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百万美金无人能拿 近万爱好者大战哥德巴赫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百万美金无人能拿 近万爱好者大战哥德巴赫
看好戏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百万美金无人能拿 近万爱好者大战哥德巴赫
(141 reads)
时间:
2002-5-06 周一, 上午9:10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百万美金无人能拿 近万爱好者大战哥德巴赫
(人民网)
3月20日,是英国和美国两家出版公司悬赏100万美元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两年前的3月19日,两家出版公司宣布,
谁能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谁就能拿到100万美元。可是直到截止日期,仍无人去领取这笔奖金。而在此前的一天,即3月19日,是数学家陈景
润先生去世6周年的日子。
1742年,德国人哥德巴赫通过大量验算提出一个猜测,即: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但是尚未
经过证明,只能称为猜想。此后,这个猜想吸引了无数的数学家,可一直没有人能证明它。
1900年8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哥廷根大学教授大卫·希尔伯特展望新世纪数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23个重要而困
难的数学问题,其中就有哥德巴赫猜想。一个多世纪以来,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令无数人为之努力,也让人们永久地记住了一个叫陈景润的人。正
是他做出了“1+2”,将哥德巴赫猜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痴迷于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有研究机构、大学的数学家,也有散布于民间的“发烧友”,有人将这些“发烧友”称之为民间科学爱好者。自
从陈景润的名字随着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传遍全国,就有不少民间科学爱好者开始了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据估计,研究哥德巴
赫猜想的民间科学爱好者有近万人。据中科院数学所一位研究员说,近几年来,民间科学爱好者寄给中科院数学所的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信件、
论文有近万封(件)。一些人为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有的人甚至付出了倾家荡产的代价。
中科院一位从事科学管理研究的博士说,民间科学爱好者并不只是数学领域有,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他们是专业研究圈子外的一批人。
近几年来,一些科学家通过媒体不断向仍执著于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发出忠告,劝他们放弃研究。他们认为,目前的理论和
方法不可能解决这个数学难题,同时他们认为,只有经过大学数学系统训练,甚至只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可能具有研究这个问题的能力。他
们认为,这些民间科学爱好者做的是无效劳动。一位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四处碰壁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苦恼地说,在科学论坛上听不到民间科学爱
好者的声音。由于没有专业身份,研究成果很难得到专家学者的鉴定。他说,科学更应讲究民主,应该有一个让我们这些小人物说话的机会,哥
德巴赫猜想不应是数学家的专利。
一位从事数学研究的专业人士坦言,他和他的同事谁都不敢沾上这些民间科学爱好者,怕沾上了就甩不开,他们没有为民间研究成果鉴定和
审查的义务。也许民间科学爱好者们不可能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但是他们想知道,如果我错了,错在哪里?似乎没有人愿意给他们指点迷
津。
1928年,在金坛小镇上当店员的只有18岁的华罗庚,指出苏家驹“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有错误时,是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1956年,
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的陈景润,提出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时,也是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而今天,在这个大科学的
时代,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加入也许会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一种新的力量。尊重他们,让他们有说话的机会,也许是更重要的。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348788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