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那些国家是民主国家? ZT亨廷顿:历史上的民主化浪潮 |
 |
非文人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936
经验值: 17496
|
|
|
作者:非文人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第三节 历史上的民主化浪潮
具有民主特征的政治体制并不仅限于近现代才有。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部落首领数世纪以来一直是选举产生的,而且在某些地方,民主政治制度长期存在于村一级上。此外,民主的概念对古代世界来说,当然是十分熟悉的。不过,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民主排除了妇女、奴隶以及其他身份的人(诸如外籍居民)参与政治生活。在实践上,统治集团即使是对这一受到限制的公众所负责任的程度也常常是十分有限的。
现代民主不仅是村庄、部落或城邦的民主;它是民族国家的民主,其出现与民族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西方,迈向民主的最初推动力发生在十七世纪上半叶。在英国革命中,民主思想和民主运动虽然算不上一个核心特征,但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1638年1月14日,哈特福德(Hartford)及其邻近城镇的公民所通过的《康乃迪格基本法》(Fundamental Orders of Connecticut)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第一部成文宪法”。不过,从总体上说,清教的崛起并没有给英国或美国留下民主制度的遗产。自1660年后约一个多世纪里,这两个地方的政府都趋于变得更加封闭,还不如其在早期那么具有人民的代表性。一种贵族与寡头政治以各种方式得以复活。在1750年,西方世界的国家这一级上还没有民主制度。在1890年,这种制度已经存在于许多国家之中。到二十世纪末,又有更多的国家具备了民主制度。这些制度出现在民主化的几次浪潮之中(见图1.1)。
注释:图1.1国家的分类:
(A)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冰岛、爱尔兰、新西兰、瑞典、瑞士、联合王国、美国
(B)智利
(C)奥地利、比利时、哥伦比亚、丹麦、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荷兰、挪威
(D)阿根廷、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匈牙利、乌拉圭
(E)东德、波兰、葡萄牙、西班牙
(F)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
(C)博茨瓦纳、冈比亚、以色列、牙买加、马来西亚、马尔地、斯里兰卡、特里尼达与多巴哥、委内瑞拉
(H)玻利维亚、巴西、厄瓜多尔、印度、南韩、巴基斯坦、秘鲁、菲律宾、土耳其
(I)尼日利亚
(J)缅甸、斐济、加纳、圭亚纳、印度尼西亚、黎巴嫩
(K)保加利亚、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蒙古、纳米比亚、尼加拉瓜、巴拿马、罗马尼亚、塞内加尔
(L)苏丹、苏里南
一波民主化指的是一组国家由非民主向民主政权的过渡,这种转型通常发生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而且在同一时期内,朝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在数量上显然超过向相反方向回归的国家。一波民主化通常也涉及到在尚未全面民主化的政治体制中实行的部分自由化或部分民主化。在近代世界史中出现了三波民主化。每一波只影响到数目相对较少的国家,而且在每一波期间都有一些政权朝着非民主的方向过渡。此外,并非所有朝向民主的过渡都发生在民主化的涨潮期间。历史是杂乱无章的,而且各种政治变迁也不会自动把自己归入整齐划一的历史框框中去。历史也不是单方向的。头两波民主化浪潮的每一波之后都出现了一次回潮。在这样的回潮中,某些国家(并非所有的国家)以前曾试图向民主化过渡,但回归到了非民主的统治。试图准确地说出一个政权向民主过渡的时间是武断的。试图具体的说明民主化波浪和回潮的日期也是武断的。不过,武断一点常常有用,而且这几波政权变迁的年代大致如下:
第一次民主化长波:1828-1926
第一次回潮:1922-1942
第二次民主化短波:1843—1962
第二次回潮:1958-1975
第三次民主化:1974-
第一波民主化。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不过,国家层次上民主制度的实际出现是十九世纪的现象。在那个世纪中,大多数的国家民主制度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具体说出一个特定的日期来表明此时之后一个政治体制就算民主,那样做不仅有困难,而且很武断,不过乔纳森·桑沙因(Jonathan Sunshine)提出了两个合理的主要标准以判断十九世纪政治体制何时在那个世纪中取得最低限度的民主资格:1.50%的成年男性有权投票;2.一个负有责任的行政官,他要么必须维持在一个选举产生的议会中得到多数的支持,要么通过定期的普选来产生。若是采行这些标准,并不那么严格地加以运用,人们可以说,美国大约在1828年开始了第一波的民建化。在历史较悠久的东部诸州中废除了财产资格的限制,加上接纳进来的新州,致使1828年总统选举中有选举资格的男性迅速超过了白人男性的50%。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其他国家也逐渐扩展了选举范围,减少了双重投票,并引入了秘密投票的原则,确立了总理(首相)和内阁对议会的责任制度。瑞士、英国的海外领地、法国、大不列颠和几个较小的欧洲国家在跨入本世纪之前就已开始向民主过渡。就在一次大战爆发前不久,意大利和阿根廷也建立起了多少有点民主的政权。在一次大战之后,新独立的爱尔兰和冰岛成了民主国家,而且迈向民主的群众运动也发生在取代罗曼诺夫(Romanov)王朝、哈布斯堡(Hapsburg)王朝和霍亨索伦(Hohenzollern)王朝的那些国家之中。大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第一波民主化完全结束之后,西班牙和智利也加入了民主化的行列。在第一周期中,约一百年的时间内,总共有30多个国家建立了至少是最低限度的全国性民主制度。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这种潮流涌动之初,托克维尔(Tocqueville)就已预计到了。在1920年,詹姆斯·布赖斯(James Bryce)回顾了这段历史并且沉思于这个“今日到处可见的迈向民主化的潮流是不是一个归因于社会进步之一般法则的天然趋势。”
第一次回潮。不过,即使布赖斯推断出了其前景,民主的波浪会不断地减弱并产生回潮。本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主要发展是偏离民主,要么回到传统的威权统治形式,要么引入新的以群众为基础的、更加残酷的和更加普遍的新型极权主义政体。这种逆转大部分发生在那些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或之后采纳民主政体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不仅民主是个新事物,而且在许多国家中,国家也是个新事物。在1910年之前引入民主制度的十多个国家中,只有希腊在1920年之后经历了一次复辟。在1910-1931年之间引入民主制度的17个国家中,只有4个在整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维持住了这种制度。
第一次回潮始于1922年的向罗马进军和墨索里尼轻易废除意大利脆弱而且相当腐败的民主。再过十年后不久,立陶宛、波兰、拉托维亚和爱沙尼亚的羽毛未满的民主制度也被军事政变所推翻。像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这样的国家就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民主,于是,建立了更加严厉的独裁统治。希特勒在1933年夺权,终止了德国的民主,同时也意味着奥地利的民主在四年后的垮台以及最终在1938年结束捷克的民主。希腊的民主在1915年被全国分立派(the National Schism)搅得不得安宁,并最终在1936年被埋葬。葡萄牙屈服于1926年的军事政变,这场政变导致了漫长的萨拉查独裁。巴西和阿根廷在1930年也发生了军事接管。乌拉圭在1933年退回到了威权体制。1936年的一次军事政变导致了内战和西班牙共和国在1939年的死亡。日本在二十年代引入了新的和有限的民主,但最终在三十年代初被军人统治所取代。
这些政权的变化反映了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赎武主义意识形态的崛起。在民主制度岿然不动的法国、英国和其他国家,反民主的运动从二十年代的异化和三十年代的经济萧条中获得了力量。打那场战争本应是使世界的民主更加有保障,结果却释放了左的和右的两种极端政治运动,而这些运动却旨在摧毁民主。
第二波民主化。第二波短短的民主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占领促进了民主制度在西德、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和韩国的确立,而苏联的压力却扑灭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初生的民主。在四十年代末期和五十年代初期,土耳其和希腊开始了民主化。在拉丁美洲,乌拉圭在战争期间回到了民主体制。而巴西和哥斯达黎加则在四十年代末期转向民主。在四个其他的拉丁美洲国家中,即阿根廷、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1945年和1946年的选举带来了普选产生的政府。不过,在所有这四个国家中,民主的实践并没有持续下去,到五十年代初独裁就复辟了。在五十年代末,阿根廷和秘鲁又回到了有限的民主,不过,由于在军方与拉美社会党人(Aprista)和庇隆派(Peronista)人民运动之间的冲突,这种有限的民主变得极其不稳定。相比之下,在五十年代末,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精英们也通过谈判达成了协议,结束了在这些国家的军事独裁,并建立了得以持续下去的民主制度。
与此同时,在西方的殖民统治开始终结时,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国家。在许多国家中,人们并没有作出真正的努力来建立民主制度。在某些国家,民主制度极其脆弱:例如,在巴基斯坦,民主制度从来就没站稳脚跟,终于在1958年被正式取缔了。马来西亚是在1957年独立的,除一段短暂的时期(即1969-1971年的紧急状态)外,一直维持了其“伪民主”的状态。印度尼西亚在1950-
1957年之间有一种混乱的议会民主体制。在少数几个新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和以色列,民主制度持续了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且,在1960年,非洲最大的国家尼日利亚开始了其作为一个民主国家的新生涯。
第二次回潮。到六十年代初期,第二波民主化已经告一段落。到五十年代末,政治发展和政权变迁都呈现了极强的威权主义色彩。这种变迁在拉丁美洲最富有戏剧性。秘鲁在1962年开始转向威权主义,那一年,军人们通过干预改变了选举的结果。第二年,一个军方认可的文官被选为总统,但他在1968年被一场军事政变所取代。1964年,军人政变推翻了巴西和玻利维亚的军人政府。阿根廷和厄瓜多尔分别在1966年和1972年如法炮制。1973年,军人接管了乌拉圭和智利的政权。根据一种理论,巴西、阿根廷的军人政府以及智利和乌拉圭的军人政府(对后两个国家较有争议),是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官僚威权主义”(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ism)。
在亚洲,巴基斯坦的军人在1958年建立了一个实施军事统治的政权。在五十年代末,李承晚着手瓦解韩国的民主程序,在1960年接替他的民主政权却在1961年被一场军事政变所推翻。这一新的“半威权主义”政权在1963年的选举中得到了合法化,但在1973年终于蜕变成了一个全面的高度威权的体制。1957年,苏加诺用主导民主(guided democracy)在印度尼西亚取代了议会民主,在1965年,印度尼西亚的军人结束了主导民主,而且接管了该国的政府。在1972年,费迪南·马科斯总统在菲律宾实行军事统治。而在1975年,英迪拉·甘地终止了民主实践,并在印度宣布紧急状态。在台湾,不民主的国民党政权曾在五十年代容忍过持不同政见者,但是这些持不同政见者在六十年代的“黑暗时代”被镇压下去了,而且“任何形式的政治讨论”都被压制得鸦雀无声。
在地中海地区,希腊的民主政治在1965年的“皇家”政变和1967年的军事政变之前就已垮台。土耳其的军人在1960年推翻了本国的文官政府,又于1961年把权力还给选举产生的政府,在1971年的一次“半政变”中再次干政,又于1973年把权力还给选举产生的政府,然后在1980年实行了全面的军事接管。
在六十年代,几个非洲之外的英国殖民地独立了,而且建立了民主政权,这种民主政权持续了相当一段时期。它们包括在1962年独立的牙买加和特里尼达多巴哥。1964年独立的马尔他、1966年独立的巴巴多斯(Barba-dos)和1968年独立的毛里求斯。不过,在六十年代独立的大多数国家却在非洲。这些国家中最重要的有尼日利亚,它独立之初是一个民主国家,但在1966年被一场军事政变所推翻。唯一持续维持民主实践的非洲国家是博茨瓦纳。在1956年到1970年之间,获得独立的33个其他非洲国家,在独立之初或是独立后不久就变成了威权国家。非洲的非殖民化导致的是在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独立的威权政府。
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全球性偏离民主化轨道的现象非常令人印象深刻。根据一项统计,在1962年,世界上有13个政府是由政变产生的;到1975年,这一数目则达到了38个。根据另一项估计,在1958年世界上32个民主国家中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到七十年代中期时已变成了威权主义国家。在1960年具有伊比里亚传统的南美国家,10个中有9个国家的政府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到1973年只有两个,即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这一波偏离民主化的浪潮,由于其涉及到像智利、乌拉圭(号称“南美的瑞士”)、印度和菲律宾,所以变得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因为这几个国家具有持续长达四分之一世纪或更长时间的民主政权。这些政权的变化不仅导致了用官僚威权主义的理论来解释拉丁美洲的变化,也产生了一种更广泛的悲观主义,这种悲观主义怀疑民主在发展中国家的实用性,而且这些变化还促使人们关心民主在其已经存在多年的发达国家的生存能力和可行性。
第三波民主化。但是历史的辩证法再一次颠倒了社会科学的理论。在葡萄牙于1974年结束独裁后的15年间,民主政权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30个国家取代了威权政权。在其他国家,发生了威权政权之下的大规模的自由化运动。还有一些国家,促进民主的运动获得了力量和合法性。尽管碰到了抵制和挫折,迈向民主化的运动变成几乎是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而且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这次民主化的潮流首先出现在南欧。在葡萄牙政变后的三个月,自1967年以来一直统治希腊的军政权垮台了,一个在康斯坦丁·卡拉曼里斯领导下的文官政府接管了政权。1974年11月,在一场竞争非常激烈的选举中,希腊人民给予了卡拉曼里斯及其政党以决定性的多数,而且,在下一个月中又以决定性的多数票决定不恢复君主制。在1975年11月20日,正好是伊恩斯在葡萄牙击败左翼力量后的第五天,佛朗哥将军的死亡终结了其对西班牙长达36年的统治。在此后的18个月中,新国王胡安·卡洛斯在其首相阿多尔夫·苏亚雷斯的帮助之下,确保议会和民众同意政治改革法,并根据这项法案选举出一个新的代表大会。这个大会草拟了一部新宪法,这部宪法在1978年的全民公决中被批准。根据这部新宪法,1979年3月举行了议会选举。
到七十年代末,民主的浪潮涌入拉丁美洲。在1977年,厄瓜多尔的军事领导人宣布他们愿意退出政治;在1978年又起草了一部新宪法;1979年的选举产生了一个文官政府。在秘鲁,也经历了军人退出政治的类似过程,这导致了在1978年选举产生了一个制宪议会,1979年制定了一部新宪法,1980年选举出一位文职总统。在玻利维亚,军方退出了政治。但这却从1978年起,带来了四个充满政变和流产选举的混乱年头,最终还是在1982年选举出了一位文职总统。就在同一年中,由于在同大不列颠的交战中败北,阿根廷的军政府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并因此导致在1983年选举出一位文职总统和文官政府。在乌拉圭,军方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导致在1984年11月选举产生了一位文职总统。两个月之后,在1974年始于巴西的漫长的开放(abertura)过程到达了一个决定性的关头,并在本年中该国选举出了自1964年以来的第一位文职总统。与此同时,在中美洲,军方也正在退出政界。洪都拉斯在1982年1月设立了一位文官总统;萨尔瓦多的选民在1984年5月的一次竞争达到白热化的选举中选举胡塞·拿破仑·杜瓦尔特为总统;危地马拉在1984年选举出了一个制宪议会,并在1985年选举出了一位文职总统。
民主化的运动也出现在亚洲。早在1977年,第三世界最主要的民主国家印度在经历了一年半的紧急状态之后回到了民主的轨道。在1988年,为了对暴力和恐怖主义作出反应,土耳其的军队第三次接管了该国的政府。不过,在1983年,他们退出了政府并通过选举产生了一届文官政府。在同一年,暗杀阿基诺的事件使菲律宾进入多事之秋,并最终导致在1986年2月结束了马科斯的独裁,在菲律宾恢复了民主。1987年,韩国的军人政府推荐了一位候选人竞选总统,并在相当激烈的竞选和相对公平的选举中被选为总统。在此后的一年中,反对党控制了韩国的议会。在1987和1988年,中国台湾政府大大放松了对进行政治活动的限制,并致力于创造一个民主的政治体制。在1988年,巴基斯坦的军人统治告一段落,与此同时,由一位女性所领导的反对党,赢得了选举的胜利,并控制了政府。
在八十年代末,民主化的浪潮也吞没了共产主义世界。在1988年,匈牙利开始向多党制过渡。在1989年,苏联的国民议会选举使得几位执政党高级领导人受到了严重的挫败,并产生了一个日益具有决定性的国民议会。在1990年初,波罗的海的三个共和国建立了多党体制,而且苏联执政党也放弃了其主导的角色。在1989年,波兰的团结工会在国民议会的选举中席卷了大多数的选票,至此,非共产党的政府开始确立。在1990年,团结工会的领导人雷克·瓦文萨被选举为总统,取代了当时的执政党将军亚鲁泽尔斯基。在1989年的最后几个月中,东德、捷克斯络伐克和罗马尼亚的一党政权都崩溃了。这些国家于1990年举行了竞争性的选举。在保加利亚,民主也已开始启步,而且要求民主的群众运动也出现在蒙古。在1990年,这两个国家都出现了还算公平的选举。
与此同时,再回过头来看看西半球,墨西哥的执政党第一次以微弱多数在1988年赢得了总统选举,又在1989年第一次丢掉了一个州的州长职位。智利的公众在1988年在一次投票中结束了皮诺切特(Augusto Pinochet)将军继续垄断权力的企图,并在下一年中选举出了一位文职总统。美国的军事干预在1983年结束了格林纳达的左派独裁政权,并在1989年结束了曼努埃尔·诺列加在巴拿马的军事独裁。在1990年2月,尼加拉瓜的左派政权在选举中失败,并下台。在1990年12月,海地选举出了一个民主的政府。
本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是欧洲非殖民化的最后阶段。葡萄牙帝国的终结产生了5个非民主的政府。不过,在1975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在独立之初就是一个民主的政治体制。在清扫大英帝国残余(多半是岛屿)的过程中产生了十多个新的微型国家,几乎所有的这些国家都维持着民主的制度,尽管在格林纳达,这些制度是通过外部的军事干预才得以重新恢复的。在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之初就通过一次受国际监督的选举产生了一个政府。
在非洲和中东,八十年代的民主运动受到了限制。尼日利亚在1979年从军人统治回归到一个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但是,这一政府接着又在1984年初被一场军事政变所推翻。到1990年,在塞内加尔、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埃及和约旦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化。在1978年,南非政府开始了减少种族隔离和扩大非白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缓慢过程,但是,这种开放并不针对在该国占人口绝对多数的黑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停顿和德克勒克当选为总统之后,这一进程又在1990年得到恢复,在政府与非洲国民大会之间也开始进行谈判。到1990年,在尼泊尔、阿尔巴尼亚和其他民主经验微乎其微或者根本不存在的国家也听到了涌动着的民主波涛。
从总体上看,民主化的运动是一项全球性的运动。在15年中,民主化的波涛席卷了南美,横贯拉丁美洲,来到了亚洲,冲垮了苏联集团的专制政权。在1974年,十个南美国家中有八个是非民主政府。在1990年,9个民主国家用民主的方式选择了政府。根据<自由之家>的估计,在1973年,世界总人口中有32%生活在自由国家;到1976年,由于印度实施紧急统治,大约只有不到2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自由国家中。相比之下,到1990年,全人类约有39%生活在自由社会中。
表1.1现代世界的民主化
民主国家在所有的国家中的百分比
年份 民主国家 非民主国家 国家总数
1922 29 35 64 45.3
1942 12 49 61 19. 7
1962 36 75 111 32.4
1973 30 92 122 24.6
1990 58 71 129 45.0
注:这里估计的国家数目不包括人口不足一百万的国家。
在某种意义上,自由化的波涛及其回潮呈现出一种进两步退一步的格局。到目前为止,每一次回潮都淹没了一些在前一次浪潮中过渡到民主政治下的国家,但不是全部。然而,在表1.1中的最后一栏表明对民主的预测仍然不太乐观。国家大小各有不同,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数十年间,独立国家的数量成倍增加。然而,在世界中民主国家所占的比例却反映出了相当的规律性。在两次回潮的波谷,世界上分别有17.9%和26.4%的国家是民主国家。在两次民主化的波峰,分别有45.3%和34.2%的国家是民主国家。在1990年,世界上大约有45%的独立国家拥有民主体制,这与1922年的百分比相同。当然,格林纳达是否民主,其具有的影响比中国是否民主的影响要小得多。民主国家与国家总数之间的比例并不总是那么悬殊。此外,在1973-1990年之间,威权国家的总数第一次在绝对数量上下降了,然而,由于到1990年为止,民主化的第三波仍然没有把民主国家在世界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超过62年前的上一个波峰上。
作者:非文人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