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巴勒斯坦人远远富于中国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巴勒斯坦人远远富于中国   
樊弓转贴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巴勒斯坦人远远富于中国 (323 reads)      时间: 2002-6-11 周二, 上午8:1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文章来源: 时事述评

作者不详



随着巴以之间冲突的愈演愈烈,巴勒斯坦人民的遭遇和生活状况也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媒体常常把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描述得极其悲惨:住在拥挤不堪的狭窄房屋内,没有卫生条件,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挨饿的儿童只有去捡以色列人的生活垃圾填肚子。在电视里我们看到过一个有9个孩子的水管工对记者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在中国日报记者席雪莲采写的一篇反映巴勒斯坦人生活的专访----<<比沙瓦老人的绝望挣扎--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民悲惨生活一瞥>>里,可以看到文中充满了“痛苦万分,挣扎度日,小男孩们......实在太俄了”等令人辛酸落泪的词汇。



巴以冲突后,联合国近东难民救济处也警告有近半的巴妇女儿童每天的生活费支出不足2美元。



  可是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就会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生养了9个孩子的水管工家庭能不贫穷呢?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调查也表明生育8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往往是贫困的,其实这很好理解,北京市区职工平均年薪是2000美元,如果也平均生6个小孩的话,能不贫困吗?即使人均2美元的生活费支出一年就是720美元,这样一个3口之家的年生活费支出就是2160美元了,而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全部消费支出也仅为610美元,农村就不提了。再说难民,联合国近东难民救济处平均每年拨给的救济

款就人均80美元,各国政府给巴勒斯坦的实际援助是每年人均200美元,这还不算民间慈善组织的捐赠呢,巴勒斯坦的儿童犯的着去捡垃圾吃吗?



  只要仔细点,从中国官方报道的侧面也可以读到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差:比如在中国日报里可以读到巴勒斯坦人在2000年9月前是不屑吃鸡脖子和鸡爪的,肥肉也是要扔掉的;在新华社驻加沙的记者马晓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一个在以色列境内做助理建筑工程师的巴勒斯坦人每月能挣1200美元,基本和以色列公民同工同酬;一个加沙地带40岁的制衣厂工人每月也能有730美元的进账。教师和公务员的薪水就更不赖了。在巴勒斯坦,每6个就业人口中就有1领取俸绿的公务员,政府的26个部就有750个部长,在一些部里面有近一半的工作人员有部长头衔,教育部长司机的基本工资就是中学教师的两倍,一个相当于北京街道居委会大妈级的地方官员,开凌志,住别墅也一点不稀奇。



  那么巴勒斯坦普通的老百姓们的生活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找好参照系。如果按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那么巴勒斯坦地区无疑是个贫穷和落后的地方了。如果按照联合国的世界平均标准,那么巴勒斯坦可称得上是个生活水准,受教育程度,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程度都比较高的地区。如果按照中国的标准,那么巴勒斯坦就是名符其实的“高等发达国家”了,因为官方的一个研究组已经把中国定位于“初等发达国家”。如果按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标准,那么中国就有11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近8亿人口处于极度贫困。



  如果把中国和巴勒斯坦比,那么中国在大多数方面要落后巴勒斯坦至少10年以上。



  如果中国经济能保持7%的速度发展的话,那么中国在人均国民收入,人均生

活消费支出和人均劳动收入等方面要花13年(2.5倍),19年(3.6倍)和32年(8倍)的

时间才能达到巴勒斯坦地区2000年的水平。况且2000年中国人的平均恩格尔系数

和受教育程度也只相当于巴勒斯坦20年前的水平。



  即使根据官方公布的调查统计报告也可以看出巴勒斯坦人生活的富裕,要知

道在巴勒斯坦可没有“数字出官员”一说,反而“数字”越低“好处”越多,所

以可以认为巴勒斯坦官方的数字代表了实际水平的下限。



  根据巴自治政府的统计,现由其管制的土地面积为6004平方公里,不到北京

市的一半,2000年总人口为286万(加上以色列管治的东耶路撒冷的36万,共322万

),其中的41%为难民,平均每对夫妇生育6.3个小孩,总人口比上年增长6%,是同

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6倍。0-18岁的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56%,平均年龄不

到17岁,是个很年轻的国家。



  巴勒斯坦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程度都比较高。78%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中国为36%),农业人口占10%左右,农业产值仅占GDP的6.5%,2000年的人均国民

收入约为2100美元(中国为810美元),年人均工资为5136美元(中国城镇职工人均

工资为1070美元),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为1190美元左右(中国为324美元)。若将

世界上200个国家和地区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分为上中下的话,那么巴勒斯

坦的经济处于中段,而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则处于上段水平。2000年的失业率仍为

11.8%,和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相当。



  巴勒斯坦地区在1969--1979年间曾创下年均经济增长30%的奇迹,94年自治以

来,其GDP的平均年增长率仍达8.6%,是西方国家的3-4倍。不过,巴勒斯坦人的

生活消费来源并不仅仅局限于GDP,因为每年由以色列提供的劳务收入有10多亿美

元(合年人均350美元),各国政府给予的援助有5-8亿美元(合年人均200美元),联

合国难民署的拨款2-3亿美元(合年人均80美元),还有在海湾石油富国的劳务收入

以及国际社会的民间慈善捐赠。这就解释了,在巴勒斯坦人的消费大大多于劳动

付出的情况下,为什么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的疑问,同时,也揭示了巴勒斯

坦的“寄生”特性。



  巴勒斯坦的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也比较发达,它从1968年起就一直实

行10年的免费义务基础教育制度。在2000年,幼儿园入学率高于除以色列和叙利

亚以外的周边国家,95%的适龄青少年能读完10年级。平均每10万人有一所大学,

总人口中具有学士学位以上者接近8%(中国为1.6%,上海为5.2%),具有高中以上

文凭者占36%(中国为14%,上海为23%);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90%为本科)人数

为240人(中国为38人),在读研究生为25人(中国为2.4人),大学毛入学率为31%(

中国为10%),高中的毛入学率为57%(中国为24%),而且学校的师资水平很高,中

学教师中有学士学位以上者占96%(其中硕士以上者占45%),大学教师中有博士学

位者占44%,有硕士学位者占43%。只有300万人口的巴勒斯坦地区还拥有10座博物

馆,80座社会公共图书馆,341个体育俱乐部和30个青年中心,还有371家慈善机

构及1764座清真寺。巴勒斯坦人受教育的程度按世界人类发展署的标准在世界排

名属中上水平(69名在99/00年度,75名在97/98年)。而同期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排

名世界第142位,如果按联合国新采用的人类发展指数算,中国被列为第101位。



  2000年医疗卫生的投入占巴自治政府预算的8.3%,有52座基本按西方国家标

准建造的医院和597个保健中心及诊所,医疗器械和救护设备均为进口产品,其质

量从电视画面和新闻图片上也可见管中窥豹。每千人所拥有医生人数多于中国,

而且医生平均受教育时间在21年以上(从小学算起,不包括实习期),86%的执业医

生的学历为博士。2000年的预期寿命平均为74岁,也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60.

4%的人口有医疗保险,其余的享有免费的政府或联合国的基本医疗保健。98%的被

调查人口自述感觉到病了就去看医生。



  从衣食住行上看,巴勒斯坦也是个名副其实的中等发达地区。



  衣着:鞋帽服装主要从埃及,印尼和意大利进口,巴勒斯坦人大多衣着光鲜

整洁,男子以T恤休闲裤和夹克等西式服装为主,妇女以传统服饰为主,普通人的

穿着打扮基本接近欧洲国家的穆斯林,这点可以从电视画面和新闻图片上看出来,

阿富汗,印度和越南人及除大城市外的中国人简直不能与之相比拟。



  饮食:巴勒斯坦人以肉,奶,新鲜水果和豆薯类为主,摄入能量充足,平均

每人每天2112千大卡,25%的富人所摄入的能量反而低于25%的穷人,这一现象已

经趋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人均年所消耗的肉禽蛋海鲜(56公斤),奶制品(16公斤

),油脂(12公斤)和干鲜瓜果(68公斤)的量都大大超过中国的城镇人口,更比中国

的农村人口多数倍,这里还没剔除巴勒斯坦人口中婴幼儿比例甚高的因素。所以,

从巴勒斯坦人的面色和表情上很难读到生活艰辛的痕迹。



  2000年,巴勒斯坦人口的平均恩格尔系数为36.6%,和北京市区人口(不包括

310万农业人口)的平均恩格尔系数36.3%相当。巴勒斯坦人生活水平基本呈正态分

布,恩格尔系数小于30%的人口占28%,恩格尔系数在30-44%之间的占51%,恩格尔

系数大于45%的占人口的21%。恩格尔系数大于45%的家庭的年生活消费量普遍在4

752美元以下,这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公布的贫困人口的状况基本相吻合(17.8%),

也就是说在巴勒斯坦,恩格尔系数大于45%的人口就是贫困人口。而同期中国的城

镇人口的恩格尔系数为39.2%,农村人口的平均恩格尔系数为49.1%。从总体上看,

中国人口的平均恩格尔系数为47.2%,大于45%的人口占85%。在中国,恩格尔系数

低于40%被定义为为富裕,在40-50%为小康,50-59%为温饱,5

9%以上为贫困。从这个定义来看,绝大多数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是富裕的,但是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认为,制定贫困线不能以收入(Income)为准,而应该以实际的

生活消费量(Expenditure)来衡量,因为消费水平能更好的反映人们的需求并更有

利于帮助这些贫穷的人。



  居住:绝大多数巴勒斯坦人口居住在有热水淋盆浴和冲水卫生设备并有暖气

系统的住宅里,99%的房屋为清石,水泥砖或钢筋混凝土建筑,其建筑质量从杰宁

难民营里那些房屋废墟的画面里也可略见端倪,和印象中难民营就是无法遮风挡

雨的草棚泥屋的概念相去甚远。巴勒斯坦住房产权自拥率为86%,其中城市为81%,

农村为92%,难民营90%。平均每户居住面积为145平方米,平均每套有3.4个卧室

;平均每套房子的占地面积:城市为123平方,农村为109平方,难民营为103平方。

绝大多数家庭有冰箱,彩电和洗衣机,一些家庭的厨房还装备了洗碗机和垃圾粉

碎机。其中,93%的农村户和92%的难民营家庭拥有彩电;89%的农村户和82%的难

民营家庭拥有电冰箱;82%的农村户和86%的难民营家庭拥有洗衣机。40%的家庭拥

有卫星接收器。用气率更高达98.7%。其中农村为92%,难民营为98.9%。从以上的

指标上看,巴勒斯坦人的居住环境也大大好于中国城镇人口,农村就更不能相提

并论了,譬如同期中国农户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率各仅为50%,13%,30

%。中东地区极为缺水,但巴勒斯坦户均生活自来水用量仍超过天津,接近北京市

的水平,从这个侧面也可推知巴勒斯坦的生活水准。



  行:巴勒斯坦地区的交通颇为方便,其中21.6%的家庭备有进口小轿车(是北

京市的2.4倍),其中难民营家庭拥有私家轿车的比例为9%,城市为26%,农村为2

0%。拥有卡车的家庭比例为3.8%。另外平均每万人拥有30辆出租汽车(上海为28辆

)。人口超过5万的城镇一般都有公共交通系统。



  通讯:至2000年巴勒斯坦47.8%的家庭装有固定电话(中国为36%),每门平均

通话量为1200次/年,其中国际电话占20%。39.6%的家庭拥有移动电话(中国为11.

6%),21%的家庭拥有一台以上的电脑(中国为4%),说明巴勒斯坦的社会经济活动

颇为活跃。



  巴勒斯坦总体上看城乡和贫富差距不大,城乡生活消费平均差距为1.22倍(中

国为3倍),居民和难民的生活消费平均差距为1.32倍。20%的最富人和20%的最穷

人的食品支出差距为1.48倍(中国为3.5倍)。巴勒斯坦的社会保障方面虽然不如海

湾石油富国,但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要好,虽然生养7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比比皆是,

但是在巴勒斯坦有开法拉利驾游艇的很富裕的人,却没有很穷的家庭。



  当然巴勒斯坦也的确有所谓的穷人,1997年勒斯坦自治政府制订了统一的贫

困标准:即1对夫妇加4个未成年孩子的6口之家的年消费量在4800美元以下者(是

中国城镇贫困线的3.6倍,农村贫困线的10倍)。按照这个标准,2000年有18%的巴

勒斯坦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将由此得到自治政府的补助,如果属难民

身份的,将由联合国难民属负责帮助。巴勒斯坦境外难民的贫困率也不高,在黎

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的贫困率为10.6%;在叙利亚的为6.6%;在约旦的为2.6%。从

这里可以看到,在阿拉法特自治政府的领导下和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巴勒斯坦人

民的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上等水平。



  然而,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警示我们:在世界60亿人口中,有28亿人

每天仅靠不足2美元来维持生计,还有12亿人每天靠不足1美元来生活。很遗憾,

只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就有11亿人属于每天仅靠不足2美元来维持生计,占了39

%;还有8亿人每天靠不足1美元来生活,占了66%。由此,中国人要真正的站起来,

还任重而道远啊!



  综上所述,“悲惨”的巴勒斯坦人一直就比沐浴在社会主义幸福阳光下的中

国人民生活得好,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几十年来,中国人总会勒紧裤带,隔三

差五地送钱捐物去关怀并不贫困的巴勒斯坦人民。



  注1:本文数据来源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联合国近东巴难民救济机构和世界

银行及中国国家统计局公报。



  注2:本文少量数字由2000年以前的历年统计推算而来。



  注3:本文货币换算:1美元=4.19以色列谢克尔=1.4约旦第纳尔=8.2人民币。



  后记:



  去年夏天,出差上海期间在太平洋百货前小息,见一个八,九岁小女乞丐缠

着一对时髦年轻恋人讨钱,不得。那小女孩用脏西西的小手掀了把鼻涕,拽住了

女郎的衣角,女郎怒斥,却引来了另外几个小乞丐同伴涌上来扯衣拉包。那男士

大怒,使劲推了把小女孩,不料小女孩倒地哭将起来,哭声招来了围观的人群,

还有几个自称女孩表叔的汉子。汉子举起女孩渗血的手臂要让男士送去医院,女

郎还想争辩,招众人批评:不管怎么说欺负小孩就不对,你看还把人家弄伤了。

一看这架式,那男士迅速掏出一张百元大票塞在女孩手里,拉着女郎快速离去,

就此,众人也各自散开。仅过半个多小时后,这一幕又在港汇广场那边上演了。

后来,看了卧底记者的报道,才知道这是新兴丐帮的古老运作,这类戏虽然重演

了千百遍,却仍然经久不衰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10295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