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解放后的毛泽东未必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坏---孟锦云:搀扶走过最后岁月的姑娘(上)ZT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解放后的毛泽东未必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坏---孟锦云:搀扶走过最后岁月的姑娘(上)ZT   
叶酸酸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解放后的毛泽东未必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坏---孟锦云:搀扶走过最后岁月的姑娘(上)ZT (293 reads)      时间: 2003-1-03 周五, 上午7:55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史海勾沉

孟锦云:搀扶走过最后岁月的姑娘(上)



  如果查看一下1976年9月13日的各家报纸,你就会发现在给毛泽东守灵的一长串名单的末尾找到最后一名守灵人:孟锦云,一个陌生的名字。就是这个普通的姑娘和一代开国元首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共同度过了毛泽东八十多年人生中最后的489个日日夜夜,成为了毛泽东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见证人。



初见“领袖”



  孟锦云是个湖北姑娘,1948年出生,几乎是毛泽东所“缔造”的共和国的同龄人。12岁就考入了空政文工团,成为了舞蹈演员。1963年4月,孟锦云还不满15岁。但已经出落得楚楚动人,身材苗条,皮肤白晰,特别是双眼明澈如水。被选上到中南海“出任务”。

  那时,中南海经常为中央首长们举行舞会。几乎每周一、两次。军队文工团不需政审,调动容易,姑娘们又年青、漂亮,所以经常被调去“完成任务”。由于文工团里经常去的“老同志”渐渐有的结了婚、生孩子或演出任务忙,因而上级决定选一些小学员进去见习见习,而孟锦云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出任务”,孟锦云的心禁不住砰砰地直跳:紧张、兴奋、好奇、胆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孟锦云和七、八个文工团员早早地换上便装。晚上六点钟,她们坐上了一辆中南海派来的吉普车。路上大家一言不发,各自的心情心照不宣。车从北门驶进了中南海那道多少年来中国人向往而又不可逾越的神秘的红墙…



  姑娘们在一个古建筑物门口下了车,延着一道长廊轻轻地走着,忽然看到一个敞开的大红门,门上横匾三个醒目的大字:春藕斋。她们被领了进去。孟锦云紧张极了,眼睛如饥似渴地、悄悄地张望:这里完全不是她想象的“水晶宫”,更不象故宫里的金銮殿。这是一个恬静的大厅,光线柔和,四周的沙发、软椅干净得一尘不染。大厅本身是典型的中国古建筑,但内部装修又是现代化的:各式浪漫美丽的壁灯、象瀑布一样的白色落地帷幔、闪着腊光的暗黄色地板……



  大约七点多钟,文工团的姑娘们一阵骚动,大家立起来。朱德、刘少奇等出现在孟锦云的眼前。“老”同志们把孟锦云她们这些新来的小姑娘介绍给朱德、刘少奇等。舞会静静地开始了,孟锦云这个小专业舞蹈家好奇地、悄悄地观察着各位首长奇特的不同舞姿,刘少奇和王光美似乎跳得很轻快、熟练,而朱老总却昂首挺胸象操练……



  大约十点多钟,舞厅里的人忽然纷纷站起,乐曲停止,毛泽东来到了!孟锦云自己讲她痴痴地站在那里,忘了周围的一切,忘了自己……她不敢相信这就是毛主席?就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的“毛泽东”吗?他就是那个“大救星”吗?



  毛泽东的穿着十分随便,肥大的一身灰色中山装显得宽松、舒适。舞曲又开始了,一位文工团的“老”同志走到毛泽东面前伸出手臂做出邀请姿势,毛会意,起身和她跳舞。全场的目光象舞场的追光一样跟随着他们。



与毛共舞



  孟锦云偷偷地看毛泽东如何跳舞。只见他步子迈得很大,在地上蹭着,并和舞伴交谈着。当他们跳到毛坐过的沙发处时,舞曲刚好停止。毛泽东于是坐下来休息。孟锦云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主席,那种莫名其妙的神秘的感觉渐渐消失了。当新的一曲舞曲开始时,主席侧过脸来,好象突然发现了孟锦云,对她笑了。机敏的孟锦云似乎看出了毛的意图,她慌忙站起来向毛走去,做出了邀请主席跳舞的动作。毛微笑着站起来,拉住孟锦云的手,向舞场中心走去。

  就这样孟锦云和毛泽东认识了。她几乎每周都来,而且每次都和毛泽东跳舞。毛总是称她为半个小同乡。有一次孟锦云说:“主席,您嘴下巴有一个痣子,听奶奶讲这是有福气。”毛看了看孟锦云,发现她的脸蛋上也有个痣子,便笑着回答:“你脸上也有个痣子,那你也有福啦。”“那可不是,你的湖南痣子和我的湖北痣子长得地方不一样。”毛听了哈哈大笑:“没想到,你还是个小九头鸟呢。”



  毛对新来的小同志十分喜欢,渐渐地小同志已取代了“老同志”。中南海的舞会给孟锦云永恒的回忆……



重入“红墙”



  文化革命把中国闹得翻天覆地,也彻底停止了中南海的舞会。孟锦云只在文革初期和其他几位“小将”找毛泽东告另一派“打着红旗反红旗”,见过一面。她万万没想到空军大有“通天”人物,自己后来会因之被打成反革命,从1968年到1973年被捕、劳改整整5年。1973年孟锦云突然出狱,并很快被分配到武汉军队医院,从一个舞蹈演员,变成了病人的护理员。

  回到武汉的孟锦云已是25岁的大姑娘了。出落的玉玉亭亭的孟锦云自然是爱慕者甚多。不久她就结婚了。可是孟锦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事大惑不解:孟锦云被告之,对谁也不准讲自己文化革命中的问题。她为什么突然出狱了?为什么待遇低于其他同伴……种种迹象表明孟锦云的档案里仍有黑材料。孟锦云东奔西走,要为自己讨个清白,偶然在北京见到了以前的“战友”小丽,原来是小丽见到毛泽东时提到孟锦云的遭遇,毛下了“最高指示”要空政放人,她才得以被放。现在小丽成了毛的“客人”,经常去中南海见主席。在小丽的引领下,孟锦云终于又一次跨入了那道当时比以前更加神秘的红墙。



“我是来找你平反的”



  1975年5月身着空军装的毛泽东的“客人”小丽带着身着陆军装的护士孟锦云走进了那道以前封建社会时的“紫禁城墙”,当时社会主义的神秘的“红墙”。孟锦云不由得既紧张又激动,毕竟是七、八年了,而这七、八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丽却十分平静,她常来常往,已习以为常。对亿万中国老百姓来讲,这难以置信,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一个文工团的小姑娘可以随便出入当时亿万人民无限崇拜的“导师”的住所。当时谁也没听说过这种神话,如今我们知道,这确实是事实。

  在中南海北门警卫把条子递给了张玉凤,她当时可以阻挡或同意把要见毛泽东的消息传给老人家!张玉凤何许人也?有这么大的权力。即使当时嚣张得不可一世的江青、毛泽东的正式夫人,也要“巴结”这个张玉凤才能接近主席。现在我们知道,张当时是毛泽东的“机要秘书”,而作为一国元首的“机要秘书”,她所受到的教育和专业训练的背景竟是主席专列的一名列车员!



  张玉凤告诉毛有人来看他,毛泽东点头同意。孟锦云怯生生地跟着女友向里走。走了很长一段路,传过一个大铁门,孟锦云终于来到了毛泽东身边。毛泽东记忆力惊人。八年了,已经八十多岁了,而在他的脑海里竟仍为孟锦云这个小姑娘留了一席之地。



  孟锦云兴奋地走上去:“主席,我是湖北来的孟锦云。”



  “记得,你不就是我的半个小同乡吗?”



  “主席,我是来找你平反的!”她自己都难以置信,脱口而出。



  毛泽东拉着孟锦云的手,轻轻地模着。他又用手摸着孟锦云的面颊,仔细端详。毛此时正患白内障,只有一只眼有微弱视线……“你这么多年不来看我,见面就让我给你平反,这个反莫法平啊。”



  “我怎么不想来,只是来不了啊。”孟锦云不顾一切地讲了自己被捕、劳改等经历。毛十分认真地听着,一直拉着孟锦云的手,抚摸着,渐渐眼睛湿润了:“你不要讲了,你来了,就什么都好办了,你就留在我这里工作。”



  孟锦云被毛这突如其来的决定弄的将信将疑,留在主席身边工作,这怎么可能?我行吗?“我是找您来平反的,我的档案里肯定有黑材料。”孟锦云又把话题转回来时的目的。



  “你在我身边工作,就是平了反,你是我的女儿,也是朋友。”事情竟然如此离奇,孟锦云进了中南海,成了毛泽东生命之路上的最后一名护士。



  这是1975年5月24日。



  几个月过去了,孟锦云仍心里不放心自己的平反结论。毛主席年事已高,孟锦云想着自己更长远的事情。有一天她对毛讲了自己的担心:“主席,我觉得我的问题还是有个书面结论才行,光您说了谁能证明。”“孟夫子,还在耿耿于怀吗?倒也是,空口无凭。不过,我的历史上也曾被扣过许多帽子……没人给我平反,那些帽子早不翼而飞了。”“您是主席呀,我是什么?……”“这个好办,找汪东兴办就可以。”果然,不久,孟锦云就收到了她的书面平反结论。



“中国有“红学”,西方也有“红学”



  毛泽东遇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时,会滔滔不绝,有时忘了自己的身份。即使到了晚年,他依旧谈锋甚健。那还是孟锦云刚进中南海时,毛精神尚可,虽然视力已完全不行,但说说笑笑的时候还比较多。

  一天,毛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块儿看电影。影片的名字是“红与黑”。看过以后,大家不免对影片的情节议论一番,客厅里出现了少有的热烈气氛。毛泽东只是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等大家走后,毛看了一眼仍坐在那里的孟锦云问,孟夫子,对刚才的电影有何意见哪?没等孟锦云回答,毛就接着说,有何高见,今日可以不谈。你去借一本“红与黑”,至少看一遍,然后再谈。你不是读过“红楼梦”吗?可以再借一本“红与黑”,对比着看一遍,也许会更有意义。孟锦云真去借了书,仔细读了,并记下了很多问题。



  后来毛泽东和孟锦云侃侃而谈“红楼梦”和“红与黑”两本书,毛十分自信而又肯定地说,他可是多少还是有些同情于连。于连破坏了别人家庭,是幸福的就破坏不了。破坏了,可见不幸福,那个家庭是有压迫。我看于连是帮助市长夫人进行反抗的解放者。毛兴奋地接着说,你不了解那时,也就是19世纪,西方的家庭,尤其不了解那些家庭的虚伪和残忍……至于家庭,我看东西方加在一起,真正幸福的不多,大多数是凑凑合合地过……于连虽然失败了,但他的雄心勃勃是值得赞扬的。说到底,还是阶级的压迫,阶级的较量。



同样具有普通老人毛病的毛泽东



  在毛泽东身边最后的护士孟锦云的回忆里,和自1954年到毛1976年去世,一直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达22年之久的,被人称为“狐狸面孔”的李志绥大夫在西方发表的回忆里,都提到一件让人膛目结舌的事情,那就是张玉凤骂毛泽东是“狗”!一个是在中国国内很谨慎的公开发表,一个是在西方的任意漫谈和对毛泽东的全盘否定。但在张玉凤曾骂过毛这一点上,描述却基本相同,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据孟锦云回忆(郭金荣著),那天她睡觉之后来接张玉凤的班。刚走到主席卧室门口,就听见里面大声吵嚷的声音:“你给我滚!”孟锦云听出是主席在大声吼着。声音显得又高又细,是竭尽全力发出来的。“滚就滚,谁不让我走谁是狗!”孟锦云听到张玉凤那不太高但也显得很激动的声音。“你骂我是狗,你……”主席显然是气得在发抖。孟锦云听到这里不知是该进去,还是该退出,她心里又是紧张,又是好奇(是啊,这对一般人,岂止是好奇!)。后来孟锦云听说主席还把张玉凤骂她是狗的话写在一张纸上,这张纸还交给了有关工作人员。



  据李志绥回忆, 1975年6月10日李志绥天津医学院院长朱宪彝、北京医院内科主任陶桓乐去会诊毛泽东的病情。他们一进去,毛就叽叽咕咕说了一大套(当时,毛说话已不清楚了)。张玉凤不肯翻译。毛发了脾气,举拳跺脚,张才说明真相。原来是6月8日张玉凤出去了。毛要读文件,等了很久,张才回来。毛生气了,写字条说:“张玉凤,滚。”张玉凤回骂毛泽东:“我要不滚,你就是狗。”毛说:“我的脾气不好,张玉凤的脾气更不好,她还骂我。”朱、陶二大夫是第一次来,听完后都不禁愕然。张在旁边说,这些话也要同医生们去讲,有什么意思?



  孟锦云当然和张玉凤不一样了。在她眼里,毛泽东也是人,也是一个爱发脾气的老人,他也和普通人一样,要吵架,要发怒……



  孟锦云记得1975年夏天,她来到毛的身边4个月后,对她很热情的毛泽东突然变得冷漠起来。孟锦云几次想同他说话,毛都不愿理睬,要不然就用手示意让她出去,显得心烦的样子。这是怎么啦?主席过去不是这样啊,讲故事、开玩笑、唱京戏……孟锦云思前顾后,找不到答案。经张玉凤问询,毛告诉她,毛让孟锦云吓着了。毛房间里特别静,孟锦云进房时一点儿声音也没有,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常常把毛吓一大跳(这或许是一个82岁体弱病人的普通反应)。张让孟锦云以后进屋时,先给他点声音,比如咳嗽一声,或出点儿粗气。这样毛好有个思想准备。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20268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