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再读何碧】我们的种族主义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再读何碧】我们的种族主义   
九戒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213

经验值: 1879


文章标题: 【再读何碧】我们的种族主义 (136 reads)      时间: 2002-12-28 周六, 下午4:26

作者:九戒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们的种族主义



                 ·何碧·



  《华夏文摘》cm9602b载文谈及“中国人的特有心理”,说是“要么跪着,要

么让别人给自己跪着,就不会大家都好好地象个人样的站舒服了”。此话可谓入木三分。



  我们这个民族对跪拜的考究大概是举世无双的,数千年的所谓“礼义之邦”,有的其

实只是一套“跪拜文化”而已。过去读书人的志向,无非是拼命用功,谋个一官半职。一

旦金榜题名,就能让别人给自己下跪,此即所谓“贵”。“贵”者,“跪”也。欲贵先跪

,跪而后贵,贵而受跪,如此循环往复,官就一级级升上去,对之下跪的人越来越多,便

能光宗耀祖,达到作人的极致。“贵”的真谛,是非让他人下跪则不能凸显自己的伟大,

更无从充分领略权力欲满足后的快感。因此,刘邦虽作了皇帝,却只有在叔孙通等人制定

了朝礼后才能感到为君之乐。而越是贫贱出身的皇帝,对跪拜便越苛求,朱元璋就是这样

,大臣跪拜奏事与廷杖都自他而始,后来的“红太阳”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由跪拜文化生发出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千年国策,或曰“统一的民族大义”

。一个成功的皇帝,就一定要扫荡群雄,直到“四海归心”,万方乐奏,视野所及,所有

的人都俯伏在地而后已。跪拜更成了全民生活方式。下跪不仅是谋求富贵的唯一途径,有

时竟成了一种追求,一份享受。溥仪当年想过对列祖列宗大行三跪九叩礼之瘾,苦求不得

,那份惆怅简直令人同情。由此可见,下跪与被跪,在吾族中实在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不

可须臾离开的东西。



  具体是下跪还是受跪,取决于双方地位、权势、财富和实力的较量。说白了,“打得

赢就令跪,打不赢就下跪”。以往海禁未开,天朝以为四海之外莫非蛮夷,统统不堪一击

,坚持让英国使节三跪九叩,形成解不开的外交死结(英文中由此增加了“叩头”这个外

来语)。直到不服教化的蛮子们挟坚船利炮而来,打得咱们一败涂地,才被迫放弃煌煌“

汉官威仪”,虽未象宋朝那样闹到连皇帝都向番邦称臣称侄,却也相去不远。流风余韵至

今,这“打与跪”的因果律,似乎仍是大多数中国人包括许多海外学人对待异族的指导原

则。



  鲁迅说:“中国人或是把外国人看作鬼,或是当成神,鲜有将其视为同类者”。何以

如此,老夫子没有讲。个中原因其实很简单:赢与输、被跪与下跪之外没有第三态。将对

方当成鬼之时是打赢了、或自以为打得赢对方之时,当成神之时是自己大败亏输胆战心惊

之时。因此,我们崇拜敬畏白人及日本人,因为他们强大富裕“先进”;鄙视厌憎黑人,

因为他们弱小贫穷“落后”。这种心理,既使是“海外精英”们亦不能免。



  先说黑人。虽说毛时代专攀亚非拉的穷亲戚,但咱们心里对黑人的真实态度如何,自

己心知肚明。刚从国内出来的人,闲聊时提到黑人无不满含轻蔑,少有不用“黑鬼”这一

侮辱称呼的。一位学者曾亲口对我说,他不是种族主义者,但黑人的相貌能引起人的生理

反感是客观事实。另一位女士一次独自坐在学生公寓的公用客厅里看电视,偶然回头看见

身后不知何时坐了一个黑人,吓得跳起来拔腿就逃,事后不以为耻,还向旁人夸说幸亏自

己反应敏捷,才及时“脱险”。我的一位黑人朋友的亲戚曾在中国呆过一段时间,从此恨

透了中国。据他说,中国人说他们长得象猴子,进化不完全,是刚从树上爬下来的。倘有

中国姑娘“下嫁”黑人,则立即群情汹汹,当成国耻一般。这位先生虽到过包括南非在内

的许多地方,但在他看来,没有哪个国家的种族主义比中国更恶劣。



  我们对待白人的态度则大致可用过去常用的“崇洋媚外”一词来概括。这“崇”与“

媚”自然是过去被打怕了的结果。当然,挨打也能生出些别的东西,纠结在一起,就成一

种根深蒂固的以“仇外”和“媚外”相表里的自卑情结。百年来的一部外交史似乎就只是

这情结的反复表现,连拳乱时和充当“世界革命中心”时也不例外,时至今日更有每下愈

况之势,随手拿起一张《人民日报·海外版》就能找到例证。



  大概是实在不好意思再向见过世面的海外学人讲“优越性”,近年来的政府宣传越来

越乞灵于民族主义了。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不知是编缉水平太低,还是“中国特色”要

顽固地表现自己,报上的民族主义总要与种族主义缠夹不清,总是离开了头发和眼睛的颜

色就作不了文章。而文章作来作去也只有两个主题:或傲慢仇外,或曲线媚外。



  若干报道海外学子的文章开口辄曰“凭着中国人特有的聪明才智”,使人还以为是在

拜读戈培尔先生的大作。一篇报道里,一位赴欧办画展的艺术家竟对来宾说:“今天来了

这么多的高鼻子,说明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而在另一篇题为《心目中装着大写的祖国》

(按中文并无大小写之分,此话是道地的舶来品)的特写中,来华讲学的外国学者们竟被

写成《霍元甲》上的东西洋武士一般,向与会学者挟技自炫,耀武扬威,而后者只有忍辱

含羞。幸得主人公挺身而出,打赢“擂台”,才保住了国威。



  从上面这几个例子中其实也可看出曲折的媚外心理。那位画家以鼻子污辱来宾,说明

这种异族特征在他心中所占的“大写”的地位。许多作者对白人生理特征的这种迷恋几乎

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凡写海外学子,不作一番“黄肤黑眼”与“金发碧眼”的比较学研

究就似乎无从下笔。写主人公在国外听课,硬要插上一句与上下文毫不相干的“面对着满

室的金发碧眼”,似乎那是厕身仙班一样的际遇。使人疑惑在国内拜金主义横扫千军如卷

席的今天,是否金发也与同为《人民日报》津津乐道的“黄金水道、”“黄金三角”、“

黄金地段”一道身价百倍;写学者归国,则一定是“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有如荆

轲辞别易水时一般的悲壮。弄得国人认定凡回国者都是在外头混不下去的,以至许多人哪

怕混到山穷水尽也不肯回去见江东父老。



  这种跪拜文化中衍生出来的种族主义发展到极端,就成了针对同族的种族歧视,对外

奴颜婢膝,对内赶尽杀绝,而这正是货真价实的“中国特色”,正如一首名为《中国政府

的光荣传统》的民谣所说:“慈禧太后赔光;蒋介石打光;毛泽东送光;邓小平卖光”。



  这民谣没有提到的另一面,是对自己同胞的凶残。其实,“宁赠友邦,不给家奴”,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也历来是我们的传统。从抗战的敌后“战”场中从无《大决战》

那样的威武雄壮的活剧,到给魏京生与吴宏达截然不同的待遇,都贯串这这一优良传统。

50年代我们有“万炮齐发轰金门”的壮举,也有对缅甸、巴基斯坦、印度明赠暗送,拱

手相让万里河山的慷慨(按:向上述国家割让领土的事实,详见北京出版的马克斯韦尔著

《印度对华战争》)。我们可以感谢杀了四千万中国人的大日本皇军;派特使专程赶去痛

悼头名战犯昭和天皇;畏日如虎,默许日人侵占钓鱼岛;逮捕骚扰领导民间索赔的仁人志

士,压制民间索赔运动,但绝不能容忍同族的台湾人为求得一点起码喘息空间的挣扎。只

因同根生,故尔相煎急。坚石击鸡卵,痛快何淋漓!为了“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民族

大义,我们不惜拥众暴寡,恃强凌弱,挟九天之雷霆,施万里之淫威,导弹纸弹齐飞,演

习恫吓共施,好威风,好杀气,不到对方跪地求饶,磕头如捣蒜,决不收兵!



  呜呼,我们的民(种)族主义!

 寄自英国

(《华夏文摘》9603B)









作者:九戒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九戒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600649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