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共产党还怕什么?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共产党还怕什么?   
所跟贴 共产党还怕什么? -- Anonymous - (646 Byte) 2002-12-19 周四, 上午10:19 (381 reads)
寒江月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嘿, 还真不是你一个人有此想法。 瞧瞧这篇文章:ZT---人才战争:中国胜算几何? (166 reads)      时间: 2002-12-19 周四, 下午8:0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透露,每年科大举行毕业典礼时,四分之一的人就已经办好了出国手续。另外,清华、科大及北大理工类往届毕业生中的一半或早或晚地都出去了。美国在1999年从全世界移民了15万个“特殊人才”,其中中国人占了10%,即15000人,总数上仅次于印度。15000个“特殊人才”,还不包括那些每年涌向加拿大、欧盟国家及日本的“技术移民”!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 (见视线专题:北大清华为谁而建?)

  出国留学纷纷,回国报效祖国的学子有多少呢?据统计,1978年至1998年我国约有30万人出国留学,学成归来的只有1/3。其中去美国留学的约16万人,归来的只有3千人。160000:3000,一个多么悲凉的比例。

  以上还仅仅是优秀学生的流失。

  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统计,相比99年,2000年中国公民出国就业的人数增长惊人,高达160%,但同期的出国劳务人数仅增长了23.5%,总数也已低于出国就业的3.9万人次。目前,自主择业的白领正逐步取代劳务输出的“蓝领”,成为出国就业的主流。 这种“在职”的流失,必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不及时扭转这种局面,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企业或许真的会“无可用之人”。

                         [我来说两句]



人才建设的企业调查结果



□ 人才安全:不容忽视的隐患

  人才严重流失的结果之一,就是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掌握着国家关键技术的人才在影响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方面都具有战略上的对抗性,因此,一些关键部门的人才流失带走的不仅仅是技术,还包括最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等。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夕,身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服务贸易领域牵头人,齐红儿突然跳槽到微软中国公司,出任“政府关系高级经理”。一时舆论哗然。显然,这样一个“知道得很多”的官员担任一家著名外企的“政府关系高级经理”,会不会“不自觉”地透露出有关机密,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而高技术人才的严重流失则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投下了阴影。据了解,我国第一批从事“863”计划的年轻科技人才,如今已所剩无几,出国的出国,去外企的去外企。1996年国家科委对188个高新技术项目承担单位调查,结果发现有人员流失的单位有147个,占78.2%,且流出人员大于流入人员的单位有96个,占65.3%;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成员共5532人,流出1135人,占20.5%;35岁至45岁的成员流出比例最小,只占流出人员的12.3%;从职称看,在流出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74.6%,在流入人员中,主要是具有中、初级职称者,分别占35.1%和34.5%;从学位看,在流出人员中,具有硕土及硕土以上学位的占54.65%,具有学土学位的占29.4%;从人员流向看,近一半流向国外,占46.6%,其次,流向三资企业,占10.9%,流向乡镇企业的最少,只有0.9%。其中博土流向国外的比例最大,占74.3%,硕士占59.8%,博士后占53.8%,高含量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失,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来说两句]



□ 人才结构:失去平衡的天平

  全国政协委员陈抗甫调查的数据说明了我国高级人才资源的紧缺:2000年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共157.3万,仅占总数的5.5%;每万名劳动者中有研究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11人,而一些发达国家均接近或超过100人。

  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是目前不得不面临的大难题。上海有关部门对6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的比重仅占0.1%,技师和高级技工也仅仅各占1.1%和6.1%。当了几十年工人的全国人大代表梅美华对于我国技术工人的构成深表忧虑,他说,“我国城镇共有1.4亿职工,其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比例为35%,而高级工只有其中的5%。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只占15%。这种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些企业一味注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引进,而忽视技术工人,结果高学历人才留不住,技术工人又少得可怜。另外,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也有停滞不前的迹象,许多技校职高或关停并转,或干脆交由别人承包,并且纷纷开设电脑、文秘、广告、英语、旅游等时髦的专业,传统的专业丢在一边,由此造成当前我国技术工人青黄不接,高级技工更是凤毛麟角。

  在12月15日举行的“2002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经济学家萧灼基指出,中国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存在“轻重不均”。如重科学、轻人文;重应用、轻基础研究;重高等教育、轻初等教育等;还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学历轻实力、重年龄轻水平、重“海归”轻“土鳖”、重本地轻外地以及重男性轻女性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人才的结构更进一步趋于失衡。    [我来说两句]

□ 人才教育:扼杀创新的摇篮

  中国的人才教育,可以用“千人一面”来形容。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从小学到高中,都以升学率为核心。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造力被无情地扼杀,高考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职业教育的匮乏、单一的升学机制,使多少拥有多种才华的学生被迫埋首书堆题海,白首穷经。素质教育的口号提了多少年,然而却远远没有落到实处。

  而大学教育,更是弊病多端。致使许多走出校门的学子的知识结构与社会脱节,在社会适应能力、知识实际运用等多方面在走出校门后需要进行大调整。

  中等职业教育的匮乏,使许多没有考上大学的青少年一无所长,只能凭自己在社会上瞎打拼。而国营企业大多没有良好的培训机制,人才的成长受到极大的限制。

  据日本有关资料统计,工人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技术革新者的人数就增加6%,工人提出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10%~15%,而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人员,因创造和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则有可能降低成本30%。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对职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就能得到50美元的经济收益。摩托罗拉公司1992年在职工教育方面增加经费400万美元,新增培训科目100种,公司由此获利5亿美元。

  我国许多企业却将人力资本投资当作“亏本买卖”,认为职工教育是社会行为,把职业培训视为一种负担,从而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据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等的调查,国有企业中30%以上的只是象征性的拨一点教育、培训费,年人均在10元以下;20%左右的企业的教育、培训费年人均在10元~30元之间。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国被撤销的职业教育机构,占总数的45%;被合并的占总数的47%;还剩8%处于萧条之中。

  由于缺乏人力资本的积累,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增值能力十分低下。在亚洲15个国家工业效能的排名中,中国总得分仅略高于最后一名的孟加拉国。我国机械工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电子工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18,日本的1/13。我国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2%~4%。每年我国丁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损失达2000亿元。

  因此,我国目前必须尽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多层面、多方位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的根源——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大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重点培养学科领域的尖端人才和现代复合型人才,进行终身教育等等一系列命题,严峻地摆在了人才教育机构的面前。               [我来说两句]

□ 如何打好人才战争?

  15日-17日,联合国和中国社科院联合举办的“2002国际人力资本论坛”在北京召开。在会议的开幕致辞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龙永枢先生指出,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将以知识差距表现出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如何造就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人尽其用”,则需要群策群力。

  WTO的原则之一,即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公平竞争为原则。所以,在人才资源配置上,如果不打破旧模式,旧框框,实现各种层次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是难以“人尽其才”的。外企之所以在我国抢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就在于外企没有我国国营企业的薪酬“框框”,敢于“不拘一格降人才”,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大批中国的优秀人才趋之若骛。

  在这次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与会各界人士提出了多种解决人才问题的措施,归纳起来如下:

  1、改革人才结构。目前我国人才的地区结构、部门结构、知识结构存在许多问题,要利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致力解决。允许人才自由流动,利用经济杠杆和各种政策导向,用宏观调控和经济手段压缩长线人才,培养和扩张短线人才,中高级人才到民营企业和私企去创业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等等,都是应该考虑的手段。

  2、完善人才教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徐东华提出,教育要实现终身化、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几大目标,并提出要请一些有经验的国内、外专家来完善、丰富中国的教育制度。

  3、建立人才安全体制。掌握国家关键技术的人才,在影响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方面都具有战略意义。在开放人才市场的同时,也要关注掌握国家核心机密和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向。人才安全问题说到底是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立法。

  4、构建良性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专家们提出,要实现科学的人才管理,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全面优化和改善用人环境,同时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切实提高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有较强吸引力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来说两句]

□ 编后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代龚自珍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大声呼喊。世易时移,站在21世纪的起跑线上,这个古老的命题依然还在困扰着中国的一代青年。

  人才是人类的精英,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财富。

  如果听任人才的疯狂流失,则中国人要在21世纪实现国富民强的梦想就只能是空想而已。这场战争,对于目前远远落在发达国家之后的中国,是国家强大、人民富强的关键一役,只能赢,不能输。

                               

http://view.news.sohu.com/67/27/blank205042767.shtml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399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