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艾力:《争鸣》的生命力——写在《争鸣》25周年前夕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艾力:《争鸣》的生命力——写在《争鸣》25周年前夕
转贴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艾力:《争鸣》的生命力——写在《争鸣》25周年前夕
(288 reads)
时间:
2002-10-01 周二, 下午4:36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艾力:《争鸣》的生命力——写在《争鸣》25周年前夕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创刊的《争鸣》杂志马上就二十五周岁了。
一个老报人,没有任何权力或金钱做背景,创办的这个杂志,能够在风风雨雨中走过四分之一个世纪,并且成为中国大陆之外拥有最多华人读者的政论刊物,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作为它的长期读者,很想探究一下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奇迹是怎样发生的?
这是一份严肃的政论杂志,比起一些流行时尚、文化娱乐、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期刊,读者群要小得多。然而恰恰是这种政论特点,使它在全世界的华人社会中成为一些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果用一句最浅显的话来回答,就是因为《争鸣》杂志是能向深处透视中国的一个不寻常的窗口。
世界上最关心自己祖国的,大概除了犹太人就是中国人了。这倒不是说别的民族都不关心祖国,而是这两个民族的坎坷命运使得他们关怀祖国的心情特别强烈。犹太人千百年来流亡各地,过着没有祖国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没有一天忘记自己的家园,最后终于重建了以色列国。
中国倒是没有亡国,但是近一二百年中国人过的是什么生活?奋斗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同犹太人一样怀念家乡。尽管有时会被人看成「一盘散沙」,或「内斗内行」,但是关心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应该说是海外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海外的中国人既关心中国,自然就要注意中国的信息。这是一切华文媒体在世界各地的共同立足点。应该说,在市场的占有上,各个媒体的机会是均等的。然而恰恰是《争鸣》和它的姊妹刊《动向》吸引了最多的华人读者,是什么因素造成这一结果?
毫无疑问,《争鸣》有一个优秀的编辑部,用哲学术语说,这是它的「内因」。没有这个内因,一切都谈不到。别的不说,单就它的出版从来没有脱期来说,就表明这个编辑部始终像瑞士的名表一样准确地运转着,二十五年如一日。这还只是最初始的层面,如果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选题切中要害,抓信息的灵敏及时,以及文字的朴实精炼,议论的深入浅出,都显示了《争鸣》编辑部的素质和风格。
一支强大的作者队伍使她拥有雄厚的稿源,当然是尤其重要的条件。这是保证一个出版物的水平之关键。可以看出,曾经在胡耀邦时代构成思想解放运动主力的理论家们,九十年代崛起的新秀,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甚至中共党内坚持自由民主的「老革命」,都是《争鸣》的撰稿人。她的作者不单来自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而且来自美洲、欧洲和澳洲,并且常常有新的名字在杂志上出现,这是使她的内容始终保持自己的水平,并且不断更新的关键。不过关于《争鸣》的编者和作者的特点和优势我不想多说,我要说的是她的外部条件,这个条件很奇怪。
《争鸣》不是顺利成长起来,而是在共产党的打压之下,艰苦奋斗出来的。我之所以对这一点感兴趣,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共产党把这份杂志当作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然而恰恰是共产党,为《争鸣》的壮大提供了外部条件。
阵地是共产党让出来的
《争鸣》之所以能在中国海外的舆论阵地占有最大份额,首先应当归功于中共的慷慨相让。
中共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华文媒体群,最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其规模决不比世界哪个新闻巨人差。特别在报道中国新闻方面,它的优势是无人可比的。全中国的任何角落,整个国家的任何层次,凡有可以够得上新闻档次的事件,没有哪一件能逃得过它的眼睛。新华社的新闻网当然是它的主体,除了每日电讯稿以外,从「内部参考」到「国内动态清样」和「参考清样」,网罗了所有的国内大事。另外,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和电台,都有自己的记者采写的各种新闻。
这样一张新闻界的天罗地网,可以说把中国的消息已经一网打尽。如果它能像一般媒体那样,向世界报道中国的新闻,试问有哪一家媒体能和这个庞然大物相匹敌?
可是,这个囊括了中国新闻资源的庞然大物,却把世界范围内的中国新闻阵地拱手让了出去。确切地说,不是让了出去,而是垄断起来。它虽然掌握了几乎所有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但是却不向外界提供,而只在内部按级别向各级官员提供。而且越是重大消息(本来会拥有更多读者,因为其新闻价值高),越不向公众提供,而只向更少的高级官员提供。有少量极重要的消息,只向最高领导核心几个人提供。
这种做法在国内因为没有竞争对手,还可以有某种作用,但在国外,包括有新闻自由的香港,它就控制不住了。因此垄断消息的结果,是把海外的中国新闻阵地自动让了出去。
毛泽东爱说:「某某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或是「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要去占领。」果然,事情正是这样,在资本主义的香港,共产党眼睁睁地看着「资产阶级」媒体把阵地占满了。
《争鸣》和《动向》为什么一出版就在全世界的华人社会广受欢迎呢?就是因为中国人从中国的官方媒体得不到中国的消息。他们从官方媒体看到的,天天是「莺歌燕舞」、「形势大好」的消息,除此之外,每天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味同嚼蜡的指示和训话,再就是人们早就看腻了的这些长官装模作样的尊容。中国人在中国官方媒体上找不到中国的真实消息。在这种情况下,海外的中文媒体和外国媒体自然就成了中国人获得中国信息的主要途径。
在海外媒体中,《争鸣》和《动向》在捕捉中国信息时又有自己的侧重点,这就是以中共本身的动态为主;而在中国动态中,又以高层核心的动态为主。应该说这是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关键,从而抓住了全世界中国人所关注的焦点。这就是为什么她的消息在海外华人社会广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一个不寻常的窗口
观察中国的窗口当然很多,但《争鸣》这个窗口却别有特色,这也正是她特吸引人的地方:她是能够往深部透视的窗口。
尽管在中共的意识形态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一党专政下的中国,却是中共高层核心的动向决定中国的走向。《争鸣》出世,正是邓小平的时代,邓的权威虽略逊于毛,但他还是一言九鼎的独裁者。中国的动乱,都是出于独裁者的胡作非为,或是领导核心的内斗。(诗人邵燕祥名之为「领导闹事」。)
本来在民主国家,政治是透明的,政府首脑和政界要人都处在舆论监督之下。国家重大举措,都是在公众面前光明磊落地进行,有什么矛盾和问题,民众都是一目了然。然而在中国,人民不但不能参与国家事务,而且连知情权都没有。越是国家大事,越是神秘;内部斗争越尖锐,就越发严格保密。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就必须打破这种封锁,把中共高层动态向关心中国的读者作出真实报道。
当然,要采访这种重要消息,其难度可想而知。《争鸣》记者当仁不让,每一期都能采访到一些这类消息。我真佩服《争鸣》记者,他们能在中共严密封锁之下,尽到新闻从业者的天职,不畏困难和风险,把读者本来应该知道的影响中国局势的中共高层动态和大陆发生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冲破中共的封锁,告诉大家。而且经过二十多年的实际验证,《争鸣》和《动向》的独家新闻,从总体上说都是符合事实的。虽然官方媒体曾经有过一两次试图把「造谣」的帽子扣过来,但是都不曾得逞,因为事实是客观存在,用一顶「造谣」的帽子是罩不住的。报道的真实性是媒体的生命。经过二十五年的考验,《争鸣》不但在海外读者中树立起可靠的信誉,而且也成为中国大陆读者了解中国动向的重要信息来源。(当然,外国电台、卫星电视,还有其它华文平面媒体,也都是大陆人民的信息来源。)据了解,《争鸣》的大陆读者群相当广泛,不光是知识界,而且党政军高层都有《争鸣》的忠实读者。
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呢?
如果中共实行政治公开、新闻自由,不搞黑箱作业,不搞新闻封锁,那样的话,中国国内媒体「近水楼台先得月」,国外的媒体也都有同样的机会采访,都可以成为世界读者观察中国的窗口,《争鸣》和《动向》特有的深层透视功能不就消失了吗?可见,使《争鸣》拥有如此众多读者,主要有赖于中共的新闻垄断和封锁。
坚持思想解放,坚持政治民主
作为政论杂志的《争鸣》,除了报道中国信息,更重要的是分析和评论中国事务。
「客观、公正、开放」是《争鸣》的办刊方针,但这不表示它没有倾向。《争鸣》从创刊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倡导思想解放。在中国大陆只能批判四人帮而不能触犯毛泽东的时候,《争鸣》就率先把批评的锋芒指向阻碍中国前进的毛泽东和他的思想及路线,还破天荒第一次提出破除马克思主义这道围墙。当时中共还没有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毛泽东还作为尊神被供奉在香案之上。《争鸣》提出的这种大胆的见解,虽然使一些头脑禁锢的人目瞪口呆,但是事情正是沿着它所倡导的方向发展着。今天中共自己的政策都早就跨过马克思主义的围墙,更不要说毛泽东那些祸国殃民的极左货色了。
《争鸣》更可贵的地方在于最早把民主作为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环。「必须用一化带动四化」(「一化」即民主化),「无民主化即无现代化」,是《争鸣》在一九七八年就提出的响亮口号。二十多年来,《争鸣》用最大的热情和最多的篇幅来论证民主对中国的重要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共的一党专政。因为一党专政是中国政治的死结。这个死结不解开,中国永远走不上现代化的大道。
坚持民间立场,尽舆论监督之责
可以看出,《争鸣》从思想体系和价值标准上,并不认同马列毛邓的主义和理论,可以说「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至于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共产主义,《争鸣》和它是根本对立的。但是从实际出发,能用最小的代价,使中国社会避免大的震荡,而能和平登上现代文明的殿堂,将是中国人民一大幸事。因此《争鸣》对中共的态度,是以独立的民间媒体身份,对执政党发出客观公正的评论。这就正好填补了大陆所缺少的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使执政者多少感受到一些舆论压力。二十五年来,《争鸣》始终坚定地支持中国的改革。对于中共的方针政策,凡有利于改革开放的,都予以肯定;对于其倒行逆施,则不客气地予以批判。它不但热心于中国的改革,而且也希望中共能识时务而自我改革,从一个崇尚暴力垄断政权的独裁政党,转变为现代宪政体制下的民主政党。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愿望,迄今都不过是对牛弹琴罢了。
《争鸣》的这种立场,可以说和海外华人的主流倾向是一致的。毛泽东将近三十年的共产暴政,已经在全世界华人社会中丧尽人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体制」的建立,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重新建立起共产党的威信,也在世界上赢得很多华人的心。但一九八九年「六四」屠城,使中共重新沦为不齿于文明世界的野蛮人。现在人们并非对这个昨日屠城的刽子手有什么好感,而只是鉴于现实,寄希望这个执掌中国政权的共产党能够和平演变(即和平改革政治制度和中共本身)罢了。因为社会为这个前途付出的代价将是最低的。《争鸣》正是代表广大中国人的主流愿望而立论的。
其实《争鸣》的这些言论,在民主国家都是日常生活的常识,然而用到中国政治上,却成为新鲜见解。这些话,正是许多中国人想说也是许多中国人想听的,这也正是《争鸣》拥有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这种条件是谁造成的呢?又是中共。如果中共在一九八○年就开始「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邓小平激活政治改革的著名讲话的题目),中国大陆就会比台湾还要早好几年就走上民主化的道路。(蒋经国激活的台湾民主化过程是一九八六年开始的。)如果事情真的那样,《争鸣》鼓吹民主的言论岂不早就成了明日黄花?而且党禁报禁一开,中国大陆将不知会有多少像《争鸣》一样的政论杂志出版,舆论园地里便真的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一个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天地里,《争鸣》也必定乐得和众多同行共同沐浴在民主的阳光下,不必再孤军苦战了。
封锁促进流传
可惜的是,邓小平一九八○年提出并且得到中共中央认同的政治改革,在以老人帮为核心的顽固派的反对下搁置起来了。现在,不但政治改革的议题被搁置,而且原来「邓胡赵体制」下已经有的一点政治宽松和民主气息都被彻底封杀了。因此,《争鸣》就越发受到读者的钟爱。就正因为这样,《争鸣》成为中共害怕和封锁的对象。然而它越是封锁,《争鸣》就越是不胫而走。封锁反而促进了它的流传。
哪有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机器,被一本小小的刊物吓得心惊胆战?而且北京当局也不想一想,在信息时代封锁信息,能封锁得住吗?
我坚决相信,总有一天,《争鸣》和《动向》将在大陆各个报摊上,会和各种时尚刊物一样,成为读者垂手可得的东西,再也不必私下流传了。
(争鸣10月号 10/1/2002 1:33)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37089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