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郑义:《中国之毁灭》前言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郑义:《中国之毁灭》前言
资料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标题:
郑义:《中国之毁灭》前言
(730 reads)
时间:
2002-6-08 周六, 下午8:02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之毁灭
前 言
·郑 义·
第一本全面描述及深入探讨中国生态灾难的著作,由我这样一位小说家来完成,其
中有许多必然与偶然的因素。在中国,作家一般离官方意识形态较远,多少还保持
了一点自由的思维能力。从个人来说,八十年代初对大兴安岭的采访使我受到极大
震动。其後,在小说《老井》和《神树》中,人与基本生存环境的主题都得到强烈
的表现。当然,文学有自身之规律,不可能成为社会问题的图解,於是一些偶然的
因素发生了作用。九十年代初流亡到海外,资讯自由不仅打开了我的眼界,还打碎
了在封闭社会中长期形成的思想禁锢。我终於惊奇地发现,在遥远自由的空间里,
才可能更加切近地了解中国。只是在这时,对祖国生态环境灾难的关切才变成想写
点什麽的可能。最终的促成是刘宾雁先生:他慷慨地把自己长期收集的剪报送给了
我,这批资料遂成为我研究的起点。尔後,我又在普林斯顿大学中文图书馆查阅了
大量资料,开始进入写作。
事情远比我当初预想的困难得多。
首先是基本状况不清,许多官方数字疑点重重。比如,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水土流
失趋势减缓,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为1万多平方公里,比起四十年来年均新增流失
面积5.35万平方公里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的事实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一致承
认水土流失治理不力,“治理赶不上破坏”。那麽,水土流失趋缓的现象意味著什
麽?经反复思考计算,结论令人震惊:中国水土流失在面积上已经达到超饱和状态
,所有能够流失的土地已全部在流失。——原来,隐藏在一个好消息背後的竟然是
这样一个可怕的秘密。
这种坏的“好消息”还有一些,比如黄河输沙量於七十年代开始趋缓。一认真研究
,发现这竟然主要缘於降雨量的减少。也就是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之趋於好转或
稳定,主要是因为已开始进入以降雨量减少为标志的荒漠化顶级阶段。
此外,如森林覆盖率13%、土地沙化速度年均2460平方公里等一批基本数字,都是抄
来抄去,从来不过脑子。尤其是耕地,从家底到流失数字,全然是糊涂帐。於是,
我的大量时间与精力都耗费在摸清基本国情与数字上,一个小小的数字阻挡我一周
是常事。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全面摸清了基本国情,灾难的严重性这才开始凸现,写作
也随之进入更加艰难的阶段。完全没有料想的是,我卷入了更大的麻烦:一系列生
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问题咄咄逼人地迎面而来。这并非我之所长,而且,我这才
发现这是应该由一个研究班子或机构来完成的课题,匹夫之勇便显得有些堂·吉诃
德。我多次面临半途而废的困境。使我终于支撑下来的,一是某种命运感,一是对
于自由写作的信念。——我坚信自由的思维远比研究经费与班子更重要。在这种自
由的思维下,一些流行的预设的观点和结论纷然倒下,生态环境状况之描述深化为
生态经济学,而生态经济学最后又深化为“生态政治经济学”。全部努力的结果是
,我终于完成了第一部有关“制度生态学”著作。
我最重要的发现是:“公有制”,特别是“两权分离”的“公有私营制”乃是生态
环境的第一杀手。“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所有权与使用(经营)权之分离,造成
了史所未见的环境与资源破坏,从而把一个尚有希望的中国引向毁灭。我首次以生
态经济学方法对一个世界大国进行了资源环境成本的全面的量化估算,其结果骇人
听闻:近年来,在“两权分离”的产权制度下,每年因破坏性“高速增长”而支付
的资源环境成本约为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倍以上。这对於一个人均资源极少、生态
环境极脆弱的国家,无异於自杀。
於是这本书变得无比沈重。关於中国正在急速坠入生态崩溃、社会解体的结论,并
非危言耸听。我相信,只要读者稍有耐心地读下去,都会同意这确实出於事实与逻
辑。
这是一次极其痛苦的写作。我一章又一章地追踪著一个伟大民族走向自我毁灭的足
迹。为了避免“情绪化”、“非学术化”之指责,我尽可能克制情感,甚至努力不
使用一个感叹号(除引文)。但我无法回避对生态环境恶化制度性根源之探讨,一
来回避就不可能把问题讲透彻,二来这才是真正的“非政治化”。许多自认为很“
非政治化”的“学术”著作,之所以谈不清问题,正是由於有预设的政治前提,或
者因政治因素干扰而刻意采取了“回避”的生存策略。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作家,我
深知文学作品是否“泛政治化”不在於是否涉及政治,而仅仅在於是否存在政治化
的“主题先行”。同文学应从生活出发一样,学术也应从经验事实出发,一是一,
二是二,逢魔杀魔,逢佛杀佛,其逻辑之锋芒不容稍有规避。我以为,这才是真正
诚实的科学的态度。如果说这对於身处高度政治化社会的研究者勉为其难,於我却
是应始终克守的本分。
青年时代,我曾读过一本由爱因斯坦和一位科普作家合写的小书。序言里说,他们
避免过於专业化的术语与数学公式,其目的是希望任何一位逐页读下去的高中程度
的读者,都能理解什麽是相对论。本书采取同样的写作策略,希望任何一位具有高
中程度的读者都能理解中国资源与环境的状况与原因。(我从来认为,一个不刻意
玩弄专业辞汇的经济学家,应该可以让明了家庭收支、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弄懂整
个国家的基本经济状况。)当然,朴素不等於浅薄。我相信本书对於生态学及经济
学界的专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跨学科写作特别是大幅度跨学科写作题中应有
之义。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对於中国生态环境现状的描述,下篇是生态灾难的制度分
析,结尾两章是对於国运的分析与预测。对数字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数字,
好在本书有大量生动的案例。但我还是奉劝各位留心数字,它是对於“严重”、“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等等已使用得令人麻木的辞汇之量化。
我要感谢程晓农、陈奎德、王维洛、吴道平、李森等友人,我在他们的著作或与他
们的讨论中获益菲浅。我特别要感谢大陆的作家同行冷峻、已已、卢跃刚、梅洁、
陈桂棣、徐刚、朱幼棣、何建明……等等,从他们充满道德勇气的纪实作品中,我
找回了在祖国大地上赤脚行走的感觉。我还要感谢何博传,他的《山坳上的中国》
至今仍不失其生命力。如果不考虑篇幅,鸣谢的名单会拉得很长。从这个意义上,
本书可视为中国大陆知识份子的集体创作。其中之谬误当然要由我个人承担,因为
我享有充分的写作自由。
最後我还要向我的妻子北明致谢。在没有研究经费的情况下,她肩起了谋生的重担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里,没有她的理解、支援和参与,这本书绝
无完成之可能。
仅以此书献给浩劫之後的中华儿女。
愿上帝保佑中国!
2000年5月31日於蒙哥玛利村
************************************************
序《中国之毁灭》
刘宾雁
这本著作的胚胎,也许从郑义写小说《老井》时就开始了。中国农民苦於缺水久矣
。何以偏偏是郑义见到那漫山遍野的枯井就动了心,当别人宁愿去写国粹《三寸金
莲》时,他却选中了一个穷山沟,把自己和祖祖辈辈受践踏、遭蔑视又被遗忘的中
国的大多数拴到一起,从此不再回头?中国农民为争水而发生械斗,也不是新事了
,但《老井》却无异於发出了一个警报,预示著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最大的危机将是
失去生存的第一条件,而这个民族能否生存下去,就看她是在争夺有限资源中斗得
你死我活,还是致力於排除共同的敌人和障碍,同时自我更新?
“性格便是命运”那句话说得太好了。从《老井》到《中国之毁灭》的二十年间,
郑义走过一条中国作家中独一无二的道路。他去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掘被长期掩盖
的文革惨剧。当年凶手虎视眈眈、受压者余悸未消,搜寻屈死冤魂的踪迹决非易事
。郑义和他的妻子北明却终於查明文革中广西骇人听闻的人吃人惨剧的真相,并探
究了起因。他深深卷入了天安门运动,不是象某些作家那样拿著笔记本和答录机,
而是站在第一线,冒著随时会被捕的危险。“六四”後他又并不外逃,而是作了一
个独出心裁的抉择:在国内逃亡,在逃亡中以笔为剑“打游击”。一部手稿已辗转
到国外,仅由於受托者担心他的安全问题而未能及时问世。直到“弹尽粮绝”,他
们才不得不逃亡国外。流亡美国,生存条件并不象有些人想得那麽好。郑义的情况
虽不属最坏,也并不是无忧无虑的。然而黄河两岸父老乡亲的无言的嘱托却始终萦
绕於怀,一部以近百年农民命运为主题的长篇小说《神树》便诞生了。其後不久,
想不到他竟把笔锋一下转向中国小说家极少问津的领域。
他是不是低估了这项工程的艰巨?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那苦也是他自己找来的。
也许正因为这是一片全然陌生的土地,他走著走著,如同在广西那样,探险的精神
又冒出来了。他一定要穷其究竟,这就难了。他已离中国多年,又不通外文,难以
想象,这部巨作从材料到论点耗费了他多少心血和精力。难怪他夫人说“先生有了
一个情人”,没有更恰当的比喻了。他追求一个情人,他在太行山上和别人一起扛
巨木,他在黄土高原上反复跋涉,都用过比常人更大的力气,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蛮
劲。他对於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由此而来的理论上的究真精神,在作家中也是少
见的。
“血沃中原肥劲草”,两代中国作家在三十年文学的沙漠中销声匿迹之後,一代新
人从这块浸透了血泪的土地上成长起来了。郑义是他们中的一个。1979年春,伤痕
文学写文革的作品已经不少。果真是“伤痕”,多是写文革的创伤,正面表现文革
的,据我所知,首先是郑义的短篇小说《枫》。写的是一位姑娘在争夺一栋大楼的
武斗中,死于她的情人所属的对立一方之手。记得1979年二月,《解放日报》的一
位编辑拿来一份校样要我写评论时,我没写,因为觉得在当时条件下它不可能通过
。可见作品的力度超出一般。想不到居然发表了,还拍成电影,不过虽然删去最後
一个场景---男青年抱著情人的尸体向红太阳走去,还是禁演了。自是以後,郑义不
如其他作家多产,但每有新作,读後心里都是沈甸甸的。七十年代末起,同新闻、
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相比,文学的自由幅度最大,也受到普通人前所未有的欢迎。
然而与此同步,文学和现实、和人民的距离却逐渐拉开了。郑义却不改初衷,这才
把自己引向这部《中国之毁灭》。
书中陈述的很多事实,中国人都身在其中,并且就是它们的制造者,因而并不陌生
。然而噩梦的碎片毕竟不是噩梦,何况剧中人往往就是自己!局外人也至多在瞬间
略感不快;碰到的次数多了,还会习以为常。甚至为制造砒霜而人畜中毒、土地寸
草不生的地方,人们也能自得其乐。连这些人,意识里都不会出现“毁灭”二字,
遑论他人?《中国之毁灭》 说的是一场正在逼近的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作者第一
个向国人展示了它的全景。人类历史上也许只有导致一些国家三分之一到一半人口
死亡的欧洲十五世纪的黑死病能够与它相比。郑义的千言万语,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中国人,你无处可逃了!”
也不是没有出路可寻,虽然大劫难已难以避免。
人口过多而又急剧增长,已经造成了一个定势:为了今日的生存,就必须破坏明天
的生存条件。长达一个世代的无权、无望和无自由状态,加上贫困和蒙昧,从精神
和物质上为人口的无限度膨胀提供了新动力。那几十年,男人除了使女人生孩子,
还有什麽自主权?生殖又是发挥人类生而有之的创造性的唯一天地;性交成了劳苦
无涯生活中唯一的享乐。何况一个新生命还能让大人分享他那份口粮呢!人既无知
於生命的价值、也无力於保护自己,无意於对他人和社会承担什麽责任。而一当富
裕,便从动物性生存境遇走向另一极端,穷奢极侈。资本主义在英美始於勤苦,而
当中国於二十世纪末再次引进资本主义时,它却已处在必须靠高消费维持其生存的
阶段了。这是同我们的人口与资源条件全不相容的。十几亿人口(注)这一个事实
,就决定了中国人必须甘拜下风,节制自己,承认自己无权象美国人那样消费;且
不说美国那样的消费也将遭到报应。而今天中国的权贵和富人,还忙不叠地向美国
看齐,恨不得把沿海、大城市同内地切开,能变成新加坡那样一个孤岛也好!只求
经济增长,或只要一个多党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怎麽样?)而不找到一条既能
解决生存问题、又可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国的独特道路;不使国人摆脱消极、敌对心
态而自我动员起来,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改变自己,一切都无从谈起。而眼前的现实
,却是把人和社会朝相反的方向推动。根本的问题是改变大多数中国人的政治、社
会地位,从而使他们对社会总体及自身的态度有一个根本变化。
同郑义相比,我要幸运得多:比他年长二十多岁,无病无痛,傻吃痴睡,简直无法
想象他在几种新旧病患交错袭击下,五十万字的著作是怎样写出来的。只知到他在
电脑前,常常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用尽了各种姿势躲避病痛对他打字的干扰。要
有多大的毅力,才能使文思不致瘀滞,神志不致涣散呢?同时,这些年他又把多少
精力用於为海外民运而奔波、而焦虑!尽管如此,郑义仍然是流亡者中十年来成就
最大者之一。
我和郑义,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观点并不一致,但这不妨碍我们仍然是朋友。我为他
的这部划时代的力作之完成感到振奋,愿一切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一读,认真地思索
,广泛地传播,继之以采取进一步行动;为了中国,为了世界!
(注:根据日本政府厚生省按人均食盐量的调查和统计,中国人口在1997年已达十
五亿。较之中国政府的统计,我更相信这个数字。那麽四年後的今天,又该是多少
呢?不详。故只能含混称为“十几亿”。)
2001.7.28於普林斯顿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9784 seconds ] :: [ 21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