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郑义:《中国之毁灭》第8章、气候灾害轮番扫荡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郑义:《中国之毁灭》第8章、气候灾害轮番扫荡
资料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标题:
郑义:《中国之毁灭》第8章、气候灾害轮番扫荡
(732 reads)
时间:
2002-6-18 周二, 下午9:41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之毁灭》--中国生态崩溃紧急报告
郑义
第八章 气候灾害轮番扫荡
寻找“美女谷”
在四川省岷江上游的密林中,有一个神奇的“美女谷”。过往马帮商旅,从未看到
一个老太婆。六十多岁的老女人皆身材姣好,面如桃花,望之不过四十。姑娘少妇
更是粉嫩粉嫩的,如山谷里盛开的王妃杜鹃一样美艳。那里山川秀灵,民风古朴。
那里风和日丽,酒醇茶香。那里山泉甘冽,连骡马饮了都精神大振……
——这太像一个传说。
抗战期间,四川是战略後方,集中了全国的知识精英,故自然、地理、人类学等各
学科的研究都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准。当时的科学考察队曾到达了接近岷江源头的的
松潘,还几度被山贼所劫持。美女谷之谜底终於被揭穿:所谓美女谷,其实就是汶
川至茂汶之间的几条小山谷。美女谷之南,灌县、成都一带湿度大而日照少;美女
谷之北,岷江源头松潘、南坪则过於乾燥而日照强烈;居中的美女谷,恰是森林茂
密、气候良好。因之女人之体态颜色,既无北人脸上那两块“高原红晕”又无南人
之柔弱,兼有北南之美,矫健而俏丽。
1981年长江上游暴发特大洪水,四川盆地惨遭蹂躏。中国政府再次组织多种多样科
目的考察对深入江河源头。其中岷江一路,再也找不到美女谷了。
●“考察队的汽车开进一道乾热河谷,前无去路,竟有七八十辆汽车被山谷滑坡的
泥石流堵塞在这里。两边的秃山只长著稀稀拉拉的白茅草,日头毒热,毫无遮拦地
倾泻下来……到晚上,寒气袭人,被堵塞在汽车里的乘客都冻得嘴唇乌青。然而,
考察队与谷中的土著民聊天,才晓得原来这就是当年的美女谷! 当地人说,现在名
称已经变了:过路的司机、旅客,把这里称为“火烧岩”、“黄风谷”,因为刮起
风来,沙尘蔽日,下起雨来,“一川碎石大如斗……”(1)
森林萎缩,引起了水土流失和气候剧变。美女谷所在的茂汶现已成乾热河谷的中心
地带。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风速从2.1米/秒增至4.0米/秒,刮大风次数从每年2次
增加到344次,进入八十年代,则刮起来不分昼夜,达年均400多次。位於乾热河谷
边缘地带的黑水县,五十年代无旱灾,七十年代7次旱灾,许多村庄开始严重缺水。
自然,有如王妃杜鹃一样美艳的女人更成为遥远的传说。
个案:祁连山冰川消融(略)
基本国情与数字 ……
五年之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於1995年发布的资讯显示,中国大陆的温室效应正在
逐渐加剧,预计在未来的二十至五十年之内,全国的平均气温将上升摄氏2度左右。
虽然这可能是一个偏低的预测,(5)仍然可视为一个严重的警讯。2摄氏度这个数
字看起来似乎很小,但就平均气温而言已经是空前的灾难。据美国气象学家研究,
在过去两万年间,地球温度不过上升了5~9华氏度(约相当於2.8~5摄氏度),(
6)算下来,历史上是两千几百年才上升1华氏度,近年来的速率是二十几年就上升
1华氏度,速度增加了100倍左右。 中国北部气温在三十年内上升了0.3~1摄氏度,
又是目前世界平均速度的2倍多;如果真如国家气象中心所言,二十到五十年内还将
上升2摄氏度,则又是目前中国速度的3倍左右。这等於是说,我们中国将把地球史
上以万年计的漫长的自然过程,人为地缩短到五十到一百年之内。——有了这个概
念,一切赤地千里、洪水滔天之异像,便再不难理解。
气温与沧桑灾变
中国未来二十至五十年间平均气温将上升2摄氏度。
平均气温几度之差的变化是一个什麽概念呢?
在地球四十多亿年的历史中,曾有过几次气温大幅度变化,造成大冰期与高温期的
交替演化。大致与人类诞生同步的最後一次大冰期(第四纪冰川)以来的二百五十
万年中,只是在最後一万年,气温开始升高,所引起的冰川、冰盖融化,海水膨胀
,竟使海平面升高了130米,把连在一起的大陆分隔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驱动
这种沧桑巨变的气温变化幅度,不过3~7摄氏度。
近几千年以来,也发生过几次小冰河期和高温期之交替,其气温变化幅度也仅2、3
摄氏度。
对於地球暖化所引起的海平面升高幅度有不同的预测。有人预测平均气温升高3摄氏
度,海面升高5~7米;(7)有人预测平均气温升高4摄氏度,两极地区则可能升高
10度左右,海面升高60多米。(8)即便考虑到大气与海水之间热传递极为缓慢,但
短期内升高2~3米也不堪设想。全球绝大部分工业城市和水稻产区分布在海拔不足
3米的沿海地区,平均气温升高2~3摄氏度,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地区就将被海水淹
没。
几度的气温变化,尚未超过人类体质的承受极限;大量城市及耕地被淹没,也不意
味著全人类的灭顶之灾;极而言之,这不过将导致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比如
许多岛国将消失,许多地区和国家将成为荷兰那样以海堤困守的海平面以下低地,
全球民族大迁徙等等。但是,【对於生态极度脆弱,国土承载力已达极限的大国,
几度气温之变足以构成对基本生存的根本性挑战。——直接了当地说,这就是中国
。】
……尽管气温升高对农业的影响尚有争论,但对於深受乾旱困扰的中国来说,显然
是弊极大而利极小。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科学院与美国能源部的一项合作研究所
提出的报告,及1995年一个由世界银行、中国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和联合国开发
署组成的研究组公布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问题与对策总报告》,皆得出了气
温增高将对中国造成严重威胁的一致结论。
据中国气象学家预测,如果气温上升2摄氏度并持续十到二十年,中国将有40~50%
的永冻土消融。这意味著作为万河之源的西部高原冰雪大量融化,许多以冰川为水
源的河流将面临枯竭。首当其冲的是塔里木河等西北内陆河。对於已经严重荒漠化
的西北地区,这不啻是最後一击。绿洲将全部消失,大西北将变为寸草不生的弃地
。前文已述,在过去的大约三十年左右,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升高了0.2~0.4摄氏度
,冰川加速融化,储量每二十年减少1/5。而中国未来二十至五十年气温上升的预测
速率为2摄氏度,是过去速率的数倍之多。那麽,冰川储量减少的速率也将提高数倍
;也就是说,塔里木河等西北内陆河的乾涸已指日可待,可能最迟挺不过二、三十
年了。在1990~1997的短短数年间,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平均气温上升了0.8摄氏度,
(10)巨大冰川同样加速消融,在二十年中後退了10余公里。(11)森林水库大体
上毁掉了,自然水库(湖泊)和人工水库淤掉一半了,现在,气候灾变又开始毁灭
固态水库--冰川--我们最後的淡水储备。
同时,海平面急速上升,中国最富庶的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将有大面积国土被
淹没;未来五十年内,海岸线将平均後退数十公里,再次出现“沧桑”之变。(12
)
前面几章曾反复论及中华民族因生存空间不断丧失而不得不且战且退,最後退无可
退,已成背海一战之危势。而海平面急速上升,使我们处於腹背受敌的绝境。本来
,中华民族也许可凭藉沿海发达地区这最後一块宝贵的生存空间,以超强度开发和
强制性节育,咬牙挺过国土承载力极限,以期二十一世纪中叶之後峰 路转;如果
气温上升缓慢一些,大海浸来得迟一些,与人口峰值之间留下半个世纪的时间差,
国运或许尚有回旋之余地。令人扼腕的是,它们可能同时降临。
灾异频乃的世纪末
有大量资料表明,全球气温正在持续升高。两极浮冰的大量消融、珠峰及青藏高原
冰川的大幅退缩等等迹像,都使得气象学家们忧心忡忡。
1998年1月初,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总署宣布,1997年是地球上气温最高的一年。平
均温度比正常温度(1961~1990年平均值华氏61.7度、摄氏16.5度)高出华氏0.75
度、摄氏0.42度。美国总统柯林顿立即发表谈话,大声疾呼遏止气候变暖,并警告
道:“如果我们做不到,将付出可怕的代价。”(13)
真的要付出“可怕的代价”吗?
……
——美国总统所预言的“可怕代价”首先由环境容量已达极限的中国来支付。这是
一种必然。由於气温上升、森林减少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在中国已达顶点,中国
的水旱灾害只有愈演愈烈;或赤地千里,或洪水滔天,或南涝北旱,或先涝後旱,
总之是无灾不成年,中华民族的生存已遭受到巨大威胁。
据过去两千二百多年的记载,中国共发生1 600多次大水灾,1 300多次大旱灾,可
谓年年有灾。(15)灾害的频率不断加快,每年所遭受的水旱灾害,隋朝0.6次,唐
朝1.6次,两宋1.8次,元朝3.2次,明朝3.7次,清朝3.8次,(16)这显然与开发强
度密切相关。在隋朝到清朝的一千三百年间,水旱灾害增加了3.2次,其增长速度大
约是每四百年增长1次。
另据资料证实,自1949年以来,平均每年发生旱灾7.7次,涝灾5.8次。(17)清末
民初至1990年不过八十来年,水旱灾害从3.8次增加到13.5次,其增长速度为每八点
二年增长1次,是历史上每四百年增长1次之速度的近50倍。进入九十年代以来,“
几乎年年遭大灾”。(18)
水旱灾害不仅发生频率高速增长,损失也日益严重。据统计,七十年代之前,每十
年有一个重灾年,八、九十年代每三至五年就有一个重灾年。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
之比重,是灾害烈度的重要指标,其数值,“四五”期间平均为26.5%,“五五”期
间为38.4%,“六五”期间为48.3%,“七五”期间为49.5%。也即是说,在二十年的
时间里,成灾率翻了一番。(19)这个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的人口增长率,说明
了环境恶化不仅仅肇因於人口增长,其中必然还存在其他因素,比如制度性破坏。
这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感受相符。
再以中国自然灾害之首的旱灾为例: 全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八十年代分
别是五十年代的2.29倍和3.35倍。(20)进入九十年代,每年受旱灾面积猛烈升高
到4亿亩左右,其中成灾面积占一半左右,与五十年代相比,受灾面积为2.5倍,而
标志灾害强度的成灾面积则为4倍。(21)其增长速率,只能用“可怕”二字来形容
。
以“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为例,五十年代的春旱是三年一遇,六、七十年代发展到
“十春八旱”;五十年代的伏旱共5次,六十年代之後已“无伏不旱”。(22) 再
以中国的软腹部京津唐地区为例,五十年代发生旱灾5次,六十年代8次,七十年代
11次,进入八十年代,乾旱程度明显加重,1980、1983、1986、1987皆发生严重乾
旱。(23)
进入九十年代以後,水旱灾害基本上呈逐年加剧的大趋势。 91年…… 92年…… 9
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关於人类自我拯救的争拗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阻止地球温度向外太空释放的现象。
本来,地球接收和释放的太阳热能基本保持平衡,但工业化以来,由於人类大量消
耗含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这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床棉被,造成温度上升,
气候反常。因此,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就成了人类的自我拯救。
从1979年首次世界气候会议以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提上日程。1997年第三次
世界气候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通过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标
志著人类自我拯救的愿望已开始化为法律行为。虽然环保团体仍然猛烈抨击这一协
定存在漏洞,根本不足以缓解全球气候的灾变,但世界舆论普遍持肯定态度。
京都会议是在一片激辩之声中揭幕的:欧洲的态度最积极;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一贯
抵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一的美国则声称“全球问题需要全球的解决方案”,如果
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二的中国不合作,美国也要自行其是。
发生在中美代表之间的舌战是很有代表意义的。据《华盛顿邮报》报导,中国代表
认为,制定这样的协定,就是想控制中国人民拥有汽车和其他电气产品,并对美国
参议员伯利曼提出质问:你们是想让我们永远穷下去,不是这样吗?伯利曼反唇相
讥道,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我们也不能让美国人民承担减
少废气排放量的负担。作为美国参议院气候变化观察小组成员的伯利曼参议员说,
没有中国方面的合作,美国参议院就不可能批准京都协定,任何协定都是没有意义
的。
受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抵制的美国,所带来的提案(2000年时总排放量控制在1990
年水准)又遭到欧盟从相反方向的激烈批评:美国的想法是错误的,只有负面效果
。
会议最後一天,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作出让步,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拒绝
承担任何义务的情况下,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同意单方面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
:以1990年废气排放量为标准,到2008~2012年,美国将把废气排放量下降7%,欧
盟、日本将下降8%和6%,原来估计前途暗淡的京都会议终於取得重大成功。
民意显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京都会议刚开始,《纽约时报》公布了一份美国民
意调查结果:65%的受访者表示,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首的美国,“不管其他国家怎样
做”,都应该立即减少本身的排放量,61%的人认为就算会失去工作机会也要环保,
57%的人认为要不惜成本地改善环境,而认为美国应暂缓片面削减废气排放量的人仅
占15%。京都会议的结果,体现了多数派(“不管其他国家怎样做”)的愿望;但由
於能源价格将随之上涨,在未来的十五年内,每个美国家庭的能源支出,每年将增
加100美元。(24)
——“谁应该承担责任”的争论早就在进行。
1995年,《纽约时报》在一篇报导中国大气污染的文章中也谈到这个极富争议性的
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双方的观点:
中国人大环保委员会主任秦仲达宣称:已开发国家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开发中
国家,美国人均排放量更10倍於中国。
文章认为,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是否接受中国大量烧煤根本上是个“公平问题”
。中国的政治领袖迄今也不愿就未来限制排放废气问题进行认真谈判。美国国务次
卿渥斯说:“中国尚未体认到他们对未来责任日益重大。我们以前或许把大气搞坏
了,那是我们的责任。可是我们现在都在破坏未来的大气,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
文章说:中国不同意这种说法。前航天部部长林宗棠说:“工业革命两百年来,世
界经济大为进步,受益最大的是已开发国家。全球大约80%的污染是已开发国家造成
的,他们应该为这些问题负责。”中国官员说,这意味著发达国家必须出钱协助第
三世界改进烧煤技术,以及融资帮助发展水力、核能、风力及太阳能。
——平心而论,双方的观点都值得重视。中国政府的“公平论”有事实依据,毕竟
首先是发达国家污染了大气;但“你们过去能污染,凭什麽我们现在不能污染”的
逻辑就值得讨论了。
首先,人类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如果认识了就改,就制定一系
列法律加以纠正--套用一句毛式话语--这叫“认识问题”;认识了不改,则是“立
场问题”。“性质”不一样。
其次,发达国家历史上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知识性污染”,而中国(及所有前
社会主义国家及公有经济成分相当大的印度)的污染则主要是“制度性污染”。中
国代表认为京都协定“是想控制中国人民拥有汽车和其他电气产品”,让中国“永
远穷下去”,是经不起推敲的。中国最大的污染源并不是已经拥有和将来可能拥有
的汽车家电,而是靠国家银行输血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国有企业。如果中国代
表抗议限制污染“是想迫使中国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是想迫使中国实行制度
转型”,则可能更为真实。根据专家的估算,中国每万美元产值的能耗,是中等收
入国家的2倍多,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近4倍。(25)假设中国能达到美国的能耗水平
,则意味著目前所消耗的能源,将能生产出4倍的产值,使中国的生产总量从目前约
为美国的1/10上升到美国的4/10。如果有谁能迫使中国降低单位产值能耗,难道不
是中国人的一大幸事吗?中国人大环保委员会主任秦仲达称中国人均废气排放量仅
是美国的大约1/10。但他如果再指出中国的人均产值(按汇率法计算)仅为美国的
大约1/50,(26)更加值得谴责的物件就可能变成中国:凭什麽中国可以用居於世
界第7 的生产总量造成直追世界第一的废气排放总量?美国废气排放总量世界第一
,固然是个问题,但好歹人家的生产总量也是世界第一。
再次,森林有吸收二氧化碳,控制温室效应的功效。有资料证实,以技术方式削减
二氧化碳排放,每吨所需费用约为100美元,而以造林方式吸收二氧化碳则仅需10~
20美元。(27)一谈温室效应,中国官员总是要拖出美国来垫背。但除去比废气排
放量,还得比森林面积。美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10%左右,废气排放量占世界的22%
,世界第一。以“公平”原则衡量,自然是不公平的。中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
总面积的4%以下,而废气排放量却占世界总量的14%,名列世界第二,更是不公平的
,况且排放量还在高速增长。(28)而基於上述“公平”之原则,发达国家已经开
始在国外大规模植树造林,以弥补自己对全球生态的破坏。(29)
最後,除了制度因素,中国的污染是“贫困型污染”,而发达国家的污染是“富裕
型污染”,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并有能力对人类的未来承担更大的责任。在京都会
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陈耀邦批评发达国家未能严格实现控制自身温室气体排放量
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承诺。这一批评是有道理的,只不过由於中国
对全球大气的破坏太严重,腰杆不硬,道理尚未讲充分。——谁污染,谁治理,天
经地义。投注资金、转移技术治理全球污染,并帮助发展中国家防治污染,这算不
上功德,不过是将功补过而已。
对於中国人来说,不要以为温室效应是“天塌众人死”,最承受不起温室效应冲击
的脆弱地带就是中国。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00841 seconds ] :: [ 21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