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保守派和合祝贺汉奸论坛开张。先挑起一个争端。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保守派和合祝贺汉奸论坛开张。先挑起一个争端。   
所跟贴 保守派和合祝贺汉奸论坛开张。先挑起一个争端。 -- 和合 - (0 Byte) 2001-11-01 周四, 上午1:18 (1520 reads)
和合
[个人文集]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912

经验值: 31018


文章标题: 孙中山的北伐战争破坏了中国的宪政和民主体制。(转贴袁伟时文章) (939 reads)      时间: 2001-11-01 周四, 上午1:20

作者:和合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孙文在辛亥革命后第一个十年的迷误 (转贴大家论坛)

--20世纪中国新探之一



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

-----------------------------------------------------------

近年来,近代中国的许多历史人物纷纷走下神坛,中国人开始了

解历史真相,破除迷信,增长智慧。环顾20世纪中国很少触及的最后

一尊偶像是孙文。宝相庄严,灵光闪烁。

彻底破除迷信,努力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是猎奇,更非哗众取

宠。任何现代国家公民成熟和社会稳定都离不开一个基本条件:洞悉

政治运作的真实情况,按民主程序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掩盖真相,

按照某些以先知或精英自诩之辈选定的观点编造历史和现实,刻意宣

传,是可怕的盲动的重要根源。20世纪中国许多人为的灾难就是这样

制造出来的。

孙文一生干过四件大事:推翻清帝国;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护法斗争;准备北伐,冀图用武力统一全国。清帝国的覆灭是历史的

必然,争议不大。20年代谋求中国统一中的是是非非,笔者拟另撰专

文。本文集中讨论反袁和护法斗争。

讨论这些问题,先要弄清楚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什么。窃以为最重

要的基准线是完成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核心是严复

说的:“身贵自由,国贵自主。”后来的多次启蒙运动和反帝、反封

建一类的政治口号都是这一核心思想的推衍。任何有关的言行和事件

都应以此为基准去考量,有利于完成这个历史任务者是,不利者非。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袁世凯在经济领域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

派。这有利于提高人的自由度。但他对外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出卖国家利益;对内限制言论自由,践踏法治,摧残民主,恢复帝制

;这些都是与历史行程背道而驰的罪行。反对他的这些倒行逆施,无

疑站在历史正确方面。

不过,不是所有反对袁世凯的人和事都应肯定。宗社党和其他遗

老遗少冀图恢复失去的天堂,恢复大清帝国,当然不值得赞许。即使

像孙文等人总的看来站在正义一方的人,其所作所为也绝非无可非议

。性质正义并不意味着手段正义,更不表明正义一方的各种举措都是

正确的。袁氏暴毙后的“护法”,情况则更为复杂。

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和护法斗争,对20世纪中国影响巨大。愚意

以为在这两次长达十年的斗争中,孙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迷误:

1,鼓吹错误纲领。2,进退失据。3,把小团体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

4,以不正当手段进行护法斗争。

以下让我们逐项详加讨论,然后探讨这些迷误的根源。



一、辛亥革命后的错误纲领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帝国260多年的统治。以“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的中国同盟会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时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策略,成了考验同

盟会领袖们的重大课题。

有的史家至今仍在指责他们“软弱”,把政权轻易地让给了袁世

凯。这有失公允。政治家必须审时度势。南北议和,让权于袁世凯,

是基于以下形势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首先,军事力量对比十分不利于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控制着训

练有素的北洋六镇7万多精兵,再加上仍然忠于清帝国的禁卫军和其

他新军,总兵力达14万多人(新军总数为2 4万1千人)。而南京临时

政府方面,号称革命的各色民军很多,绝大部分是会党乃至绿林队伍

改编而成;虽然人数上远多于北方,武器装备、训练、指挥和纪律等

都远逊于对方。用当时任总统府秘书长、协助孙中山综理全局的胡汉

民的话来说是:“南京军队隶编于陆军部者,号称十七师,然惟粤、

浙两军有战斗力。粤军不满万人……浙军将军,则素反对克强(时任

陆军部长兼参谋总长的黄兴--引者),不受命令……其他各部,乃

俱不啻乌合,不能应敌。”

其次,经济力量对比悬殊,南京临时政府已到了难于支撑的边缘

。双方在财政上都困难重重,但袁氏出任清帝国内阁总理后毕竟仍牢

牢控制着东北和华北大部,中央财政的基础仍在,原有的征税系统没

有打乱,加上还能借到外债,军费比较充足。于是,除了维持正常运

作外,袁氏竟有余力一再出手,拿出几十万乃至几百万两白银收买清

帝国的王公大臣和革命党人。与此同时,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文,却

为维持临时政府所必需的经费在国内外频频伸手求援。他在私下谈话

中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则军队

恐将解散,而革命政府亦将面临瓦解之命运……之所以断然实行汉冶

萍日中合办,以取得五百万元资金者为此;此次又苦心焦虑,欲以招

商局为担保,筹措一千万元借款者,亦为此。然而,虽经种种筹划,

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

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

当时各省虽然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但起义军、民团等

急剧增加,支出浩繁,自顾不暇,不但无力支持中央政府,反而要求

拨款。再加上关税收入被列强在“中立”的名义下冻结,临时政府在

经济上显然已走进了死胡同。

另一重要原因是人心思定。“排满”是触发辛亥革命的重要因素

。“驱除鞑虏”成了同盟会政纲的头一条。占国民绝大多数的汉人,

既对清廷腐败不满,更恨它是“异族”统治。1912年2月12日,隆裕

太后颁发《逊位诏》,在许多人心目中,“异族”统治已经结束,其

他便无关紧要了。用胡汉民的话来说是:“同盟会未尝深植其基础于

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

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于此。民众

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故当时民众心理,俱祝福于和议。

逆之而行,乃至不易。”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和谈与让权于袁世凯都算不上是什么

了不得的错误。问题倒在于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古老国家宣布建立民

主共和制度以后,一个政治组织及其领袖究竟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行

动方向?这一方面的任何重大决定对历史的发展都有难于磨灭的影响

。孙文曾一再责备人们不听他的话而招致民国初年的大失败。事情真

的是这样吗?

同盟会本来是个松散的革命联盟,有多个派系。辛亥革命后,它

迅速分化。以留在同盟会旗下活动的政治领袖来说,有两个主要趋向



以孙文为代表的一部分人选择了直接推动经济建设(主要是铁路

建设)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交卸了总统职务后,他反复宣扬的主张

有这么几个要点:

1,“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

,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这是他

的总的指导思想。

2,“外人素爱和平,断不敢侵略我边圉,奴隶我人民。”这是

他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基本观点。

3,“鄙人拟于十年之内,修筑全国铁路二十万里。”“今日修

筑铁路,实为目前唯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

4、如何看待袁世凯?“当南北战争时,袁项城表示君主立宪,与

吾人意见不合,故不能合作共事。后袁赞成共和,南北统一,袁与吾

人意见已同。惟南方人士,尚有疑其非出于真意,目民国为假共和者

,余则决其出于真诚之意。”在另一场合,他又表示:“袁总统可与

为善,绝无不忠民国之意。国民对袁总统万不可存猜疑心,妄肆攻讦

,使彼此诚意不孚,一事不可办,转至激迫袁总统为恶”。

以上说的都不是孙文一时的感想,而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策。更

准确地说,这是民国元年孙文辞去临时大总统后的行动纲领。其核心

思想是信任和支持袁世凯领导政府统治全国,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

中于经济建设特别是铁路建设上。用他的话来说是:“袁总统才大,

予极盼其为总统十年,必可练兵数百万,其时予所办之铁路二十万里

亦成,收入每年有八万万,庶可与各国相见。”

作出这样的抉择,实际上是走上非政治化的道路。1912年3月,

同盟会总部在南京开会员大会,制定了《中国同盟会总章》和九条政

纲,选举孙文为总理。8月,同盟会又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

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政治组织联合,合并为国民党,公推孙文为

理事长。这些都是像同盟会那样以进行军事斗争为主要任务的秘密革

命组织,在新的形势下向现代民主政党转化的必要步骤。但这时的孙

文坚决表示:“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理事长一职,他

旋即委托宋教仁代理。

同盟会--国民党内颇多成员持另一种态度。以宋教仁和其他国

民党领袖为代表,他们在尊重孙文、黄兴等人的前提下,也各自独立

地阐明自己的主张。其要点是:

1,民主、自由尚未实现。与孙文的乐观论调相反,他们毫不含

糊地说:“今试语皙族曰:‘亚东有伟大民国,合七族以建极也。’

闻者能相承否……又自语曰:‘吾为民国国民,凡欧美民国国民之自

由之康乐,吾弗歆羡焉矣,吾既与齐肩矣。’尝熟审而不邻于夸诞否

?”“天赋人权,无可避也。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

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

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强调自由、平等等“天赋

人权”,把建立民主政治体制放在中心位置,实际上否定了认为三民

主义只剩民生主义尚待努力的错误认识。

2,为了给民主、共和制度奠立良好的社会基础,他们力倡思想

观念的变革和改良社会风俗。他们认为:“数千年君权之影响,迄今

未沫,其与共和思想抵触者颇多。”因此,应该“以人道主义去君权

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或者是:“以人道主义及科学

知识为标准而定改良现今社会之条件。”他们所说的人道主义指的是

个人的独立、自由、男女平等、贵贱平等、婚姻自由等现代人权。几

年后,《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运动兴起,大? ?埠簟暗币钥蒲в?

人权并重”为基本宗旨,与他们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3、以两党制和政党内阁为基本政治主张,推进民主、自由的政

治制度建设。用宋教仁的话来说是:“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

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

也可以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

有所惮而不敢不为。那么,我们的主义和政纲,就可以求其贯彻了。

”以此为指导思想,他们相应地有三个措施:

一是区分秘密的革命组织和公开活动的政党。在当时多达320个

政党和类似的政治团体中,联合了宗旨相近的组织,组成了全国第一

大党--国民党,总部设在北京,在各省和海外各地建立了支部。

二是致力于竞选活动。按当时的《国会组织法》规定,参议院议

员274名,众议院议员596名,合计870名。1912年12月至1913年3月的

第一次选举中,国民党有392人当选为参、众两院议员,而居二、三

、四位的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计才有223席。国民党成了国会

中的第一大党。当时登记的选民号称有四千多万,只占全国人口的

10%;妇女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选举过程也产生了收买选票、军警

到场威迫、计票舞弊等不法行为。不过,如果考虑到有的问题(如妇

女选举权)即使在当时的欧美亦未解决;有些则是几乎所有国家建立

和完善民主制度中都出现过的现象,任何国家的民主制度都有一个完

善过程,就应肯定这终究是中国走向民主的第一步,与完全不必通过

国民依法定程序授权的专制统治相比,无疑显示了历史的进步。

三是运用各种政治权利和大众传媒,对袁世凯及其政府进行了严

肃的批评监督。尽管产生过程有种种缺陷,但议员们总的说来对履行

自己的职责是认真的。从内阁组成人选到大借款和各大政治事件,一

一进行了认真的辩论和质询。再加上民国初建,大体保障了新闻自由

,他们与传媒合作,对政府和政府官员的活动进行了认真的监督。例

如,袁世凯的作为就被报刊斥之为中国历史上“游民政治”的继续,

“袁世凯之用人,乃并男盗女娼者而亦用之……彼以为天下之人,殆

无有不能以官或钱收买者”。他的破坏民主与法治的种种作为,无一

不受到严厉的谴责,从而使这一时期成为20世纪中国罕见的拒绝神化

政治人物的年代。

两种取向差别很大。后来孙文曾一再指摘国民党人当时不听他的

话而招致革命事业的失败。孙文的指摘,留待后面详细讨论。这里有

必要先说一点:发展铁路及其他交通、工商事业,发展教育,都是国

家现代化的基础,确实极为重要。问题是政治家在这些事业中应该扮

演什么角色?如果一个政治家以直接经营包括交通在内的工商事业为

主要职志,那么,其身分已转化为实业家。政治家活动的主要舞台应

在政治领域。他们应在这个领域扫清工商业发展的障碍,构筑自由、

安全、法治、廉洁、民主的社会环境,让工商企业家可以充分施展自

己的才干。对于政治家认为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基础设施(如铁

路、公路等),亦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指引和鼓励企业家去

建设和经营。如果越俎代庖,直接经营工商事业,只能导致两个结果

:1,从政治领域淡出,无法在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中为工商业发展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能导致不利工商事业发展的现象泛滥,反而

阻滞经济发展。2,以现职官员的身分去经营工商企业,自觉不自觉

地运用特权,有意无意地把官僚作风带入企业,不管主观动机多么善

良,现代企业必然程度不等地蜕变为腐朽的官僚企业,投入的大量资

金转化为回报率很低甚至长期亏损的沉重负担。因此,一个政党或政

治组织如果以直接经营包括铁路在内的工商企业为基本纲领,显然意

味着社会角色的混淆和误入歧途。从这个角度看,民国初年孙文提出

的基本主张是不足取的,幸亏国民党的多数成员没有听从他的主张,

否则,这个组织的处境将更加困难。

当时,国民党虽然仍尊孙文、黄兴为领袖,但实际工作是由宋教

仁主持的。著名记者黄远庸写道:“国民党之改组也,实系钝初(宋

教仁)一人主持……宋君居京既久,政治思想异于他人,实为国民党

政界运动之中心。诸同盟会议员既亲附之,与之连名附于赞成改组之

列,及改组事定,则国民党之议员,尤亲附之。”与同盟会一样,国

民党也有不同的派系。宋教仁显然是有重大影响的一派领袖,且显示

了团结全党的潜力。应该如何评价他的政治主张呢?

应该肯定,他把秘密革命组织改组为共和制下公开活动的政党是

正确的。章太炎等人鼓吹的“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片面的,但革

命党确实需要改组为民主政党,方能适应巩固和发展民主共和政制的

需要。同盟会本来以组织武装起义为自己全部活动的中心。民国建立

后,除非一开始就准备继续积蓄力量,以武力扫平一切政敌,统一全

国,建立自己的绝对统治,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不 能不进行

全面的改革。

应该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消解党派看作反民主势力的政治阴谋或

个别人昏愦的奇谈怪论。这个错误主张其实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例

如,张謇是消解党派的积极支持者。在政权移交给袁世凯以前,他就

致函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黄兴,申述他的理由:“军事非亟

统一不可;而统一最要之前提,则章太炎所主张销去党名为第一……

一则可融章太炎之见,一则可示天下以公诚,一则可免陆军行政上无

数之障碍。愿公熟思之;此为民国前途计,绝无他意也。”当时义军

蜂起,良莠不一,非严加整顿,军令、政令均无法统一;财政亦不堪

重负,正面临崩溃的危险。他没有就事论事,而冀图从现代国家中政

党与军队关系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军队与政党分离,在国内政治斗争

中中立,使之真正成为国家而不是某个党派或个人的工具,这是现代

民主国家的天经地义。张謇以此为出发点,力主“销去党名”,如仅

就军队与政党关系而言,这是一个正确的原则。如进一步要求整个社

会都“销去党名”,那就有过犹不及之嫌。不过,无论是那种情况,

这都反映了一些有识之士已敏锐地感到:原有的政治组织必须改组。

同盟会等五团体联合组成国民党,正是适应这个历史趋势的正确措施



有的史家认为,国民党成立前后滥收党员,削弱了它的战斗力,

这是导致民主共和制不能巩固的重要原因。窃以为对此事要作全面的

分析。

首先,不能用列宁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作为观察其他政党的规范

。这些政党从组织形式去考察,大体有两个类型:一是所谓“干部党

”,通常只有党务干部在做研究和宣传政策、联络和筹款等活动;一

般成员没有严格的入党手续。另一是“群众党”,自下而上地组织,

有特定的社会群体(如职工或工商业者)为主要的社会基础;即使有

入党手续,也极为简单。两者通常都以通过选举执掌政权为自己的活

动中心(即使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怪胎--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类型

的政党也是通过选举上台的),各自以自己的主张和推销这些主张的

能力去赢得选民的信任。因此,政治纲领和当前各种重大问题的对策

才是这些组织的生命线。这些政党实际上是政治家、政客(这是一物

多名,实质并无差别)或其他有志安邦治国和做官谋生等吃政治饭的

人,谋求赢取公民支持,贯彻主张,施展抱负的组织形式。严密的组

织是不必要和不可能的。这些政党面对的是公民取向的不确定性,而

这正是督促吃政治饭的人进取,和推动社会更加自由、民主、开放的

必不可少的机制。如果一次授权,即可长期垄断,必然导致国家的封

闭,实行极权主义,乃至干出各种疯狂勾当。德、意、日的法西斯政

治就是其中典型。所以,国民党成为比较松散的民主的政治组织,不

过是现代政党的常规,不值得大惊小怪。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这

也是利大于弊的积极步骤。

在组建国民党过程中,确实出现过一些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

一是不以政治思想的分野为基础,硬拉当权的政府官员入党,拼

凑所谓“政党内阁”。

当时数以百计的政治团体,纲领和政策相同或接近的比比皆是,

一人跨越几党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总长伍廷

芳是共和政体的坚定支持者。但他既是与国民党对立的共和党和后来

的进步党的理事(理事长是黎元洪);又是国民共进会的会长,国民

公党的名誉总理(这两个组织后来都与同盟会合并,组成国民党)。

同时参加对立的两派尚且不以为怪,交叉参加同一倾向的各党更司空

见惯。这反映当时的政治领域存在“咸与维新”的某种浑沌状态。面

对这一状况,如能确切认定“普及政治思想,作育从政人才,确为当

今急务”,坚定不移地传播和捍卫自由、民主思想,不失为争取与联

合各方力量、推进民主政治的大好时机。

不过,如果不以培植自由、民主思想为基础,不清醒地考察政治

分野,为追求表面的影响而降格以求,不但给世人留下丧失原则的恶

劣印象,且为反民主势力张目。当时,建立民主政制的主要阻力来自

袁世凯及其追随者。但国民党的有些领袖居然把长期追随袁世凯的前

清官僚、时任国务总理的赵秉钧和各部总长等所谓“国务员”拉入国

民党,然后心满意足地宣称已组成了“国民党内阁”。黄兴甚至“并

挽袁(世凯)为国民党领袖。袁遣杨度入党,觇虚实。杨以变更政党

内阁主义为条件;吾党难之。杨不入党;袁亦罢入党议。”出面办这

件事的是黄兴,但得到孙文的首肯和支持。孙文曾志得意满地说:“

黄克强抵京后,主张政党内阁,调和各派意见,袁总统均甚赞成。余

出京时,邀国务员加入国民党之议始起。今阅报,国务员已入加本党

。是今日内阁,已为国民党内阁,民党与政府之调和,可谓跻于成功

。嗣后国民党同志,当以全力赞助政府及袁总统。”这种麻痹斗志的

声音,与当时严格批评监督政府的舆论颇不协调。

尤令国民党尴尬的是有些“国务员”坚持独立人格,坚决拒绝了

这种错误做法。当时的报纸曾广为报导:“黄克强此次来京……曾力

劝教育总长范源濂君加入国民党,措词颇为激烈。略谓:此次鄙人北

来,专为调和意见而来。尤以国务员一律加入国民党,为调和之先声

,且符政党内阁之主张……现在各国务员均先加入,公如固执,将来

破坏吾政策者,实君一人。吾不得已,惟有立离北京耳。范乃婉词却

之。”?财政总长周学熙语人云:‘财政总长地位为一时的,周学熙

三字为永久的,因一时之地位令永久之个人入党,昧良无耻,莫逾于

此。’故对黄兴强招入党之举,坚拒到底。”强人所难,竟招致这样

的结果,自然是孙文、黄兴始料不及的。

另一偏差也是由他们两人造成的。1912年9月25日,《政府公报

》民国元年第149号公布了袁世凯、孙文、黄兴、黎元洪《协商订定

内政大纲八条》:“一、立国取统一制度。二、主持是非善恶之真公

道,以正民俗。三、暂时收束武备,先储备海陆军人才。四、开放门

户,输入外资,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以厚民生。五、提

倡资助国民实业,先着手于农、林、工、商。六、军事、外交、财政

、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权主义,其余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权

主义。七、迅速整理财政。八、竭力调和党见,维持秩序,为承认之

根本。”正如当时上海《时报》所说:“八政见之最要者为外资输入

与集权限制之两条。”对这八条稍加考量,不难发现它有一大特点:

没有显示民主共和制度的特点。如果把它放在清帝国最后10年的新政

时期,当时的朝廷和包括袁世凯在内的中央和地方大臣也会欣然接受



与国民党既定的政纲相比较,被孙文抛弃的恰恰是为民主共和制

度奠立牢固基础的部分。一是只字未提国民党孜孜以求的政党内阁和

议会制度。《国民党宣言》曾尖锐地提出:“夫共和立宪国之政治,

在理未有不以政党为其中心势力,而其共和立宪犹可信者。而今仍不

然,则中国虽谓为无共和立宪国之实质焉可也。嗟乎!兴言及此,我

国人其尚不知所以自反乎?我国人之有志从事于政党者,其尚不知所

以自处之道乎?”二是忽略了国民党五条政纲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发展地方自治”。提出这一条为的是“将以练国民之能力,养共和之

基础,补中央之所未逮也。”而其终极目的则是“巩固共和,实行平

民政治。”要是说孙文在公开场合还说点“尊重议院”之类的话,与

袁世凯的13次会谈中,则根本没有把这一重要问题摆到议事日程上。

后来,孙文曾自我辩解,彷佛民国建立后,他是行约法之治,实

行地方自治的提倡者,只因“后知后觉”的国民党其他领导人反对,

才无法实行,并导致革命的失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乃于民国

建元之初,予则极力主张施行革命方略,以达革命建设之目的,实行

三民主义,而吾党之士期期以为不可……此予之所以萌退志,而于南

京政府成立之后,仍继续停战,重开和议也。”所谓“革命方略”就

是夺取政权后至实行宪政之前,要有一个实行“训政”的过渡时期,

“在此时期,行约法之治,以训导人民,实行地方自治。惜当时同志

不明其故,不行予之主张。”如此说来,在民国元年,他不愧是实行

地方自治,推进民主政治的先行者。

不过,这些事后的辩解,迄今无法找到足于证实的可靠史料。反

证倒有不少。首先,“南京政府成立之后,仍继续停战,重开和议”

的根本原因是财政支绌;说其中包含着革命领袖之间路线斗争的玄机

,纯属信口开河。其次,当时他反复宣扬的是一民(民生)主义,更

具体点则是修20万里铁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巩固,实际上已排

除在他视野之外。再次,当议及政治时,他满脑子都是中央集权。就

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一天,向海内外宣布五条“政务之方针”,依次是

“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

”、“财政之统一”,居然矢口不谈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巩固。念

念不忘的是铁路和中央集权,难怪在与袁世凯商定施政大纲时有意无

意地置诸脑后的,恰恰是民主政治体制和发展地方自治的内容。

要是说这些辩解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就是证明孙文急于表白,他

是致力于推进民主共和制度建设的伟大政治领袖,而不是厌弃政治沉

迷于铁路的实业主义者。这倒成了宋教仁等人的纲领比较符合实际的

又一佐证。无论怎样辩解,综合以上情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孙

文当时提出的纲领和实际行动,都与中国历史行程对一个政治家的要

求不相符合。这是他在辛亥革命后的一个重大迷误。



全文请看:

孙文在辛亥革命后第一个十年的迷误 (转贴大家论坛)

http://www.geocities.com/conservative_hehe/net-files/yuanweishi.htm
http://www.geocities.com/conservative_hehe/net-files/yuanweishi.htm >孙文在辛亥革命后第一个十年的迷误 (转贴大家论坛)  

作者:和合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和合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8833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