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火烧圆明园》之五:变生通州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火烧圆明园》之五:变生通州   
QS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火烧圆明园》之五:变生通州 (541 reads)      时间: 2002-7-07 周日, 上午7:55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火烧圆明园》之五:变生通州



秋实





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五日 (1860年9月10日),天未亮,怡亲王载垣和兵部

尚书穆荫,便匆匆启程离京,赶赴通州。原来,朝廷接到桂良二十二、

二十三日奏报,得知天津谈判破裂,联军兵发通州以后,昨天正式作出

决定,仍采剿抚并用方针,一面准备决战,一面仍准备谈判。皇上向满

朝文武下达决战朱谕,密旨僧格林沁调兵布置,严密防堵的同时,又派

载垣、穆荫为新任便宜行事全权钦差大臣,武备院卿恒祺等为帮办大臣,

令其迅速赶往通州与英法公使谈判。临行之前,皇上当面向载垣交代了

几个应办事项,决定在赔款和公使带兵入京换约两点上,作出让步,并

且亲笔朱谕,赋予他们谈判全权:



“除面奉旨允许酌办几条外,如再有要求,可许则许,亦不

必请旨;如万难允许之条,一面发报,一面知照僧格林沁督

兵开仗。”



上午十点,载垣、穆荫抵达通州,与统兵大员瑞麟会面,得知少量洋兵

已经到了杨村。于是载垣赶紧越过通州前往马头相候。这时,僧格林沁

已尊旨以钦差大臣名义拟照会一通,派知州曹大绶等前往投递,表明和

谈诚意。按朝廷打算,最好能令洋人退兵折回天津谈判。如果此点行不

通,最低限度也应停止进兵,择地谈判。如果洋兵执意占领通州,则不

惜破裂,与之决战。



第二天载垣赶到僧格林沁军营,得知探报,出天津赴通之洋兵约四千人,

沿途留扎,日行仅二三十里。在载垣和僧格林沁眼中,这表明洋人已有

畏惧之意。看来他们出兵,无非希望有特派亲信重臣与之议和,以为体

面。不妨以此着手,期能令洋人就我范围,不使再行破裂。于是载垣再

修照书一封,强调自己的亲王身份,“本王大臣非同桂中堂可比,断不

食言”,希望能回天津重开谈判。同时警告说,如必欲进兵,“则河西

务一带现有防守官兵,倘彼此不睦,于和议大有妨碍。”



二十七日,曹大绶回营,带回英使额尔金照复,内称只能在通州谈判,

绝不去他处定约。载垣知道回天津已然无望,遂回书说本王大臣已至马

头,不妨就近找一适中之地谈判,不必去通州。并希望其将队伍驻扎杨

村,别再前进。



二十八日,载垣在马头等候英使回复。然而回复未至,却传来探报,洋

兵仍继续前进,已到河西务,并无停兵驻扎迹象。不久又接到法使葛罗

一通照会,语气甚是不善,坚称非至通州不可,如遇抵抗,必挥兵直攻

京城。



视此情形,载垣认为和局已然难成。一面回书葛罗,一面送信给僧格林

沁准备迎击,同时向朝廷奏报有关情形。办完这些事情,载垣启程离开

马头,回转通州。



载垣前脚刚走,巴夏礼后脚就到。掌灯时分,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威

妥玛带领随从二十一人,抵达马头,要见钦差载垣。僧格林沁得报,立

刻飞报朝廷,同时安排他们在马头歇息一晚。



第二天一早,僧格林沁派员护送巴夏礼一行至通州,住州官署内。心急

如焚的载垣,立刻遣随带司员去找巴夏礼。然而巴夏礼却不与之会晤,

声称,定地方见面的事,要等他洗个澡再谈。



就在巴夏礼撇下中国官员,自去洗澡之时,朝廷方面正根据昨日载垣奏

报,部署决战事宜。这天军机处连下数道密旨。两道密旨给僧格林沁,

言夷人后队,倘越过马头,即迎头截击,“尽歼丑类,断不容其行至通

州”。两道密旨给载垣,命其于开仗后即行回京驰奏一切,又指示他扣

留巴夏礼一干人等:



“巴夏礼、威妥玛等,系该夷谋主,闻明常亦暗随在内。

着即将各该夷及随从人等,羁留在通,勿令折回,他日

战后议抚,再行放还。若不能羁禁巴夏礼等,令其全数

回河西务,亦无不可,断不准去留任意,有碍战局。”



此外,皇帝还特别指示载垣不得接见巴夏礼:



“至巴夏礼等,欲来求见,恐该夷以宾礼自居,长其骄

傲,将来见额、葛等酋,又将何以待之?即着该王大臣

毋庸接见,以崇天朝体制。”



看来咸丰帝担忧的是,倘若爵位品级低如巴夏礼者,可以平礼见亲王,

那么比他品级更高的额、葛等人,岂不是必须由皇上亲自来接待了?又

将置天朝礼制于何地耶?



然而密旨到时,载垣已经与巴夏礼会晤过了。洗完澡后的巴夏礼,转达

了英国方面的善意表示,称他们可以不进攻通州。所有队伍均驻扎于河

西务,应钦差之请,已决定不再前进。所有条约,全数照天津所定条款,

并无任何新加要求。载垣正担心洋人不知会提何等苛刻不能接受之条件,

听到此语,放下心来,当即表示全盘接受,只等额尔金到来,即行盖印

画押,再行入京换约。



巴夏礼十分合作,甚至代载垣草拟致额尔金的照会。照会中约定额尔金

来通州签约,只可带一千护兵,其余大军可在张家湾以南五里之外扎营,

不得抵达张家湾。载垣阅后,认为其言词“尚称恭顺”,因即同意,将

照会交巴夏礼带回,并且将所议各款飞奏朝廷。



与天津谈判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进而答应了赔偿现银和带兵入京两个

条件,只限制了兵丁人数。八月初二,咸丰在载垣奏折上朱批:带兵入

城一节,英、法两国不得超过四百人;现银一节,换约后,在津郡于两

月限内缴清。咸丰还在这次天津谈判英使续增八款条约之上,一一朱批:

准。同时,僧格林沁大军也依照协议撤至张家湾以北,避免冲突。



在中国方面看来,作了这些重大让步之后,和局总算逐步就绪,可望止

兵息戈了。



不料到了八月初三日,皇上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这天上午,巴夏礼

再来通州,同行的还有法国代表巴达士、美里登,连同随从共四十余人。

载垣展读巴夏礼呈递的照会,发现里面除要求将入京带兵人数,由四百

增加到一千人之外,赫然多了一款要求:互换条约时,英国国书,应由

英使亲自向中国皇帝面递。



别的事情统统可以答应,惟有亲递国书一节,有关国体,万难允许。载

垣离京之际,皇上已经再三交代。如英法使臣坚执要亲递国书,必须行

跪拜礼,否则惟有决战一途。载垣奏折中说,他向巴夏礼等人“反复开

导”,称二十九日接晤之中,并无此说,何以忽生枝节?而且,上年美

国公使和俄国公使进京换约,也没有亲递国书,而是由亲信大臣递交,

等大皇帝接受后,给予玺书。这跟亲自面交也没什么区别吧?现在两国

好不容易达成和局,为什么一定要为这点礼节问题而决裂呢?



然而一个下午过去,任凭载垣说得舌敝唇焦,喉咙嘶哑,巴夏里丝毫不

为所动,坚持中国皇帝应以亲收国书,作为诚意的表示。晚饭过后,载

垣让恒祺再去找巴夏礼商量,试图再做挽回。巴夏礼丝毫不予理会,早

早地熄了灯,说,我要睡觉了,有什么事明儿再谈。



载垣见状,连夜通知僧格林沁,谈判已近于破裂。僧格林沁于是连夜拨

兵往张家湾以南扼守。



第二天,载垣因昨天巴夏礼不肯让步,一大早就派恒祺前往马头见额尔

金,探听有无转圜可能。恒祺行至张家湾以南,正遇英军列队前进,问

知额尔金尚在河西务,并不在队伍中,恒祺当即返回报告僧格林沁。僧

格林沁叫恒祺赶快回禀钦差大臣,事已决裂,应将巴夏礼等扣留在通州。

他自己则起兵迎击。



却说巴夏礼,大清早一起来,就给额尔金写了一封信,称他已经与中国

钦差大臣达成了一项完满的协议,额尔金可以前来通州签约了。然后他

派洛奇带同三名卫兵,先行赶回英军大营送信。自己则与其余使团人马,

随后赶往张家湾以南,准备照原协定去踏勘划定联军驻扎营地。在他心

里,其实并没有把亲递国书问题,看作一项非要中国照办不可的要求,

也根本未曾料到谈判会因此而决裂。他昨天不肯在言辞上松口,不过是

他一贯的作风----他向来认为,跟中国官员大交道,必须从一开始就强

硬而坚定,丝毫不露任何让步口风,否则中国人就会得寸进尺,将谈判

没完没了地拖下去。



等巴夏礼赶到张家湾附近,见到大批官军往前开进,心下诧异,立即调

转马头,回到通州,向载垣查询为何用兵,并要求中方将张家湾之官兵

撤退。载垣再次提出国书之事,巴夏礼仍不肯松口,两人言辞间大起冲

突。巴夏礼怒气冲冲,气极败坏,大骂中国人背信弃义,掉头不顾,上

马即走。出城不远,就遇到了洛奇。



洛奇送信回营,在张家湾以南遇到了依约前来的联军大队。英军统帅格

兰特将军,发现前面清军未依约撤离,已生警惕,待见得清军越集越多,

敌意越来越浓,随时可能爆发战斗,就派洛奇回来通知巴夏礼等使团人

员,命令他们立即全部撤回。



但这已经来不及了。使团马队经过清军阵地时,突然被大批骑、步兵包

围。他们被告知,由于战斗已经爆发,任何人穿越阵地,都必须得到僧

格林沁批准。鉴于双方众寡悬殊,他们决定信任手中所持免战白旗,放

弃任何抵抗。



见此情形,巴夏礼、洛奇带着一名叫辛格(Nihal Singh) 的印度兵,离

开使团去找僧格林沁交涉。岂知刚到僧格林沁营房前,就被僧王下令拖

下马来,并被按在地上向僧王磕头,随即被绑缚关押。



其余人等,包括带队的上尉巴巴松 (Captain Brabazon),中尉安德森

(Lieutenant Anderson),《泰晤士报》随军记者波尔比先生(Mr. Boulby),

德诺曼先生(Mr. De Norman),一名皇家骑卫兵,一名印度步兵,以及

十七名属于Fane骑兵营的兵士,在焦急等待半小时后,统统被缴了械。

至于法国使团一十三人,大部分人被擒时,还在通州城逛街。



此日正是咸丰十年八月初四,西历一八六O年九月十八日。僧格林沁率

领两万人马,与英法联军四千人,大战于张家湾。清军溃败,退守离通

州城约八里的八里桥。联军伤亡很轻,英军死亡二十人,法军死亡约十

五人。他们随即占领张家湾。



联军占领张家湾镇以后,一些士兵在城内大肆抢劫,格兰特将军不得不

派出纠察四处放哨巡逻,以制止类似暴行发生。镇内居民,男人差不多

逃跑一空,留在镇上一些妇女的遭遇,令随军牧师孟纪(the Revd McGhee)

大为震惊。在一间屋子里,他发现一群妇女儿童,想用吞食大量鸦片来

自杀。另一间屋子里,一位做母亲的,害怕女儿受到蹂躏,想用绳子把

她勒死。诸如此类的惨事,直叫他和几个医生手忙脚乱,想方设法从死

神手中救人。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替他们赢得好感。夜幕降临后,被他

们救下的妇女孩子们,乘黑逃入了周围的乡村。



第二天,格兰特将军派威妥码往通州城内送信,要求立即释放巴夏礼等

一干使团人员,否则将进攻北京。通州知州很快将此信送到僧格林沁手

中。张家湾一战,已经令僧格林沁彻底清醒。英法联军并不象他当初所

想象的,海战厉害,陆战平平,以为诱敌上岸,深入内地,就可以致其

于死命。现在他已经知道,他的蒙古马队,根本敌不过洋人的近代化武

装。接到威妥码来信,他顾不得奏报朝廷,擅自拟照书一通,令通州知

州设法转交洋人,表达停战言和之意。



此举殊不成体统。大清国对外交涉,向来采行剿抚两用,恩威并济之法。

僧格林沁职分所当,从来就是扮演主战的角色。如今这位职司主战的大

员,居然超越职司,唱出求和的调子,岂不让夷人窥见虚实,益发致敌

轻视?皇上得知此事,立刻下旨阻止。幸好通州知州未能及时将照会发

出,才未闹出笑话。



既不能和,惟有放手一博,就算打不过也要打。在八里桥,僧格林沁拼

上了他的老本,共出动本部人马二万人,外加瑞麟部八千人,胜保部六

千人,一共三万四千人,准备与敌决战。八月初七,西历九月二十一日,

英法联军出动五千人,在法军统帅孟托邦将军指挥下,向八里桥的中国

军队展开了进攻。



这一战,打得天昏地暗,中国守军几乎全军覆灭,战场指挥官胜保中炮

受伤,险些丢命。他一怒之下,从被扣使团人员中,挑出两位英法军官,

德鲁克 (Abbe de Luc)和巴巴松上尉(Captain Brabazon),斩首泄愤。

而法军仅死三人,伤十七人,英军伤亡与此相近。孟托邦将军因此战而

获得了八里桥伯爵的封号。



这也是一场战力根本不成比例的战斗。中国士兵表现得忠诚而勇敢,然

而在敌人的优势火力面前,只有被屠杀的份儿。英法联军人员的回忆录,

记载了当时的战斗情形:



[当普热上校所率领的101营前去攻占八里桥时] 大家看到一

大群穿黄衣的中国人聚集在桥的四周。为首的乃是一位骑在

马上的长官,他勇敢地挺身而出,站在他的士兵前面;他挥

舞着黄旗,以示挑战。此乃黄旗鞑靼兵,皇帝的禁卫军,全

体中国军队中的侥侥者。然而12号炮兵已进入阵地,并把炮

弹倾泻在桥上。这时,桥栏上的大理石被炸得粉碎,四散飞

去,再加上炮弹的碎片,把桥板上安放的石头老虎也给炸坏

了,倒下去的人立刻由新的禁卫军所替补;而他们的长官则

一手舞旗,一手执剑,始终站在前面。

        ----德凯鲁勒的《北京之行》第78-81页



……中国人现在可不是在城墙后面或由工事掩护来进行战斗,

他们现在已经挺身而出。在那里,皇帝的鞑靼禁卫军,帝国

军队的精华正聚集在首都的大门口。在桥的正中央,冒着枪

林弹雨,他们的一位官长骑着马站在前面;他挥舞着黄旗表

示挑战,尽管隆隆的炮声盖过一切,可是他还在高声呼喊着。

在这位英勇的长官周围,桥栏的大理石块四散飞舞,我们的

炮弹造成了成批的杀伤。死神一刻也没有歇手,却没有吓到

这些不够灵活却勇敢异常的战士,他们寸步不退。现在,运

河的两边和桥上已经堆满了被可怕的杀伤弄得残缺不全的尸

体。

   ----德巴赞谷《远征中国与交趾支那》第231-232页



中国人和以勇气与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

尤为出色。一些皇帝的禁卫军,身着引人注目的黑边黄袍在

我们大炮的交叉火力下跑遍全桥,并且在枪林弹雨下挥舞着

旗帜以鼓舞中国步兵的斗志。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后退,全部

以身殉职。

         ----保尔·瓦兰《征华记》第P208页



光荣应当属于这些好斗之士,几个专事嘲弄的文人总是这样

称呼他们。光荣的确应当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

甘愿为了国家的安全而慷慨洒下自己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

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伟大的、尊贵的和杰出的……这

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军队中经常可以看到,而在欧洲,竟认

为中国军队是缺乏勇气的,此乃一大谬误。八里桥之役,中

国军队以罕见的勇敢迎击联军。他们的军队由25000名鞑靼

骑兵组成,然而还打不过一小群欧洲人,这确是事实。法国

和英国的炮兵压倒了他们的弓箭、长矛、大刀和不成样子的

炮。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冲锋,还是遭到惨败。

然而长官和军中勇士们列阵于八里桥上,在整整一个小时内,

他们顶住了使他们遭受惨重伤亡的压倒火力。他们一步不退,

勇敢坚持,直到全体阵亡。

        ----吉拉尔《法兰西和中国》第301页



桥口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象是总司令的旗

手。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不时地转动着这面

旗帜。此乃僧王之旗,所有官长的眼光都注视着它,因为他

正向全体中国军队下达者命令。



此刻,敌人已告全面撤退,而且战场上,全军精锐所保卫的

那座桥也已堆满尸体,然而这个鞑靼人尽管已经孓然一身,

却仍然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子弹、

炮弹在他身边呼啸而过,而他依然镇静不动。在我们看来,

这个人确有过人之勇。孟托班将军情不自禁地说:



----啊,多么勇敢的人啊!我真希望别把他打死。让别的人

都见鬼去吧,他的性命一定要留下。



有几个士兵跑上前去,想把他活捉。而在这时候,好象为了

使得我们有时间把这英勇的身影留在脑海里,有半小时没有

碰到他的霰弹,忽然击中了他,把他打倒在地,把他消灭了。

于是大旗也向一边倾倒,它的旗杆上仍然有一只紧紧握住它

的手……

      ----德里松伯爵《翻译官手记》第283-284页



(未完待续)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3261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