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华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华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资料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文章标题: 中华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634 reads)      时间: 2001-12-11 周二, 上午9:34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华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中华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1.农业科技



  民国时期的杭州郊区农业主要分布在湖墅、皋塘、西湖、会堡、江干5区,有耕地面积达188900余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占耕地面积

的五分之一左右。经济作物以桑、茶、棉以及菜为主。栽培方法,开始由传统的栽培技术向近代化科学栽培转变。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以稻为主,麦及杂粮为补。城郊的水稻品种以洋尖为主,占95%左右。郊县富阳、余杭、临安、於潜、新登、昌化、

萧山、建德、淳安、桐庐、遂安、寿昌、分水等的水稻品种,分别以红谷、广仙、花秋、杨尖、乌眼睛、红脚稻、早广籼、毛草尖、黄谷

稻、鸡脚细、湖州白、乌白、齐头黄等品种为主。包括城郊与属县计有中籼品67种之多。民国元年(1912),浙江农事试验场在杭州笕桥购地

360亩,建立农事试验总场,不久改名杭州改良场,开始蚕桑、稻麦育种的试验。民国19年以来,浙江省建设厅又在杭州建立五夫稻麦改良场

(区)和丁家桥麦作育种区(场)、拱宸桥稻作育种场(区),推动了杭州地区的稻麦育种技术的改进。在保存上述较好土种外,又引进与推广许多新

品种,在浙江农业改进所指导下,推广了浙农503号、504号、5575号、5441号、6506号等早稻品种和



浙农1号、10号、302号、龙凤尖等中籼品种。使得亩产一般提高5%-49%之间,平均为15%左右。民国4年(1915)3月,笕桥建苗圃,成为人

工育苗选种之始。为改进栽培技术,进行了多种试验,如双季稻中进行早晚品种配合试验、早晚稻移植试验、水稻肥料同价试验、大株疏植

与小株密植比较试验、老秧截头试验等,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推广。杭州三官弄试验场还把洋尖、红粳等最佳“土种”(本地良种)与新品种中籼

1号、8号、10号等配合试验,了产量提高3成。



  小麦杂交育种试验,在抗战前推广了浙农1号、2号、4号、5号、6号、7号、9号和11号



计9种,亩产量达200多斤以上,比本地土种增多近1倍。此外,推广南京中央大学执教的外籍教授莫定森试验成功的莫氏101号、115号、110

号等7个新品种,亩产增加约30%左右。小麦栽培方法进行了畦幅大小、种植方法、播种方法、中耕培土等试验。杂粮栽培有甘薯翻蔓、蚕豆

根瘤菌接种、玉米肥料同价等试验。余杭水稻多为一年一熟中稻,以籼稻为主,粳、糯次之。麦有白雪柱、蜈蚣麦、光头麦、浙农9号、浙农

17号及洋麦等小麦品种。



蚕桑栽培 蚕桑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杭州太守林启在西湖金沙港创办蚕学馆。该馆聘请日本教习前岛森木西原诸氏,担

任教授新技术。民国元年(1912),钱塘蚕种制造场,制造与推广改良蚕种。民国4年(1915),在杭州横河桥设立浙江省女子蚕业讲习所。不久,

在艮山门外设原蚕育种制造场,复又建立杭州蚕种改进所,对原蚕土种饲育进行改良试验。民国9年,桐庐县成立蚕业传习所,有试验田7

亩,示范与推广采桑养蚕的先进技术。民国17年(1928),浙江大学农学院创设蚕业系,在笕桥建立浙江蚕业改良场,进行桑树栽培技术研究。

在种桑的同时,又进行养蚕育种试验,引进外国品种,并进行杂交试验,成功地推出黄皮×诸桂、华六×洽桂、潭真×华七等3个优良品种,还

开展蚕卵汤温的人工孵化法、蚕蛾交配时间、雄蛾交尾次数等试验。这一时期,杭州市及余杭、萧山、富阳被划为省蚕业改良区,统一发放

蚕种,推行新法育种;余杭三墩、严庄、塘河等乡有桑苗圃700余亩,培养新苗达3500万株;余杭蚕种为省内名品,远销日本。民国24年,浙江

省政府设余杭蚕种改进所,推广优良品种。



棉花栽培 棉花栽培新技术,始于民国8年(1919)在余姚设立省立棉种试验场。民国19年(1930),在杭州七堡与萧山瓜沥又设立杭州、萧山育种

场。推选中美棉标准品种比较,进行百万棉及长丰棉纯丝育种等试验和推广硫酸浸种等技术。钱塘江两岸主要推广百万棉新品种为主。这种

百万棉纤维细长、拉力强 ,可纺28支细纱,可与进口棉相比。



病虫害防治 农作物防治虫害也开始从传统的方法进而采用化学试剂的方法。杭州虫害,自古有之。民国时期杭州稻虫害仍很严重,主要有二

化螟虫、三化螟虫、稻蛩、铁甲虫等10多种。民国20年(1931)后,在杭州西湖青石桥一带划地500亩,建立稻虫防治实施区,由浙江省昆虫

局、浙江大学农学院组织农技人员指导农民做好防治工作。干燥松软的水沙质土壤易于蝗虫产卵,采用挖掘消灭的办法,所掘到的一二幼

龄,跳跃较弱,以干草滴油烧毁或在水稻田中放鸭啄食的方法消灭。或用苦楝叶、闹羊花、乌桕叶、野桃叶、辣蓼草、烟梗等制成土农药防

治。以治农作物虫害为宗旨的浙江昆虫局,创办于民国13年(1924),地址在嘉兴。民国17年(1928)迁至杭州(东山弄6号李公贡祠原址),以研究

治稻虫害为主,以治螟虫为中心,同时兼及防治桑、麻、棉、茶和蔬菜等的害虫。他们在民间土农药的基础上,用科学方法,试制新的治虫

药剂如杀烟粉、固体松脂合剂、硫酸烟精、砒酸石灰、波尔多液、除虫菊粉、雷公藤粉、蚊香等,推广于民间,备受欢迎。省昆虫局的科技

人员从研究中知昆虫的趋光性特点,决定在嘉兴、杭州等地推广诱蛾灯除虫的方法,先在乡间用美孚油灯,后在城郊多用100瓦电灯,作为诱

蛾灯。据民国13年至19年间的6年试验中,以下午7



时至11时最佳,一支灯往往能除虫数百(王启虞《诱蛾灯试验报告》,民国19年出版)。民国18年(1929),桐庐分水建立治虫委员会,示范推广

科学治虫办法。民国20年(1931),余杭临平等地设治虫所3处,推广科学治虫方法。民国24年、25年,建德县松毛虫成为森林最大虫害,他们

采取奖收油桐尺蠖办法扑灭虫害。民国38年(1949)3月,《东南日报》报道,植物病虫害专家朱凤美等在岳坟钱公祠设立浙江植物医院,购置

药械数十吨,专治各种植物病虫害。



化肥推广 民国以前以及初年,杭州所用的农作物肥料以粪肥、厩肥等农家传统肥料为主。民国10年(1921),杭州地区始见肥田粉等化学肥料的

使用。起初,肥田粉多为从西欧诸国进口倾销的硫酸铵、智利硝、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等。民国21年(1932)统计,杭州农田的肥料,仍

以粪尿为大宗,其次为厩肥、油饼、豆饼,再次为草木灰,肥田粉仅占肥料总数8%左右。



农具改进 民国23年,余杭的排灌工具由水车改用小型柴油抽水机提水灌溉农田,是年有柴油抽水机4台、马力15.5匹。民国37年(1948)春,闲

林镇白洋畈归侨合作农场、桐庐下洋州合作农场始用拖拉机。



2.工业科技



  民国时期,西方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促进杭州的手工业传统科技向近代化、机械化工业转变,机器生产日益推广。



 纺织业 丝绸纺织业是杭州最大的行业。民国以前,生产工具以木机手工劳动为特点。1895年创办拱宸桥如意里的世经缫丝厂,同年建立于

萧山转坝的合义和丝厂,次年设于仁和县塘栖的大纶缫丝厂等,为杭州市首批使用机器生产的丝厂,所用设备均为意大利式大篾直缫车。

1915年之后,杭州纬成公司增设缫丝部,引进日本产小篾坐缫车100部,产量可增加20%-30%,厂丝品位也有提高。因此,各厂纷纷仿效。

1929年,由浙江省建设厅拨款在武林门附近兴建一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杭州缫丝厂,使用日本在本世纪2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群马式立缫车

292台,使杭州缫丝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又提高了一步。1935年全市缫丝业共有工厂12家,有缫丝车3568台(其中直缫车1766台,占49.5%;坐缫

车1088台,占30.5%;立缫车714台,占20%),煮茧机11台,占全省缫丝机总台数的46.55%。这段时期是杭州缫丝业的鼎盛期,也是缫丝生产

由手工向机械演变的转折点。1937年杭州沦陷,缫丝业进入低谷,到1949年初,全市缫丝业尚存各类缫丝车1472台(其中坐缫车770台,占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资料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13006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