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上访村,谁的眼泪在飞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上访村,谁的眼泪在飞
羊倌儿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上访村,谁的眼泪在飞
(592 reads)
时间:
2005-6-23 周四, 上午1:37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廖亦武《寻访上访村》(1):上访村,谁的眼泪在飞
“是你欠了两个月的房租没交吗?是你/凭一副可怜相在这儿招摇撞骗吗?”劈头盖脸/不由分说的一顿毒打。围观者齐声叫好/吵嚷着送派出所。“啊打吧打吧!打死我吧!”/反正我不想活了。从眼眶里流出墨水/从哭泣里学会写诗;从陌生的人群中学会装鬼/从北京,哦,从北京这只空酒瓶的底部仰望天空。(chinesenewsnet.com)
──引自底层诗人曾德旷的长诗《殴打》(chinesenewsnet.com)
1 (chinesenewsnet.com)
2004年1月15日中午,我乘列车抵达北京,按老习惯,住入元大都故址附近一位老朋友兼赌徒的家。稍后,与衆多旧人共渡了旧历年关;再稍后,我与艺术家高氏兄弟通长途电话,约定了碰面的时间。(chinesenewsnet.com)
此前,我和高氏在成都和济南,一南一北,两千里路的两端,同时上网搜索北京上访村的条目,并同时对署名“上善若水”的文章──《上访村,谁的眼泪在飞》産生了兴趣。我的兴趣读者们也许理解,因爲这在已进行了两年的《中国冤案录》的范围以内;而高氏的兴趣在普遍回避政治的观念艺术界,却属于超出范围的异端,或革命加异端。他们不玩两性关系和东方神秘,却老是在街头巷尾出钱雇民工、乞丐,拉拢其投入艺术活动。在某一年除夕,他们曾邀请了两大桌露宿街头的乞丐一起吃年饭,并把那些脸暗拍下来,合成一个观念作品──《与无家可归者共餐》。(chinesenewsnet.com)
中国上访村寻访者之一,着名作家、诗人廖亦武。(明镜出版社提供)
由于网上文章均未标明上访村的具体地址,只以方圆多少里来概括,所以,我又给不少以关注民衆疾苦的道德文章而着称的学者打过电话,均无结果。最后,我想起湖北籍酒鬼余世存,他主编过《战略与管理》,消息来源甚丰。果然,电话一去一来,老余就敲定了。(chinesenewsnet.com)
2月17日早晨,已经阳光明媚了好几天的北京令人神清目爽,柳树发芽了,坚冰正在融化。我,高氏,还有诗人陈勇和回地,同余世存在五星级的建国门饭店见面。神通广大的老余请来《纽约时报》驻京记者储百亮做东,于是大夥利用美帝国主义的公款吃了一顿广东好饭。席间,老余作了介绍,我与储百亮聊起来。他驻京8年,普通话地道,那种带“儿”的卷舌音,令我等川耗子汗顔。更令人惊诧的是,他把上访村“摸了个底儿透”,哪儿进哪儿出,假上访和真上访,桥洞和旅馆等等。他还随手画了一张路线图,并特别强调“铁路以南”。(chinesenewsnet.com)
很遗憾,储先生是一眼就能辨出的正宗老外,不可能给一群中国人做上访向导。爲缩小目标,余世存及陈勇也留下了。我捏着巴掌大的美式路标,与高氏、回地一道打车上路。都市繁华纷纷退却,20多分钟之后,路面开始坑洼起来,尘土飞扬。大约过了一座公路桥,沿着倾泻着垃圾的肮脏河岸,北方的天空和地貌显现出它荒凉的本质。(chinesenewsnet.com)
我们在陶然亭一站下车,向路口的几个人打听上访村,他们均习惯性地笑着,不接话茬,却反问我们是不是外地来的,住不住旅馆?一个面色粗砺的妇女还拍着路旁的面包车说:“专门接送。”高氏随口问价格,回答是20元至50元不等。高氏说:“我们要找最便宜的上访人员住的旅馆,就是一宿3到5元的那种。”周围的人打量着我们还算齐整的衣着,哄笑起来。妇女说:“最低15元,再低就没赚的了。”我敷衍说:“你留个号吧,回头打电话给你。”于是妇女叫一个更加粗砺的北方汉子留了手机号,并且指出:“你们不是上访的。”高氏说:“怎麽不是?这地方我25年前就来过。”(chinesenewsnet.com)
廖亦武编着的《寻访上访村》由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明镜出版社提供)
高氏没打诳语,他的确在25年前,爲了父亲的平反昭雪来过这里,他还依稀记得这路口,拐进去,就是一条深200多米的死胡同。高氏边走边拍照,并让我留意斑驳的老墙间的文革遗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二字辨不清楚了。不过这倒是眼下处境的写照,进入这条上访胡同的人,似乎一生都“团结、紧张、严肃”,而“活泼”的多余的尾巴被国家给切除了。(chinesenewsnet.com)
胡同右边还有印刷厂和印刷公司的招牌,看那衰败的痕迹,要麽是60年代一直苟延至今的老国营企业,要麽是80年代残喘过来的乡镇工厂,我怀疑里面是制作盗版书的窝点。紧挨着这窝点,还有个打着饭馆旗号的窝棚,卖大饼、馒头、乾饭和炒菜。这是上访淡季,老板,小工和一条脏兮兮的狗都无精打采,全无城里饭馆拉客的热情,可见其不愁没生意做。往里再行几步,就到头了。普通得过分的大门,看不出这是国务院的信访处,倒有点像一县级的职工培训学校。(chinesenewsnet.com)
门栅闭着,我就领头从侧口入,不料被戴红袖章的门卫拦截,并棒喝一声:“干什麽的?!”(chinesenewsnet.com)
高氏答:“找人。”(chinesenewsnet.com)
“找谁?”(chinesenewsnet.com)
“找来上访的舅舅。”(chinesenewsnet.com)
“进来说清楚!”(chinesenewsnet.com)
我辈闻风丧胆,连称“不必了”。门栅内,好几个红袖章关注着我们,而左侧停着一辆面包警车,司机正抱着方向盘装睡。此时我才看见门外的两间平房,监狱的号子那麽大,紧凑的窗户竖着铁栏,其中包含两个巴掌宽的窗洞,像1958年公社食堂的饭窗。这就是所谓的“人民来访接待室”,功用不过是收取材料并填表格登记。(chinesenewsnet.com)
我记得位于成都文武路的四川省高院信访处也在大门旁边,面积不足这儿的一半;而中国各地的法院审判庭都巍峨、庄严,似泰山压顶,令人联想到古罗马凯撒时代的殿堂。相形之下,这“人民来访”的地方犹如积满蛛灰的狗洞。(chinesenewsnet.com)
这是一个休息日,政府似乎消失了,而被各族人民统称爲“二政府”的红袖章在警界线那边,暗示着几十年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毛时代。而上访的人们,从巷口到巷尾,东一堆西一堆,如祖国皮肤上治不好的牛皮癣。他们都持有一个齐腰深的盛满上访材料的编织袋,这种源于日本的原始化肥口袋我小时候就见过,上印“日本尿素”,据说爲田中角荣首相首次访华带来的“日中友好”的礼物,特别结实。可谁能想到,它的寿命竟敢长过毛、邓、江,目前,法律意识禾苗般生长起来的乡民们,又拧着它,走进了胡时代。(chinesenewsnet.com)
由于较爲入时的穿戴和长相,在这条光阴倒流的巷子里我们不被理睬。我写过100多篇对话,在这儿却插不上嘴。上访者,一律的蓝布衣裤,一律的焦枯的脸,或坐,或站,或行,如冬日阳光下的幽灵。偶尔有风声,偶尔有露出袋沿的纸页被风卷跑,于是那人就爬起来,无声无息地去追。秃枝也在房脊上晃动,最高的纸页挂上面,灵幡一般哆嗦着。诗人回地说,那大概是递给上帝的申诉材料吧。(chinesenewsnet.com)
走进陶然亭国务院上访接待处的胡同500米左右,有一堵颓败的绿瓦红墙牌坊。在上访接待处一侧,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一位独自面壁坐在墙角写上访材料的老年妇女。(明镜出版社提供)
高氏靠近一位北方老大娘拍照,她埋着头,与地上的字纸混淆一体。我们轮流与她搭话,她却沈浸在自己的意境中,把字纸一张张码齐,嘴里还念念有词。我蹲下去,只瞅见“冤情陈述”四个字,老人的破袖就掩住了。(chinesenewsnet.com)
警车鸣了两下嗽叭,我们被惊醒了。“走吧,”我说,“这儿什麽也访谈不到。”(chinesenewsnet.com)
出了巷口,我们又碰见那些拉客者,此时那个妇女问道:“你们是记者吧?”(chinesenewsnet.com)
“不是。”高氏答。接着反问道:“你怎麽知道我们不上访?”(chinesenewsnet.com)
大夥又笑了。其中有人说:“瞧你的脸白白胖胖的。”(chinesenewsnet.com)
“白白胖胖就不上访吗?”我不服气。(chinesenewsnet.com)
“也上访。”妇女说。“但那些脸是苦的,是愁的,一瞅就知道。”(chinesenewsnet.com)
(未完待续)(chinesenewsnet.com)
【本文选自《寻访上访村》(明镜出版社出版)。所谓“上访村”,是指北京火车南站附近一片居民区,和若干中央信访办公处相邻,近些年来成为赴京上访者栖息之地,故得名。(chinesenewsnet.com)
中国的上访如今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上访本是中国《信访条例》允许的信访形式之一,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前往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上访制度的设立本意是要解决问题,殊不知它非但未能解决问题,反而使自己变成了问题。国家信访局承认信访案件有80%是有理的,然而通过信访得到解决的还不到1%。2004年社科院信访调查报告显示,地方政府使用暴力等手段拦截上访人进入上级党政机关已是公开的事情,有些地方对上访人进行打击和政治迫害触目惊心。受访600多名上访者中有55.4%因上访被抄家、被没收财物、东西被抢走;53.6%因上访被一些干部指使黑社会的人打击报复。(chinesenewsnet.com)
自从“六四”一场牢狱之灾,廖亦武就成了中国底层社会义无反顾的代言人。高氏兄弟在七十年代后期,因其父被迫害致死一事,也曾是上访大军中之一员,对上访者的苦难刻骨铭心。于是,他们合作完成了《寻访上访村》。上访村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夸张的手法运用的很好.看看肖恩克的救赎那部片子吧.那就是最民主最自由的国家.
--
可笑的逻辑
- (0 Byte) 2005-6-25 周六, 上午7:14
(155 reads)
在加入G8俱乐部的同时!!!这算不算太平盛世的一大难堪呀?
--
羊倌儿
- (0 Byte) 2005-6-23 周四, 上午1:39
(162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167412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