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群众专政三部曲(给研究法制的人们)《“牛棚”》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群众专政三部曲(给研究法制的人们)《“牛棚”》   
锺 舟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554

经验值: 0


文章标题: 群众专政三部曲(给研究法制的人们)《“牛棚”》 (1119 reads)      时间: 2001-11-11 周日, 上午4:00

作者:锺 舟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群众专政三部曲(给研究法制的人们)



锺 舟





《“牛棚”》



文化大革命中“牛棚”的发明,实在堪称是国人的又一项伟大

发明。



在文革中,凡是“问题严重”,但还不够拘留逮捕资格的人们,

都会被稳稳当当地送入了“牛棚”。既防止了“牛鬼蛇神”在

社会上混迹于革命群众之间,又能使各种大批判会议开得生动,

——所要的活靶子,随叫随到。“牛棚”里的人们二十四小时

全天候,除了吃饭、做苦工、向毛主席请罪,就是写检查、等

着挨批斗,不能回家。



“牛棚”里的最早居民,大多是一些本单位的“反动学术权威”

和“当权派”。由于他们在牛棚里的资格最老,所以被人称为

“老牛”。被关进“牛棚”以前,这些“老牛”们被称作“靠

边人员”。随着文化大革命逐步深入,“埋得很深”的阶级异

己分子、新产生的反革命分子、破坏抓革命促生产坏头头、生

活腐化堕落分子、各种名目的人们,陆陆续续地加入了“新牛”

的队伍,“牛棚”里倒也变换过些动人的色彩。由于“牛棚”

中居民的变化、增多,乃至“老牛”变成了“牛棚”里所有居

民的统称。



自有“牛棚”开始,我就有这样的印象:“牛棚”里也分等级,

这等级是按离开“牛棚”的去向和时间来划分的。“牛棚”只

有两个出口:“坦白从宽”的受益者,得到“解放”回家的恩

赐,——颇象十年寒窗之后,一旦熬出了个功名的脱困寒士;

“抗拒从严”者,前途便是拘留和逮捕。——略有些似开除出

校的害群之马。“老牛”们彼此称呼是“老张、老王”,绝对

不互称“同志”。除了小将不准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怕被“同

志”之称,等同了对方的严重错误。大凡“老牛”对自己的出

口,基本清楚。“牛棚”诚非久留之地,众“老牛”所争的就

是出棚早晚。



“牛棚”里的居民,在“争”着早日离开的过程中,不同等级

的老牛们,也颇有过些勾心斗角。“老牛”们“背对背”的揭

发、“面对面”的斗争,非但使看管人员得以详尽地掌握“牛

棚”内的详情,许多“建设性的建议”,还使得“牛棚”里管

理自己的严酷制度日益完善。由此,我悟出“以夷制夷”的伟

大方略,与“以民制民”的深奥的相通之处。



“牛棚”颇象监狱:“牛棚”里的居民,没有回家的权利,也

不能自由走动。如生活上需要增添些什么,一律由家人送到有

关人员处,经检查后再转入“老牛”们的手中。“牛棚”又不

象监狱:“牛棚”大多设在本单位,管理人员多是本单位小将。

最重要的是:进出“牛棚”都不经公检法批示,头儿们说了算。

头儿们说,他们是根据革命的需要和革命群众的意愿而作出的

决定。



“牛棚”象一个拘留、逮捕前的预科班,也象革命群众和一般

群众之外的垃圾桶。这种似牢非牢、似监非监的实在是一大创

举,一大发明,非文革时代和那时代的人们莫属。曾记得,有

一位在牛棚中的老艺人悄悄地问过我,“我这算不算是吃官司?”

想了些时间之后,我小声地告诉他,这就是大家都在说的“群

众专政”。

作者:锺 舟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锺   舟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373419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