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草原, 美丽的草原--敖包相会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草原, 美丽的草原--敖包相会   
BJ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2529

经验值: 0


文章标题: 草原, 美丽的草原--敖包相会 (1404 reads)      时间: 2002-11-17 周日, 下午8:42

作者:BJ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的夏日流浪曲---大漠行(四)



草原, 美丽的草原….



若说到蒙古来,有什么特别的期待,对我而言是走进大草原,体验一下前人所说的经验,经验一下最美丽的流浪,流浪于蓝色的苍芎之下,广袤的大草原上,然后到高原的湖泊上掬一把清凉,让清凉沁入心脾吧!



终于,来到蒙古的第四天,我们就要出发到大草原了,开始我们七天六夜的草原湖区之旅。预定的行程是往西北走,到库苏古尔泊后,再往南到白湖,之后往东南到中部内陆的旧都哈尔和林,然后回到乌兰巴托。





毕丽格、阿特拉、百依拉





先是透过「蒙古人」,我们找到最美丽的翻译「毕丽格」,最帅的司机「阿特拉」,还有一位不管事的总管「百依拉」---而我总叫她「一百拉」。



毕丽格,蒙文是聪明的意思,毕丽格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着。染着一头飘逸的红发,穿着相当时髦---很IN的休闲装,一副羡煞人的魔鬼身材,「蒙古人」说她条件相当好----上海华东师范毕业,懂中文、英文、俄文,当然还有她的母语蒙古话,所以一天的翻译费须15美元;不过我们猜这里面必定含有他要抽取的佣金。本说好她是翻译,但语言不通,加上有那位该管事却不管事的总管,毕丽格简直成了我们的秘书及生活总管,大小事情完全靠她。几天的相处后,倒如朋友,因我们是好奇宝宝,什么都问…..包括天上飞的,地上窜来窜去的小动物、花花草草,蒙古的音乐、教育、生活…,毕丽格总是竭尽所能帮我们解答,包括回到乌兰巴托,受我之托帮忙找我们一路上常听的蒙古歌曲,否则看不懂蒙文,也不知曲名,我们要找到一样的曲目如大海捞针。不过毕丽格的环境应该相当好---从穿着及打扮看得出来,当翻译也只是打散工,平日是不工作的。离开的前一夜,她穿着入时的短群,踩着尖尖高高的巫婆鞋来找我们,惊艳四座,你无从想像这原是草原上骑马的蒙古姑娘。互留住址时,我们才知道她姓苏和巴扥,我们笑说她是「皇亲国戚」---- 她没有正面回应,所以很可能是真的喔!



阿特拉,这名字据说跟农场有关,长得相当高瘦英挺,大大的眼睛,初见时有些腼腆,笑起来很灿烂,斯文得难以想像这是「司机」----- 我似乎是星探,总觉他像极了张佩华,台湾早期一位爱狗成痴的电视明星,只是阿特拉年轻许多,看起来也结实些;戴上墨镜,酷得像汤姆克鲁斯,一回在湖边拍照,领导Lu忍不住偷偷对我说:阿特拉真的很帅。相处几天后,才知他25岁,还在大学读书。这才应证书上说的,在乌兰巴托,满街可见大学生利用暑假,开车当司机打工,只不过阿特拉早已取得职业驾照二年,这是他第二次穿越大草原。当他秀出驾照时 ---呵呵,照片上的大头照马上成为我们调侃的对象,没人敢相信照片上的人是他,因为照片上的人胖得不像话,简如猪小弟。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以肢体语言比手画脚一番,他展现他的招牌迷人笑容,表示意会了我们的想法。



百依拉,吉祥的意思,说是过年时出生,所以叫「百依拉」,但我总会有意无意地喊成「一百拉」。百依拉是个十七岁的小姑娘,但看起来像十五岁的国中生或更小些,典型的新生代,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吧,娇得很。也许出发的时间太早,打扰了她的睡眠,初见面时便摆着臭脸给大家看----好像忘了她是来工作,见雇主赚钱的。我们五个「老板」一看,哇塞,怎请个小孩子当总管?后来知道他是「蒙古人」的女儿---我们便意会到,所谓需要一位总管,只是蒙古人为女儿安插差事的藉口吧?人都来了我们也不好辞退她。但大家共同的感觉是不敢期望她替我们服务,倒是别反过来得由我们服侍她就好。果真,我们的忧虑是事实,常得招呼她及司机吃早餐----泡咖啡、递面包的,更生气的是我们包她吃住,还得每天付她10美元。 到湖区因为住的是她姐夫经营的渡假蒙古包,大小姐竟睡到日上三竿,连午后三点的午餐都赶不及一起吃,俨然她才是来渡假的 ---- 所以结论是,我们包她吃住,还付她薪水,千里迢迢带她到草原上探亲。天底下有这等好差事?呵呵,有的,就在这蒙古的草原上。



因这事不禁联想起读过的游记中,作者说担心司机体力不好,便将蒙古包让给司机睡一晚,他自己睡车上。但此例一开,从此,蒙古司机便很大方地睡蒙古包,出钱的老板从此天天睡车上。按「契约」,我们是不必负责司机的住宿,但因为司机长途跋涉,关系我们的行车安全,加上阿特拉实在是一位细心认真负责的好司机---每到一定点时,他总默默地拿着抹布将每个人的行李仔仔细细擦一遍,再帮忙提下车,腼腆的笑容似乎为这草原的风沙滚滚致歉,他实在是位很有礼貌的司机,再加上他长得帅….,大家似乎特别照顾他。所以五个人的草原湖区之旅,其实我们另得承担他们三人的食宿,还好蒙古人住宿费便宜很多(蒙古食宿分本国人及外宾两种价格,跟大陆早期一样。)而阿特拉又很吃苦耐劳,常跟我们一样,吃点饼干充饥,有时大半天也没吃,不像在其他地方,司机老大说肚子饿了,我们得等他填饱肚子才能上路,工作太晚得另外加钱,拽得很。





准备-出发!!



七月18日一早大家就集合,由「孙」先生当翻译,蒙古人很郑重地召开行前会议,让草原行的所有成员彼此认识,交代我们一些注意事项。之后便出发换钱,然后到商场的超市采购干粮及水,因为七天的草原行,我们可能找不到地方买水及东西吃,即使有卖吃的,我们也可能吃不惯。于是买了很多饼干、面包、泡面,两大箱的矿泉水,一串香蕉,一粒贵得吓人,折合台币150元的西瓜(此时真怀念内蒙的西瓜---又便宜又好吃),我自己买了两颗小小的青苹果,约50元台币,比台湾贵一倍---因为蒙古基本上吃不到青菜水果。



磨蹭到十一点,终于正式出发驶往大草原,一颗雀跃的心,在蒙古音乐的陪伴下,随着吉普车跳动 --- 我们就要真的见识广漠的大草原了!



阿特拉是我们遇过最年轻有活力的司机,所以这趟草原之旅,一路上有当下最IN的蒙古歌声陪着我们,震耳欲聋的音乐,驰骋在蓝天白云之下,心情也随着窗外景物的异动而流转。从乌兰巴托出城,路还是铺柏油的,对面仍不时有来车交会而过,但没多久就来到草原的入口---再也没有柏油路,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大草原,草原上有许多泥路交错纵横,但我们相当兴奋,这表示真的要进入牧区,完全没想到草原路难行的颠簸与尘土飞扬。





敖包相会



驶进草原不久,阿特拉在路旁的敖包停下来,原以为他要抽烟休息,没想到他是要绕敖包--- 这是我们在蒙古见到的第一个敖包,也第一次目睹蒙古人亲自示范绕敖包,本来应该拍拍照以兹纪念的,但怕被毕丽格笑说我们土,也怕亵渎了他们的信仰,就用心留影了。



关于敖包我曾有一些想像,知道敖包这个词,来自「敖包相会」这首歌,台湾人知道这歌的恐怕不多。第一次听是表妹从合唱团转录给我的带子,由师大音乐系教授张清郎与女高音吕莉丽合唱,向来我很喜欢张清郎老师的声音,加上这曲子旋律优美,因此就深深爱上这首歌。到内蒙、宁夏时,人家忙着找二羊皮,我是到处疯狂地找「敖包相会」,但始终找不到我觉得唱得较好的版本,非常遗憾。蒙古回来之后,到九江虽买到了两片民歌集,但还是很失望。



「敖包」,因为有个「包」字,我竟想像它是跟蒙古包相似的东西,后来有人跟我解释,才知道完全不相干,而到了内蒙的成吉斯汗陵才第一次真正见到敖包----大小敖包群。不过在(外)蒙古,我问过毕丽格,她不知道「敖包相会」这首歌,这时我才意会到,我所熟知的许多蒙古民歌,基本上是中国的,于此再次验证蒙古与中国的疏离。不仅如此,在这蒙古国的大草原上,也没有男女会在敖包旁约会,这是毕丽格告诉我的,我还请毕丽格以蒙语发声,依蒙语的发音(ovoo),及我拙劣的听力听来,敖包翻译成「敖哇」可能更贴切些,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看法。



见识了敖包,感觉像极在中甸看到藏族的玛尼堆,就意义而言,跟台湾人的土地公有异曲同工之妙。藏族的玛尼堆是由大量的刻有佛像或真言经文的石板组成的,据说石板的数量往往固定在某个特定的数目上,例如供奉石板者的年龄,或者绕玛尼堆转经的圈数,如一百、一千、一万、十万不等。这些经过雕刻的石板,按不同的形状叠成尖锥形的实塔堆放在路边、桥梁、山上、河边、墓地---在藏区是随处可见的。而在蒙古辽阔的草原上,也会时时可见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石堆,石堆上会插满树枝,顶端则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可能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这巨大的石堆矗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在风中摇曳,召唤着远方的牧人,祂赐下平安与健康,引领着牧人与旅者,这就是蒙古族的敖包---既是神明,也是草原上的指南针。



敖包(ovoo)是蒙古语,意思是堆子或鼓包,在高山或丘陵上、旷野或湖畔边都有敖包的身影,蒙古族人对敖包极为尊敬,每逢路过,远远地就要下马叩拜,哪怕有些传统的马已被苏联吉普车所取代,总要祈求山神、路神保佑丰收、平安,我们即将展开七天的草原之旅,在这鲜有人烟的广漠草原上,一路上会遭遇啥样事情是很难预料的,我想这是阿特拉何以在驶进大草原时,便要绕敖包的原因吧?绕敖包祈平安,须由左向右顺时钟绕三圈 ,还要捡三块小石头,放上去,跟神灵许愿祷告。



祭过敖包之后,一路上便常在小路边、草坡上,出现大大小小的敖包,这是草原上特有的景观之一。



据说蒙古的敖包真的源于藏族的玛尼堆,但是不是完全一样的东西,或因语言不同,所以有不同的中文译名,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蒙古族的敖包似乎更加自然,因为旷野中捡三愧石头堆放绕三圈即可,所谓心诚则灵吧!



http://www.sunpolis.net/attachment.php?s=a52ecac1f3514cae1560a4536a4aa38f&postid=23 ">



「大漠行一」

「大漠行二」

「大漠行三」















作者:BJ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BJ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467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