革的新动力,胡温体制冲破旧有官场文化及惯性思维的束缚,信息开放

及干部问责制逐渐落实,七百多庸官被拉下马。但北京的智囊机构提出,必须寻求制度

创新,决策、用人、都要制度化、科学化、透明化,勿靠一时的紧急动员力量及行政命

令,才可长治久安。



------------------------------------------------------



非典撕裂了传统和共产党教条的口子,令中国走进了六四以来思想、文化、学术领域最

为活跃的时期。官方新华社发讣文,对被指为自由派旗手的中共老党员李慎之作出客观

评价﹔中央电视台新近播出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对晚清历史人物作新的评断,反映

了新的思想解放﹔因媒体揭露,来自武汉的大学生孙志刚在广州冤死一案见了青天,领

导的关心虽然晚了,却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文的关怀。



一场非典暴露了中国追求经济高增长所掩盖的社会、行政、医疗及媒体等制度方面的弊

端。中国新领导人坚持坦诚面对国际社会、扩大对外开放,反过来迫使自己加快全面改

革,这个改革就从整顿吏治开始。当局从重、从快处理抗疫不力官员,七百多名庸官被

拉下马﹔落实资讯透明化、惩治官僚主义,是取信于民开始,预期更大改革将铺开。



理论界痛苦深刻反思



中国理论界开始活跃,非典呼唤中国改革开放的风云,也孕育着中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的机遇﹕非典暴露出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弊端,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应对﹖进入

后非典时期的中国应该做些什么﹖非典能否促进或应该怎样加大改革开放步伐﹖一连串

的问号,成为中国理论界需要严肃对待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被称为进入了后改革时期的中国,似乎更强调实证,

而淡忘了在改革开放中曾经相当活跃的理论及战略研究﹔「发展是硬道理」让全国上下

兴奋,但只重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忽略了改革在其他领域的深化,埋下了经济、社

会、政治整体改革结构上不平衡的祸根。



胡锦涛、温家宝初掌大权就遭遇非典型肺炎这场世纪瘟疫,看清了中国社会人祸的危

害,他们在接受新考验中立志要形成自己的崭新体制。胡和温一方面深入疫区,频频与

一线医务人员见面,展示铁腕抗疫﹔一方面大刀阔斧撤换庸官,力求透明、公开、负责

任,展露铁腕改革。



非典蔓延显露社会病



虽然,推行的信息公开、干部问责等新措施还缺少制度保证,但种种迹象表明,非典的

灾难已令胡温下决心要冲破束缚,迎向体制创新,危机正在变为契机。胡温领导新体制

要冲破疫情形成的国际封锁,以崭新的姿态重建国际信心﹔要冲破旧官僚文化的影响,

形成新领袖的新形象﹔要冲破二十年来改革遗留的「欠账」的束缚,迎向结构性改革的

体制创新。胡温新领导要以深层次的改革为中国强身健体,提高全党及全民族抗衡人祸

的免疫功能,非典正在催化中国酝酿一场涉及多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寻求制度创新。



有专家认为,非典病毒可以在社区快速蔓延,并造成人命伤亡,已远远超出医学的范围

而成为城市病、社会病、政府病。事实上,连续数年的高速发展,或许令近年来处于太

平盛世之中的中国人忘却了如何面对生存危机、初尝改革开放硕果的滋味也使中国人忘

了改革仍任重道远。一场非典型肺炎袭来,使中国的体制重新面临考验。



这些年来,学者的认识已习惯于将视野首先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层面。任何国际性的重大

事件发生后,中国的学者都会快速的分析事件对中国已经打下的经济江山的影响,对非

典的认识也是如此,并在现实面前,程度不同的出现意见的裂变。



以着名学者胡鞍钢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非典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即使有局部的致命打

击也不会影响全局。按照胡鞍钢所在的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研究,百分之九的

GDP增长仍是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而以国内学院派和海外的投资银行为代表,认为

非典对中国存在严重影响和冲击,各大投资银行已经陆续调低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预

测。



不过,非典对中国影响的研究仅停留在医疗及经济问题上似乎远远不够,更多的迹象可

以使人们相信,在战胜非典病毒的同时,这实际上是再一次向中国传统体制宣战的开

始。最近在北京学术领域相当活跃的谘询企业安邦集团一份四万余字的报告,受到学术

界同仁的关注,也引起领导的重视。这份题为《中国,需要勇气的时刻——萨斯病对中

国影响的深层分析》由安邦的策略分析师陈功撰写,以详尽的事实对非典在经济、社

会、政策、国际、公共卫生等方作出深度分析,报告认为,在国内体制层面,灾难发生

之际表现出惊惶失措的同时,转捩点也是明显的,卫生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长孟学农去

职,表面上是对疫情控制不力,是基于职责理解而采取的行动,「但这实际是一种向体

制传统告别的开始」。



报告提出了非典风暴存在引发社会、政治风险的可能性。报告强调,当前面临的压力确

实非常大。



非典会引发政治风险



虽然中央一再强调,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非典防治,但通过各地的反映可以发现,其

实现在大家竭尽全力只抓防治非??。依照这样的现状,再加上非典长期化的可能性越来

越大,就经济压力和现在的防治对策而言,中国是难以长期维持下去的。必须看到,防

治对策暴露了严重缺陷﹕首先,切断了正常的物流,阻断了国家经济命脉﹔其次,各地

自行其是,乱成一团,严重缺乏应对标准和程式﹔第三,市场秩序已经被严重打乱﹔第

四,外来投资和外来商业交流严重受阻﹔第五,国有经济体系没有发挥作用,而民营经

济体系严重受挫。



报告指出,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运气之外,都需要从体制入手才能有最终解决方案。

未来如果非典长期化或是反覆化,体制问题将突显,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演化为政治

风险。陈功强调,这次的非典病魔,已经将战略研究的价值,用最深切的方式告诉了我

们,未来国家的研究计划,必须将战略研究作为重中之重。



改革的战略研究重新提到了议事日程,非典的影响或许正在成为新一代领导人下决心进

行结构性改革的契机。亚洲周刊获悉,国家有关部门已将非典对中国的影响及思考的课

题,交托给胡鞍钢为主任的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也在专家学者近

期讨论的基础上编制《警钟﹕非典与制度改革》一书,可望在七月份应市。中国改革发

展研究院的专家指出,非典令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过去依靠做大经

济「蛋糕」来缓解社会矛盾的余地越来越少了,全面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新一届政府

肩负着从经济体制内外部相互关系的改革向重视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相适应的结构性

改革的转变。



面对国际舆论的压力,当局实际上将深化改革提前摆到议事日程﹕快速撤换不称职官

员、信息透明、启动预警机制、出台有关法规,学者认为这是「开放倒逼改革」。中国

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转轨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新林对亚洲周刊表示,非典

疫情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检验,在危机中看到了二十多年来尚未解决、与开放社会

极不适应的各种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认识到『改革开

放』四个字的分量,中国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国际的支持,需要国际的重新认

同,以及中国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中国在开放中成为全球一体化的得益者。但疫情下,至今全球已有超过一百个国家实行

对中国的封锁,限制中国公民到该国商务及旅游活动。更有国家或进口商开始要求中国

企业出口货物需出具无非典病毒的证明书,非典疫情已转化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担忧,

成为一道新的贸易壁垒。上海耐视达反光材料有限公司最近应客户要求寄一份特快专递

的样品,结果却被快递公司拒收,公司四处打听,至今不知那个部门可以出具产品的无

病毒证明。总经理王建胜表示,耐视达产品以外销为主,海外的封锁不仅使非常受欢迎

的「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受挫,也会令中国不少企业雪上加霜。



坦然面对显改革决心



事实上,非典疫情暴发后,中国新一届政府一直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开放态度、融入世界

的决心。从尽快邀请世界卫生组织视察,到总理温家宝远赴泰国出席「中国—东盟领导

人关于非典问题特别会议」,以谦和的姿态赢得了周边国家的谅解﹔从副总理兼卫生部

长吴仪出席日内瓦世卫大会积极介绍中国抗疫情况化解国际忧虑,到胡锦涛接受俄罗斯

国际文传通讯社采访时表示﹕确保疫症不扩散海外,中国将与国际社会合作战胜非典的

承诺,均显示了中国新一届领导不愿在非典疫情中被国际社会抛弃的决心。



高速增长有不少欠账



而这段时期,中国外交部也主动地扩展外交工作,努力消除各种不利影响,谋求重建良

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清华大学毕业、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香港科技大

学经济学系教授李稻葵相信,加入世贸组织后以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告诉中国领导人,

不存在离开世界的中国发展,也没有脱离了社会整体发展的经济高增长。李稻葵认为,

非典尤如催化剂,令中国在短时期内使信息公开、干部问责、财政动员、采取应急措

施、寻求国际合作等方面出现显着改观。但非典也显现了长期来中国改革的「欠账」,

公共卫生方面投资不足、医疗体制改革的漏洞,李稻葵说,现在医疗费个人包干,有人

为省钱就不去看病,增加了传染的机会﹔另外,劳动力的管理体制明显出现问题,这次

在农村没有疫情爆发,多半是「运气」,还有社会保障体制、信息透明化及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等的问题都会是紧接着的改革重点。



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政府始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GDP的增长数字成为

各级政府唯一的政策目标,非典危机使得中国政府对生命的关注第一次超过了对经济增

长的关注,唐新林表示,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强调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

标的全面小康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完善公共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

务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白钢接受媒体访问时也表示,非典事

件对中国未来政治改革的影响不可低估,尊重公民的知情权以及相关的言论壅滞和新闻

失真等问题,将在中国明年修宪时得到改善,中国宪政改革会很快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迟福林提出,非典危机中有五个方面是下一步改革的重

点﹕政府改革,政府职能转换应当从优先经济目标向优先社会目标转变﹔传媒改革,信

息必须公开﹔医疗改革,重视公共保障机制及农村医疗状况﹔社会改革,扩宽社会参与

渠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民主化及舆论监督。在抗疫过程中,有些改革已经推

行,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詹长智教授认为,国际社会及大陆民众对新一届领导的

信任是从四月二十日罢官为转折,之后的制度建设、法制建设速度空前的快,但詹指

出,现在仅是把问题揭开,「暴露问题本身有价值、是进步,但仍需要极大勇气和政治

智慧去解决问题,需要体制上的保证,现在中国具有最好的改革开放的内外部条件」。



以史为鉴危机变转机



兼任香港理工大讲座教授的前香港台湾工商协会秘书长陈自创博士表示,中国几千年来

政治上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建立一套透明的监督制衡机制,包括民意表达透明化、资讯

传播透明化、官僚任免制度透明化等。这次非典危机,可以用电视剧《干隆皇朝》中,

干隆的一句「吏治腐败、贪庸横行、九州之内、浮夸成风」来概括,这是清朝盛衰的关

键。中国目前正面临同样的局势,「非典带来危机,但也是转机,如果当政者坦然面

对,以最大魄力进行制度性的全面『改造』,则现在未尝不是中国现代化最好时机」。



非典为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人民留下了深深的伤痛,非典也留给胡温新一届中国领导人难

得的机遇,中国政府可以在危机中寻觅到催化改革和重建社会的机会,寻觅中国在国际

社会的新位,也由此可以让胡温体制成熟并得以确立。



来源:http://www.yzzk.com/special/17022_100.jsp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8412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