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看了秋实的答覆,只好苦笑。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看了秋实的答覆,只好苦笑。   
黄叶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看了秋实的答覆,只好苦笑。 (960 reads)      时间: 2001-12-01 周六, 上午12:4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看了秋实的答覆,只好苦笑。



对其所引数据提出异议,秋实却以“没有读懂”“很有点瞧不起的样子”等语来推

断态度和动机,跟平常的作风大不相同。



我当然知道秋实的文章是什么意思,即介绍国民党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以最艰

苦的八年抗战期间的人均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说明“国民政府在抗战八年中的农

业成就”,其意义重大。



我的异议是:



所列举的改良政策,在战前也属于小范围,且施行的地区大多已沦陷。抗战期间,

政府在改良方面的精力大大减少,难以想象继续大范围推行这些改良政策。且抗战

以前进行的改良也没有使人均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所以必然另有原因。



其次,抗战期间,全国的主要粮食产区纷纷沦陷,国府控制地区除四川盆地以外,

川贵滇黔的广大地区是低产的红壤为主,无法大幅度增产,直到现在改良红黄壤中

低产田仍然是个大难题。西北地区的黄土也是低产区域。即使广泛使用化肥、农药

和改良作物这些地区现在也不过亩产三四百斤。注意,现在全国平均亩产也只有六

百斤左右。



第三,中国历来的政府效率在跟官员实际利益挂钩时,就效率高,如征捐税、抓壮

丁。在进行改良这种对百姓有利而对官员利益不显著的事情上,效率低下且浮夸。

如果考察历史忽略这一个基本特征,结论必定远离实情。



第四,秋实列举的另一个数据“抗战时期国府每年田赋征实达到每年一亿担稻麦,

约占当时后方稻麦总产的四分之一”,显然跟他所说的“就是这三千万亩增量,再

加上单产的改进,使得大后方稻麦两项的产量增加了近两亿石”矛盾,也跟“1937-45年

大后方人均粮食占有量则为664斤”矛盾。而最后面这个数字给人的印象明明是稳定

而不是增长,“1931-37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501斤”是同样的效果,其突然增

长是在1937年,这种“跃进”式的数据已经不可靠。



第五,秋实所举的文章没有看过,也没可能找到。但其中列举数据的方式很有问题,

首先是“大后方”是个不确定的范围,其范围一直到1944年还在减小,不是一个可

以用作统计的概念。秋实文中所引的数据有以“县”为单位的,也有以“省”为单

位的,这种笼统含糊的单位也不能用作统计的单位来进行比较,因为县的大小不同,

而且各县改良的程度天差地别。



第六,1929年南京政府试图统一度量衡,规定一斤为500克,此前的一斤为六百多克。

但这种措施的施行并非顺利。如果所列文章中的数据是真实的,合理的解释是抗战

爆发使得国民党政府的政令首次通行全国,计量单位也全国统一,表现在数据上就

是人均粮食产量突然增加。在一些专业历史学家看来,居然成了国民党政府农村经

济政策的伟大成就,秋实当成真的了。



第七,虽然战前南京政府进行了小规模改良,但其农村政策并未香秋实所说的那样

意义重大。主要成就是城市工商业的高速发展。但如果为了突出其意义,将旧时的

状态描写得一团糟,用几个数据表现后来状况之好,显然落入“自从党的…以来”

之类的旧套。比如:



“却说1927年国民党开府南京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连年凋敝濒于破产的农

村经济。每年都有十几甚至二十省受灾,有数千万到上亿的灾民。大量人口背

井离乡,田地荒芜,生产萎缩,农产量不断下滑。就在没受灾的地区,农村也

是普遍金融枯竭,资金短缺,农民无耕畜,少农具,缺肥料和种子,而且告贷

无门。”



这一段就很不合适。当时全国也不过二十零几个省,“每年都有十几甚至二十省受

灾”未免太夸张。是否后来及抗战期间就普遍不是这种状态?



虽然有“664斤”的人均粮食产量,但除去四分之一的田赋,还有只少37.5%的地租,

还有乱七八糟的捐税,最广大人口的佃农要做到“吃饭问题,还是基本上有保障的”

也不是太容易。



国民党政府在战争期间的高赋税、高通货膨胀造成经济衰退,战后全国一片凄凉,

这时恢复经济、修养生息才成为最迫切的要求。如果真的有那么大的“农村经济成

就”,免去赋税就可以使农民比战前还好过。实情是这样的吗?



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的壮丁制度对农村造成极大损害,电视专题片A Century of Revolution

中提到,由于极度营养不良和疾病,壮丁的死亡率在10%至19%,共造成一百多万人

死亡。



第八,统计数字中没有比“平均”更能蒙骗的词。就是在“1931-37年全国人均粮食

占有量为501斤”的时期,华北大饥荒使得近一千万人死亡。即使在1959-61年的大

饥荒中,人均粮食产量也足以掩盖一切罪恶。要了解实情,必须通过粮食消费、饮

食结构、收入等等具体的数据。



没有书,无法细说。总而言之,无论在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统治下,农民都是处在

最底层。这两个党都是魔鬼,只有为恶能力和程度的区别。对秋实所举的数据表示

怀疑。这与秋实本人无关,而是置疑国内的那些历史文章。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3974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