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北京人与上海人之间的区别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北京人与上海人之间的区别
人猿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北京人与上海人之间的区别
(318 reads)
时间:
2001-12-03 周一, 上午9:29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陈鲁豫:大家好,欢迎收看一点岸三地谈,因为有一本小说叫做《双城记》,今天我们要来讲一讲中国版的双城记,两个城市就是上海和北京是中国两个最大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城市。今天我请到两位嘉宾再包括我我们三个人谈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先来介绍一下嘉宾,台北方面是石齐平教授是东吴大学国贸系教授,石教授是台湾同胞,但是他的籍贯是浙江,他的母亲也在上海生活过,所以也能代表上海那部分的情况。北京的嘉宾是张天蔚先生,他是《北京青年报》社评部主任,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是在上海出生,在北京长大,所以我觉得我们三个人来聊这个话题是挺有意思的。
有一点,我觉得先抛开北京和上海的不同地方先不讲,先讲相同的一点,我觉得就是北京和上海人都是觉得自己的城市是最牛的,两位觉得怎么样?
张天蔚:确实是,至少是上海人觉得上海最牛,北京人觉得北京最牛。
陈鲁豫:你觉得哪儿最牛?
张天蔚:北京,因为我是北京人,相互可能还有一点不服气。
陈鲁豫:石教授,你从台湾台胞的角度你觉得北京和上海是不是都这样,大家都觉得自己很牛?
石齐平:没错,你到北京去,北京人觉得好像上海只是为了钱,或者喜欢赚钱。到上海去,上海人觉得北京人一天到晚就是搞政治,很瞧不起北京人,其实上海不光是瞧不起北京人,它除了上海以外,其它地方的人他也瞧不起。
陈鲁豫:其实北京人也是这样,不光是对上海不服气,对一般的外地人都是抱着是外地来的,那种感觉。
张天蔚:对,普遍是这样的,但是对上海人好像格外的有一种不喜欢。
陈鲁豫:为什么?
张天蔚:因为他们觉得可能上海人是不是过于的精明,精于算计,不光是北京人,是北方人普遍的这方面好像在上海人面前会觉得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觉得自己过于的厚道,和上海人打交道的时候,当你还在很随意的和他打交道的时候,可能他(上海人)已经开始在进行一些利益算计了,所以北京人会觉得不是很舒服,这和通常的说外地人如何,还有点不一样。
陈鲁豫:台北的石教授,你站在比较中立的角度看?
石齐平:其实现在台湾有很多人和上海人有接触,你也知道台北的厂商台胞到大陆,特别到上海去经商或者去居住,也有这个现象,就是越来越多台湾的朋友,哪怕他在台湾也很能做生意,今天经过和上海人交手了以后,也能够感受出来上海人确实是非常的精明,精明到你必须处处的去防范,这个确实是上海人给外地人,包括给台湾人的影响。至于上海现在也有一个词在暗中叫台湾同胞叫做“台八子”(音),语义中似乎也有一点点贬义,或者是瞧不起的味道,所以这个现象也不仅仅是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北京对其它,或者北京对上海,其实上海对台湾也是如此,台湾对上海也有这种感觉。
陈鲁豫:我觉得其实不光是北京,或者是上海,中国几乎所有的地方对其它地方的人都会有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包括当年的重庆和成都之间也都有。
张天蔚:对,我觉得其实越是在实力上比较接近,地位上比较接近,但是又有某种不同特点的时候,我觉得这两个城市之间就会有互相的比较,如果是差距很大,没有什么可比的,偏偏是可能在不同的方面各有所长的时候,相互之间比较的心里就会重一些,比如说改革开放前十年的时候,广东的经济上得非常快,那个时候北京人和广东人之间微妙的心理较量也有,比如说原来在北京人的观念当中广东话是非常难听,可是因为它随着它的经济的发展,包括粤语,和粤语味的国语好像慢慢在舞台上站着很高的位置,北京人也是有不服气,我听说上海人和广东人也是有很强的暗中的较量,可能越是在地位相似,又互不服气的时候,这种情况就会有。
陈鲁豫:将到这种语言我的感触特别深,我总觉得北方人对南方的文化和语言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理,比如有记者问我,说你觉得不觉得目前大陆有一些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讲话学港台腔,我说第一我没有觉得,第二我觉得你们为什么会那么在意港台腔,我举个例子,比如今天我在这儿主持节目,我突然讲话我像我这样讲了,我像石教授那样讲,如果明天有人看到报纸的话,报纸上就会有人骂,她装什么蒜,干嘛讲话学港台腔,但是如果反过来讲,比如我现在讲话学一个道地的北京腔,或者是山东话,或者是河南话,或者是东北话,大家会觉得好玩,但不会有人骂,这种微妙的东西说明了什么?
石齐平:延续了刚才你和张先生的话题,我觉得蛮有趣的,因为中国比较大,各地方的历史背景又不一样,我举个例子,一个就是香港,香港过去在150多年的时间里面都是接受英国统治的,一直到97年回归之前,我客观的讲香港大多数的老百姓中国的意识或者祖国意识基本上是比较淡薄的,如果我们20年前去香港的话,听不到一般的普通话,语言上的沟通是香港困难的,当97年以后这个情况略有一点改变,但是坦白讲,香港和中国其它的地区来比的话,在这方面还是有差别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它本身接受外界的历史比较久,同时又被先进的国家在这个地方统治,统治的结果就有很多客观标准来讲似乎又比中国其它的相对于比较后开发的地区要表现得更出色,很自然的就会产生一种在认同上的偏差,他会认同过去他所熟悉的文化或者环境,也因为这种认同,他会相对的鄙视或者贬义,即便他是本地人,但是是乡下来的,或者是内地来的一些朋友,同样的情况今天在上海多多少少也有,我们知道上海也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比较多的外国实力入驻或者是成为租界的一个地区,它接受的洋文化也比较多,偏偏在最近这十年里面上海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它可以领世界的风潮,甚至于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接轨,这个时候它又看到从中国其它地方来的,很多地方就很现实的产生瞧不起的心态,我觉得这个多少和它的历史和今天的国际接触面有非常多的关系。
陈鲁豫:我刚刚举的例子就是想问,因为中国南方一直以来在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是发展得比较快的,所以相对于南方的文化,北方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是不是有一种理不直气不壮的感觉?
张天蔚:刚才你和石教授对话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件事,我觉得北方人,尤其是北京人,可能是自视这种首都的历史比较长,所以更在乎人在生活状态中的一种文化,或者是性格上的长处,更看重这些东西,好像对于依仗经济的强势对别人的看不起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刚才您讲到比如说北京人对上海腔,对广东腔都有比较强烈的排斥的倾向,其实这有一种抵御的心理,就是不希望经济的强势带来心理的优势被他们压倒。你刚才也讲到如果有一个主持人讲的是港台腔,报纸上就会有批评,观众也会很不喜欢,在这里面就是他会把这种现象经过多重的转移之后,会认为是他学的不是港台的语言,而是港台背后的经济,由经济带来的得意,甚至是二手的崇洋的心理。所以这好像会有一种对文化上的亵渎的心理在起作用,确实有这个因素。再加上你讲的所谓理不直气不壮,我觉得是在过去的年代里,北京不光是作为政治中心也好,文化中心也好,北京人还是有非常强的心理优势,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开放,经济发展的进程,其实现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衡量的指标,成为某个个人或者群体在社会上价值衡量的指标,比如说现在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奋斗的目标提出都一样,都是把上海或者北京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有两个限定词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现代化,在这两个词的约束下,实际上北京和上海被纳入同一个坐标系里,这个坐标系就有同样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这两个城市,如果这么衡量下来的话,显然北京现在要比上海我觉得在相当程度上是有不足之处的。这个和过去不一样,过去北京人和上海人之间确实有互相的看不起,实际上是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比如北京人就讲我们的个子大,性格比较豪放,更懂政治,更有文化等等,用这个来比上海人的小精明,而上海人会以自己的经商来比北京人的粗放和北京人的做事不严谨。实际上是在两个坐标系里进行比较,其实这是没有比较的,所以这是北京和上海互相之间的情绪,好像看来无解,一直可以存在下去的。但是现在大家被纳入同一个坐标系的时候,恰恰是原来上海所在的坐标系,就是从这个城市一开始就是搞商务发展起来的,所以和今天是在同一个环境里。所以我觉得将来的北京人确实要面临非常大的观念上和能力上及习惯上的挑战和带来北京人心理上的失落和尴尬,我觉得北京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陈鲁豫:石教授,你同意刚刚张天蔚讲的吗?
石齐平:我很同意刚才张先生所提到的不同坐标轴比较的概念,人和人之间的比较,或者是一个国家和另外一个国家比较,往往也会常常陷入这个误区里面去,如果用不同的坐标体系来比较的话,就比不出一个结果来,如果用同一个坐标体系来比较的话,容易可能看得出来谁在这个坐标体系里面比较占优势。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全球或者是整个中国大陆社会的主流意识大概更重视的不是政治,而是在于经济的话,这个情况和20年前的情况不一样,20年前的情况中国大陆还没有正式走上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政治挂帅,哪怕每个人生活上依赖这杯羹,究竟在整个社会的价值里面它不是一个核心的价值,这个时候北京作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当然有它在比较上的优势。可是今天我们整个时代的潮流在转,而且在快速的转,社会大众越来越不像过去一样强调的政治,更多的是强调经济、贸易、商业,或者是生活改善,在这方面毫无疑问上海在这个坐标体系里面比较占优势。
陈鲁豫:我想说的一点就是我总觉得一个地方城市的风貌可能一方面是建筑和街道的规划体现出来,同时也可以从这个地方的人的性格可以体现出城市的特色。我想和大家聊了北京人和上海人的特点,我特别想听听两位觉得上海人什么样子,北京人是什么样子?
张天蔚:说起这个话题我想专署上海出生的一个画家讲的一个故事,大概是97年的时候,他回国办了一个很大的个人画展,先在上海办,然后再到北京办,在上海的时候他为了突出国际画,他就在请柬上要求参加开幕式的观众着正装出席,于是这些嘉宾就着正装出席了。我想这种很国际化的感觉大概让这位画家觉得很不错,所以他从上海撤展到北京来办的时候,他也想在请柬上提出同样的要求,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北京的朋友提醒他说,你最好不要提这种要求,因为你在北京提这样的要求结果不是大家穿着正装来了,索性有的人就不来了,所以他就没有提出这种要求,结果那个画展开幕式就没有上海的那么的标准,那么的国际化,这个故事其实没有讲完,因为他没有提出这个要求,所以你无法推测说他提出要求会怎么样,后来这个故事有一件事情把它补齐了,就是今年世界三大男高音在北京举行演唱会的时候,那天我去了,很贵的票上也印着说要着正装出席,我还是比较听话的就着了正装去了,到了以后,我们俩人大吃一惊,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大量的穿着T恤衫,牛仔裤,甚至短裤,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我觉得这两件事情比较起来,我觉得到是能说明一点问题,凡是当大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的时候,面临所谓的场合的时候穿什么衣服,都是普遍大家都面临的类似于求助于困境的那样的事情,就是你不知道别人做任何选择的时候,你的任何选择都有可能犯错误。比如说你不穿着正装,你穿着T恤衫去,你就可能成为人群中的猴子,如果说要是别人都不穿正装,而惟独你穿正装的时候,你就可能成为猴群里戴帽子的猴子,总之你都是冒一定的风险,至少我了解的北京人来说是宁可当人群中的猴子,也不当猴群中戴帽子的猴子,因为他觉得即使我是人群里的猴子,我至少也是一个真实的猴子,我也不愿意去当假惺惺的戴帽子的猴子,这是北京人的普遍心理,所以经常是在这样的场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这个你觉得是北京人的可爱吗?好像也可以说他是本性,比较尊重自己的感觉。所以我觉得你要在北京生活长了以后,你和北京人接触的时候,你发现北京人活得比较的自在,也更多姿多彩一点。还是回到刚才我说的话题,就是国际化、现代化这是大家一致要求的时候,北京人的一些做法就显得好像不大上得了台面。就像三大男高音演唱会的时候,演唱会完了以后,北京的媒体有非常多的批评意见,说觉得北京人不够国际化,过去实际上对北京人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现在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摆在北京人的面前,在行为方式上和思维方式上都要有很大的转变,才能适应现在这种新的要求。尤其是这次申奥成功以后,从申奥开始,我和我的朋友及同事作为北京人觉得世界一下就推到你的门口,像北京的干部必须用英语来回答考察团的问题,到莫斯科去参加最后的投票过程的时候必须用英语来陈述,我觉得通过奥运会这件事情,世界一下子就到了北京人的面前,必须来应对。虽然我觉得北京人在应对这个变化的时候会变得比较被动,观念上的转变,习惯上的转变会非常的困难,但是不得不做,我觉得奥运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的因素。
陈鲁豫:像你刚才说的三高音乐会北京人很少穿正装,但是我觉得这和性格有点关系,因为可能北京人的心理可能不够国际化,因为很多人永远没有参加过这种场合,真的不知道正装是什么,可能这件T恤是他衣柜里面最好的一件T恤,他已经觉得那就是正装,只是一个生活习惯的问题。
张天蔚:不是,至少我的一些朋友里面有这种场合,但是这种所谓参加场合的机会不多,但是有这种场合的时候他们也非常踌躇,我的衣柜里面的西装和T恤和休闲衬衫究竟穿哪一件,但是最终他往往是抛弃了所谓的正装,而选择了比较随意,他觉得我宁可不够国际化,不够规范,但是北京人很在意自己是不是洒脱,是不是真实,很不愿意在人群里显得煞有介事,是不是上海人宁可做戴帽子的猴子,他也认为那可能是一个主动追求文明的猴子,但是我觉得和北京人的心理正好相反,据我了解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问题。
陈鲁豫:石教授,你觉得北京人可爱的地方和不可爱的地方是什么地方?
石齐平:刚刚张先生讲的例子特别有趣,据我个人的偏好来选择的话,我觉得北京人在这方面是比较可爱的,因为上海人在这方面可能稍微有一点做作了,你今天从一个务实的观点来讲,如何和国际化接轨来讲的话,上海人的做法是比较合适的,而北京的做法稍微有点没有和国际方面接轨。我觉得任何一个都市的发展,我宁愿看到自己的特色,所以我们不敢期待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同样文化的表现,我们同样也不要去要求一个国家里的不同的城市,毕竟它有不同的长达数千年或者数百年历史上的沉淀,当然有它不同的风格和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今天国际化了,你可以去迁就自己,但是这个迁就到什么样的程度,我觉得还是因为各个地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都市的风貌和都市的性格而定,不予以强求,但也不要去强求,这里面就是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
陈鲁豫:因为我不会开车,所以我去哪儿除非有人送我,或者是打车,我觉得北京司机一般问你你去哪儿,二话不说,开车就走,万一他不知道该选择路向的时候,他会问你一下,但是到了那儿的时候发现不会左拐,或者怎么样,到时候再想应变的方法。在97年的时候我在上海住过一年的时间,当时我住的那个小区的红绿灯的地方不能左拐,但凡是去小区的人都知道小区的门口附近有一个私家路,车只要过了红绿灯到那儿就可以左拐,但一般司机不知道,所以我在上海那一年的时间碰到比如说有500个司机,500个司机全都是一上车问你去哪儿,我说去那个小区,所有的就开始发愁,说,小姐,那个地方不能左拐,一路都在发愁,所以这件事情特别能够体现出北京人和上海人性格的不同。
张天蔚:上海人是不是做事更讲规则,北京人这一点好像比较洒脱一点,更不在乎一点,有什么事情到时候再说,临时应变的时候比较多,还是回到过刚才的话,一个城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都是在逐渐的训练,如果你现在在北京打车的话,北京的出租司机规矩比以前明确多了,因为现在罚的非常重,在罚的过程中有一种建立人对规则尊重习惯的过程。我也听到过南方的朋友讲北方人,如果和他们做生意,在谈的过程中都非常的豪放,但是签了合同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有些不那么受规矩的现象,反而会在未来交易过程中带来很多麻烦,他们觉得和上海人做生意谈的过程会非常的艰难,但是一旦合同签订,执行下去就按部就班了。我觉得这和两个城市整体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的渊源都很有关系。
陈鲁豫:石教授,因为台商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做生意人很多,他们觉得在做生意过程中和北京人打交道还是和上海人打交道更容易一点?
石齐平:刚才张先生的讲话基本上是反映的的确是没错的,上海人过去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按规矩”,就是说我们之间互相的约定就这么决定了,这和一般西方的资本主义的做法过去是不一样的,因为传统的中国做法是非常遵守信誉的,同样的北方人可能在这方面粗枝大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知道上海和北京所以有不同的城市的风格,城市的风貌乃至于居民的性格,主要的原因因为这两个地方过去确实在发展上有不同的历史的渊源,同时地理的位置也比较远。刚才我们提到奥运我就想到一件事情,奥运在7年以后在北京举办,这对北京会带来很多商机,也会改变北京新的风格出来,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奥运通常会改变不只是一个都市,而是改变这个都市周边的或者整个地区的发展。照目前的趋势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7年时间里,目前正在规划或者准备公共的京沪线,也就是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极有可能在7年之内完工,这1千多公里的高速铁路,如果时速是250公里的话,大概几个小时就从北京到上海了,这个和一般做飞机来讲时间还花得比较久,但是量特别大,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北方和南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过去长达数千年的因为地理位置而造成的隔阂,或者是差距,乃至于分歧,或者是不同,有可能在未来的区域化过程里很快速的会因为互相之间的交流而消除差异性,我觉得这是值得注意的趋势。
陈鲁豫:刚才我们比较笼统的谈了上海人,还有北京人,我想谈其中的女性,因为我总觉得女性是一个城市的一道很亮丽的风景。虽然我出生在上海,但是因为我觉得我现在的性格,包括生活方式更北方化一点,我总觉得北京的女性……可能因为北京这地方男女平等非常好,所以北京女性身上女性温柔的东西少了一点,比如说和台湾女性相比就少了很多,但是上海的女性是中国大陆女性里面最特别的,我觉得她们是中国大陆女性里面最温柔的一些人?
张天蔚:其实对北京女性的判断……因为我一直生长在北京,我没有特别明确的比较,因为我太太是南方人,所以她是带着南方所有的习惯过来,经过她提醒我,我才注意到南方和北方女性的不同,你刚才说得对,北京的女人,尤其是祖辈生长在北京的女人,首先从长相上来说就比较粗大一点,从风格上来说也比较粗了一点,不是那么温暖细腻的,上海的女性在北京受到的评价并不是太高,说上海的女性除了温柔之外,还有很多很细碎的东西,因为女性很细碎的东西对北方的男人来说有点受不了。
陈鲁豫:听听石教授的看法?
石齐平:从我们第三者的观察,从男权和女权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中国大陆在这方面基本上是相当平等的,甚至于还超过台湾。这个现象在上海尤其明显,我们一些朋友在上海,看到一些上海朋友家的生活,多半都会有一点意外,男人在家里家务事全部都做了,作为一家女主人在很多地方她的权力和姿态似乎超过台湾一般过去经验中所理解的程度,这个是今天我们在谈到上海的时候给台湾一般的朋友一个比较强烈的印象,北京就不会,北京和台湾的感觉似乎没有差异那么大。
陈鲁豫:为什么一到上海人的家里,就看到男人在那儿洗,烧,感到很吃惊,北京男人其实也做家务,但是北京男人和上海男人感觉完全不一样,其实都做家务?
张天蔚:我觉得咱么如果这么谈下去就会变成对一个地方人不太负责任的评价。比如说前几年有些电视屏幕上的小品或者电视剧里对上海男人的描述至少反映了北方人心目中上海男人的特征,他们个子比较小一些,说话尖细一些,做事情更精制一点,比如说买带鱼都选窄窄的一点点,北方人认为自己身上具备的长处可能恰恰是上海男人所不具备的,但这种感觉我也不知道怎么来的,但是北京的男人做家务其实也是挺普遍的,但是是不是他们因为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尊严。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85182 seconds ] :: [ 18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