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过老年”的回忆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过老年”的回忆
芦笛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标题:
“过老年”的回忆
(1521 reads)
时间:
2005-2-15 周二, 上午9:39
作者:
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过老年”的回忆
芦笛
节日似乎只为青少年存在,随着年龄增加,生活情趣也日趋淡薄。在异国他乡度过了许多土的和洋的节日,心里从来就没有昔日的兴奋和欢乐,唯一的感觉似乎就是:“唉,又老了一年!”接着屈原的诗句就要再次浮上心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于是残存的那点节日情绪也就烟消云散。
今天是大年初五了罢?直到今天才想起来写点关于春节的回忆,可见老来情怀之恶。
我的童年有一大半是在50年代过的,彼时中国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社会的民俗,逢年过节便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我的家乡,春节叫“老年”,相对于阳历的“新年”而言。在孩子心目中,那乃是一年之中最令人兴奋的欢乐时刻。
儿童似乎只知道寻欢作乐,情感世界中似乎只有以往欢乐的记忆以及对未来欢乐的期待。不用说重大的节日,哪怕是母亲决定率全家去看一场戏,事前也要让我兴奋好多天,天天搬着指头算日子,好不容易熬到到了那个欢乐的时刻,走进剧场,看见丝绒大幕,心就已经醉了。待到锣鼓响起,穿着大红大绿行头的演员上场时,就更是恍惚置身仙境,每个演员都美得跟天仙似的,小心眼里只觉得那就是美与欢乐的极致。
平时如此,“过老年”就更不用说了。在我的童年,那是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连大人都煞有介事。年前许久,母亲便忙着筹措,为孩子们缝制新装。家境贫寒,买不起新衣服,全家的衣着从头到脚,包括鞋袜在内,都是母亲自制的。一直到我快20岁了,兄姐们都参加了工作,家庭经济改善之后,我才穿上买来的衣服鞋袜。因为孩子众多,“老年”还远着呢,母亲便开始忙活了,下了班第一件事就是在缝纫机上忙碌。到现在我一闭眼,就能看见她老人家伏在缝纫机上的样子,偶尔转过来叫我:“小笛,来帮我穿针,妈妈老了,眼睛看不清了。”
年前三四天,母亲便开始大扫除,将肮脏黑暗的贫民窟尽量收拾得像个人住的地方。她把桌椅都拖到小天井里去刷洗一通。有时还弄点旧报纸,把天花板裱一下。然后再将买来的“紫土”化在水里,用来刷板壁(木板作的墙壁)。于是家徒四壁,刷的跟天安门城墙一样。这情景现在想来怪怪的,当时却再寻常不过了──那时油漆根本就还没普及呢,至少是在贫寒民居之中。
除夕那天,母亲照例要煮上一大锅“年菜”,把青菜、白菜、土豆、粉条等等熬在一起,炖得很熟,几乎有点像鬼子水煮蔬菜那么烂。然后再把买来的猪头拿出来,在火上燎去残存的鬣毛,用菜刀刮得干干净净,此时家里便弥漫着烧猪肉的焦香,让我大咽馋唾。
猪头肉乃是我儿时吃的主要肉类。那原因很简单──便宜。由此培养了我对猪头肉的终生爱好。我一直以为猪头肉乃头等佳肴,直到后来在工厂里请客,我郑而重之地端上饭店里买来的猪头肉,指望着哥儿们喜出望外的欢呼,不料那群家伙却纷纷作出严重受辱的深仇大恨状,我这才知道原来那是上不了席面的东西。
于是大家就有了一年最丰盛的年夜饭。饭后大夥拥炉闲话,嚼着母亲劈好的甘蔗,直到夜深。这叫作“守岁”。听母亲说,谁守得越晚,谁的寿命就会最长。
那甘蔗也是早就买来放在门后的。儿时馋得要死,营养又不足,没等到年夜,我和小哥哥早就下嘴了。记得有一次我把甘蔗中间的一段全啃空了,只留下一面甘蔗皮,让完整的那面冲外放着,不仔细看就看不出来。到年夜时母亲去拿那甘蔗切,一拿起来便随手断为两截。母亲一看就知道不是小哥哥就是我干的好事,但毕竟是除夕,她只是笑笑,摇了摇头就算了。这反倒让我很难受,觉得真挨上一顿打心里还要好受些。
我平时从来是9点上床,年夜却能破例合法熬夜,还有甘蔗可吃,其兴奋可知。可惜毕竟是孩子,在炉旁最先昏昏睡去的就是我。于是母亲就把我轻轻唤醒,让我上床睡觉,最后还忘不了嘱咐我一声:“明天是大年初一,千万不敢跟小哥哥打架吵嘴,否则一年四季都要打闹,啊?”
睡觉前,母亲还要把一捆柴禾拿出屋外去。次日一早第一件事就是开门把它拿进来。这是非常古老的风俗习惯,那是取“财”的谐音,意为“开门进财”。自“解放”后,家里的经济状况江河日下,母亲早就不存什么幻想了。她之所以一直在这么做,大概还是出于对古老习俗的下意识尊重吧。
梦里也惦着过年,次日一早我就醒了,睁眼一看,新衣服早就整整齐齐地放在被子上。我急急地穿起来,觉得那绒布作里的新棉衣特别特别的豪华。绒布软软地贴在肌肤上,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爽,大概贵人们穿貂裘的感觉也不过如此吧。
大家早就起来了,都在等我这瞌睡虫。乱腾了一阵,大家在堂屋里便按年龄排好雁序,给双亲磕头拜年,随着便依次上去领压岁钱,每人都是一元人民币(50年代初是一万元,后来改为一元),那相对财富的占有量,大概跟如今在国外打中了六合彩也差不多。
我是个守财奴转世,那一元钱捏在手上舍不得花,常常到了下半年还分文未动。小哥哥的性格则完全跟我相反,没几天便把那钱花得干干净净。此后一年内,他的心思基本都动在怎么花言巧语把我的钱骗过去。不过我虽然智商没他的一半,这点自卫觉悟还是有的。记忆里他好像没怎么成功过,如果他胆敢恃强抢夺,我立刻就向母亲举报,害得他吃上一顿“条子面”,恨我恨得牙痒痒的又一筹莫展。
拜完年,大夥儿便上街去。城南有条街,是专门卖年货的,一色青石板路面,两旁的建筑全是两层或三层的传统铺面,雕梁画栋,非常儒雅文明,有点像北京琉璃厂那带。平时主要是卖文房四宝、古旧书籍、字画花鸟等等,此时街道上却摆满了年货摊,主要卖的是儿童玩具。
我们那阵子的玩具跟现在完全不同,好像基本上是以男孩为销售对象,品种也很有限,就花脸、关刀、鞭炮那么几项,唯一男孩女孩都有兴趣的玩具好像只有两种,一种是万花筒,这大概谁都知道,就不用介绍了。
另一种是玻璃制的半圆球,底部是压成平面的玻璃膜,一端有个细细的玻璃管。如果你吮住那管子一吹一吸,半圆球底部那薄薄的玻璃膜便来回振动,发出清脆的“蓬蓬”声。因此之故,那玩具便名叫“蓬蓬”。这玩意非常柔脆,稍微用力过度就会破裂,寿命非常之短,大概半衰期也就半小时吧。所以大人一般不轻易同意买,总是跟你说:“蓬蓬,现时买了现时送。”这是当地的民谣。记忆里,我好像只拥有过两三个蓬蓬,尽管我舍不得吹,那寿命似乎还是都没超过半天。不用说,小哥哥的就更短了,当真是现买现送。
花脸和关刀则属于耐用消费品。所谓“花脸”,就是硬纸板作的面具,通常作成传统戏剧人物的模样。《射雕英雄传》上老顽童周伯通就玩过这玩意,一会冒充判官,一会儿装成小鬼,让沙通天等人吃尽苦头。我却从没见过判官、小鬼的花脸儿,只戴过关公、赵云一类的面具,想来是“解放”后政府禁止迷信活动,判官小鬼之类的面具不许再做了吧。
顾名思义,关刀当然是关公用的青龙偃月刀。那是木头作的,形状就跟小人书上画的关刀一样,两面各雕了一条凸起的张牙舞爪的龙,龙头附近嵌了一块小园镜子,大概那就是所谓“青龙偃月”吧。刀面刷的是银粉漆,刀柄则刷的是朱红色的油漆。
戴上关公的面具,捋一把五绺长须,再举起关刀来晃上几下,嘴里吼着自编“京剧”,再吆喝一声:“小奴才,带马来!”顿时觉得自己非常非常了不起,天下更无一事不可为,直到后脑勺吃了一记“栗爆”,回头看见小哥哥狰狞的笑脸,这才骤然从梦里跌回现实,带着哭声叫道:“妈!小哥哥又打我,他成心一年四季打闹!”
从年货街回来,便是自由活动时间,此时我和小哥哥便去放买来的鞭炮。和关刀、花脸儿一样,那全是大人掏钱买来的,不用我们动用压岁钱。因为家里穷,买的都不是别人放的“电光火炮”,而是爆炸力低下的劣等鞭炮。那爆炸声大概只相当于鬼子开圣诞派对时用的拉炮。现在想来,那时的鞭炮大概都是用老祖宗发明的国货黑色火药,只有所谓“电光火炮”搀了点黄色火药吧。不管怎么说,反正那时的鞭炮声远没有后来的响,也从没听说谁炸坏了眼睛。
因为是毫无危险的劣质火炮,我和小哥哥便能把鞭炮捏在手上放。那乐趣真是无穷无尽,鞭炮响过后,我手里高擎着剩下的鞭炮屁股,自豪得跟堵枪眼的黄继光也差不多。
那鞭炮中有不少是引线松了的,这时你再去点,它就不会爆炸,只会从引线那端喷出火来,喷上一阵子就完事。开头我们非常丧气,但不久小哥哥就发现可以用这种“蛐蛐炮”喷出来的火焰在地上画画,于是我俩又沉浸在这种新游戏之中,比赛谁画的圈更圆。
如今回首往事,我不能不惊奇于那时的玩具之简单原始,而那时的孩子的娱乐要求又那么容易满足。就说那“蓬蓬”吧,到底有什么乐趣可言?跟电子游戏相比到底算什么?可那阵哪个孩子的小心眼不给迷得迷迷登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玩具越来越复杂,可孩子们的欢乐似乎也越来越淡薄。在我印象里,我孩子似乎从来没享受过我童年时代的一半欢乐。
元稹诗云:“贫贱夫妻百事哀。”或许是吧,但它起码不适用于贫贱孩子,因为我们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悲哀的。西方文明追逐的是无尽的物质享受,可惜这并不意味着心灵的欢乐。我的童年生活还带着深重的传统痕迹,玩的玩具基本上都是古人玩过的那些。大概古人也那么欢乐,至少要比现代人烦恼少得多吧。如果文明能够隔离的话,传统生活方式才是中国人的最适生活方式。外来强势文明粉碎了这种最适生活方式,乃是敝民族最大的悲哀。
玩够了,大人便来叫回去吃饭。吃的都是剩饭剩菜,新年这天,风俗规定不能另作新饭菜,吃的都是热过的旧饭菜。那理由是“年年有余”,去年的饭菜多到吃不完,一直遗留到今年来。特别是前文说过的“年菜”,按规矩吃的天数越多越好,因为那说明去年的结余非常之多,多到今年狠劲吃都吃不完,其实也就是讨个吉利。这风俗似乎说明传统社会的普遍贫穷,以致“年年有余”竟然成了全民全心全意追求的共同目标。
另一个规矩则是新年这天不能往外倒水,脏水都得存在家里,要等到初三才能倒出去,那也是图个吉利,生怕倒水把财运倒走了。这些讲究实在没意思。例如那年菜,吃到后来都酸了,就连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也甩头,可奇怪的是也不见谁食物中毒拉肚子。那阵子的孩子皮实,根本就没现在这些“小皇帝”宝贝娇气。
欢乐了一天,夜幕降临时早已疲倦已极,加上头晚又熬了夜,于是早早地便上了床,入睡前满足地叹一口气,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那该有多好!”
作者:
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芦笛兄,您的大作
--
waiter
- (38 Byte) 2005-2-15 周二, 下午12:17
(413 reads)
恩,看完老芦这篇,才感觉一点点过年的气息。
--
2u2m
- (224 Byte) 2005-2-15 周二, 上午10:36
(408 reads)
老芦啊,读了N年您老的文章,阿拉这个正月里才忽然发现
--
大阿官
- (173 Byte) 2005-2-15 周二, 上午10:31
(447 reads)
俺家传统不让小孩玩蓬蓬,说底太薄,可能吸重点能把碎玻璃吸到肚子里
--
消极
- (0 Byte) 2005-2-15 周二, 上午10:18
(273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287057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