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专访王大有:中国人发现美洲诸问题(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专访王大有:中国人发现美洲诸问题(下)   
zhuantie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专访王大有:中国人发现美洲诸问题(下) (225 reads)      时间: 2002-11-03 周日, 下午8:21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专访王大有:中国人发现美洲诸问题(下)





《民主中国》2002年11期发表布服的文章《访文化人类学家王大有》,现经授权全文分两部分转载如下:





四、殷地安人的祖先皆姓“风”



问:据说你考证出所有殷地安人的祖先皆姓“风”,有何证据?



答:玛雅的风神、雨神、羽蛇神的头顶上,都雕刻中国古文字“风”或“天”字,这是标识殷地安人祖先族属的证据,是他们的族姓、氏姓。这为我们查证他们来自哪个民族,提供了直接的识别标准。



问:请详细谈谈。



答:先讲一讲中国的“凤”姓,因为殷地安人的“风”姓,始源于中国。



史学界公认,中国最早的姓是“风”,“风”姓又分成三大支:一为“凤”,龙蛇虎兔龟蛙图腾;龙蛇部又分化青龙蛇部和红龙蛇部;青龙蛇部称雷泽部或方雷盘古部,本名为方,又称“房”、“防”、“旁”、“防风”、“方雷”,以雷龙(今称扬子鳄、巨蜥蜴)为图腾标志;青蛇部称虬“九”、“修”。红龙蛇部称华胥氏、烛龙氏(祝融氏)、烈山氏。龙蛇图腾的都是“虫”部风姓。



图四:玛雅金器风姓太阳神。胸的左侧为“凤”,右侧为“凰”。



一为“凤”,鸟图腾;以鸟为图腾的为玄鸟,总称为燧人掩(上合下廾,音眼)兹合雄氏(又叫合雄氏或合洛氏、洛氏)凤姓始祖合称“乙洛”又称“伊洛”氏,他(她)们是中华民族的第一祖。燧人掩兹氏所崇拜的鸟是“啄木出火”的啄木鸟,燧人掩兹氏因为观察这种鸟发明人工取火,称它为离朱鸟,口中衔朱,把它作为太阳鸟。“凤”鸟最初指的是这种玄鸟。



一为“夙”(凡内加日),太阳图腾;太昊氏、少昊氏、羲和氏等以太阳为图腾,或以太阳鸟为图腾。“夙”后演变为“凰”。风和凤凰的“几”或“凡”,是天盖天穹的“弓”形,它是“风”、“凤”、“夙”、“凰”的取义本源。也是“天”的原义。燧人掩兹氏首先发现了太阳在天穹的运行轨迹如弯拱形,这就是把“弓”横过来看。又发现太阳夜晚运行是呈相反向,是反弓形,将两个正反天形合起来,叫作会合、合雄、合洛、掩合,该字首见于7000多年前的中国山东连云港云台山将军崖少昊太阳历刻石,盛行于6500□5000年前中国大汶口文化、大河村文化、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这个复杂的标志经过简化就作“凡”、“几”,也就是“风”。



问:那么你是否能介绍一下美洲殷地安人的风姓标志呢?(图四、图五)



答:第一类是弯拱形风姓标志。玛雅人(MAYA)、阿斯特克人(AZTEC)、萨波特克人(ZAPOTECA)、华斯特克人(HUASTECA)等的风神、雨神恰克(CHAC)、德拉洛克(TIAIOC)、库库尔坎(KUCULCAN)羽蛇神的王冠上、面具(面罩)、图腾像上都有这个标志。



第二类是H和凡形风姓标志。在北美洲赫比(赫胥氏HOPI)、那瓦后(那娲后,NAVAHOS)、密西西比河蚩尤裔支殷地安人的族徽、中美洲阿斯特克(AZTTEC)太阳历中心的奥林(OLLIN羲和氏飞蛾标志)、南美洲蒂亚瓦纳科(TIAHUANACO)文化、纳斯卡(NAZCA)文化、瓦理(HUARI)文化、查文(CHAVIN)文化中都有这个标志。扶桑树也作H形。



第三类是上下天穹掩合的原生型。见于奥尔梅克(OLMECA)文化、玛雅(MAYA)文化等太阳神、羽蛇神、风神、海洋神、雷神、云神、地母神、凯察尔柯特尔(QUETZALCOATL)、太昊鸟(MACAW,太昊译名)。各种殷地安人手抄本上的凯察尔柯特尔或库库尔坎神降人间、沿扶桑宇宙树上下,也都有这个风姓标志。



图五:玛雅文化陶塑盐兹鸟载日飞行(1)。中国战国时期盐兹鸟(2)。南美洲秘鲁盐兹鸟(3)。



这就说明,遍布美洲各地的殷地安人各支系有一个共同的风姓始祖,这就是在距今1·1万年至7000年前到达北美洲北部地区的华北细石器文化的主人——燧人掩兹氏及伏羲氏女娲氏。他们已不是原始人,而是有族姓,已发明了《河图》、《洛书》,是懂得大山天齐纪历和扶桑建木纪历的文明人类、他们第一次把1·47万年至9000多年前的合黎山龙首山文明、昆仑山文明、舞阳贾湖及王屋山文明,带到了美洲,所以在加拿大温哥华和夏罗特皇后岛(QUEEN CHARLOTTEL)的燧人掩兹氏、方雷氏称作雷鸟氏、玄龟氏,魁隗裔民称“因纽特”(INUIT)。赫胥氏被译为“赫比”,太古母(TAIKOMI)女娲被译作那瓦霍(NAVAHO),称作“蜘蛛妇”——实际是掩兹时代的织女、须女、须句氏;盘古太昊被称为天父羽蛇神,少昊被称做金星神,羲和被称为天母太阳神,常羲被称作月母兔神,句芒木正重在南美洲值守蒂亚瓦纳科太阳门,夸父缔造了古秘鲁河谷的查文(CHAVIN)文化。



五、美洲土著怎么来到美洲



问:这就涉及到他们进入美洲的路线,是否与华北细石器马蹄形分布带重合?



答:重合。但分为东西两线。  



问:愿闻其详。



答:东线沿太行山进辽东半岛进东北平原,入东北亚,西线沿昆仑山(合黎山、龙首山)、贺兰山、六盘山、阴山,北越黄河河套贝加尔湖向东沿黑龙江向东,直达入海口,进东北亚,与东线移民汇合,到阿拉斯加进北美洲。



问:迁徙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是追逐猎物,二是在1万□9千年之间在贺兰山海渤湾的乌达海泛滥成灾,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燧人掩兹氏走西线向北迁徙。向东迁徙的一支在9000□7800年间又发生洪水灾难,这批华北人进入山地、经王屋山、太行山、努鲁儿虎山北上迁徙;同时留在甘肃大地湾的西线居民沿六盘山、贺兰山北上迁徙,到达美洲后成为“大地尼语系”(NADINI)的各族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亚西海岸一带。距今6500□6000年间黄帝打败夸父、蚩尤之后,先是夸父蚩尤少昊的主力部队出华山潼关至甘肃天水、贺兰山,北达贝加尔湖,再转黑龙江流域,漫布东北亚,成为爱斯基摩人,他们自称“因纽特”,“夸扣投”,“特林吉特”(TLINGITS),向南直达秘鲁河谷,《山海经》记为“波谷”“皮母丘”;少昊支在北美洲称为“那该后”(NAGAICHO),木正句芒重随夸父抵达纳斯卡,在帕拉卡斯(PARACAS)湾的沙山上雕刻句芒木正“勾股扶木”标志,手执牙璋和掩兹鸟权杖,成为南美洲的殷地安文化传统。蚩尤一支进入北美后向东发展,当黄帝氏衰落后,他们与蚩尤氏从中国冀北滦河流域走东线迁到北美洲,黄帝支成为易洛魁联盟的核心成员,现居住在美国境内的五大湖地区,蚩尤氏居住在密西西比河流域。距今5800□5100间,华北的共工氏、宿沙氏、欢兜氏、少昊玄枵氏羲和氏常羲氏,走东线迁居加利福尼亚。



图六:玛雅文化陶塑伊萨姆娜太阳神(1)。玛雅文化石雕风神雷雨神库库尔坎(2)。



问:这些迁徙留下了什么物证?  



答:这些迁徙的最重要的物证是北美洲赫比人与那瓦霍人的世界递迁图,中美洲玛雅与阿斯特克人的五日太阳历图,记载了这些悲壮的移民过程。



问:还有其他物证吗?



答:再举一个古文字,这个字很像“出”,但下面没有两边的短“I”。最早见于距今9000年的中国河南舞阳贾湖太昊遗址的一个据认为可能是权仗的柄端端面上,在大地湾人向北迁徙的必经之地贝加尔湖岩画上也发现了这个字,在中美洲殷地安人的陶器上发现了这个字,在南美洲帕拉卡斯的沙山上发现了这个具象化的“勾股扶桑树”,而“勾股扶桑树”是太昊的助手勾芒的发明,这个标志留在了中华先人迁徙美洲的路途中,与细石器的马蹄形分布带正好重合,证明这确实是必经之路。



问:现代人很难理解他们怎么能跨越太平洋的障碍,是否还有其他的迁徙路线呢?



答:这些迁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1·2万年以前是穿越冰期的白令海峡;白令海峡消失后是沿太平洋沿岸的大陆架浅海的岛屿逐岛迁徙;浅海消失后是从贴近陆地的岛屿迁徙;沿北太平洋黑潮暖流,走海路越海到北美洲;沿南太平洋通过四群岛迁徙到南美洲。



六、美洲土著与中华人种的同源族系



问:美洲土著的风姓共同祖先是谁?



答:在中国燧人、伏羲、女娲都是风姓。美洲人的祖先一个是伊萨姆那(Itzamna),(图六)他是燧人掩兹,即中国的伊洛萨姆。这是苗彝等族的音读;另一个祖先是凯察尔柯特尔□库库尔坎,他是中国的太昊少昊。



遍布整个美洲的殷地安土著,普遍以凯察尔柯特尔(Quetzalcoatl)为共同祖先,他的原型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太昊及其传人少昊,因此具有龙(羽蛇)凤(风神雷鸟)、太阳和观测金星的图腾习惯。凯察尔鸟(Quetzalcoatl Macaw)就是“太昊”的记音。见于各种手抄本,木雕、石雕中的凯察尔柯特尔,重复著相同的出身和业绩。在俄克拉何马州斯比拉·蒙特(Spiro Mound Oklahoma)贝雕上刻的是伏羲女娲交尾图苍牙(牙璋)、蚩尤等图腾祖先像,地母、大地女神恰克(Chac)、德拉洛克(Tlaloc)是句龙后土;句芒重就是南美洲查文化中和太阳门上的执圭矩的太阳神。几乎所有重要的美洲殷地安祖先神,都来自古代中国。也都是中国人的祖先。  



问:古代美洲土著与中华移民在美洲同源族系,如何划分?



答:自最后一个冰河期以来,古中国境内的先民一批又一批迁徙到美洲全境,形成了一个个文化群体,带去的大地湾仰韶□红山□庙底沟羌、狄炎帝黄帝文化,穷桑(扶桑)大汶口□龙山东夷文化;通古斯河姆渡良渚百越苗蛮文化等,在各个层次上,均与中国境内同期文化,可以指认,一一对应、吻合;又与民族的现实状态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族史和文献记载上也是彼此呼应,相互补充佐证;美洲的中华先民保持的上古习俗,补充著中华上古史,是中华上古文明的活化石。



中美洲的奥尔梅克(Olmeca)文明,是殷人东渡美洲重建的殷商文明,拉文塔(la Venta)玉圭殷文和亚利桑那州博物馆藏殷文岩刻,秘鲁伊卡陶器殷文等破译,确证了这一史实。



玛雅文字中仰韶—大汶口文字与殷文混用,证明其文化渊源更早。



因此可以说,至少9000年以来,移居美洲的中华先民,是美洲土著的文明主体,拓殖了美洲,为世界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问:学术界对您的研究成果如何评价?



答:从1983年到现在,我们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作为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以周谷城、贾兰坡、房仲甫为首,全力推进这项研究,引以为学会的骄傲,中国国内的证伪派虽持有不同意见,但至今未见公开批评。倒是支持者不断发表评论,如:林河、刘志一、何光岳、龚维英、陆思贤、郭大顺、苏秉琦、李维华等。我们很感谢冯英子、孟伟哉、常大林,以及黎岳庭、刘润汉、黛薇等对我们的支持。



我们和墨西哥、秘鲁,美国的专家,国内的专家,已经形成一个研究群体,我们的研究结论在墨西哥这几年已经逐渐成为主流观点。事实与读者,是最终检验我们成果的试金石。只要我们面对事实,就可以重建历史的丰碑,就可以还历史的真相。我们愿同美国朋友、美洲朋友、各国朋友一起研究这个课题,一起完成这个使命。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18828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