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联军救济食品与日军救济粮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联军救济食品与日军救济粮   
所跟贴 联军救济食品与日军救济粮 -- 马悲鸣 - (558 Byte) 2003-4-11 周五, 上午6:50 (498 reads)
西向东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仅供参考 (180 reads)      时间: 2003-4-11 周五, 下午5:04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笔者非常欣赏马先生的文笔和不少观点。不过最近几篇似乎在对比上有逻辑不妥之处。在下认为日军在华同美军在伊几乎没有可比之处。









<<与都人先生商榷>>



                -西向东-



  工作之余也浏览一些热点网络新闻题目。今日拜读了都人、同俊子两位先生的

文章(《大规模杀伤武器面面观 》;《贵族的民主和帝国的独裁》)现在分别就

其中某些观点谈谈不同看法。



  之一:制裁伊拉克是联合国决议,而非美国决议



   《面面观》一文要点之一是:美国打依拉客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是91

1之后的反恐,“而是所谓伊拉克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之二是美国坚持的经

济制裁导致50万伊拉克人死亡。



   笔者以为,美国打伊拉客的理由并不单单是因为“大规模杀伤武器”,否则

美国也要打英国,打俄罗斯,打巴基斯坦……。这里作者忽略了美国政府多次申明

解除伊拉客武装是反恐的一部份(是否同意这个理由是一回事,美国提没提到这个

理由是另一回事);忽略了“ The worst weapon in th

e worst leader’s hand ”这个前提;更忽略了“销毁伊

拉客大规模杀伤武器”不仅仅是美国的政策更是联合国的政策这一客观实事,等等





  相信作者应该记得第一次海湾战争停火的条件,那就是依拉客无条件地接受联

合国决议,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销毁大规模杀伤武器,并且允许联合国人员持续不

断地核查。假如伊拉客没有执行这一决议,那么联合国的停火决议就不产生法律效

益。法理上讲,所谓的“第二次”海湾战争不过是第一次的延续罢了。



  赞成(或者反对)攻打伊拉克的理由可以写出一串,其中有些是笔者同意的,

有些则是还存在疑惑的。从都先生文章的用词,不难看出作者是反对美国对伊拉客

动武(的理由)的。既然如此,作者应该将美国的理由一一列出加以驳斥,比如证

明伊拉客并没有违反联合国决议;比如伊拉客并没有制造大规模杀伤武器;比如萨

达姆同中国,印度,英国,巴基斯坦领导比并不更坏,上述国家可以拥有核武器,

伊拉客也应该平等拥有;比如不使用武力照样可以使伊拉客遵守联合国决议……,

等等。



  当然都先生可能在其他文章详细阐述过自己的立场,若如此,上一自然段作废





  作者又提到了“美国坚持”的制裁使伊拉克死了50万人。这也是有背于事实

和逻辑的:对伊拉克的制裁是联合国的决议。所以作者应该与联合国辩论制裁问题

。制裁的确对伊拉克经济造成伤害,但首先要负责的是伊拉克侵略者,不是联合国





  正是考虑到伊拉克普通人民的疾苦,美英提出聪明制裁方案,即石油换粮食计

划。联合国根据伊拉克的需要,每年允许其出口近200亿美元的石油,换取粮食

药品和必要的炼油设备。仅此一项,伊拉克人均GNP就是1000美元,高于中

国!



  以下是人民网一篇记者采访报导的片断〈〈走在巴格达街头〉〉:



   “……。。伊拉克朋友告诉我,目前,根据石油换食品协议,伊拉克公民每

月可以领取9公斤面粉、25公斤大米、1公斤油、250克茶叶、150克盐、

1升洗衣粉、2块肥皂、250克牛奶(婴儿另加6袋奶粉)。收费70第纳尔(

约合30美分)。这些基本上可以维持温饱。但伊拉克人的工资很低,一般职员的

月工资仅有1万第纳尔左右,相当于5美元。市场上1公斤牛肉卖3500第纳尔

左右,所以,很多人根本吃不起肉。”



  可见,以前反美人士经常引用的伊拉克死200万人是不符合逻辑的。后来,

由于在去年南美的发展中国家大会上,伊拉克自己给出50万的数字,200的说

法才渐渐消失。如果伊拉克嚷嚷死了那么多人,完全可以通过联合国调整配额。总

之,保证伊拉克人民吃饱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每人每月有30多公斤的粮食,牛奶

还会饿死,那显然是伊拉克领导人的问题,不是联合国的问题,更不是美国的问题





  之二:贫铀弹的危害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都人先生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美国北约使用的贫铀弹有害,并且属于大规模杀伤

武器。笔者认为这也是值得进一步考虑的。



  关于贫铀弹是否有危害,危害有多大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作为一个在

制药业工作的科研人员,从接触到的有限资料,我还不能简单得出“有害,无害”

的结论(这里的“有害”指的是致癌等反对贫铀弹者例举的那些症状)。因为双方

的试验结果有冲突,都不能做到“排除其他可能性”或“证明对方试验错误” ,

而且试验本身就可能带有局限性而得出误导结果。我倾向于暂时给出“低害”,等

待进一步验证的判断。这也是联合国以及很多“贫铀无害论”者的立场:即DU弹

在战场条件下与癌症有关尚没有确凿证据。但是由于其重金属毒性和微量放射性,

在局部过量的情况下“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应该作必要的善后预防工作并作进

一步的研究。



  都人先生给出了一些“有害”的例子。其中有些作证据不妥。比如伦敦某知名

医学院的最新研究结果,结论海湾战争老兵的病症无法归因于心理因素。假使它是

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只能说明病症无法归于心理因素,但除非你另有试验

,否则不能引出“病症归于贫铀弹” 这个结论。



  又比如:“美国议员……再次提到了贫铀弹药和伊拉克南部许多儿童白血病例

的关系”,除非议员给出了相关的科学试验数据,否则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的例子。议员不是科研人员,并没有资格给出科学结论。正如以布什总统。“再次

提到了贫铀弹药和伊拉克南部许多儿童白血病例没有任何关系”来做例子一样是没

有说服力的。



  很多贫铀弹有害的试验,并不足以直接证明贫铀弹同病症的必然联系。比如2

万退伍军人新生儿缺陷是正常人的两倍,那么总共60万盟军的比率又是多少呢?

是高低?这2万人的平均生育年龄是否比正常高?(生育缺陷随年龄增加快速上升

)。我的这些疑问反过来对“贫铀无害”的“科学试验”也是同样适用的。



  在假设双方都不欺骗的前提下(五角大楼可能隐瞒欺骗,而贫铀弹的反对派也

可能进行误导性的试验,但是追究谁真谁假不在我的能力范围),我认可都人先生

给出的其他“科学试验结果”作为贫铀弹有害的证据(尽管我没有看到这些试验的

具体细节)。



  但是,你也可以看到几乎同样多甚至更多的贫铀弹无害的“科学证据”。比如

,美国卫生部下属有毒物质及注册管理局对铀的有关介绍是:没有发现任何形式的

人类癌症与暴露在天然铀或贫铀有关(“No human cancer of

 any type has ever been seen as a re

sult of exposure to natural or deple

ted uranium.” )



  巴尔帝摩退伍军人医疗中心对海湾战争中曾经被友军炮火击中而暴露在贫铀弹

烟雾中的60名军人定期检查,其中15个人体内还留有贫铀弹片。这15个人的

尿样里含有铀,但他们却没有发现肾脏疾病。全部60人都没有病状,更没有癌症

。这60个军人在战后生了38个孩子,无一有任何生理缺陷。



  英国科学家在进行了模拟试验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假如坦克被贫铀弹直接命

中开花,而里面的士兵又没有死亡并且吸入了5克以上贫铀弹爆炸产生的粉尘,那

么他在一生中死于肺癌的概率增加一倍(上述前提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



  英国一个靶场(名字记不得了)共射击了1400多枚贫铀弹,靶场工作人员

和周围居民没有因此而高发癌症。



  生产贫铀的工人以及接触贫铀环境的工作人员癌症患病率并不更高。由于贫铀

的特殊物理特徵,早就用于飞机造船行业,甚至医院抵挡X射线的防护衣有些也是

贫铀造的,保护效果高于铅(请注意:铅也有同位素,也有低量的放射性,但是大

量使用的铅制防护衣没见有人抗议)。



  人体内含有包括铀在内的微量元素。科学发现正常人体内的微量铀全部集中在

骨骼中。可是,意大利军队的10名患癌症中的7名(刚好这7名是“贫铀环境造

成的”血癌)被发现骨髓中还有铀!这个发现同科学试验矛盾:因为铀产生的AL

PHA和BETA粒子可以被纸张和皮肤挡住,穿透力最强的GAMA射线也可以

被作战服装和皮靴挡住。即使是比海湾,科索沃战场强数十倍的铀也无法在试验中

穿过人体的骨骼,不可能造成骨髓病变。那么,这些士兵骨髓中的铀是怎么来的呢

?会不会是本身原发性骨髓疾病造成的?就象新陈代谢紊乱多铜多铁造成畸形一样





  很多专家的“贫铀无害论”就不一一例举了,他们都同五角大楼“口气”一样

。北约专家组组长英国的Ian McAulay教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前所

长John D. Boice Jr博士,纽约大学环境药物系Naomi H

. Harley博士,UN国际卫生组织等等都根据试验结果得出贫铀无害的结

论。



  McAulay曾经说:“在你家花园里能找到同贫铀弹弹壳一样多的铀”。





  请读者注意:贫铀是天然铀放射性的60%,而不是原子弹放射性的60%。

除非是高浓度进入人体内部,比如通过呼吸,天然铀对人体并不能造成危害。而核

弹的高放射性是裂变反映的副产物。天然铀只有在高度浓缩成为核原料以后,散落

出来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即所谓的脏弹。但是贫铀不是核原料,其放射性比天然

铀还低



  总之,这些与都人先生结论相反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我并不是在否决作者所

例举实事的真实性,但是由于还有其他证据在支持贫铀无害或低害,造成上述病症

可能是其他的原因。因此,我们至少应该等待进一步的研究再下结论。欧洲议会建

议停止使用贫铀弹,并没有提出任何足以证明贫铀有害的科学证据,很大程度是预

防性质的。英国海军逐渐减少贫铀弹并不奇怪,因为海军的特有狭窄环境和其担负

的任务,一旦出现事故(或被击中),贫铀弹可能会造成局部过量的放射性。同时

贫铀弹本是为了打击陆地装甲目标的,对于装甲比坦克弱很多倍的舰艇和陆地固定

目标(建筑桥梁等),贫铀弹的优势并无多大必要。(现在很多军舰是铝合金造的

。)



  至于作者引用的MERCK、CRC等手册,必须搞清楚其毒性的试验前提和

传播途径,剂量的多少,是口服,还是储存在二楼你在一楼就会得病。根据这些化

学手册,炸药也同样是剧毒药品。



  作者还谈到贫铀弹属于“大规模杀伤武器”,“最有力证据”就是“在伊拉客

遗留下至少40吨贫铀,理论上足以造成50万人死亡!”。



  “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定义因人而异,我们就不讨论了,但是作者所引用的证

据我不敢苟同。50毫克氢化物可以毒死一个人,所以理论上我手里的5克氢化物

可以毒死100个人:条件是把50毫克药物平均喂到100个人嘴里吃下去(或

许还要保证在空腹条件下)。这个前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你不可能将40吨贫

铀碾碎了一人一把地攥在手心里往鼻子里吸。如果真做到这一点,那反而更加说明

了贫铀没有特殊危害:一硝二磺三木炭,也照样要命(苯环上带硝基的化合物都有

很大毒性)。40吨给50万人,一人平均二两!!吃什么不死?你就是吃二两氯

化钠(食盐),也会脱水个半死(所以海水喝不得)。更重要的是,作者这里没有

考虑浓度(强度)这一决定因素。5克氢化物可以毒死100人,但是如果用水稀

释,让在一周内全喝下去,则可能什么事儿没有:虽然总量不变,可是分期分批,

强度不够,足以被肝脏解毒掉。



  理论上你可以将40吨贫铀里的含放射性能量等同于200公斤浓缩的核燃料

(假设后者理论上可以毒死50万人,即脏弹的理想效果),可是由于前者是贫铀

,不是核燃料,更不是爆炸的核弹,所以放射穿透能力有限,很容易被抵挡住。这

类似总量一样但浓度强度不同,其差别可能是本质性的。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贫铀弹的主要潜在威胁不是放射性,而是它的重金属特性

。但是,现有武器中的铅弹钨弹也有同样的特性,对吗?



  之三:做中国青年报的代言人同做五角大楼代言人没有不同



  都先生还特别说明某学者的口气同五角大楼一致“值得注意”,笔者认为这些

内容同论证贫铀弹没有关系,不提为好。



  作者可能是想提醒读者:某学者是有偏见的。问题是世界上任何人都可能有偏

见,绝对中立的人并不多。所以重要的是论证对方观点本身有什么不妥,而不是对

方同谁谁一致。况且,观点一致同代言人并不能划等号。上面笔者举的例子都同五

角大楼“一致”,其中很多都是来自独立的研究机构。退一步,即便是代言人也没

有什么,都人先生为中青报撰稿,我想更符合代言人的标准。先生的观点也同中国

政府的一贯立场一致。那么先生是否是中国政府的代言人而需要被“值得注意”呢





  有人愿意为华盛顿的五角大楼说话,有人愿意为北京平安里国防部总参说话,

这都正常。关键是看他们说的在理不在理。如果笔者不去分析都先生的观点逻辑,

而是强调“共(产党)大叔,都二叔;共三(个代)表,都二(个代表)表”什么

的,不仅画蛇添足,而且消弱了自己的说服力:让人觉得你是在对人不对事。



  以上拙见,欢迎指正。





09-02-02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94034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