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RR:在我吸毒前.再谈多一点最佳小说 《唐吉珂德》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RR:在我吸毒前.再谈多一点最佳小说 《唐吉珂德》
所跟贴
加入想象力丰富,应该去写小说。:)
--
Anonymous
- (54 Byte) 2002-12-01 周日, 上午1:17
(280 reads)
zhuan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中华读书报》:《堂吉诃德》:杨绛译本好
(260 reads)
时间:
2002-12-01 周日, 上午1:48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堂吉诃德》:杨绛译本好
本版7月24日刊登尹承东先生长文《堂吉诃德何以成为世界最佳》,其中对孙家孟先
生新译《堂吉诃德》予以较高评价。此后,杨绛先生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胡真才先
生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并由胡先生撰文,评介杨绛译本的特色、翻译及出版过程。
我们在此向杨绛先生、孙家孟先生,以及前后所有《堂吉诃德》的中文译者致敬。
──编者 自19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之初,我们国内的《堂吉诃德》中译本骤然增
加了七、八个,去年秋北京一家出版社又推出了一个《堂吉诃德》新译本,引起人
们的注意。今年5月初,在诺贝尔文学院和瑞典图书俱乐部联合举办的一次民意测验
中,来自世界54个国家的一百名作家推选《堂吉诃德》为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虚构
作品,这为《堂吉诃德》热再次锦上添花。时隔两周后的5月22日,上述新译本在北
京召开了新书发布会,一时间,关于《堂吉诃德》的译本问题又被议论得纷纷扬扬。
我作为最早出版杨绛译本《堂吉诃德》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愿谈谈人文
社出版该书的前前后后,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以及这个译本的主要特色。 这
事得追溯到50年代末,也就是1957年。当时国家计划翻译出版“三套丛书”(即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成立了“三套丛书编委会”,《堂吉诃德》被列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选题之一,
“编委会”的负责人、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同志因读过杨绛先生译的法国文学名著
《吉尔布拉斯》,对其译笔大为赞赏,于是就决定请杨绛先生重译《堂吉诃德》,
并告诉杨绛由她自己决定从哪种文字转译都可以。杨绛先生一直是研究西洋小说的,
这次翻译和研究《堂吉诃德》,是研究所安排给她的科研项目。先生找了《堂吉诃
德》三个英译本和两个法译本进行比较和研究,发现这几个译本各有所长和不足,
很难确定用哪一个更好。为了更为忠实地译介这部世界文学名著,她毅然决定从西
班牙文直接翻译。已经精通英文和法文的杨绛先生,此时又开始下苦功夫自学西班
牙语。她学习西班牙语,目的只是为了翻译,她认为她没有必要学习口语。她是一
个文学作品的翻译者,不是口译者,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杨绛从60年代就开始著手
翻译,“文革”中尽管译事几度中断,但她自学西班牙语却始终坚持不辍。将近20年
后的1977年5月,她将《堂吉诃德》全书译稿交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
这是国内第一个从西班牙文直接翻译的中译本。 该译本初版于1978年3月,1979年
10月又重印,仅这两次印刷印数即为20万套。之后的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
系杨译本一枝独秀的时代,其旺销之势态自不待言。即便到了90年代中后期,有那
么多《堂吉诃德》版本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杨绛译本的发行量还是遥遥领先的。20多
年来,杨绛译本《堂吉诃德》先后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本、“青年文库”本、
“外国古典文学名著选粹”本、“世界文库”本、“名著名译”本及“中学生课外
文学名著必读”本等多种形式出版,总印数达60余万套。 杨绛译本出版的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因而关注的人也最多。作为出版社编辑,我曾将译文和原文做过对照。
杨绛的译笔虽然灵活,译文却是一句叮一句的,非常忠实。她译文中的注释缜密而
丰富,这显示了她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如对书中大量谚语的注释,往往
举一反三,并标明典出何处。不仅补充了人物未说完的谚语,还能举出类似的谚语,
并且标明典出何处。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多处引用了西班牙最早的骑士小说《阿马
迪斯德高拉》和《骑士蒂朗》中的典故和事迹,而这两部书,前者至今没有中译本,
后者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中文版。杨绛先生为了翻译和研究《堂吉诃德》,当时就
已经研读了这两部书的原著。 杨先生翻译《堂吉诃德》所依据的“马林编注本”,
对当时的语言和风土习俗深有研究,有的字词在当时当地作何解释,和普通词典上
的解释有所不同。这里可举一例说明:《堂吉诃德》第一章开篇第三句话是:“他
日常吃的沙锅杂烩里,牛肉比羊肉多些”最近出版的新译本中译的是:“其锅里煮
的是牛肉,而不是羊肉。”究竟是“牛肉多羊肉少”还是“只有牛肉没有羊肉”?
杨先生所依据的“马林编注本”对这句话却注得很清楚,注释中还引用了一句西班
牙成语“绅士吃的沙锅杂烩,牛肉和羊肉”。堂吉诃德是绅士,不过已经没落,饮
食上只好偷工减料,因为羊肉贵,少放一点儿罢了。 文化部有一位西班牙语专家曾
对我说,他详细对照了杨译本中的有关章节,觉得很有趣,译者以一个长句为单位,
把该句的精神领会透彻之后,把长句拆成短句,再把短句按中国语法重做安排,这
样原句的意思全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读起来非常顺畅。西安外国语学院一位教授,
因应约为一个出版社译《堂吉诃德》,他在仔细核对了杨译本《堂吉诃德》之后说,
以前听人讲杨绛译文不够忠实原文,经对照之后,觉得不仅忠实,而且更为传神,
能给人一种意在言外的感觉,十分耐人寻味。 最有意思的要算我的一个同代人,1978年
杨译本刚出版时,他这个20多岁的热血青年曾去杨绛先生府上,就书中一些翻译上
的问题同先生商榷。20多年后的现在,当我们再次相逢重提旧事时,他说他把眼下
流行的几个主要的《堂吉诃德》版本都浏览了一遍,觉得那些译本中也不乏闪光点,
有的译本中的有关章节译得还相当出色。但是,要从宏观把握和整体观照上看,他
认为还是杨绛的译本功力最深,作家学者译书,的确技高一筹啊。我们觉得,文学
翻译是一项具有“创造性”(或曰“再创作”)的事业,是对艺术境界的再现,对
原作神韵的传递,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称得上真正做到了“信、达、雅”。 最
近北京这家出版社所推出的那部《堂吉诃德》新译本被称为“全译本”,就是因为
该译本补译了作者的11首赞美诗,并说那些诗很难译,以前的译者因而未译。这话
未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就我所知,国内在此之前所出的《堂吉诃德》中译本的
确都没有译这11首诗,就连欧洲许多国家的译本也不译这11首诗,这大概各有各的
道理吧。至于我们的版本,我曾问过杨先生,先生说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认为,
作者写这些诗是为了应付当时出书必有名人喝彩的恶俗,那时塞万提斯历尽坎坷,
穷困潦倒,颇为自己出书无人吹捧而犯愁,他在《序言》里借朋友给他出主意说,
“你何不自己写上几首歪诗,署上贵人名流的大名借以自吹自擂呢。”于是他便写
下了那些赞美自己作品的开卷诗,其实都是些讽刺性的模仿诗,并无自我颂扬的真
意,若将其视为歌颂自己作品的赞美诗,恐怕有违作者的本意;其次,这组诗诙谐
幽默不足,反嫌沉闷冗长,让人难以卒读,何况它是《序言》中所指“与正文无关
的点缀品”,略去也无妨;第三,杨先生并非因其难译而放弃,对她来说,这种断
尾诗并不难译,何况她采用的“马林编注本”在注释中把断尾都续上了。正文中一
些更难译的诗,她都照模照样地译了,怎么会被这组诗难倒呢。杨先生曾说过,塞
万提斯的诗,英译本译得很活,虽也押韵,但常把十四行诗译成十二行,把十二行
诗译成十行或八行,而法文译本则因变格变位问题不好押韵,索性被译成了散文。
她很庆幸中文词汇的丰富,使她得以在译诗中既照顾到了内容、形式和韵脚诸因素,
读起来又朗朗上口,舒心悦耳。 最后,应该说明一点,杨绛先生是作家和翻译家,
作为翻译家,她懂得多门外语,翻译时能参考多种译本,这对吃透原文很有帮助。
她的西班牙语是自学的,她自己说口语不行,但其文字理解能力很强。在《堂吉诃
德》中,她对诗的翻译曾下了些功夫,塞万提斯的所有诗作她都逐句翻译,押韵格
式也紧扣原文。她别出心裁创造的韵脚和行文中一些幽默诙谐的话语,不少还被后
来的译者所采用、模仿和借以发挥了呢。(胡真才)
《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17日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320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