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百年忧思录. 李鸿章. 北洋群英】 |
 |
所跟贴 |
【百年忧思录. 李鸿章. 北洋群英】 -- Anonymous - (21022 Byte) 2002-12-06 周五, 下午10:52 (832 reads) |
HanJian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223
经验值: 54
|
|
|
作者:HanJian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北洋舰队的速射炮不多,可口径大,杀伤力强。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各
装12英寸大炮4门, 日本根本没有。日寇旗舰松岛仅被镇远一炮击中便失去战斗力,
死伤近百人。无论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均占优势。200毫米以上
大口径的火炮,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11,我方遥遥领先;小口径火炮
方面,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92:50!
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也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当时,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
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略胜一筹。
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日本方
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而定远、
镇远两艘铁甲舰装甲厚度达14寸,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
问题的关键还是使用武器的人,北洋舰队和中国历史上其它的面子工夫一样,外强
中干,人员平时不注意训练,军事素质、能力极差。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的命中
率远不是10% :15%, 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日舰
火炮命中高出北洋舰队九倍以上!“定远”、“镇远”的三百零五毫米舰炮发射
了一百九十七发钢弹,其中有十发命中目标;其他各种口径舰炮发射了四百八十二
发炮弹,只有五十八发炮弹击中日舰,而五十八发中有二十二发击中日舰航速最快
的“吉野号”。激战中,落伍的日舰“比睿号”冒险从我舰群中穿过,我来远舰在
相距四百米距离上发射鱼雷,未中。日本武装商船“西京丸”经过定远舰时,定远
向其发四炮,又有两炮未中。福龙号鱼雷艇赶来向其连发三颗鱼雷,最近的发射距
离为四十米,竟也无一命中!(相比之下,日军发射的鱼雷一发就导致“致远号”瞬
间解体。) 在丁军门从桥上摔伤,全舰队失去了总指挥之后,这场命运攸关的海战还
持续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从始至终几乎在无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分散作战。刘步蟾、
林泰曾二位总兵,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在战斗将结束时,才有靖远舰
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而升起的却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指挥残余舰只撤出战斗
而已。再勇敢的士兵,无人指挥,又有何用?这就是平日严阵以待、训练有素的舰
队?不敢恭维。
北洋舰队指挥员的专业技能也好不到哪里去。尽管同为留英学员,中日海军指挥对
战术的理解却大不相同。学东西不仅仅是应付考试。中国人考试好的多了,可真正
做事情好的可少的可怜。不是我说英雄的坏话,可邓世昌(当然,不是留英的)连
15节的致远追不上23节的吉野的常识都没有?前文中自杀的林泰曾不是兵败时自杀,
而是黄海海战之后的1894年11月,镇远舰在归威海港时为避水雷浮标,误触礁石,
“伤机器舱,裂口三丈余,宽五尺”;林泰曾见破损严重,深感责任重大,
自杀身亡。因旅顺失守,船坞被日军占领,镇远无法修补而成废舰。在自己家
门外避雷都能触礁,英国高才生就这水平?
再看看我们土生土长骑兵出身的的丁军门。海战之时,北洋水师排的什么阵形?人
字雁阵!听起来哪是现代海军?更象是蒙古骑兵在冲锋?当时海军的观点,海战中要
争取形成一个己方为一,对方为1的T形,全部炮转为一边,集中火力。后来日俄大
海战中东乡平八郎大将为了抢占“T”字横头攻击的有利阵位,不惜消耗重大伤亡
代价做了个“敌前大回头”动作,而丁军门除了只想着舰头的主炮,根本没就这
概念。 看看他下的命令吧:“始终以舰首向敌,借得保持其位置而为基本战术。”
“始终以舰首向敌”导致了北洋舰队各舰只有舰首炮能发扬火力,全部的舰尾炮和
大部分舷炮不能射击。这样一来,全舰队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发射的炮弹数大大减少。
在什么地方看过,假如在迎战准备之际,北洋舰队以单纵队迎击;或在接战时果断
地向右齐转(或是向左齐转),立即变换成单行鱼贯阵(其队线为西
北--东南),以舰队的一舷拦击日方舰队,争取对其实施“T”字战法的攻击;这样,
日方舰队的战场处置可能是:被迫处于完全不利态势下被攻击;或是被迫全队向左
(或是向右)作大角度(大于90度)的鱼贯转向,以致同北洋舰队形成同向异舷或
异向同舷的舰炮对射战。倘若如此,那么黄海海战的过程和结局可能就大为改观了。
不过就算海战胜利,对陆战的影响也有限。清军陆军装备比日军也要好,不过人的
素质差距比海军还要大。
甲午的失败不仅仅是腐败和制度造成的,更重要的是败是败在人和人的思想上了。
甲午及洋务运动的失败就证明了换汤不换药的洋为中用根本行不通。改革开放这种
新洋务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作者:HanJian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