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郑义:《中国之毁灭》第2章、水土流失的怪圈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郑义:《中国之毁灭》第2章、水土流失的怪圈   
资料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文章标题: 郑义:《中国之毁灭》第2章、水土流失的怪圈 (787 reads)      时间: 2002-6-10 周一, 下午7:08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之毁灭》--中国生态崩溃紧急报告



郑义





第二章 水土流失的怪圈



寻找土壤的农民



愈演愈烈的水土流失把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变为一种绝境。



谁能想象,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竟会流失到没有土壤?1988年,一次大暴雨之後,

黄河支流猴儿川暴发洪水,把陕西省宜川县集义镇冲成一片裸石。



●“ 劫後幸存的人们惊魂甫定,便重新集结起来修堤造田,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他们就是想当当代“活愚公”亦不可得:没土了。



我的意思是周围数十公里已没有土壤这样一种地球上本该最基本最常见的物质了。





从宜川县沿黄河右岸北上数百里,就到了延川县,同样的悲剧在这里发生。由於森

林植被破坏,水土无法涵养,星点小雨便足以使山坡泥沙俱下,大雨则必定山洪暴

发。



●“该县某行政村为保住100多亩坝地,种树不及就修筑起一道大坝,但1990年一场

并不愤怒的山洪弹指一挥,大坝就被粉碎了。



村民咬咬牙集资5 000元立即补上大坝,但仅隔十余天,一场大雨,山洪再度暴发,

大坝又纸墙一样破了……



村民也真是倔到顶,搜肠刮肚再集资5 000元,据说把娶媳妇做寿材的钱也用上了。





三天以後,又一场大雨,大石坝再次……



老老少少坐在泥水中仰天大恸!”



作家痛绝地写道:



“百年来迹近掠夺的垦伐使水土流失到了算总帐的地步。”



“一群地质意义上没有土壤的农民。还有比这一幕更残酷的事吗!”



个案:怪圈中的纳雍县(略)



再无迁徙之地的文明



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全民族的基本生存受到无情挑战。



被尊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得名於所夹带的泥沙。今日之黄河,一个“黄”字

已不够用,纯然满河泥浆。1984年,我曾沿黄河长途旅行,大多与黄河有关的奇闻

皆源於“泥浆”。如洪水季节,泥浆把河床下的煤层掀起,八仙桌大小的煤块可载

沈载浮。两岸百姓站在河边用长杆、钩镰捕捞,捞上一块烧半年。漂数百里之後,

撞碎了,成了浑圆的煤球,还是沈浮於泥浆之中。淤积在河滩里,挖起来更好烧。

黄河的含沙量有多少?河边百姓说,发洪水时一杯水能沈淀出半杯泥。科学的数字

是: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7公斤。世界上著名的多沙河流,含沙量多在1公斤上下

,上10公斤的超级沙河也有一两条,以几十公斤论的,唯有黄河了。黄河每年夹带

的泥沙,4亿吨淤积在干流河道,8亿吨淤积在河口三角洲,4亿吨入海,年均输沙总

量为16亿吨。另一个相关数字更大:年均土壤侵蚀总量20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

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可绕地球赤道37周。



土壤侵蚀、可耕地减少、地力衰减的直接後果就是农业生产条件被破坏,吃饭成了

问题。被冲走的土,都是表土,对於耕地来说,就是生长农作物的熟土。稍有耕种

经验的人都知道,刚开垦出来的生土是不长庄稼的,要耕耘数年之後才成为熟土。

冲走了熟土,耕地生产能力就受到根本性破坏。1979年,美国的权威刊物《科学》

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同希腊文明一样古老的玛亚文明,其突然崩溃的原因是水土

流失……



玛亚文明的悲剧绝非孤例。曾养育了辉煌中国文明的黄河流域,同样在严重的水土

流失下趋於衰落。



现代水土流失最剧烈的可称为万沙之源的黄土高原,本来是上帝特赐予中华民族的

一块福地。这是一个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的风成高原。亿万年不息的长风,从西亚

搬运来肥沃的黄土,填平了沟壑纵横的山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吹积”平原。目

前尚残存的“塬”,还保留著古地貌的遗迹。“塬”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地貌,

塬面宽阔平坦,方圆可达百里以上;四周边缘却极为陡峭,直下数十米;远远看去

,犹如天地之间一巨大祭坛。塬与塬之间的连接部,其状如巨型土桥,因之被称为

“墚”。可以想见,未经水侵蚀的古黄土高原,该是一个森林茂密的广阔平原,一

个地理奇观。良好的土地及水、热条件,使这里成为一个辉煌文明的摇篮。从西元

前数世纪至西元九世纪,在长达近两千年的岁月里,这里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

中心。数十位帝王在这里建立了他们伟大的都城。直到今天,那些绵延数百里的如

金字塔般宏大的帝後陵墓,还在向我们述说著当年的繁荣。兴盛的代价则是森林植

被减少、水土流失加重。如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剧烈的7.7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

蚀量可达每平方公里万吨以上;其最惨烈之处,竟达2 万吨以上。在西周时期(西

元前十一世纪~西元前三世纪),黄土高原的塬面尚比较完整,远不是今天这般被

切割得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渭河北岸的周塬遗址,现已呈长条状,最宽处不过13

公里;而历史上的周塬,长70多公里,宽20几公里。现存的面积最大的董志塬,在

唐代(618~917年)时长42公里宽32公里;现在最宽处18公里,最窄处仅半公里。

塬的产生及塬的消失,正是黄河文明从繁盛走向没落的标志。



随著水土流失的加剧、人口的迁徙,文明的重心遂向东南转移到水土丰茂的长江流

域。1874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

弗 沃尔克最早提出了人口重心及其移动的理论。近年来,中国学者李仪俊、张善余

等对中国的情况作了研究,发现大约从西元初年至十四世纪末年,中国的人口重心

一直以年均0.43公里的速度向东南作直线运动,经过了长达一千四百年的漫长跋涉

,从黄河中游转移到长江下游附近。其後,由於东南部开发基本完成、明朝迁都北

京、清末以来开发新疆、中共定都北京及後来的“三线建设”等国家干预因素,中

国人口重心又向西北方向小幅度回弹,但汉文明逃离发祥之地的格局已无可挽回。

在中国地图上,从东北的爱辉到西南的腾冲划一条直线,把中国分为两半:西北面

积为全国64%,人口仅占5.6%;东南面积为全国36%,人口却占94.4%;文明重心倾斜

於东南已无可置疑。



长江又如何呢?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中国著名的林学家郝景盛就对长江上游砍伐森林作出了预言:

长此下去,谁也不能担保,来日之长江不成今日之黄河;长江下游水患之期,为时

恐不远矣。1979年,何乃雄发表《论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再次作出预

言。其後争论绵延不绝,现在终於战火停息。报告文学作家钱钢写道:“根本用不

著再去搞什麽论证,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仅就水土流失而论,其实长江早

已後来居上,把黄河远远甩在了後边。”那末,长江水土流失究竟如何呢?林业部

曾发表一份资料说,长江每年土壤侵蚀量为22~25亿吨,相当於每年失去39厘米厚

的耕地830万亩。而钱钢说,“遗憾的是,这还是五十年代的统计数字。而五十年代

,长江流域的流失面积是36万平方公里,到八十年代,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还多,增

长了103%。”与此同时(1957~1986),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从20.2%减少到10%;

水土流失面积从36.3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20.2%,增加到73.94万平方公里和

41%;都是成倍地增减,时间不过仅三十年。(5)水土流失面积成倍增加其实已成

为普遍现象,如江西省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积从1 .1万平方公里增

加到4.56万平方公里;湖南也从1.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72万平方公里;(6)如果

土壤侵蚀量与水土流失面积之增幅大致相当,那就绝不止林业部所说的22~25亿吨

,而应该是44~50亿吨。另一个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长江的输沙量正在以惊人的速

度递增……长江每年土壤侵蚀量为44~50亿吨。按1/6入海计算,则长江每年入海的

泥沙量应有7、8亿吨,已远远超过黄河泥沙入海量年均4亿吨之数,并相当於尼罗河

(1.11亿吨/年)、亚马逊河(3.62亿吨/年)、密西西比河(3.12亿吨/年)输沙量

之总和(7.84亿吨/年)。而且,长江的径流量与流域面积仅为三大河的1/5和1/7。

长江侵蚀的土壤,在入海口淤出了一个启东市——“开启极东疆土之市”,且面积

逐年扩大。长江口上的崇明岛,其状如龙口之舌,亦称江舌,也是淤的,每年要淤

出几千公顷土地。下游淤积,中游也淤积,如1995年2月,荆江段河道因泥沙淤积,

造成300艘客货轮抛锚,使运载能力相当於11条京广铁路的长江被迫停航半月之久。

(9)1997年夏,因长期淤积加乾旱,被困泊在洪泽湖湖区的船只达1 000多艘。同

年5月,因同样的原因,运输量相当於京沪铁路3倍的大运河,苏北段搁浅停航的船

只达10万艘。(10)1998年10月,闽江长达50公里河道水深1米以下,数百艘船只搁

浅断航。(11)上海还有“城市型”水土流失,郊区三级河道淤积土方达7000万立

方米,预计今後还将以每年700万立方米的速度继续发展。据新华社报导,1996年春

节期间,连接黄浦江和江浙两省的河道,出现了近万艘船只搁浅三十多天的奇观。

(12)



长江的含沙量不及黄河,但输沙量要大得多,後果要严重得多。原因之一是,南方

雨量大,冲刷强烈,山坡一旦开垦,其侵蚀模数可达1.5~4.5万吨/平方公里,超过

了黄河流域最高侵蚀模数3.5万吨/平方公里。(13)长江支流乌江流域44个县,每

生产1斤粮食要流走47斤泥沙;四川省三江(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地区每生产1

斤粮食损失53斤泥沙。(14)原因之二是,黄河主要的水土流失区黄土高原,其土

层厚达百米上下,流尽了不容易。长江流域则多为石山,土层薄浅,大多在0.5~1

.2米左右,经不起侵蚀。耕地一旦“石化”为裸岩,人们就不得不迁移他乡。如四

川省耕地石化面积已累计达1 167万亩,万县地区每年就有近4万亩耕地流失得仅剩

下光板石。贵州省八十年代年均“石化”139万亩,其中最严重的一些县,每年“石

化”面积以0.5~0.8万亩的速度增加。虽然运输工具日趋先进,远距离运送粮食不

是问题,但运土运生态环境呢?湖北省郧阳地区已有40个自然村因耕地石化而不得

不移民他乡,这种情况在云贵高原也大量存在。据专家估算,长江中上游山地丘陵

区的1.74亿人口,在十五至四十年後将失去耕地4 000万亩,人均耕地将从1.17亩降

到0.5亩,必然最终失去生存之地。(15)1995年,当今世界最大的环境灾难移民计

划开始在宁夏实施。该计划将把西海固地区因生存环境毁灭的100万农民逐步迁徙到

水土条件较好的河西走廊。(16)1996年,云南省政府对拥有500多万人口的贫困地

区进行了调查,对於生态环境尚未破坏殆尽的地区,要求在2000年之前,实现人均

1亩稳产农田(吃),每户1个小水池(喝)和3亩以上的林果地(生活费用)。而对

於因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而丧失了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50万贫困人口,除实行“异

地安置开发扶贫计划”之外,已别无良方。(17)土之不存,人将附焉?光石板上

是不可能承载任何文明的。其实,从以上争取实现的指标来看,这500万人都应算入

“已经丧失基本生存条件”之列。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土层需要一百到四百年,形成

一定范围可耕土壤层则需三千到一万二千年。也就是说,人类重返这些弃地,从地

质理论上说最早也是数以千年之後的事了。



黄河完了,移到长江。



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长江也完了,再移到哪儿?



移到珠江吗?珠江的情况也已经不妙,珠江的东江段已成为“黄河”。其支流东江

上游枫树坝水库区的水已经变成了铁红色,周围不用说大树,就连碗口粗的小树也

罕见。正如当地一位区委书记说的,我们不仅吃掉了祖宗八代的遗产,连子孙後代

的也吃完了。粗略地说,整个珠江水系,连海南岛诸河都算上,几乎没有一条河是

清的。(18)这样说来,珠江流域也不行了。



从华北平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再到海南岛之“天涯海角”,整个中国东南部国土悉

数为水土流失所席卷。大跨度向东北移吗?东北黑土平原名扬天下,人说使劲一攥

顺指缝儿流油。现在怎样了?历史上几十厘米厚的黑土层已流失过半,仅剩下20厘

米左右,已达到或接近没有耕作价值的母质。有些地方甚至流失殆尽。



只有一个中国,还能往哪儿移呢?



基本国情与数字



中国大陆水土流失的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全部国土面积的将近40%。直到九十

年代之前,四十年来,官方公布的资料一直是120万平方公里或153万平方公里,这

其实是五十年代的一次粗略统计留下的数字。八、九十年代之交,首次应用先进的

遥感技术,对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历时五年的调查,得出了这个367万平方公里的数

字,并承认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19)每年有100多亿吨沃土付诸

东流,相当於流失1000万亩耕地上的30厘米厚耕作层,其流失的氮、磷、钾等养分

远大於全国化肥的年产量,而有机质的损失则极难弥补。(20)



中共建政四十年来,年均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为5.35万平方公里。另据水利部最新统

计,1991~1995年,每年新增人为水土流失面积为1万多平方公里,其趋势明显放缓

。正如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所言:“我国初步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局面

”。(21)起码,看起来这是一个好消息。



这一现象本身是不可理解的。——众所周知的,仅就面积而言,中国的水土流失也

是“治理赶不上破坏”。据经济学家张健雄在《崩溃的黄土地》一书中介绍:1984

~1985一年之中,全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而水土流失面积却增加了

8.2万平方公里。另据北京《农民日报》1997年4月29日报导:全国第六次水土保持

会议消息:“乱砍滥伐,陡坡开荒等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呈扩大趋势,边治理边

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如果水土流失确实治理不力,而其面积扩大之趋

势又确实明显趋缓,那麽,这种矛盾的现象将作何解释?



必定有一个我们所未知的神秘因素在起作用。



我久久思索。中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地区为:西北黄土高原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

黑土区、西南石质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我伫立於大幅中国地图前搜寻——

除了江河下游冲积平原、部分森林植被覆盖良好地区、沙漠、柏油路面、城市、水

面及人烟稀少地区,哪里还有水土流失尚未占领的版图?突然,一道闪电划破混沌

:水土流失面积扩大趋势减缓,难道是可能流失的面积已全部流失?



——怎麽会呢?我惊愕不已,立即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按照常识,一般不会发

生水土流失的面积及所占国土比例为:北部西部连片草原2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

积30%),森林77万平方公里(占8%),工交城镇用地70万平方公里(占7.2%),(

22)水田25万平方公里(占2.6%),河湖水面26万平方公里(2.78%),荒山、海涂

、冰山、冰川、永久积雪地、沙漠、戈壁、石骨地和珊瑚礁等192万平方公里(占2

0%)。(23)统统加起来,总计6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70.58%;加上前述水

土流失官方资料38.2%,一个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发生了:“水土流失面积”38.2%加

上我们刚刚计算出的“不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面积”70.58%,竟然超出了国土总面

积8.78个百分点。是哪里出了些误差?至少有两个因素:一是我们计算“不可能产

生水土流失的面积”70.58%所依据的数字是1990年版本,而水土流失面积38.2%是1

997年版本,两者之间有数年的时差,亦即1990年时水土流失面积比38.2%小;一是

我们的常识出了问题,我们认定不可能发生水土流失的土地(比如荒山、工交城镇

用地等)也在流失。如果以上解释大体不错,如果3 8.2%的遥感数字大体无误,那

麽,对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增长速度趋缓这一神秘现象的解读,就只能是:



中国水土流失在面积上已经达到超饱和状态,所有能够流失的土地已全部在流失。





— —原来,隐藏在一个好消息背後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秘密。



这种坏的“好消息”还有一些,比如黄河输沙量於七十年代趋缓:民国时期维持在

15.9亿吨,五十年代17.3亿吨,六十年代18.3亿吨,七十年代12.7亿吨,骤然减少

5.6亿吨。——看起来,形势已大大好转。据专家们分析,原因之一是,有1.5~3亿

吨泥沙被拦截在新修的水利与水土保持工程里(其中淤积在水库和淤地坝里的占88

%,而梯田、林草和引洪灌溉仅为12%)。但即使加上这些被拦截的泥沙,七十年代

的土壤侵蚀量不过仅有14.3~15.7亿吨,仍然可以说形势略有好转。按照另一种说

法,实际流失的土壤量约为18~19亿吨,也至少可以说没有加速恶化。但是,这个

好消息的背後,是降雨量的减少。据统计,1971~1985这十五年以来,黄土高原降

雨量偏少11%,而主要产沙区河口至龙门区间偏少15%。(24)也就是说,黄河水土

流失之好转或稳定,一重要原因是侵蚀区雨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的最终结果是荒

漠化,降雨量的减少则意味著荒漠化的开始。於是,对七十年代以来水土流失形势

好转的解读就只能是:生态环境恶化之势已进入了更加严峻的阶段。其最有力的证

据是:从1972年起,黄河开始断流。专家们已开始预言:黄河将变成季节河或内陆

河。我们再返回头来看那个“好消息”,就会发现那不过一个更大灾难的开始。



现在也许可以回答上一节提出的那个问题了:只有一个中国,还能往哪儿移呢?



近四十多年来,中国的人口重心点始终在一个百余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徘徊,(

25)这种超稳态的人口分布模式,实际上早就暗示了生存空间的枯竭。



移到太平洋里去吗?



或者,移到西伯利亚,移到东南亚?



但开疆拓土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





六亿人头顶的七柄悬剑



水土流失的另一大危害是河床高,水患频繁。



黄河中下游河床每年以10厘米的速度 高,自中共建政以来已三次加高大堤,不仅

耗资巨大,而且进入了无解的“愈险愈加,愈加愈险”的恶性循环。下游河床,已

高出济南5米,高出开封10米,高出新乡15米,高出郑州20米。(26)一旦堤防溃决

,上亿人的生命和黄淮平原的城市工厂,都会遭受惨重损失。这不是一条河,这是

顶在中国人头上的一颗不定时炸弹。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继黄河之後,中国另外

的六条大河正在成为“悬河”或“准悬河”。报纸上醒目的黑体字大标题是“水土

严重流失,七大河渐成悬河”。中国的七大河系,从南到北依次为:珠江、长江、

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以水量居首的长江为例,不仅下游淤积严重,

中游湖北省荆江河床也已经高出地面10米。严重的淤积,使长江流域的通航里程从

1957年的7万公里减少到3~4万公里,减少了一半左右。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二

十多年内,全国内河通航里程从17.2万公里减少到10.8万公里。湖北省1960年有通

航里程14 300公里,二十年之内减少了6 400公里,减少近45%。四川省五十年代初

有91条河流通航,八十年代末期只有51条河流可以通航,航程缩短了8 000公里。长

江上游地区6 000多个堰塘水库库容被淤积一半,下游湖泊面积减少一半。这里有三

个一半:库容减少一半,湖泊面积减少一半,通航里程减少一半。都是一半一半地

减少,可见情况恶化之速。天津(海河)、上海(黄浦江)、南京(长江)、广州

(珠江)等十多个下游城市的地面标高,尽管目前还略高於河床,但汛期来临之际

,加上海潮顶托,河水高涨,就在水位之下了。比如上海,外滩的“滩”就不复存

在,代之以高高的挡滩墙。大潮汛来临时,就会出现“人在地上走,船在头上行”

的奇妙景像。现在号称“七大悬河”,虽然另外的六条河流还没有象黄河那样全都

“悬”起来,但已是胜利在望。



据统计,进入九十年代,中国有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产值处於江河的洪水

位之下。(27)“悬河”千钧之危,全系於堤坝拦堵之一发。全国堤防已长达20余

万公里,就是铜墙铁壁,也有溃塌之虞,更何况经费紧缺,防洪标准偏低,多数仅

能防御十到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最高的黄河下游堤防,也只能防御六十年一遇

的洪水。1998年洪水,长江堤防出现险情数千处,其中近2 000处随时可能决堤。即

使下了“死守必保”的军令,也是防不胜防,嘉鱼县、九江市、公安县等多处长江

干堤决口……在东北,拱卫大庆油田的三道堤坝也被嫩江洪水冲毁,两千多口油井

被淹没……只要河床淤积增高的趋势得不到根本性的扭转,总有一天,半个中国会

成为洪水滔天的泽国。七大悬河——高悬於中华民族头顶上的七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水土流失的危害还有水资源枯竭、国土荒漠化、气候反常、洪旱交替、地质灾害等

等,另有专章论及,此处不赘。



没有走出中国之前,特别是没有在美国居留之前,我对中国的水土流失还没有强烈

的感受。美国的生态环境不算是保护得最好的,但也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从我的

中国眼睛看去,是一个接一个的童话。曾住德拉瓦河附近,常去野餐,河水是清的

,岸边的树林,一直长到水边,树叶垂下来,轻拂水面。这美丽之生态学含义是:

流域植被良好,无水土流失,枯洪比极小,四季流量稳定。我曾经两次到匹兹堡两

个大学演讲,每一次都留连於匹兹堡两江合流处久久不忍离去。匹兹堡是美国工业

时期著名的钢城,现在还留有钢厂、铁路、码头等遗迹。匹兹堡的地形近似我的家

乡重庆,也是两江汇合之处,也是一个有山有河的十分美丽的地方。但匹兹堡和重

庆还有一个截然相反之处,令人震动。在两江交流的三角地,重庆是朝天门码头,

这里是一个临江的公园,匹兹堡的一著名景点。那公园的地平,只高出江面一米许

。也就是说,四季水量极其稳定,枯洪比接近於零。第二次去是洪水刚过,残留的

水痕仅及公园的地平,我疑心正漫步於一个神奇的梦境。重庆有非常宽阔的河滩,

枯洪两季,水位差可达20多米,万县30米左右,就连珠江支流柳江也有1 0来米。事

物是在对比中获得自身意义的。美国的河,使我明白了什麽是中国的河,什麽是水

土流失,什麽是我们中国人的生存环境。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资料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70623 seconds ] :: [ 21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