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罗雀门请进:) |
 |
所跟贴 |
罗雀门请进:) -- BJ - (154 Byte) 2003-1-15 周三, 下午6:22 (722 reads) |
罗雀门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3/07 文章: 3030
经验值: 217
|
|
|
作者:罗雀门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请查金应桂书法字迹的资料
「金应桂,字一元,号荪壁,钱唐人,在宋为县令,宋亡后,隐风篁岭。书法欧阳率更,画学李龙眠,尝作严居上真出尘观音刻石。」
线索出于台湾林莉娜的《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文。文中说:
“本册在《石渠宝笈初编》着录为「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册后有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宋逢丑、景定元年(1260)滕天骥、度宗咸淳二年(1266)金应桂、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崔晋、赵孟俯(1254-1322)题跋,诸跋均肯定《孝经》书法出自于宋高宗之手。(注3)高宗为中兴之祖,为强调他是赵宋法统的继承人,常自书《诗经》、《大学》、《论语》等书之章句,赠给大臣。高宗书法造诣极高,为南宋皇室典范,孝宗(1127-1194)、宁宗(1168-1224)、杨妹子(1162-1232)以及理宗(1205-1264)的书迹,都与高宗很相似。 ”
《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今藏台北故宫博,请问问这幅画出版在什么图册(展览图录)上,如有请查后面有无金应桂的题跋字迹。如有,请代购,如太贵,请告知购买(图录价格或复制费用)方法。不好意思,谢谢!
--------------------------------------------------------------------------------
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
林莉娜
古代中国皇家教育在培养储君的德才学识,皇室子弟自小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孝经等书,这些典籍对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都有重大的影响。本册所绘《孝经》乃宣扬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由孔子为弟子陈述孝道经义,并将孝亲推广至立身、事君,甚至于以孝治天下。
南宋于靖康之难后建立新的政权,为取得「顺乎天意」的正统地位,利用绘画艺术达到其政教宣传目的。南宋初期有一批从北宋逃亡至临安的画院高手,专以寓有诫鉴意义的文学经典作品为题材作画,以历史人物故事来诠释每篇诗文的涵义,此类作品正符合统治者欲宣扬崇奉儒学的目的,在当时多用来赏赐皇亲、国戚或大臣,因此非常受到重视。
唐张彦远(约活动于西元9世纪)《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述及绘画功能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然因「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注1)宋代帝王多尊孔、尊经,并亲自书写儒家之经典,由宫廷画师加以图绘,以宣扬圣教。绍兴二年(1132)高宗以所写孝经诗书篇章以示大臣,并曰:「朕瞻仰古圣王之治,以为规戒。」当时资善堂内(前身为翰林御书院)就曾藏有李公麟(1049-1106)所作「孝经图」。(注2)
本册综合《孝经》的内容,一图一文,按篇章次序绘人物故事,由不同阶层和角度,阐明各方面孝道的表现。依原书画及题跋的篇幅尺寸,原本当为手卷,后乃改装成册。全册总共有画十五张,书十七幅,此次展览所选为第五开「士章」。
原文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此章内容在说明卿大夫以下名份的人所应有的孝道,士人为作官的知识份子,尽忠职守,以爱事君,以敬事长。爱与敬是孝道之本,以孝亲之心来事奉君主,就是忠顺之臣,即能常保其禄位,自家祖先的祭奠礼仪也能保有。故《毛诗》云:早起晚睡的时分,应常思念其父母,勿辱及所生的父母。
图中有一床榻,竹席编面,下方床座雕刻精美。坐榻上置有香炉、香盒、瓶、盘、鉴、鼎、彝之属,俱小而雅,安置得宜。榻之三面皆以插屏(又可称为屏山)围饰,上绘山水图画。古代屏风又称「 」, 即倚,在床后安置屏风,可随意折叠,作为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亦可障风或增加座位的庄重气氛。此页屏风上方所绘山石、洲渚、舟船、梅树与南宋院画家马麟(约活动于1195-1264年之后)「芳春雨霁」(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夏圭(约活动于1195─1224)「山水十二景─烟村归渡」(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收藏)十分接近,画风秀润超逸,深得马、夏「边角山水」的构图法。
人物绘法以白描为主,并以白粉勾勒。图中二老端坐于床榻上,前方男子恭事双亲跪地行肃拜之礼;女侍二人立于床榻旁侧,另二人手捧盘、钵殷勤侍候。仕女上身均着襦衫披帛,下为长裙。榻之后方植有椿树两株,树枝自然下垂,彷佛是在强调画中主角人物之地位。庭院中有太湖石,面以粗细短笔勾描,石绿敷染,旁衬以蓑草及彩色鹅卵石;后方以朱红莲花头栏槛隔间,使得画面空间较有层次感。
本册在《石渠宝笈初编》着录为「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册后有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宋逢丑、景定元年(1260)滕天骥、度宗咸淳二年(1266)金应桂、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崔晋、赵孟俯(1254-1322)题跋,诸跋均肯定《孝经》书法出自于宋高宗之手。(注3)高宗为中兴之祖,为强调他是赵宋法统的继承人,常自书《诗经》、《大学》、《论语》等书之章句,赠给大臣。高宗书法造诣极高,为南宋皇室典范,孝宗(1127-1194)、宁宗(1168-1224)、杨妹子(1162-1232)以及理宗(1205-1264)的书迹,都与高宗很相似。
此册并无马和之名款,首幅清高宗于干隆三十八年 (1773)御题有云:「册中都无马和之(活动于12世纪中叶)名,则成书时属之和之者,乃失于考证也。」观其画风较近于南宋画院名家李唐(1049-1130)、萧照(约活动于西元12世纪)一派,而李唐南渡,已在暮年,两人之中又以萧照的影响较为可能。细审此册末开之「丧亲章」,其树石的结构与勾皴、小径瀑流的绘法,皆与萧照所绘「山腰楼观」(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极为相似。(注4)
传世的《孝经》绘本甚多,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李公麟「画孝经图」、元赵孟俯「书画孝经」以及「明文征明楷书孝经仇英画」,无论在构图布局、内容表现上皆与此册极为相近。而仇英(1494-1552)绘本根据卷后文氏题跋,认为其所临摹者为北宋初年画院道释人物画家王端(约活动于西元11世纪)的「孝经图」(注5);而另一跋中陈继儒(1558-1639)亦提及,李公麟所画「孝经图」在宋代已有石刻本。此类具有教化意义的插图绘本,在当时经常被大量复制,以应宋宫廷皇室人员诵读赏玩。
(林莉娜)
注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收录于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第一册,页1。
注2:王应麟,〈圣文.御书〉、〈艺文.图〉,《玉海》卷三十四、卷五十六,收录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九四三册,页790;第九四四册,页502。
注3:王应麟《玉海》论其书法云:「高宗皇帝龙飞之初,颇喜黄庭坚体格,后又采米芾,已而皆置不用,专意羲、献父子。手追心慕,曾不数年,直与之齐驱并辔。」文见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百十三上,收录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三六册,页640。
注4: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故宫书画图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9),第二册,页149。
注5:王端小传参见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王端字子正,山东人。善丹青,长于传写,及山水、花竹。写真宗御容无及之者,敕入图画院让而不受,止乞国子监书舍一部。上嘉之,特授奉职,转右班殿直。」收录于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一册,页123。
文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宋代书画册页名品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页274-276。
作者:罗雀门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