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哈!又见识到真正的大批判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哈!又见识到真正的大批判文章   
黄叶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哈!又见识到真正的大批判文章 (1101 reads)      时间: 2001-12-13 周四, 上午7:37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又见识到真正的大批判文章



              --黄叶



我在前文中已经说过只针对秋实文中的证据,不针对秋实本人,而且指出

秋实文中远离正题,在搞“近身肉搏”。现在秋实推出一篇真正的大批判

文章,没见识过文革的后生们又有机会见识一下什么是大批判。



该文中的文字如:“黄叶式歪曲手法”;“抓住片言只语做文章,无限上

纲,肆意曲解,以图致敌于死地的高深功夫”;“至少连傻瓜都看得出”;

“指控我存心不良”;“一下子就妖魔化了对方的论点”;“张口就诬蔑”;

“给我戴上‘不怕穿帮’的帽子”;“不择手段地妖魔化论敌”。连篇累

牍,哪一处不是大批判的路子,哪一处不是“妖魔化论敌”?就连“‘不

怕穿帮’的帽子”也还是秋实本人制造,完璧归赵就让秋实如此恼怒,那

又何必当初?



网络辩论,旧贴历历可查,想歪曲、抵赖说过的话,只能让自己处于尴尬

地位。秋实的所有反诘,本人都一一答复,并给出相关背景材料,读者可

自己分辨。辩论中的逻辑不是靠自己口念“逻辑”的咒语就有的。秋实三

次偷换概念,一次编造对方观点,都被指出。“大批判”的帽子不是想扣

就扣得上的。读者都有自己的辨别能力。



秋实文中的数据站不住脚了,现在就转移到文字上腾挪,用一个没有明确

界限的“执政初期”打掩护。



“了解一点民国经济史,就会知道,国民党执政之初直到30年代中期,

农产量在曲折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就农业产品净值言,1931年为186

亿元,1934年降到谷底仅171亿元,随后1935年开始回升,1936年达

到最高峰199亿元。只要不带任何偏见,都不难看出我说的农产量下

降的“执政初期”,是指什么时候---至少连傻瓜都看得出,这肯定

是不会包括1936年的。”



对照秋实原文:



 “却说1927年国民党开府南京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连年凋敝濒于破产的农

村经济。【执政初期,】每年都有十几甚至二十省受灾,有数千万到上亿的灾

民。大量人口背 井离乡,田地荒芜,生产萎缩,农产量不断下滑。就在没受

灾的地区,农村也是普遍金融枯竭,资金短缺,农民无耕畜,少农具,缺肥料

和种子,而且告贷无门。面此困境,国民政府成立后,力图挽救农业危机,提

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荦荦大者,有制定土地法规、加强水利、农技推广、

农业合作运动、农村工业化,以及抗战以后的田赋征实等等,兹分述如后。”



根据秋实自己文中的话,农村改良的政策从1927至1931年就纷纷出台,那

么“至少连傻瓜都看得出”,这是秋实给出数字“证明”的“农产量下降

的‘执政初期’”的“曲折波动”时期。那么“面此困境,国民政府成立

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漏洞又准备如何来打补钉?如果对照

《中国水灾年表》,就会发现1927年没有大灾,又怎么“每年都有十几甚

至二十省受灾”?这算不算“执政初期”?



秋实自己行文欠考虑,倒说别人“诬蔑”“无限上纲”。况且,秋实的致

命伤是证据不确,在文字上纠缠不休,不过是为了转移视线。



而秋实宣称的:



“而且,我在本坛写的民国史贴子中,已经说得十分明白了:‘1936年,

国府多年的建设措施终于开始显示成果,国民经济实现了全面好转,

农业丰收,工业振兴,外贸增长,各项指标都出现了历史最好水平。’”



并不存在于秋实专栏以及检索出来的相关文章中。这样现编“已经说得十

分明白”的话,未免太“内行”地“不择手段”。



粮食产量的范围则从“大后方”,变为“川黔滇桂”,最后变为“四川”。

“至少连傻瓜都看得出”这三个范围是大不一样,而秋实原文不是特指四

川。将话题和范围如此一再转移,又是哪一门的逻辑?



对比“1931-37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501斤”和“1937-45年大后方人

均粮食占有量则为664斤”是秋实的主要证据,前文根据甄士文章所提供

的数据,已经认定501斤不确。即使为真,将两个不同范围的平均数对比,

得出小范围增产的结论,显然荒谬。必须是同一范围的数据相比。假设这

两组数据为真,根据两个范围1937年的数据,显然“大后方”的“人均粮

食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如果这“大后方”是秋实所指的“川

黔滇桂”四省,由于云贵两省地处高原,总产量低,则四川一省的数据应

该还要高。秋实现在缩小到四川范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又是以

哪个数据为基础的呢?至今谁见到秋实对此拿出可以核实的数据?



本人文中提到1936年是民国时期农业产量最高的一年,就是针对秋实所用

的“1931-37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501斤”这一数据,根据《中国统计

年鉴》的一亿五千万吨,可以算得全国人均粮食产量是682斤左右。



从一开始,本人置疑的是“大后方”农业生产大幅度增加,而秋实现在制

造的“偷偷塞进这样一个论点:‘1936年农产量最高’,与‘抗战中后方

农业继续有增长’,必然是相互矛盾的”,从来不是我的观点。“稍有点

历史和统计背景知识的人”,都知道“大幅度增加”跟“继续有增长”大

不相同。



秋实将一些可疑的数据作为证据,还要指控别人“诬蔑”。直到现在,秋

实没有提供明确、完整、可核实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对异议则是用

“大批判”的语言,扣“大批判”的帽子“妖魔化”。这样子的辩论倒是

很有“逻辑”和“证据”的了。



一点点疑问可以让一个人如此怨恨,实在有趣得很。



我国农业统计资料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8397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