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鲁迅没犯柏拉图式的错误——再答吴逸夫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鲁迅没犯柏拉图式的错误——再答吴逸夫   
所跟贴 鲁迅没犯柏拉图式的错误——再答吴逸夫 -- 马悲鸣 - (22144 Byte) 2003-5-24 周六, 下午12:35 (696 reads)
古迷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老马有关鲁梁之争的介绍有违史实,评论也颇有些自相矛盾 (229 reads)      时间: 2003-5-25 周日, 上午3:31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阁下说:

//梁实秋指责鲁迅说,你把所有主义都骂遍了,唯独不骂(其实是没骂)共产主义,可见你向往的就是那个主义。而事实是,鲁迅把所有的主义都经历过了,都感觉不对头,唯独没有经历过共产主义,所以他无从骂起。其实当年大骂苏俄者,并没有几人真在那里生活过,全是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



首先,有关“梁实秋指责鲁迅……唯独不骂(其实是没骂)共产主义,可见你向往的就是那个主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梁“指责”鲁迅骂遍天下的主义,是鲁自己澄清有“一个主义”没骂过,梁问鲁是否“共产主义”,鲁避而未答。“可见你向往的就是那个主义”的推论根本不是梁论争的习惯,鲁迅反倒有这种思维逻辑。说“鲁迅把所有的主义都经历过了,都感觉不对头”,实在太夸张,鲁迅也没有那么那么自吹。



其次,“其实当年大骂苏俄者,并没有几人真在那里生活过,全是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也不完全符合史实。骂苏俄的各类人中,托派中就有很多人在苏俄生活过,他们的首领陈独秀过去与鲁迅的关系也不错,鲁迅其实一直对陈的印象也不错,从来也没骂过陈,陈和托派被老共开除后,所骂“全是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苏俄侵略中国东北遭骂,更非“全是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反倒是鲁迅坚持“中国军阀侵略苏联”的说法,不但是“全是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而且是颠倒事实的人云亦云。



再者,说鲁迅“唯独没有经历过共产主义,所以他无从骂起”,当然解释得通,但他对苏俄又何从赞起?难道不还是基于“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可见,阁下有关鲁迅对苏俄态度的相关解释是自相矛盾的,是说不通的。



因此,阁下以下的说法“道理很简单,他没有生活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直接经历。鲁迅不是个人云亦云的时髦之徒。别人的褒贬,——又是“褒贬”,对他起不了作用,此之所谓“独立”知识分子者也。”根本就站不住脚。



鲁迅赞扬苏俄尤其是文艺政策,不但“没有生活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直接经历”,而且也无任何相关间接经历,不但是人云亦云,而且还以其“文艺阶级性”的精神为“尺子”量人、打人。而这个问题正是鲁迅与梁实秋一类“自由知识分子”论争的起源,也正是鲁迅离开“独立知识分子”立场,不幸沦为老共工具的开端。从此以后,鲁迅的缺陷已不仅只是刻薄骂人等个人性格及文风问题了,而是他自觉自愿(虽然始终不甘心)要向老共出卖灵魂的问题了。对他起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是“褒贬”,因为老共以“褒”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他也正好可以配合老共“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的左倾路线,报复那些“贬”过他的现在正游离于国共之间的“自由知识分子”、“ 第三种人”。如果稍微注意一下鲁迅此后的作品,就不难看出,他对抨击这类人比对批评政府当局及御用文人的兴趣要大得多。从鲁迅对陈独秀被捕案的态度,也可看出鲁迅是否真的还有“独立”人格。国府逮捕并审判陈独秀一案轰动全国,陈的故旧门生,包括一些与陈有过文字纠纷的人士,从胡适等自由派人士,到蔡元培、傅斯年等官方(中研院)学者,都纷纷呼吁营救,发表文字为陈说话,与陈关系一向不差的鲁迅,却偏偏在此等大事上沉默。究其原因,无非是老共尤其苏俄此时对已是中国托派共产党领袖的陈恨之入骨,当时颇为幸灾乐祸,鲁迅深知其中奥妙,因此只有不为老朋友说话了。否则,基于他以往“独立知识分子”的立场,即使不直接为陈辩说,也至少要乘机用曲笔骂骂国共双方的恶劣。尤其荒唐的是,后来在陈坐牢时,其托派余部私下写信向鲁求助,鲁非但不动侧隐之心,竟公开发表给托派的回信,大骂托派一通,以示划清界限。当然,当梁实秋等自由派的刊物被当局查封时,鲁迅非但不谴责当局,反而幸灾乐祸的态度就更不算什么了。



说胡适无法在“独立”两字上与鲁迅比肩,就胡后来与抗战时出任驻美大使的官方职务而言,还勉强说得过去。要说梁实秋在“独立”两字上比不过鲁迅,却毫无道理。鲁迅既领过北京政府教育部和南京政府中研院的薪水,又曾与老共合作甚至奉命行事,在“独立”方面如何能比得过一直坚持为民间异议人士立场的梁实秋等。实际上,更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既能始终坚持“独立”立场又参与人权活动的那一代知识分子,林语堂恐怕是唯一的一个。



看来阁下还是囿于老共过去宣传,对当时的那些非鲁“独立知识分子”非但不大了解,而且颇有偏见,真以为他们是与国府合作而非批评当局的异议分子。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33274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