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也是关于中国人口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也是关于中国人口   
风语者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也是关于中国人口 (281 reads)      时间: 2002-8-24 周六, 下午6:31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先说明,本文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屠杀,也不是要讲什么正反,只具体讲对东汉末到三国时期,和两宋到元

时期的人口变化问题。这东西有点学术性,不过要弄明白还是有些意义的。我个人看法,战乱是人口减少

的一个原因,但以杀戮为重者出蒙元之友者大约没有多少,但是这不说明汉人政权没有杀戮,事实上很多历史上的政权都有这种行为。



下面简单说说,供各位批判:



先说比较标准,比较一个时期人口变化,首先要看目的,因为要比较朝代更替时期的人口变化,所以基本上看

动乱开始到动乱基本结束时期人口变化的情况;其次要看地域,统计地域不同,比较结果不具备可比性,我门基本上以近代中国领域(指清之版图)各代的政权统计为准;其三看来源,这不必讲了;其四要分析隐藏数目和夸大数目,也就是再估计。



两汉到三国, 把统计范围划定在东汉统治区域内的人口变化,这大约与三国时期重合,但北部、南部有缩小,《三国志》的宋裴松注释中不足了很多,包括后主降时户口,吴户口等,其后又有《续汉书》等等,所以《通典》中说汉恒帝时人口有10,677,980户,56,486,856口,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符合实际状况的统计,首先一点这和当时生产发展不太符合,其实曹操平定北方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人口迅速恢复,而吴蜀地区遭战争侵害较小,而且北方战争时期大量难民南逃,其次当时的世家分封制度使一部分人口隐藏起来(比较典型的是食客),另外屯田的人是不算郡县编户的,另外兵、吏也是和户并列的,而且少数民族不编户。把这些加起来作从新估计,大约是3799万口(这个详细估计在王育民先生的《三国人口探索》),也就是通典数字的五倍,也就是说汉末消耗70%的说法是错误的。





从南宋末年到元初,这个时期的人口比较同样要比较元、宋、金乃至西夏地域整体的人口数而不是拿了元统一后极盛时期的人口和宋人口比较(事实上这没有可比性)。我们只比较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的人口和统一前的宋、金、西夏总和人口。南宋末年大约1300万户,以此前统计的每户5人算有6000多万人,加上金泰和年间的约5300万人口已超过一亿(见金史),而西夏在灭国前的人口虽不可考但不会少于100万左右(夏兵即有近30万),大理在蒙元初平时人口大约28万户,以每户3人算也不少于80万(见平大理碑),所以在不包括当时蒙古统治地区的情况下中国人口已超过1亿,但是到了窝阔台时期,中国北方人口仅有4754957口,而按照圣武亲征记记载当时北方汉民大约只有一百一十一万,就蒙军占领金后人口降到了原人口20%左右,这种情况直到忽必烈“附会汉法”之后才改变,但知道至元七年也仅仅达到金时之四分之一,而元攻取南宋等地后一度没有记载,知道至元27年(13年后)才见记载,记口58,834,711,还不及征福建等地前的数字,而到元之极盛,人口统计结果也仅达6000万,而此后人口又有下降(见元史)。





我以为各位讲话都要有个证据,但也要有个出发点,但凡战乱遭殃的都是百姓,所以说今日和平不易,民族团结不易,我们汉族人要反省但少数民族也要反省,对那些蛊惑人心者坚决斗争,决不姑息;但是,科学、自由、平等是最根本的东西。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04404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