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策马入林(八):两次“倒孙运动”导致武昌首义成功 ---- 马悲鸣·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策马入林(八):两次“倒孙运动”导致武昌首义成功 ---- 马悲鸣·   
林思云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策马入林(八):两次“倒孙运动”导致武昌首义成功 ---- 马悲鸣· (1298 reads)      时间: 2002-5-25 周六, 下午2:2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两次“倒孙运动”导致武昌首义成功



——策马入林(八)



林思云·马悲鸣





【马悲鸣】林思云,上回书刚提起“倒孙运动”,便“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

回分解”了。其后被「国父」多姿多彩的男女生活打了差。现请继续往下说。



【林思云】话说1905年春夏之交,一些小革命团体合并为同盟会,革命派的

势力渐大,孙中山也被一些人捧为“中国共和之父”,不免自满起来,作风日

益独裁专横,甚至霸道。同盟会中不少人不满孙中山独断专行的作风,因此发

生了两次大规模“倒孙运动”。

  

【马悲鸣】文革造反两派的「大联合」与海外民联、民阵的大「大联合」,当

年中国的各马列主义小组「大联合」成中国共产党导致陈独秀专权。第一次

「国共合作」的国共两党「大联合」导致蒋介石的专权,甚至中央红军和红四

方面军川北会师的「大联合」也是导致内斗,并最终成就了毛泽东的个人专

权,皆是这个套路。



【林思云】最初的反孙骚动是因为国旗问题。在一次讨论国旗的会上,孙中山

提出采用青天白日旗,但遭到很多人的反对,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与日本的太

阳旗很相似,不宜采用,提议使用象征平均地权的井字旗(周朝的井田制),

结果孙中山在会上当众大骂黄兴,声称:“要想废青天白日旗,除非先打倒

我。”黄兴被孙中山当众所骂十分恼火,提出要退出同盟会。后来黄兴在大家

的劝说下,同意与孙中山和解。孙中山的大弟子胡汉民在回忆录中说:“不知

为什么孙先生对青天白日旗如此执着。我出于党和大局的考虑,只有忍耐和服

从。”



【马悲鸣】最近「小燕子」赵薇做了个有日本军旗图案的服装秀,便遭国人痛

诋,甚至遭人袭击。可国父拿分明是改了颜色的日本军旗(白天红日变为青天

白日)当国民党党旗,却被颂扬至今。我以前的印象,好象这青天白日徽是美

国的中国城堂口帮会的徽章。因孙中山受惠于堂口帮会,故采用他们的徽章为

国民党党徽。孙中山的所谓“华侨是中国革命之母”就是指旧金山一类中国城

里肯出钱资助他的堂口主人与帮会大佬。旧金山中国城里的堂口雇佣「斧头

崽」互相斫杀曾令当地警察局倍感头疼,最后才学会李鸿章大人的「以夷治

夷」绝招,——「以华治华」,就地雇佣当地华人当警察来维持中国城治安。



【林思云】国旗骚动后不久,就发生了第一次倒孙运动。在日俄战争以前,西

方列强还没有承认日本的“列强”地位,所以日本想拉中国共同对付西方,因

此对中国的改革和革命十分支持,东京成为中国革命家的大本营。



【马悲鸣】「戊戌变法」时就有大批日本浪人介入。谭嗣同身边就有日本人劝

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谭嗣同谋刺西太后的手法也颇类日本少壮

派以谋杀政要来达到强国目的,比如后来刺杀犬养毅内阁的「二二六」事件。

后来协助汪精卫治理中国的日本浪人也很多,但都被指为日本特务,而其实他

们和谭嗣同身边的日本浪人并无二致。



【林思云】1905年日本打败西方列强之一的俄国后,声威大震。西方也不得

不承认日本为“列强”之一员。1906年西方列强各国召开殖民地统治会议,

特邀日本作为列强之一参加,共同维持殖民地统治体系。根据该会议不支持殖

民地及弱小国家独立革命的精神,日本不便再公开支持中国革命。清政府也乘

机要求日本把革命分子首领孙中山引渡回国。

  

虽说日本不再公开支持中国革命,但私下仍支持革命派,于是想出一个妥协之

策,“请”孙中山主动离开日本〔条件是三年内不得返日〕。这样既体现了日

本不再支持中国革命的国际承诺,又为中国革命派保存了实力。由于日本政府

不便直接与孙中山交涉,于是请与孙中山关系十分密切的右翼组织“黑龙会”

的首领内田良平与孙中山交涉。日本政府主动提出给孙中山七千日元的离境

费,当时日本普通工人的月薪不过十几日元,所以七千日元是一笔很大的款

项。孙中山当即接受了日本政府的条件,同意立即离境。于是内田良平交给孙

中山六千日元(事后孙中山称收到五千日元),剩下的一千日元用于给孙中山

召开一个盛大的欢送会。

  

除此之外,对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作法不满的日本巨商铃木久五郎,也赠给孙

中山一万日元。当然日本政府和民间给孙中山的赠款,其本意并不是赠给孙中

山个人,而是赠给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革命组织,同盟会的成员们也认为这笔

赠款应该作为同盟会的经费使用,可是孙中山却把这笔赠款存入个人帐下。更

成问题的是孙中山只告诉大家铃木久五郎的一万日元赠款,隐瞒了日本政府的

六千日元赠款。孙中山只把两千日元留给《民报》作经费,带走其余全部赠

款,这让同盟会成员们十分不满。



【马悲鸣】鲁迅有言“自由不是能用钱来买的,但可以因为钱而卖掉”,王朔

有言∶“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则相信∶“金钱并不

就是一切,但没有钱就没有一切。”革命还得靠饷械,而械也是花钱买来的。



【林思云】孙中山走后,日本政府透露出曾向孙中山赠款一事,在同盟会东京

本部引起一片哗然。很多同盟会成员认为孙中山私受日本政府的赠款,是被日

本人收买贿赂了,有损同盟会的声誉。章太炎、张继、刘师培等人更是发起了

撤消孙中山总理的“倒孙运动”。张继宣称:“革命之前,必先革革命党之

命”,章太炎更是撕下挂在《民报》报社的孙中山像片,旁边写上“卖《民

报》之孙文应立即撤去”,并将该照片邮寄给孙中山。最后同盟会第二号人物

黄兴出面,提出顾全大局,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保住了孙中山总理的位置。不

过此后孙中山在日本同盟会本部中的声誉一落千丈,威信扫地。



【马悲鸣】《民报》经费一事,使章太炎衔恨孙中山至死。孙死时,章的挽联

直指其“满朝尽是魏忠贤”。



【林思云】《民报》主编章炳麟(号太炎),是中国最早反清的知识分子之

一,因主办变法革新的《时务报》而闻名。后章太炎遭清政府通缉,逃至日

本,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积极宣扬“排满”民族革

命思想。1903年章太炎重返上海,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社。1903年 6

月在《苏报》上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中不仅驳斥了康有为的

改良言论,而且直骂光绪皇帝为“载[氵恬]小丑,未辨菽麦”。



【马悲鸣】其实光绪皇帝也是当朝的激进改革派,有如日后的赵紫阳。辨不辨

“菽麦”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林思云】《苏报》因刊登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

军》,遭清政府查封,章太炎被捕,此为当时著名的“苏报案”。讲义气的邹

容不愿让章太炎独遭迫害,自己到巡捕房投案,要与章太炎共受牢狱之难。结

果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被判监禁2年,但不幸邹容死于狱中。1906年

章太炎刑满出狱后,来到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由于他的名声和学识,就任同

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



【马悲鸣】邹容自称“革命军马前卒”,倒真是一条汉子。辛亥后他与喻培

伦、彭家珍一起,被封为民国开国仅有的三位「大将军」。这其中只有邹容当

之无愧。彭家珍炸死良弼虽是压断骆驼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其行为现在看

来就是恐怖主义,且技术欠精,先把自己炸死了。而清室贵胄与满朝文武,就

良弼一个品学兼优,廉节奉公的。喻培伦是「黄花岗起义」的领军人物。七十

二人全部死难,要算「大将军」的话,也只能算个「大败军之将」。



【林思云】因为经费十分拮据,章太炎主办《民报》十分艰难,派陶成章前往

南洋募捐。陶成章是与蔡元培、章太炎等共创光复会的老资格革命党领袖,

1907年到日本后加入同盟会,任浙江分会会长,与章太炎共同办《民报》。

1908年陶成章化名唐继高,前往南洋各地募捐。由于南洋是孙中山的地盘,

陶成章到南洋募捐,孙中山十分不快。陶成章请孙中山为募捐作函介绍,孙中

山不但拒绝了为陶成章作函募捐,还在私下鼓动华侨们抵制陶成章的募捐活

动,结果使陶成章的募捐空手而归。



  同盟会中有三大势力或派别:孙中山为首的两广派,前身为「兴中会」;

黄兴、宋教仁为首的两湖派,前身为「华兴会」;章太炎、陶成章为首的两江

派,前身为「光复会」。孙中山拒绝和阻挠两江派的人到南洋募捐,难免有搞

宗派主义,不顾同盟会的共同大义的嫌疑,因此孙中山此举引起了同盟会中的

第二次倒孙运动。



【马悲鸣】孙中山干事够「损」的。募来的捐款还不都是革命经费,孙中山应

该鼎力相助才是。有此一举,可见孙中山“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的独裁

本质。

  

【林思云】1909年5月开始,陶成章等人开始追究孙中山的私生活。他们称

孙中山大量贪污革命经费,“怀挟巨资,而用之公务者十不及一”,揭发孙中

山在香港汇丰银行的私人存款达二十万元之巨,并在丸龙修建豪华别墅。这些

揭发的真实性至今不明,不过孙中山从来不向大家汇报他掌管的巨额革命经费

的使用情况,确是事实。1909年9月,陶成章联络浙江等七省的南洋办事人

到东京,宣布“孙文罪状”三项十二条,要求同盟会总会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

务。

  

【马悲鸣】日后有个自比国父的王秉章,也是学医的出身。此人其他方面都比

不过孙中山,唯在“巨额经费,去向不明”这一点上颇有「国父」遗风。



【林思云】“孙文罪状”在《南洋总汇新报》公开发表,揭发孙中山三项大

罪:一,对同盟会同志见死不救;二、欺骗同盟会同志;三、损坏同盟会名

誉。在欧洲的张继也致函孙中山,要求他自己“布告天下,辞退同盟会的总

理”。黄兴试图说服陶成章与孙中山和解,但陶成章说:“我与孙文势不两

立,同盟会中有孙没我,有我没孙。”陶成章的坚决反孙态度,终究要了他的

命。武昌起义爆发后,陶成章回到上海。1912年1月14日,陈其美指使蒋介

石将陶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光复会的另一位核心领导人物赵声,于1911年

6月急病而死,有人怀疑是被孙中山的弟子胡汉民下毒而死。



【马悲鸣】孙中山指使陈其美,陈其美指使蒋志清(介石),蒋志清派杀手刺

杀陶成章。此事与赵秉均指使应桂罄,应桂罄指使洪述祖,洪述祖派杀手武士

英刺死宋教仁的手法颇为相似。

  

【林思云】第二次倒孙运动发起后,同盟会总部成员分成两派。以黄兴、刘揍

一等人为首的拥孙派、反对扳倒孙中山;以章太炎、陶成章、张继等人为首的

倒孙派,主张扳倒孙中山;宋教仁等人则为中间派。拥孙派、倒孙派吵成一

团,最后虽然没有改选新总理,但孙中山再也无法在日本立足,只好在南洋重

新设立基地。早在第一次倒孙运动后,孙中山就感到日本的同盟会本部已经不

听他的指挥,于是在新加坡建立同盟会南洋支部,委胡汉民为支部长,使南洋

支部成为独立于东京总部的一个独立组织。1910年,孙中山又在美国旧金山

成立同盟会分会,为了争取更多的华侨加入同盟会,将同盟会“驱除勒虏,恢

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废灭挞虏清朝,创立中

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删除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马悲鸣】可是我们在中学所受的近代史教育却从来只提这个旧的「四言四

句」诗,从来不提后来这个新的「六言三句」诗。可见“平均地权”后来成了

国共两党的分野。中共的「打土豪,分田地」和「土改」斗地主就可追溯到孙

中山前期革命口号中的“平均地权”四字。

  

【林思云】章太炎、陶成章与孙中山反目后,于1910年 2月在日本东京重建

「光复会」。章太炎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其成员大多是对孙中山抱有各

种不满的原同盟会会员。此后光复会开始搞自己独自的革命活动,重点是搞恐

怖主义的暗杀。其中陶成章的革命计划最为异想天开:他建议革命党在北京遍

开妓院,广招名妓,拉拢清政府的高官要人,然后在某一天对逛妓院的政府高

官一齐下毒,造成清政府的一时瘫痪,革命党乘机夺权。虽然陶成章的革命奇

计没有实现,但光复会还是在国内发展了大批革命党人,这对于后来辛亥革命

的成功起到重要作用。



【马悲鸣】陶成章的「革命计划」若能成功,那真是让满清高官“宁教花下

死,做鬼也风流”了。光复会在国内最震动时局的举动是徐锡麟刺杀浙江巡抚

恩铭,及其与表妹秋瑾双双被捕就刑。

  

【林思云】1911年4月,孙中山集中了南洋分会的所有人力物力发动广州起

义,但起义再次失败,南洋分会的革命党人牺牲殆尽。这次起义失败更进一步

加深了人们对孙中山执意在两广搞武装起义正确性的怀疑。在此情况下,宋教

仁召集居正、赵声、谭人凤等人,讨论革命的未来计划。宋教仁提出武装革命

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为中央革命,一举占领北京,然后号令全国。中策为

长江流域各省同时大举,设立政府北伐。下策为在边陲策动起义,建立根据

地,徐图进取。



【马悲鸣】后来中共以建立边区革命根据地为依托,最终夺取政权大约也属继

承了孙中山边陲革命的衣钵。



【林思云】众人认为上策难度高,不易成功;下策为孙中山的主张,事实已证

明其失败;只有中策比较可行。会上宋教仁首次倡议由沿江各省建立同盟会中

部总会,以领导长江中部起义。于是宋教仁回到上海,召集于右任、陈其美、

谭人凤等人在上海建立同盟会中部总会。由宋教仁拟定《中部总会章程》。

1911年7月,中部总会在上海湖州会馆举行成立大会,宋教仁任总务干事。

  

宋教仁深感过去同盟会少数人说了算,独断专行,造成人心离异的弊病。为了

“救偏僻,防专制”,宋教仁将中部总会的组织机构采取“合议制”的形式,

由众人合议进行重大决策。《中部总会章程》还在加强组织内部团结,消除宗

派门户之见方面作出规定,明确总部对于各团体的联系要讲原则、讲道德,不

得施以笼络诱骗手段,并宣布暂时不设总理:“总理暂虚不设,留以待贤豪,

收物望”。同盟会中部总会虽然名义上是同盟会东京总部下属的一个分会,但

事实上它是一个独立的团体,完全不受孙中山的领导。中部总会的宣言中称:

“本会以推覆清政府,建设民主的立宪政体为主义。奉东京本会为主体,认南

部分会为友邦,而以中部别之,名义上自可无冲突也”。

  

【马悲鸣】此事当是瞒着孙中山的吧。



【林思云】与其说瞒着孙中山,不如说不屑与孙中山商量。孙中山最早在同盟

会的名下搞出一个独立的南洋支部,事先也没有与同盟会东京总部协商。这次

宋教仁搞一个同盟会名下的中部总会,当然也不必通知孙中山。中部总会明确

暂不设总理,就是明确把孙中山排除在外。



中部总会成立后,参加者甚为踊跃。总部成立在宋教仁主持下,立即制订了以

湖北为中心,策动长江中部各省实行武装起义的计划,其主要策略是策反具有

革命思想的新军官兵,发动军人武装政变。1911年发生四川保路运动,清政

府准备抽调驻湖北新军入川,这使准备在武昌起事的革命党人十分焦虑。因为

大批新军外调,力量分散,起义计划必将流产。1911年9月宋教仁亲至汉口

主持会议,决议在10月6日中秋节起事,后来起事日期因故推迟到10月11

日。会上推蒋翌武为起义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然而10月9日孙武在俄租

界装配炸弹时,不慎误爆,起义计划败露。清军发起大搜捕,革命党领导人逃

离武汉,新军士兵全部被关在营房内不准走动。



10月10日夜,工程八营排长陶启胜,发现士兵金兆龙臂缠白毛巾,疑其有异

动,双方扭打起来,士兵程正国开枪将陶击毙。革命党人的总代表熊秉坤立即

鸣枪吹哨,集合党人起事。城外的混成协第二十一营辎重队、工程队和南湖炮

队的革命党人得知城内有动后,也同时起事,向湖广总督府发起进攻。湖广总

督瑞[氵征]带卫队打破后墙逃走,黎明时分革命军占领总督府,12日攻克汉阳

汉口。

  

武昌起义是在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情况下,靠革命士兵的自觉行动取得的胜

利。起义成功后,士兵们觉得自己的地位低微,不足以号召全国,于是找到清

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用枪逼着他担任了湖北军政府的都督,以他的

名义通电全国,宣告武昌光复,号召“十八省父老兄弟戮力同心相与同仇,还

我邦基,雪我国耻,永久建立共和政体”。接着向各省通发《宣布满清罪状

檄》、《告汉族同胞之为满州将士者》、《檄各省督抚》等电报。此后各省的

革命党纷纷响应,全国18省中有14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马悲鸣】李六如在其《六十年的变迁》里讲到过武昌的“首义三武”,即蒋

翌武、孙武和张振武。对双十起义也是这样说的,并未提到孙中山参与起义事

宜,但也未提到宋教仁的幕后谋划。当时李六如(小说中化名“季交恕”)正

是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团体「文学社」中人。所写武昌首义都是亲自参与和目击

的事实,不过也可能他当时的地位并不很高,不太清楚「三武」背后的主要决

策者乃是宋教仁。李六如说,当时武昌城里谣言满天飞。因孙武的名字与孙中

山的名字「孙文」正好配对,便盛传孙武乃是孙中山的弟弟。张国焘在《我的

回忆》里曾提到他们在征战途中曾登门拜访已经赋闲在家的熊炳坤。熊鼓励他

们的革命精神。现在看来,武昌首义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这位“党代表”熊炳

坤。他要是不吹哨集合队伍,此次事件至多就是一场新军哗变,不难弹压下

去。他这一吹集合哨,就把局势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方向。所以说,辛亥元勋应

该首推熊炳坤。



【林思云】现在国共两党人写史时,都要凸现“孙中山领导了推翻满清的辛亥

革命”这个主旋律。宋教仁这个角色有喧宾夺主之嫌,自然要有意无意地避开

和淡化宋教仁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宋教仁亲临武昌指导起义,也常被人

们忽略。起义军攻占武昌后,逃避清军搜捕的宋教仁、居正、孙武等中部总会

领导人返回武昌,他们与清军协统黎元洪结合起来正式成立湖北军政府,制订

了《鄂州约法》。这部约法是宋教仁主持制定的,具体规定了建立民主共和国

的基本原则:政权构成实行三权分立;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集会、结

社、信仰自由,选举被选举等民主权利;都督由人民公选,任期三年,直接对

议会负责等。《约法》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勾画出初步的轮廓,是一个类似宪法

性质的文件。

  

武昌起义的成功,从事实上证明宋教仁中部起事战略的正确性,也同时证明孙

中山只搞边陲起义的战略错误。武昌起义成功后,中部总会及宋教仁的威信急

升。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美国,他并不知道中部总会的起义计划,他是第二天

从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

其中并没有他的功劳。



【马悲鸣】看来辛亥革命的成功,关键是将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孙中山排挤

出决策圈外,才使正确的战略决策得以贯彻执行。后来的国共两党所云“孙中

山领导了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太乖离史实,到现在辛灏年还在重复这种陈词

滥调。宋教人、“武昌三武”,尤其是熊秉坤,才是辛亥革命的真正领导者和

革命元勋。而且正是因为有了前期的两次“倒孙运动”,才最终导致武昌首义

的成功。



【林思云】这次就先聊到这儿吧。下次再接着说。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94687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