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搬运工,关于北京猿人、汉人是否为现代蒙古人祖先等若干问题 南乡子 |
 |
看不上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Response to 那兰性德:关于元朝的白话与蒙古人的文字等若干问题
--------------------------------------------------------------------------------
请这位蒙人先学点甲骨文,就知道汉语音义文字体系是不是这位蒙人“认为是为了满足考取功名的汉族文人迅速学习掌握蒙古语的一种需求而出现的”的了。
汉语中自古就并存着倒装句,翻翻论语,看看汉语中有没有倒装句,那时别说蒙古人在何处,就是此阿尔泰语言的人在哪里也不知道。因此,很有可能的是,因为当时汉人的文化水平高,生活条件好,于是满蒙的祖先们便学了过去,或者汉人到他们那里去做生意、定居、结婚生子时传授他们,而不是相反。女真,满族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从时间顺序来看,也是如此。哪有让两千多年前的孔老二去学八百年前的十三世纪才出世的蒙语的?
此蒙人委实难以想象八大方言之间的悬殊差别,是因为他自己不懂汉语方言。不懂的东西,是有种很大差别的感觉的。
语言界早已证明了东西南北各地的汉语方言与现代汉语有着共同源头的、同一流域中的干流与支流的关系。它们都是从古汉语演变发展而来,是汉人在不同时期所使用的语言。汉语方言是随汉民族的发展、范围的扩大而散布到各地,再加上古代交通极其不便,各地汉人相互间难以交往等缘故,因此各地的方言随时间的流逝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不少地方的方言还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语特征。而且各地方言的语法结构,词汇和用法也基本相同。甚至单词的音节都没有发生变化,并基本具有相互对应的规律。
日语的方言,种类也不少,连单词的音节数都不同,但确实是一种语言。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史料和资料非常丰富,所以人们知道汉语的变化。倒是蒙语,且不说古代蒙语如何,直到13世纪为止的中古蒙语情况如何都不清楚。因为13世纪之前,蒙古人没有留下蒙语的资料,只有少量汉语等资料。这与汉语的情况根本就无法比较。又如何断定古代蒙古语和当代蒙古语差别不太大?
有关古突厥语言的资料也很少。有关鲜卑语言、契丹语言的汉语资料都少得可怜。
这蒙人是如何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各民族间一些词的相互借鉴是可能的。因此不清楚的东西就不要如此肯定地认祖归宗而否定其他民族。
对了,鲜卑是东胡系,契丹也不是蒙古系而是鲜卑系。连你们蒙古人脱脱在其所撰的《辽史》也说“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族同类,东部鲜卑别支也,至是始自号契丹。为慕容氏所破,俱窜松漠之间。”,《新唐书契丹传》也有“契丹,本东胡种”的记载。
脱脱所处的时代与契丹时代隔的并不远,说不定还有大批契丹人存在,他都不认契丹为同族、为祖先,更没有认鲜卑为同族为祖先,若有连契丹人见都没见过的、隔了几十辈,上千年的现代蒙古人认鲜卑、契丹为祖宗的话,的确是在上演一场乱认祖宗的滑稽剧,这种蒙古人是数典忘祖的蒙古族败类。
历史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可能发生过变化。别说两千年前的英语连模样都模糊不清,就是中世纪的英语,也与今天的英语不是一回事。就是近代的日本语,无论是语法、语义、语音上都与以前的日语有差别,其间又没有外族入侵。
说汉语的变化是南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融入汉族有直接关系造成的话,就请拿出证据来,例如,当时的汉语与当时的南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资料(不单单是用汉语记下的)。从一两个词的相近就如此断定,只能说缺乏基本的语言学知识。
这蒙人说:<当代被中国的汉族无论从血缘还是语言、服饰、军政体制,都深受满蒙影响,特别是北方汉人的铲型门齿和蒙古褶的比例数字上,几乎和当代蒙古人完全相同。>
可笑,铲形门齿是黄色人种(蒙古人种)的特性都不知道,而不是因为什麽深受满蒙影响。此蒙人连这点人种、民族的知识都没有,就一直在披露其贬汉扬蒙的所谓“民族历史语言的见解”,可见其精神状态的确是不稳定,思维的确是混乱。
按此蒙人的这一高见,其实应该反过来才对,即之所以满蒙有此特征,是因为深受汉人祖先的影响。北京猿人就具有一系列与蒙古人种密切相关的性状。专家还将北京人的铲形门齿这一特征,作为北京猿人是现代蒙古人种祖先的一个论据。现在的材料证明,这个特征,一直可以追溯到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
估计是一部分北京猿人逃难逃荒到漠北、东北去,与当地的苍狼白鹿们共同生活而融合成了蒙人的史前祖先,这是第一次蒙古草原民族大融合。
第二次蒙古草原民族大融合则发生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内蒙古博览》介绍,东汉公元2年,光内蒙古西部汉族人口就已达100.5万,占当时总人口的57%,可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鲜卑、乌桓、南匈奴等各少数民族从漠北迁入内蒙,使汉族人口减少了82.56%,只剩下不到20万。这只能说一部分汉人被融合了,一部分汉人男子被屠杀了,一部分汉人女子被强迫做了他们的兽欲发泄的对象,生下了现代蒙古人的祖先。其实,除了一部分逃难他乡外,其余的汉人都成了现代蒙古人祖先。
待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到忽必烈占据整个中国为止,则是蒙古草原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不少汉人家庭破碎,汉人男子被杀,女子则被掳去强奸,生下了现代蒙古人的祖先。
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则是从明朝中期到明末清初,到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70-1582年)开始,当时光内蒙的汉人就达70.5万人。可到了清朝,就几乎没人了。为什麽?因为汉人明朝势力开始衰弱,蒙古人开始南迁,不少汉人家庭破碎,汉人男子被杀,女子则被掳去强奸的缘故,生下了现代蒙古人的祖先。
第五次民族大融合则是从清末延续到现在。
这可以从铲形上门齿者所占各自民族的比例得到一定证实:汉人平均为92.4%,而蒙古族则为91.5%。
古代蒙古人一贯就通过抢劫、和亲等方式把汉人女子掳到蒙古强迫她们为其生儿育女,自己死了,竟然还逼迫这汉人女子继续作其儿子的性奴隶和生育机器。蒙古人自认的祖先匈奴王还亲口说他是汉人的外甥。你说这血缘深不深?
因此,可以说汉族和蒙古人是兄弟民族,蒙古人也是炎黄子孙,则完全是有历史根据的,至少是北方汉人。怎麽某些蒙人还会恼怒呢?怎麽会信口开河?怎麽就连一点真凭实据,也要歪曲(例如门牙的问题)?
胡编乱造也要贬低汉人,骂汉人祖先,岂不是数典忘祖?当年作为逃荒者逃难者也好、建设者也罢、还是被抢劫过去的汉人女子所生的儿女,不都是当代蒙族的祖先吗?漫骂半天你当骂谁的祖宗呢?何况他们的大部分都不是通过入侵战争,不是通过杀人放火强奸才占据蒙古的。
我不知道某些人盲目冲动发怒之余,是否认真读懂我的文章了,懂我的意思了没有。论述真实历史、阐明正确的史观,让忘祖的人们想想自己民族的出处,让大家对真正的史学有个基本了解和批评的态度,怎麽就拐到宣扬“大汉族主义”了。
希望这位蒙人说话要有点根据。整天沉浸在如何贬低汉族、蒙古如何伟大的胡思乱想中,只会使精神状态更加不稳定,思维更加混乱。
附一篇其他网友的发言,看看人家:
送交者: epokhe 于 September 02, 2002 03:42:55:
回答: 那兰性德:关于汉语的问题答芦笛先生 由 prunus 于 September 02, 2002 02:55:51:
如果他有工夫读一本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小册子,就不会创造出这么荒唐可笑的那兰氏汉语音韵学。
一,19世纪在欧洲发展出来研究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结论,能够原封不动的搬来套用到古汉语研究上嘛?事实上,现在海外的汉语音韵学家拟定出的古代汉语字音,没有一个认为上古汉字发音是一字多音节的。
二,所谓南方汉语字音结尾有辅音,正是我上周说过的入声尾,都是失去爆破的「-p」「-t」「-k」,或者其变音。跟前边的元音属于一个音节(失去爆破!!!),并没有单独构成一个独立音节。
三,拟定古代汉字发音有好几个参照系统。最大的是现在各地的方言。然后是日本·朝鲜·越南的汉字读音。还有一个重要参照是当时的(比如唐朝)外民族人名地名的汉字音译。那兰举的那个"鞑靼"的例子,不过证明了"鞑"的发音可能是「dat」或者类似的音,古人就用来跟r对应。其发音不能是鞑儿。
四,如果汉字古音尾有s这样的音收尾,一定会在韵书中反应出来。事实上汉语音韵学上没有任何这样的证据。精通比较语言学的洋人(那兰中国书没读通,洋人的书也没读通,竟然也敢拿来蒙事儿)也没有这样的言论。
五,如果有s结尾,r结尾,南方方言或者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的汉字读音里总会有迹可寻的。
六,关于"诗",古代的诗的概念从诗经的四言开始,然后从汉魏到南北朝,逐渐发展到五言,七言古诗。最后在唐朝发展出格律诗。格律诗的发展跟汉语音韵学的发展相关,东汉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翻译佛经的时候自然接触了拼音文字梵文的音韵学,因而逐渐发现了汉语里有四声。
七,就是因为有了对汉语的音韵知识,南北朝的沈约等人提出古诗的四声八病说,诗的韵律逐渐形成。
八,隋有了第一本完整的汉语音韵书「切韵」,盛唐又有「唐韵」。格律诗的格律是以韵书为基准的。
九,楚辞,赋,词,跟诗是不同的系统。词出现在格律诗后,所以词也讲究韵律。
送交者: epokhe 于 September 02, 2002 04:17:53:
回答: 这个那兰是个闭门造车的骗子。 由 epokhe 于 September 02, 2002 03:42:55:
另外:"子""儿"不是入声变来的。
比如"孩子","孩"并不是入声字。"官儿","官"也不是入声字。
双声叠韵词的存在更是证明不可能有一字多音节。
双声,比如:参差,仿佛。
叠韵,比如:崔嵬,逍遥。
这些词都是由两个音节组成,却不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合的。就是说,词的意思不能被组成词的两个字分解。照那兰的思路,这些字应该一个汉字就可以表达了,何苦用两个字!
送交者: epokhe 于 September 03, 2002 03:18:06:
回答: 请看这一段.他哪儿错了您可以指出来,不然您和没说一样. 由 prunus 于 September 03, 2002 01:07:47:
你读过高本汉的书嘛?高本汉的书就在我的书架上。他读过嘛?如果他读过嘛?
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就放在我的书架上,你有兴趣可以买本看看,「商务印书馆」出的(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1940年第一版,1994年缩印第一版)。
那兰说:
>>中国所谓汉学语音训诂,根据的就是洋人高本汉先生对比中
>>古汉字符号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得出的。
好,我们看看高本汉怎么说的。高本汉「汉语音韵学研究」第一卷第一章,开章明义:
假若(epokhe注:注意这个假若)我们暂时先把现代汉语所能邦助我们知道古音的材料放在一边,专看古书上的材料,就可以看出这些材料分作三大类:
1,外国语言里翻译中国字的对音跟中国语言里翻译外国字的对音(例如梵文的字,尤其是中亚细亚的字);
2,中国字典所用的古注音法,就是反切的方法;
3,各种带解说的韵表。
第一类材料自然在将来可以给很有趣的结果,不过我们对于这一类材料得要当心一点。因为各民族要迁就自己语言的读音习惯,对于外来的借子都有曲改读音的倾向,甚至改的都认不出来了,所以有时简直连近似的音值都不一定找得到了。例如蒙古书中把汉语爆发音里的清音写为浊音,浊音写作清音。所以从这些对音材料上所拟出的音系决不能就算是古代汉语的音系。至多只能算是中国古音最粗的一个轮廓罢了。对音的材料固然很重要,不过最好是先从本国的材料得了结果,然后再拿对音当作一种试金石来对一对。所以我们暂时只限于研究后两种材料。
以上是引用。高本汉这本书,通篇是用现代汉语方言,日朝越三国汉字音跟以上的两种材料来研究古代汉语音韵的。至于那兰错在哪儿?字你都认得,自己读吧。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