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让球”的故事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让球”的故事
易往崇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让球”的故事
(1942 reads)
时间:
2001-11-01 周四, 上午1:08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让球”的故事
易往崇
【说明】
今年3月,在下从“大家论坛”上网发言,后来又转战“说东道西”,“两天打鱼,三天
晒网”地在网上混。今天一数,刨去“无内容”帖不算,已经上了4百多帖。可惜其中绝
大多数都是三言两语的聊天帖,真正大致可以独立成篇的“正经文章”,加起来也不过十
篇左右。遂打算效法老马在“说道”晾被单的行为,趁机把存货清一清,拿出来晾一晾。
要是以前读过这些东西的老网友,自然不用再浪费时间;没有读过的新网友,如能赏光一
读,在下先谢了。
我在中文网上的第一张帖子,是跟老马的《我与遇罗克比对错》,捉了一个虫子,写成一
篇小帖《马悲鸣的逻辑错误》。当时连个正经笔名都没有,顺手起了个“学过两天数学”
。又跟了老马两帖以后,忽然起了码点正经东西的年头。于是写了篇《是是非非话“让球
”》,自以为这篇包含了多年看球心血的东西会有人爱看,兴冲冲地先后在“大家论坛”
和“说东道西”贴了出去。然后就眼巴巴地等回应,因为这两个论坛都不显示帖子的点击
数,来自读者的唯一反馈就是看有多少跟帖。很遗憾,这篇东西在两个论坛都是销路奇差
,无人问津,一个跟帖都没有就被水冲走了。
扫兴之余,我又码了篇《点评中文网十大高手》,结果反响远远超过我的预料,从此开始
介入网坛风波。
其实,在我看来,这篇《让球》比《十大高手》有内容多了。可这中文网上的事情,常常
就是这么蛮横无理。像芦笛那样名气大的写手,随便什么聊天帖都是一大堆跟帖,是褒是
贬另当别论,起码说明他的东西有人读。而许多新网友费尽心血写出来的东西,却时时乏
人问津。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到了5月份,我在几场网战中存活下来以后,想起《让球》遭到的冷遇,实在有些不甘心
。就又将其略作修饰,加了一点新内容(其实主要就是加了第一节),改名为《“让球”
的故事》,再度贴出。这回倒是有了几个跟帖,给我一种“有点混出来了”的感觉。让我
哭笑不得的是,有两个网友说好像在别的什么地方读过这篇东西,立马把我变成了“抄袭
嫌疑犯”。吓得我赶紧把旧帖翻出来,两个版本一齐对照,说明其实是“自己抄自己”,
虽然有点难为情,但确实既不违法又没犯规,这才洗清了罪名。
常言说得好,“一回香,二回臭,三回四回脸皮厚。”本人脸皮虽然有点厚,但其实也不
很厚。在此表态,这是我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贴这篇《让球》。所以,这回您要再不看,
以后可就没机会看了:-)
【正文】
⒈王楠金牌有水分?
第4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日前在日本落下帷幕,中国军团再续1981年第36届和1
995年第43届世乒赛的辉煌,第三次囊括全部金牌。其中,王楠获得女单冠军,加上
1999年锦标赛和2000年奥运会,这已是她连续三年称雄世界,可谓“打遍天下无
敌手”。
然而,笔者对王楠这块单打金牌的“成色”有几分怀疑,原因是她在半决赛中淘汰的队友
张怡宁,刚刚在世锦赛前的国内赛上,连续淘汰了王楠和中国女单二号选手李菊,一举夺
魁。当然,张王二人水平当在伯仲之间,谁输谁赢都很正常。但因为这次女单半决赛的形
势是在历届单项比赛中多次出现过的“3+1”(三名中国选手和一名外国选手进前四名
),为了确保金牌,在“同室操戈”的两位中国选手之间“选”出最有可能击败那名外国
选手的队员,“保送”进决赛,是中国教练的“看家本领”。因此,笔者虽然希望作为新
秀的张怡宁能够取代已经连拿两年世界冠军的王楠,但站在教练的立场上,让经验更加丰
富的王楠进决赛似乎是更佳选择,遂预言半决赛将是王楠胜,结果言中。至于张怡宁为此
受的委屈,与“国家利益”相比,自然微不足道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但相信您读完下面的“让球”史后,会得出类似的结论。
⒉奥运铜牌变全运金牌的风波
去年,中国运动员在悉尼奥运会上实现历史性突破,拿了28块金牌。今年,国内举行第
九届全运会。作为奥运战略的一部分,为了鼓励各省市支持奥运夺金,国家有关部门规定
,各省市运动员取得的奥运奖牌,将折为相应的全运奖牌,计入该省市的团体成绩。这一
规则已实行了好几届,从未出现过问题。没想到了今年,出现了一场争执。
麻烦出在浙江省,在去年的奥运会上,该省运动员得了一金二铜:占旭刚的举重金牌,夏
渲泽的羽毛球男单铜牌和叶钊颖的羽毛球女单铜牌。按规矩,合全运奖牌一金二铜。可据
国内报刊报道,最近这一金二铜变成了二金一铜,叶钊颖的奥运铜牌变成了全运金牌。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回到去年奥运会的羽毛球女单半决赛。
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每个国家最多可以出三名球员。中国队派出的三名选手,按实力
分别是叶钊颖,龚智超和戴蕴。不巧在分组抽签时,叶钊颖和龚智超同被分到了上半区。
结果,三名中国选手顺利打进了半决赛,下半区的另一个席位被最具实力的丹麦选手马丁
夺得。
叶钊颖和龚智超半决赛,论两人之间的战绩,叶钊颖明显强于龚智超。如果真打,叶钊颖
多半能赢。但中国教练关心的是两人谁更有把握打败马丁,因为戴蕴并无打败马丁的把握
。事实上,在半决赛中,戴蕴惨败于马丁。
以往对马丁的战绩,却是龚智超占优。叶钊颖技术上有优势,但龚智超心理素质更佳。中
国教练组权衡几番,决定让龚智超进决赛。结果,叶钊颖奉命让球。龚智超也不负众望,
决赛战胜马丁夺金。叶钊颖只得了铜牌,由于她年龄已大,奥运会后就退出国家队,悉尼
奥运遂成她终身遗憾。
为了补偿浙江省因为叶钊颖让球做出的牺牲,作为让球交易的一部分,有关方面答应将叶
钊颖的奥运铜牌折成全运金牌。最近,诺言兑现。浙江省自然满意,却引起别的省市不满
,因为叶钊颖毕竟拿的只是铜牌。有的省说,无名英雄,陪练多了,凭什么只补偿浙江省
?而如果大家都补偿,却又怎么个补偿法?
现在,争执正在进行中。
⒊让球从李富荣开始?
据我所知,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公开对让球交易的受害单位做出补偿。至于叶钊颖的损失
,无论就名就利,却哪里补偿得了?
笔者自幼关心中国竞技体育,尤爱看球。在国内只要有电视转播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比
赛必看。出国后虽然看不着中国队比赛,但仍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跟踪赛事进展。说到让
球,自然以乒乓球为最,按乒乓名将江嘉良的说法,几代中国乒乓球国手,简直就没有没
让过球的。
我所知道的让球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则栋和李富荣的时代。那是上世纪60年代前半
段,以庄则栋和李富荣为代表的中国男队,凭一手凌厉的近台快攻,打遍天下无敌手。世
乒赛男子单打项目,庄则栋和李富荣连续包揽三届冠亚军,真是他二人若认了天下第三,
就没人敢认天下第二。
从1961到1965年,连续三届世乒赛(世乒赛两年一届),都是庄则栋和李富荣争
冠军。结果,庄则栋连赢三届,从而将冠军奖杯永远留在了中国。
余生也晚,没赶上目睹庄李论剑的好戏。直到20年后的1985年,看江嘉良和陈龙灿
在第38届世乒赛男单决赛时对攻的速度,还不由猜测:当年庄李也不过如此吧?
有个问题我好长时间一直不解:李富荣和庄则栋的差距就那么绝对,以至于连续三届都只
好甘居老二?后来在报上看见一篇文章,说是当年李富荣和庄则栋水平其实不相上下,但
领导考虑庄则栋的潜力稍大一些,为了将世乒赛男单冠军奖杯永留中国,从第一届起就让
李富荣让球,一让让了三届,成全了庄则栋的“三冠王”。
笔者对这种说法不怎么相信,如果真是如此,那这位领导也太老谋深算,居然在1961
年就能算到庄则栋在1963和1965年都能进入决赛,实在匪夷所思。我以为比较可
信的应该是庄则栋和李富荣在1961和1963年都是真打,到了1965年,为了将
世乒赛男单冠军奖杯永留中国,李富荣让了庄则栋。
当然,以中华民族喜好平均主义的传统,我觉得庄则栋既然在1961年拿了冠军,到1
963年应该让李富荣拿冠军才是。不过这样一来,就没法把冠军奖杯永留中国了。
⒋为了中朝友谊张立连续让球两届
文革的开始结束了庄则栋和李富荣的“乒乓王朝”。转眼到了70年代,中国男队在单打
比赛中优势不再,自郗恩庭在1973年拿了第32届世乒赛男单冠军后,1975,1
977和1979年连续三届世乒赛冠军旁落。
但中国女队还是很强的,当时的中国女队主力名叫张立,乃是天下第一高手。可惜生不逢
时,赶上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时代,在1975和1977两届世乒赛决赛中,
张立都遇上了北朝鲜选手朴英顺。结果,为了“中朝友谊”,张立连续两届让球,成全朴
英顺成了北朝鲜的“民族英雄”,自己却和李富荣同病相怜,以两届世乒赛女单亚军结束
了体育生涯。
当时,张立的球让得如此明显,以至于国外报纸登出了记者描述张立让球经过的文章,《
参考消息》又将其转载,让我们这些国内球迷受了一场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
那是“体育为政治服务”的年代,今天的中国体育界恐怕再不会干这种事了。事实上,我
们最反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把体育和政治挂起钩来,以“人权纪录”为理由,反对我们办
奥运会。当然,如果我们真的如愿取得了奥运会主办权,我们自然不会把它看成纯粹的体
育活动或经济行为,哪怕倒贴钱,也会办得风风光光的,一展我飞速前进中的中华泱泱大
国之风采。
⒌郭跃华和蔡振华的恩恩怨怨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乒坛男子头号高手是郭跃华,却不知是由于技不如人还是运
气太差,在1977和1979年连续两届世乒赛男单决赛中,先后输给日本选手河野满
和小野诚治,连拿两届亚军。中国男队也在1979年的第35届世乒赛上,连失男团,
男单,男双金牌,跌入低谷。
到了1981年,随着谢赛克,蔡振华等一批新秀的崛起,中国男乒重振雄风,在第36
届世乒赛上包揽所有单项比赛决赛权,使得决赛成绩成了领导开会分配而不是真实比赛的
结果。说起来,金牌分得还算公平,打进决赛的选手,没人拿两块金牌,从而使得世界冠
军人数达到极大值。蔡振华让郭跃华拿了男单金牌,他自己则和李振恃共享成色差些的男
双金牌。那年底,笔者在合肥市体育场听李富荣(时为中国队总教练)做报告,他亲口承
认是蔡振华让了郭跃华。
蔡振华初出道时,成名绝技是发球。他横握球拍,球拍两面胶皮颜色相同但性能炯异。看
他比赛的电视转播,他的球拍转个不停,而且常常在球台下转,让对手搞不清楚打过来的
球是上旋还是下旋,回球不是出界就是下网,端的是见血封喉,一剑毕命。
作为蔡振华的支持者,看他这样赢球当然过瘾。但可以想象,这样的比赛,观赏性自然极
差。很快,国际乒联做出决定,禁止使用两面相同颜色的球拍,从而破了蔡振华的“独门
武功”。
无巧不成书,到了1983年的第37届世乒赛上,又是蔡振华和郭跃华打决赛。说起来
,上届蔡振华“投之以桃”,这届就该郭跃华“报之以李”。谁知道,郭跃华不肯让,领
导又不干预,两人真刀真枪较量的结果,郭跃华赢了蔡振华,成了“两冠王”,蔡振华则
和李富荣及张立一样,成了“两连亚”。
⒍江嘉良说:人家让过我,我也让过别人
以后的两届世乒赛,中国的江嘉良“两连冠”。1985年那届,陈龙灿有没有让他,我
不知道,但在四分之一决赛中,江嘉良淘汰陈新华那场球,则完全是事先规定好结果的“
表演赛”,这一点,只要看过那场球的人都看得出来。当然,1987年的第39届世乒
赛决赛,江嘉良力克瓦尔德内尔夺魁,全凭真功夫。
在笔者看来,江嘉良自然是让球战术的受益者。可十多年以后,我在《北美文摘周刊》上
看到一篇江嘉良访谈,说到让球,他也有他的怨言。据他说,1989年世乒赛男单四分
之一决赛上,他正力图实现“三连冠”(不过,在这届世乒赛团体决赛中,由江嘉良领衔
的中国男队以零比五惨败于如日中天的瑞典队,使人觉得这种可能性很渺茫),却被教练
认为“廉颇老矣”,奉命让给新人于沈潼。结果,于沈潼进入四强后止步,瑞典选手瓦尔
德内尔和佩尔森囊括冠亚军。
平心而论,笔者认为当初教练的策略并无大错。因为就算江嘉良进了四强,他多半也进不
了决赛。他也不希罕多拿个第三名,还不如让于沈潼拿块铜牌。可站在江嘉良的立场,他
的“三连冠”之梦毕竟直接断送在教练的行政干预下,也难怪他有怨言。
不过,总体而言,江嘉良还是赞成让球战术的。据他说,在乒乓球及羽毛球这种个人项目
中,确实存在球路“连环相克”的情况,让球战术作为“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主
义优越性”的一部分,始终是中国乒乓球及羽毛球队的“致胜法宝”之一。
⒎何智丽反抗让球掀起轩然大波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何智丽不让球风波”了。在1987年的的第39届世乒赛女单四分
之一决赛中,何智丽由陈静让球进入四强(看起来,甭管是第几轮,只要是两名中国选手
交锋,教练就得操心让谁赢让谁输的问题,真是辛苦)。半决赛的形势和本文开头介绍的
相同,上半区是中国选手何智丽和管建华,下半区是中国选手戴丽丽和韩国选手梁英子。
一番思量,中国教练组决定,何智丽让管建华。理由:梁英子得过肝炎,让削球手管建华
和她耗体力是对症下药;何智丽在一年前的亚运会上输给了梁英子,再战多半还得输。
谁知,用了20多年的法宝失灵了。80年代的何智丽毕竟不同于60年代的李富荣和7
0年代的张立,她在半决赛中以三比零淘汰了管建华(在比赛前,她并没有告诉管建华自
己不打算让球,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实在是胜之不武。话说回来,两人要真打,管建
华也未必就不输)。在决赛中,她也还争气,三比一胜了梁英子,夺得她乒乓生涯中唯一
的一个单打世界冠军。
何智丽的叛逆行为并不因为她为中国保住了冠军就被原谅。关键在于她是20多年来第一
个敢于挑战让球安排的人,不收拾她就无以立威信,正规矩。第二年的奥运会在汉城举行
,乒乓球被首次列入奥运会。中国女单项目派出三名选手参赛,新科世界冠军何智丽榜上
无名。
全国数家报纸为何智丽是否应该参加奥运会展开了争论,多年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让球战
术受到质疑。结果,“集体主义”占了上风,何智丽无缘奥运会,随即退出国家队,远嫁
东洋,加入日本籍。
六年后,年过三十的何智丽卷土重来,在1994年东京亚运会上连克中国选手乔红,邓
亚萍,夺得冠军,为她自己出了一口恶气,也在广大“爱国同胞”心目中成了“汉奸”。
⒏焦志敏让球痛失奥运金牌
与何智丽同时代的另一位中国选手焦志敏,球打得好,人也长得漂亮,笔者当年很欣赏她
。就在何智丽夺冠的那届世乒赛上,她作为主力选手,为中国队夺得团体冠军立下头功。
在女单四分之一决赛中,她苦战五局,输给捷克斯洛伐克选手霍拉霍娃。当时谁也没料到
,她这场球一输,不仅直接输掉了这届世乒赛,也间接输掉了次年的奥运会。
汉城奥运会上,焦志敏作为中国女单第一主力,被寄予厚望。当时《体育报》上还为她开
了个专栏,天天连载《奥运日记》。最后,和上届世乒赛一样,三名中国选手焦志敏,李
惠芬和陈静顺利进入四强,真是冤家路窄,唯一的外国选手就是霍拉霍娃。
如果焦志敏和霍拉霍娃打半决赛,算是她的运气。无奈,她的对手是李惠芬。教练认为,
焦志敏打霍拉霍娃没把握,要她让球给李惠芬。焦志敏不是何智丽,她奉命行事。(笔者
建议,中国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员应该联手向国际奥委会,国际乒联,国际羽联呼吁,以
后奥运会单项比赛每个国家只能派出两名选手,分别分到上下半区,不到决赛不碰头。)
结果,在下半区,陈静淘汰了霍拉霍娃,并在决赛中战胜李惠芬夺冠。焦志敏和霍拉霍娃
争铜牌,三比零战而胜之。她在《奥运日记》结尾哀叹:“如果我在半决赛中遇上霍拉霍
娃多好啊!”
奥运会结束后,焦志敏心灰意懒,退出国家队,嫁给韩国乒乓球选手安宰亨,就此结束乒
坛生涯。
⒐“我让人人,人人让我”
从何智丽到焦志敏,真让人觉得“让也难,不让也难”。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光
荣历史后面,有多少辛酸,冤屈和怨恨!
按照江嘉良的说法,中国国家队员参加国际比赛,在让球这一点上,大多都是既受过益又
受过害。问题在于,教练考虑让球安排时,对双方队员相互实力的对比是比较忽略的,更
多时候是在权衡让谁赢球对“大局”有利(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中间也不排除参
杂些个人恩怨在内)。
而作为让球交易双方的球员,对结果的看法显然也会有很大差异。赢球的会觉得“就算真
打我也未必会输”,少有“占了大便宜”的想法。输球的则会感到“是我让你你才赢的”
,多有“吃了大亏”的痛楚。等到退役以后,回首往事,想起的多半是自己让别人的球,
难免会有怨气,真是“普天下的让球人,都有一本血泪账”。
作为个人,自然有要求公平竞争的权力;可作为国家,无偿提供了优越的训练和生活条件
,也同样觉得有权要求运动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这其中的是非曲
直,主要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
⒑让球战术:是耶非耶?
大约十年前,笔者在一篇体育报告文学《中国体育界》中读到过这样一段对话:作者尹卫
星采访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组,谈到让球问题。伍绍组问尹卫星的看法,尹说:
“从奥运精神的角度,让球战术是错误的;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让球战术是必要的。”
接着尹卫星在《中国体育界》中给出了结论:“当然,国家利益是高于一切的。”
我相信,尹卫星的结论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体育爱好者的意见,那就是,只要能多拿金牌,
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原则是可以而且是必要牺牲的。换句话说,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美国没有派出大牌明星刘易斯,理由是刘易斯在国内奥运
田径选拔赛上未能出线,结果男子百米短跑金牌落到英国人克里斯蒂手里。我当时还在国
内,只觉得美国人荒唐愚蠢,竟然干出这种“自毁长城”的事情。
不久以后,我来美国留学,和一个早几年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谈到此事,我再次表明了对
美国人的轻蔑。谁知这哥们儿告诉我说,老美认为手段比目的更重要,程序的正确重于结
果的正确。换言之,宁失奥运金牌,不弃公平竞争。
几年来,我逐渐理解并接受了那位中国留学生的观点。但我也知道,人们对让球战术的讨
论,也和政治,经济上的许多问题一样,支持双方论点的背后,实际上是各自的信念,因
此是永远也不会有共识的。
您的意见呢?
2001年3月26日初稿
2001年5月9日修改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我以为、、、
--
流星
- (246 Byte) 2001-11-01 周四, 上午2:23
(862 reads)
有趣有趣,多来点8。
--
小朽
- (0 Byte) 2001-11-01 周四, 上午1:16
(846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8681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