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吴辉】改革需要大智慧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吴辉】改革需要大智慧   
民主论坛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吴辉】改革需要大智慧 (193 reads)      时间: 2002-5-17 周五, 上午8:3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吴辉】改革需要大智慧





§§一、国企的现状令人揪心





2002年4月26日,娄底市民主同盟组织了一次去特困国企华达机械厂

的参观考察活动。我作为一个民盟的成员,有幸亲眼目睹、感悟了国

企真实的现状。我觉得有必要将我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就国企的

何去何从提出我的思考。



我是在上午9时许到达华达机械厂的。华达是一个总资产达到4.9亿元

的国家大型2类企业,占地面积达800多亩,其外观的气派是非常轩昂

的。可我在华达厂门口下车以后,它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整洁的厂

房和紧张有序的人们,而是热闹的大型农贸市场!庄严的厂门口,挤

满了各式各样的摆摊卖货的小贩:有卖早点的、有卖百货的、甚至还

有卖蔬菜的菜农和卖猪肉的屠夫,熙熙攘攘,活脱脱地就是一幅下岗

工人“再就业”的繁忙景象!



与厂门口的熙熙攘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生产区的“冷冷清清,凄凄

惨惨切切”。宽大的厂房、严谨的布局、昂贵的设备,可全部都静悄

悄地趴在那里。喏大的厂房里就是见不到一、两个人!



据厂办的肖主任给我们介绍,华达机械厂是1992年5月经省国防科工

办批准、由原来的湘中机械厂和湘峰机械厂合并成立的。两厂在合并

前,都是盈利的,都曾经有过非常风光的岁月。后来在行政力量的强

行撮合下合并,并搬迁到了几十公里以外的娄底市。因为搬家的耗费

巨大,失血过多,加之管理上的问题成堆,所以从此一蹶不振。巨大

的基建投资,基本上是依靠银行贷款,给工厂造成了莫大的利息负

担。机制上的缺陷和管理者本身的失职,导致工厂在投入大量的技改

资金以后,却不能产生效益。于是,工厂陷于全面的困境和崩溃。一

方面产品老化,竞争力丧失,曾经红极一时的农用三轮车和松鹤牌自

行车,自动退出了现成的市场;另一方面,由于职工发不出工资,导

致专业人才大量流失。所以到了现在,工厂是一无资金,二无产品,

三无技术。即使能接到一些订单,也无法进行生产,因为懂技术的人

员都不在了。



从名义上说,全厂的在册职工共有5,100人,分属于汽车齿轮厂、车

辆制造厂、机电制造厂、中日合资公司、长城机械厂5个独立的分

厂。但现在实际的在职职工仅有不到2,000人,其余3,000多人都已下

岗。而在职的职工中,除了生产汽车空调压缩机的中日合资公司的

112人能够上班以外,其他厂的职工70%的时间都在家闲着,只是有事

时才叫他们去上班。



说到工厂的困难,肖主任给我们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华达的总资产

4.9亿,而总负债达到7.8亿,实际亏损近3亿元。2000年完成工业总

产值13,595万元,利润为负1,891万元,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6,700万元,利润为负1,500万元(2001年的产值中,中日合资的压

缩机厂占去1个多亿,而且还第一次盈利1,000多万元,如果扣除这一

块由外资所创造的产值和利润,那么国有分厂的亏损额实际在扩

大)。



说到职工的待遇,肖主任说,历史形成的拖欠工资、生活费、养老

金、医疗费非常严重,总额达2,000多万元。从1994年起,公司只按

80%的标准发放工资,而且长期拖欠。目前车辆制造厂拖欠工资14个

月,总厂拖欠工资6个月。总的工资水平平均起来,也只有每人290

元。从1995年起,全厂没有为职工报销过医药费。工厂现有无房户

1,000多户,这些人没有钱,也无力集资建房,只能自己搭窝棚居

住。本厂的困难职工中,人均月收入少于100元的,有352户,少于50

元的,也有145户。



按照国家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定,凡属于人均月收入少于

130元的,国家给予救济,将不足的部份补给他们。譬如,如果认定

他的月收入只有80元,那么他每月可以从国家那里领到50元。当时在

座的一位干部感到很疑惑,就问,“这么少的钱,这些职工愿意去领

吗?”“怎么不愿意呢?要领这些钱,那可是有严格规定的。譬如

说,虽然你下岗了,但你原来有金耳环、金戒指,你就不能领;虽然

你下岗了,但你家里有彩电、冰箱,还能过得去,那也不能领。在这

方面我们做得还是比较公平的。”



听完了厂领导的汇报以后,我特意到工厂的窝棚区去看了一圈。环绕

着厂区的周围,到处都有一些临时的窝棚。其简陋的程度真是让人匪

夷所思。我所看到的最简陋的窝棚,也就是由几块竹板拼在一起搭成

的,地面潮湿,墙壁漏风,不象是住人的地方,真的让人心酸。



有一位工人告诉我,他已经有十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了,日子很艰

苦。我注意到了他租住的棚屋,虽然黑暗,却还是干净、整洁,能够

忍受。我们这些可怜而可敬的阶级兄弟,还在用他们的极大的忍耐和

善良,用他们特有的勤劳和敬业精神,在维护着他们做人的最后的尊

严。





§§二、“三年脱困”耽误了时机





在考察后的座谈会上,一位女同志窃窃私语,对“三年脱困”表示怀

疑。她的话刚好被我听到了。我于是大声说:“没有脱困——是

吗?”结果我们的领导很紧张,马上出来说,“朱镕基同志所说的三

年脱困,是专指那500家国有大型企业。”我当时有点激动,于是大

声争辩说:“明明没有脱困,还不肯承认,还要当众撒谎!”



与朱总理的豪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基层父母官的苦水。我手头有一

份我们市长的工作报告。他坦然承认:“我市的国企改革,只能说是

取得了一些进展,还不能说是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离彻底转换企业

经营机制、全面摆脱国有企业困境的改革目标还相距甚远。企业困难

大、职工怨言多、政府包袱重的状况没有根本的改变。……近年来,

我们深感税源不足、财源枯竭,根本的原因就是国有企业没有活起

来,缺少大的财税源头。目前,困难企业职工到党政机关上访的事件

经常发生,成为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花钱买稳定’

的问题,已使各级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朱镕基的“三年脱困”,据说花去了近3,000亿。那么,这些钱究竟

做了些什么呢?我们的市长一语道出了天机——这些钱没有用来发展

国企,而是用来“买稳定”了。据陪同我们考察的唐工说,国家每年

花在华达的“买稳定的钱”,就在1,000万以上。如果没有这笔钱,

华达立即就会陷于绝境,动乱无法避免。



为了完成对于国企的改革,娄底市政府确实为此做了很多的工作,差

不多什么样的方法都用上了。全市97户地方国有工业企业,破产的28

户,“两个置换”的3户,租赁经营(包括破产后租赁)的31户,实

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6户,其余企业也实行了联合兼并、分块搞

活、减员增效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在这些改革措施中,娄底市政府将

“两个置换”作为国企改革的主要模式来抓。所谓“两个置换”,就

是国有的产权转让,置换为非国有的,然后再将职工的身分进行置

换,一次性买断职工身分,让他们进入市场,自主就业。



然而,尽管如此,改革的效果却很不如意。我们的市长为此归纳了四

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改革气氛不浓,企业领导、职工怕改革丢身

分,积极性不高;第二是改革的合力不够强,部门之间政策不到位,

没有形成合力;第三是改革的措施不够硬,虎头蛇尾,难收实效;第

四是改革的成本不足,企业改革中“资产难变现、资金难筹措、职工

难安置”,导致企业改革“态度硬、措施软,目标高、收效低,喊得

响、进展慢”。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谁应该对此负责?为什么改革的气氛不浓?迟

早要进行的改革,越往后拖,政府所支付的成本就越大,为什么不能

够快刀斩乱麻让效率高起来、早作了断呢?



显然,需要对这一现状承担责任的,是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朱镕基

所推行的“三年脱困”措施,未能触及根本的产权改革。这一失误的

后果,除了花去3,000亿“买稳定”的直接代价之外,还应该算上如

果开启私有化以后所可能创造的财富。如果以下岗工人5,000万计,

每人每年创造1万元的财富,几年来因为这些劳动力闲置所遭受的损

失,将达到数万亿的水平。这还不算因为经济窒息所导致的文化、科

技的萎缩和生态破坏等间接损失。



在对华达的考察结束以后,厂领导招待我们吃饭。我没有去吃,饿着

肚子回家了。因为,我知道这些吃饭的钱,就是政府花在华达用来

“买稳定的钱”。而这些钱最终是怎么来的呢?是从农民身上刮来

的,是警察叔叔罚款罚来的。用这么肮脏的钱吃饭,我吃不下。





§§三、私有化在行动





娄底市所推行的“两个置换”,其实就是地地道道的私有化。我们的

市长明确提出,“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国有资本的运营问题,而是国

有资本的转让问题。”在中央还没有开口之前,我们这些基层的改革

者虽然不敢说,却是已经在实际地干起来了。这种勇气是非常值得肯

定的。



“完善的私产制度”是中国经济发展所不能回避的体制性障碍。这是

一则人人都知的常识。华达的困难,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体制的腐

朽。现成的示范摆在面前:同样是华达人搞的合资企业(合资企业只

有一个日本人在管理),按日本人的机制来运行,它1年可以达到

1,000多万的利润。仅仅用112个人,创造了其他几千人所望尘莫及的

利润。在加入WTO以后,空调压缩机的价格从2,300元降到1,500

元。这一巨大的包袱居然也被他们消化了。他们的产品质量在国内一

枝独秀:15万公里无维修,远远超过同行的5万公里无维修的水平。

当提到这些数据时,我们的唐工激动不已。



“私有化”对于华达来说,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选择。但令人奇怪的

是,我们唐工却不敢提“私有化”这三个字,即使是半遮半掩地提到

“股份制”,也不理直气壮。我给他们打气说,“股份化其实就是私

有化,这没有什么可遮掩的,朱镕基就亲口说过,股份化和私有化是

一种共识各自表述,这两种提法指的是一回事。”



然而,在具体如何私有化的问题上,我们碰到了巨大的难题。据初步

的估计,华达如果要破产改制,光买断职工身分的费用就在1.6亿元

以上!这笔钱从哪里来?国家财政能支付这笔钱吗?



答是答应了,国家已答应在明年给出这1.6个亿,买断华达职工的身

分,让它彻底私有化。可实际上大家还是很担心,觉得这只不过是一

个画饼而已,当不得真。理由很简单:政府穷,没钱。



谁都没钱,这钱都跑到哪去了?我在会上石破天惊地说:钱还是有

的,钞票不会自己从这个世界上自然地蒸发掉。大家都没钱,是因为

钱都跑有钱人的口袋里去了。所以我建议,用存款实名制查一下,让

这些当官的把口袋里的钱拿出来投资。



我的话一出口,立即引来一片唏嘘声,就差点没骂我的娘了。一位领

导说,有钱的人他要去炒股票,要去放高利息,存款实名制有什么用

呢?老婆一个身分证,孩子一个身分证,一个存一点,你怎么也查不

出来。



大家的紧张证实了我的猜想:银行的存款有7万亿之巨,私有化的希

望,非得要依靠这笔钱不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钱自己跑出

来投资。炒股票、放高息的行为充分说明,这些钱还是有利润冲动

的,只是我们的经济环境没有给它们机会而已。



所以我说,改革需要大智慧,需要大环境。这里的“大智慧”,就是

让政府明确地宣布“私有化”的方针。如果再小打小闹,久拖不决,

则只会是越拖越糟糕。张五常说,“世事复杂,规则要简单”,诚哉

斯言!



我想,政府所要做的工作,根本无需再去筹措那1.6亿的“买断身

分”的私有化款项(那又得多少警察的罚款才能抵得上啊),政府只

需要做两件事情,什么都好办了。



这两件事情是:第一,明确宣布私有化,不要再提什么“公有制的实

现形式”,因为“公有制”这个名字太臭,会使投资者望而却步;第

二,通过冲减银行债务,使现有职工所拥有的名义资产变成一个正

数。譬如华达有4.9亿资产,分到每个人头上就是1万元,但这1万元

仅仅是一张股票,它的职能和股份公司的股票完全一样。它的升值和

贬值必须取决于它的经营状况。通过这张股票,我们就可以把职工身

分买断,使“职工”成为“股民”,企业则按股份制的规则运营,彻

底获得新生。当然,在新生之前,“股民的失业救济”一样可以暂时

领一段时间,使这些人不至于挨饿。



在这一基础之上,如果通过职工努力,创造出了更多的象“合资公

司”那样的企业出来,那么投资者肯定会趋之若鹜。职工通过转让手

中的股票,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一切都好办了。



当然,这一操作成功的关键,是政府必须有大智慧,去促成改革的大

环境、大气候。唯其如此,人们的投资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出来,“私

有化”才有成功的希望。



〔转载自《民主论坛》;http://asiademo.org/gb〕




http://asiademo.org/gb >《民主论坛》:一个探索中国民主进程的自由园地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890108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