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奈保尔和伊斯兰---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风波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奈保尔和伊斯兰---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风波   
茉莉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奈保尔和伊斯兰---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风波 (463 reads)      时间: 2002-9-25 周三, 上午1:4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奈保尔和伊斯兰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风波





茉莉





在瑞典电视台讨论本届诺奖得主奈保尔的节目里,一位年迈的女作家和文学院常务秘书恩格道尔针锋相对。女作家批评奈保尔贬低伊斯兰教,指责瑞典文学院院士住在象牙塔里,竟然在这个敏感时刻颁奖给这样一位作家。批完了,她突然嫣然一笑,由衷地赞叹道:“我真喜欢他(指奈保尔)作品中那些精致的描写。”



这样一个有趣的镜头表明,对奈保尔的评价,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看:一,作为一位文学大师,他在写作上的成就,是朋友和敌人都一致公认的:二,作为一位直言无忌、口无遮拦的文化批评家,奈保尔却是很有争议性的人物。就在欧美评论界不少人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的作家获奖叫好之际,瑞典媒体却在为这位诺奖得主的伊斯兰观点掀起风波。







《在文学院小白手中的一颗炸弹》





十月十二日,几乎就在文学院那边厢宣布揭晓名单声音刚落,这边厢,《快报》文化版主编马丽雅首先发难,她在电视上怒气冲冲拍案而起之后,又发表一篇题为《在文学院小白手中的一颗炸弹》的文章,写道:“当天空和大地都在燃烧,文学院的短名单却不可动摇,他们颁奖给一个经常发表轻蔑穆斯林言论的人,意味着挑起争端。”



其后,瑞典著名左派记者扬·基尤也毫不客气地发起攻击:“瑞典文学院是种族主义者”。他说:“ 奈保尔早在四年之前就可以得到这个奖,但是现在,考虑一下世界局势,有多大的声浪在反对穆斯林,所以这次选择是罕见的不幸。”在这个意义上,扬·基尤指责瑞典文学院院士是一群“种族主义者” 。这位记者也是一个有影响的巴勒斯坦问题评论家,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接触研究穆斯林文化,他的写作试图让瑞典人战胜对伊斯兰的恐惧。



此外,有读者愤怒地打电话指责文学院,他们担心这次诺奖选择,会使斯德哥尔摩成为穆斯林恐怖分子攻击的下一个目标。印度裔英国作家卢西迪当年被霍梅尼追杀,埃及诺奖作家马尔福兹被阿拉伯恐怖分子炸断右手,这一切记忆犹新,瑞典人的恐惧不是毫无来由。



面对本国文化新闻界的群起指责,一向清高自许的文学院常务秘书恩格道尔也有点招架不住了。他矢口否定文学院的这次选择带有政治色彩,表示不相信这会导致伊斯兰国家的暴力抗议。他说:“如果人们花点时间去阅读奈保尔的旅行随笔,就会发现,对于奈保尔,文化和宗教是某种高层次的超越性的东西。”恩格道尔还一再声明:“文学院长期追踪奈保尔的作家成就,三个星期前突然在美国发生的恐怖事件,与此毫无关系。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影响文学院的选择。”“虽然奈保尔对一些伊斯兰国家有批评,但他不也同样批评西方国家吗?”







描绘伊斯兰统治的残忍图景





幸好,在十月十一日诺奖揭晓之后,住在英国乡间花园别墅、留着灰色胡子的获奖作家,已经明智地拒绝回答有关伊斯兰和恐怖事件等问题了。但正如英国人对他尖刻个性的评论:“狼免不了要咬人”,不再谈伊斯兰的获奖者,转过矛头指责英国是一个糟蹋了自己文化的国家。



在这之前,奈保尔对于伊斯兰的谴责和嘲弄毫无顾忌,他的两本书引起了穆斯林的愤怒,因此被巴基斯坦等国家禁止入境。1981年,奈保尔出版了《在信徒的行列——一次伊斯兰旅行》。十六年之后,他的《超越信仰》再次回到他曾经分析过的人群和环境。在非阿拉伯的穆斯林国家———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伊朗和印尼等国游历,奈保尔采访了一些改信伊斯兰教的人,他把一个又一个辛酸的故事笔录下来。这两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一般旅行随笔,从而成为对伊斯兰权威教义的一系列批判性研究。



通过对那些改宗者不幸命运的分析,奈保尔批评伊斯兰教几近神经失常,是虚无主义。奈保尔认为,伊斯兰教在印度次大陆的破坏力,其危害远远超过英国的殖民统治。他指责伊斯兰教曾经奴役、并试图消灭其他文化,说:“肯定找不到任何一个帝国,像伊斯兰和阿拉伯。”“它对改奉信仰的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你必须摧毁你的过去,摧毁你的历史。”



虽然如此,奈保尔谴责的不是信仰,而是原教旨主义者对《可兰经》的解释———他们伪造、变更了伊斯兰教义。奈保尔笔下伊斯兰统治的残忍包括:仅仅是阿拉伯人可以进入圣地,其他穆斯林必须砍断自己过去的根。在这种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即使那些一无所求的人,也必须屈服于伊斯兰。



在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后,奈保尔更加严厉地谴责伊斯兰企图奴役其他文化,他说:“一些原教旨主义国家既无理性,又无经济生活。”







片面的深刻不无启迪





在笔者看来,穆斯林们根本用不着和这位奈保尔生气,因为,这是一个经常制造噪音的世界主义者。多年来他不断发出尖酸刻薄的言辞攻击,攻击的对象不问种族、不问文化:女权主义者、同性恋、各国作家同行、自己祖籍印度的文明、英国首相布莱尔、---。他超越于所谓的“政治正确”之上,总是制造很多新闻,也制造更多的敌人。



四处挑战的奈保尔,虽然被指责为无耻的机会主义者,但他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已慢慢地被人正视,被公认为是具有价值的。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好地描绘了原殖民地人民的绝望和忧郁,他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揭露发人深省,甚至启发了后来的许多研究者。如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就曾经说过,他是通过奈保尔的小说,才找到他卓有成就的研究题目。瑞典一位伊斯兰研究专家扬-耶普认为,奈保尔的书在分析穆斯林世界的苦恼、踌躇和愤怒方面,比其他的研究更好。正是奈保尔直率地指出,那个黯然失色的宗教乌托邦只不过是一个梦魇。悲剧性在于:人们为那个乌托邦的斗争还在进行。穆斯林们反抗、憎恨西方国家,但西方的技术和金钱对于他们的反抗,又是不可或缺的。



尽管信仰普世价值的奈保尔铁面无私,不客气地针对一切虚伪,但他的片面性显而易见。他只走访过了有限的几个穆斯林国家,只接触了一部分穆斯林民众。在包罗万象、流派众多的伊斯兰世界中,原教旨主义只是一股不占主导地位的逆流,因此,奈保尔以伊斯兰为靶子的批判难免以偏概全。比如,在奈保尔的祖籍印度,他就没有接触到著名的伊斯兰苏菲教团。苏菲神秘主义者类似佛教的“苦行僧”,在宗教上强调宽容、虔信、行善和远避俗务,他们热爱和平并致力于教育事业。



伊斯兰世界是动态的、发展的、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今日伊斯兰国家不少已经世俗化、现代化,如笔者访问过的土耳其,由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成功地进行了凯末尔民主革命,现在那里的穆斯林已经视宗教为私人行为,宗教对社会不再具有控制力。此外,埃及是比土耳其更早采纳西方法律制度的国家,不少埃及思想家对伊斯兰宗教改革做出过很大的努力。



毫无疑问,奈保尔具有一个作家的真诚,他从现实出发,真实地描绘他所看到的一切。但是,他毕竟不是一个专业的文化理论研究者,因此缺乏学者立论的严谨。比如,他在评价伊斯兰时缺乏历史眼光,看不到这个大宗教曾经举起过人类文明的火炬。欧洲在中世纪时曾经丢掉了希腊文明,是说阿拉伯语言的人民,用他们的语言继承了希腊精神与科学遗产,使欧洲后来的文艺复兴成为可能。此外,在伊斯兰统治西班牙的时代,他们还是能容忍其他宗教的,而正是在天主教异端裁判所的影响下,伊斯兰教才改变其宗教容忍的态度。



立论偏颇的奈保尔还不能令人信服地指出:为什么这种在他看来如此邪恶的宗教,能使得那么多不同民族的人们虔诚信仰,能这样迅速地在世界上增长?显然,他对伊斯兰教义中吸引人的平等、公义、善行观念等精神力量研究不够。今天,令世界恐惧的原教旨主义在伊斯兰国家重新抬头,其原因异常复杂,是不能以简单谴责了事的。在美国911恐怖事件之后,伊斯兰国家有不少宗教领袖挺身而出,阐释伊斯兰教期盼和平的真正教义,谴责宾拉登罪恶的恐怖主义。这些都证明:原教旨主义不代表伊斯兰。正如著名的文化评论家萨伊德所分析的:“事件的本质是:一小撮狂徒为了罪恶目的而胁持了宏大的理念。”



奈保尔本人并不讳言自己的评论带有偏见,但是他性格使然,正如秘鲁作家略萨指出的:“他享受着戏弄我们这个时代凡俗理念的乐趣。”笔者希望伊斯兰信徒们不计较奈保尔的尖刻,而是从他的批评中获得有益启迪,自我反省、自我警醒。这将是瑞典文学院这次颁奖给世界带来的“最大福祉”(诺贝尔语)。





2001年10月20日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17278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