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余杰 :作为"文化摇头丸"的书法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余杰 :作为"文化摇头丸"的书法   
资料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文章标题: ZT余杰 :作为"文化摇头丸"的书法 (359 reads)      时间: 2003-5-07 周三, 上午4:49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作为"文化摇头丸"的书法



  余杰

  

  

  书法是中国最重要的国粹之一。西方的字母文字像曲曲扭扭的蝌蚪,那是一种

低级的文化;而我们的方块字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书法已经升华到了审美的

境界。在中国的文化体系和权力体系中,书法都占据著显赫的地位。在中国,题词

是某种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拥有这种资格的人,除了大书法家之外,就是少数高级

官员了。最近被公众谈论颇多的两大贪官胡长清和张二江,都是兼官员与书法家于

一身的、"能文能武"的干才。已经被处决的前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出身于贫寒的农

家。他的父亲在1960年困难时期把少得可伶的一点粮食让给了子女们,自己常常吃

些树皮、野菜、灶心土充饥,结果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患水肿病去世。父亲临终时,

拉著胡长清的手说:"我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出头之日。你是男孩,家里你最

小,我们家以后就靠你了,你要好好读书;要有出息,为我们家争光"并再三叮嘱胡

长清的母亲:"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呀!"当时胡长清只有十二岁。小脚母亲拉扯他

们兄弟姐妹五人含辛茹苦,艰难度日。

  

  中国古代曾有穷人子弟凿壁借光、刻苦读书的动人故事,胡长清早年也有类似

经历。他捡来山上的桐子榨出桐油点灯读书,但就是桐油也不够用,他就常常在灶

前借炉火光亮读书学习、练习书法。后来他的书法颇有几分水平,就是那时打下的

基础。胡长清从小就酷爱书法,除了自己刻苦琢磨练习,还常常用卖萝卜积攒的钱

买票坐汽车从常德到长沙,带著自己写的两幅字去请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指教,从而

使自己的书法水平逐渐提高。胡长清这名坚韧而野心勃勃的农家子弟,从小就认准

了书法是文明的标志,掌握了书法就等于掌握了进入上层社会的入场券。他的判断

没有错,随著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他的书法也成为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一方面让

同僚感到他是一位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的"儒官",另一方面他的书法也成为权力场上

明码标价的"商品"、成为一种极其隐蔽的腐败手段。许多老板和下级官员都以重金

来求取胡省长的书法--他们看重的当然不是书法中的"艺术"含量,而是书写者的权

势。这是一种巧妙的、互成默契的"狐假虎威"。

  

  胡长清倒台之后,细心的南昌市民发现,该市的一些酒店、商场、汽车站、夜

总会、药铺等"露脸"企业刮起一股不小的"铲字风"。有的将花了本钱装修的招牌一

古脑儿端掉,有的则只将题写人的大名铲去。这些被铲去的字都是胡长清题写的。

据说,胡长清尚未垮台前,有领导曾对胡滥题字一事提出善意的批评,而胡不以为

然地说:"我不是以一个高级干部的身份写字,而是以一个书法家的身份去写。"一

个与胡多年有书信往来的文友,也就其到处写字写信调侃道:"男厕所女厕所男女厕

所;东写字西写字东西写字。"然而,比当年"忽如一夜春风来"还要迅速,"胡长清

"三个字几天之内便从南昌的招牌上销声匿迹了。

  

  与胡长清相似,湖北省丹江口市和天门市的"五毒书记"张二江也是一个"名副其

实"的书法家。张二江是南下干部子弟,在他年少时,父亲在"文革"中受打击离世。

上大学前,张二江当过六年兵,还做过邮递员,与胡长清一样有著丰富的底层生活

经历--但这段经历并没有让他们成为"好官"。

  

  张二江是武汉大学历史系七八级的学生,即使在阅历丰富者众多的"新三级"学

生中,他也显得卓尔不群。他的同学回忆说:"张喜欢当官,爱高谈阔论,热心社交,

是公认有才华的。"张二江在上学期间就表示了从政的强烈愿望,并在学生干部模拟

政治操练中颇有建树,担任了武汉大学学生会主席,当选为全国学联委员,基本上

达到了一个学生干部所能做到的极限。有趣的是,位居高官后生活腐化的张二江,

大学期间甚至没有女朋友,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练毛笔字。

  

  关于张二江的字,书界行家认为是"下过功夫的"。在天门、丹江口等地任职期

间,张二江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吹卖嫖赌贪"之外,他也雷厉风行地营造了不少显

赫的"形象工程"。同时,张二江的笔也没有闲著,从政府机关到闹市旺铺,他的书

法处处可见。某些低级官员甚至以获得市委书记的一幅字为升官进阶的信号。在天

门中学旁边的一家装裱店的老板说,以前很多人拿张二江的字来裱,多是招牌名,

现在换得差不多了。《长江日报》的一名记者根据装裱店老板的指点,实地看了张

二江给一家酒店写的招牌,还真有几分颜体雍容贵重的味道。附近的人说,落的名

款在张二江倒后被拆下了,因为还没有找到新的题词,所以招牌还来不及全部换掉。



  

  胡长清和张二江的"书法痴"并非个案。早在帝国时代,像胡长清、张二江们所

从事的"书法权力化"的工作就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书法不仅是一种腐败的手段,

而且还是文化衰败的表象之一。中国人对书法的迷恋,说到底也就是对权力的迷恋,

这种心态显示了中国独特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拜物教"的传统。学者毛喻原在《时

代思想词典》中追问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是无文化时代人们无事找事干的一

门活计,本质上属于一种手工技术,与张大娘的剪纸、王木匠的手艺和李老三的□

染毫无二致,它就是一种手工艺术品。但为什么人们没有把张大娘的剪纸、王木匠

的手艺和李老三的□染抬举为一门国家的艺术和国粹的文化呢?为什么偏偏是书法,

而不是剪纸、木匠活和□染,成了文化的一种代表与象征呢?"由此他发现:"这里

面有一种天大的误会和骗局。"毛喻原认为,按理说,人们使用文字的正常结果应该

是书籍,是饱含思想和深义的书面文本,而绝不应该是书法。但在专制社会中,思

想是被禁止的,任何与统治者意志相左的个人想法、观点和感情都会被严加铲除。

思想者的任何思想活动仿佛都是在冒一种生命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只好

退而求其次,用文字来书法,而不是书写。所以在专制社会中,文字从来就是用来

写著玩的,而不是用来著书立说的,这也就毫不见怪。于是乎在专制社会中,书法

之风才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并且长盛不衰,愈演愈烈。同时,科举制度也对书法提

出了相当的要求,不仅八股文要写得好,字也要写得好。古人在笔记中曾经记载,

有好几位才子虽然文章写得好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失去了状元的宝座。书法与仕

途直接挂上了钩。人们越写也越倾情,越写越陶醉,越写越感觉良好,越写越炉火

纯青。久而久之,书法就成了一门"伟大"的艺术。形式取代了内容、书法取代了思

想。于是乎国人一流的智力、一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绝大部分都"主动"投入到书

法的"事业"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最"风雅"、最"高贵"的书法也就成了文化的空洞和文化的假

象,同时它也被招安在权力网络中,参与了规模庞大的"愚民工程"。许多"伟大"的

书法家对真理没有兴趣,而终生沉迷在书法这一变态的"美"当中。尽管他们在书写

的意义上达到了一种"深不可测"的境界,但他们本人在文化的意义上依然是一个"文

盲"。书法是中国人"掩耳盗铃"式的自慰,是中国文化阶层自愿服用并已经上瘾的、

最没有文化的"文化摇头丸"。正如毛喻原所说:"在一个文化假象长期存在的地方,

人们已丧失了甄别真文化的基本能力。于是,假文化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所谓的真文

化。人们在这种假文化中浸染、陶醉、自娱,自欺欺人,日用习之,久而惯之,最

终使属于文化的一切都成为这种假象的牺牲品。"有媒体报道说,在沿海地区的某小

学中,教育者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开设了学生必修的"书法课"。媒体对这一

教学改革的方案褒奖有加。可见,荼毒下一代的行为依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

著。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资料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84109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