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BBC)王鹏令: 赵紫阳--光荣失败了的伟大改革家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BBC)王鹏令: 赵紫阳--光荣失败了的伟大改革家   
资料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文章标题: (zt BBC)王鹏令: 赵紫阳--光荣失败了的伟大改革家 (309 reads)      时间: 2005-1-26 周三, 下午10:52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BBC 中文网 | 中国报道 | 赵紫阳:光荣失败了的伟大改革家

2005年01月26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1:53北京时间 19:53发表


赵紫阳:光荣失败了的伟大改革家

学者点评
哲学博士,旅荷学者王鹏令


得知赵紫阳先生去世的消息,作为一个一贯支持中国进行渐进全面改革的学者,我心里的悲痛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这些年来,每当念及紫阳先生六四后的处境,我便常常会想起叶利钦的政治命运在1987年之后发生的戏剧性变化。那一年,政治风头正健的叶利钦,突然因为与戈尔巴乔夫政见不合而被撤职。可是两年多以后,他通过苏联历史上第一次(1990)自由选举,再次成为俄国政治舞台上的明星。他的幸运,在于他政治生涯中的那次严重挫折,恰好发生在苏共的政治迫害业已终止,而苏联的民主化进程正起步如飞之际。反观赵紫阳六四后的遭遇,他虽然没有象彭德怀、刘少奇那样被活活整死,也没有象许多老干部在文革中那样被打入牛棚,或者被关进牢房。可是,中共当局却把他的家变成了一座监狱!早在六四前夕,他已经被剥夺了自由。从那时起,这位年届耄耋、历尽沧桑的老人,在软禁中度过了十五个寒暑,如今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里程,盍然与世长辞。这固然是他个人晚年的不幸,但更是中国改革的悲剧。因为赵的悲剧并非产生于个人权力之争,而是直接地起因于两种改革战略的对立。

改革战略的对立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两个人(案指胡耀邦和赵紫阳)都失败了,而且不是在经济上出问题,都是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上栽跟头。这就不能让了"。可见在老邓看来,"反自由化"兹事体大,来不得丁点含糊。胡耀邦是"一手硬,一手软"。赵紫阳呢,经济改革这一手很硬,没得说;但是他的"另一手",却把"反自由化"这把"刀子"给丢掉了,这便危及了中共基本路线的"要害"。

所谓基本路线,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提出基本路线,主要不是基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原则或理想,而是直接为他的改革战略目标服务的。所以我认为,只有从改革战略这样的视角来进行观察,才可能看清楚邓、赵之间的根本分歧和赵紫阳悲剧的性质和根源。

概而言之,赵紫阳与邓小平在改革战略上的根本区别在于:邓小平只有"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与此相应,在他的改革战略中,政治改革处于从属并服务于经济改革的地位。与邓小平不同,早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已经把政治体制现代化列为中国改革的战略目标之一。正是基于这一目标,他在主持政治改革研讨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试图通过"党政分权",在理顺党与人大、党与政府、人大与政府关系的名义下,在国家政治层面上进行权力的分割与制衡,从而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注入"宪政共和"的因素。而且,他还主张进行包括工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改革,进而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一方面逐步扩大群众的有序参与,为未来的民主化改革逐步奠定社会组织和社会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则通过调整国家与社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以便使改革可以在相对公正的条件下向前推进,平稳地实现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转型。这就把"社会改革"与"扩大参与"这两种对于"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纳入了改革的战略蓝图。赵紫阳与邓小平在改革战略上的根本分歧,就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

邓与赵之间的第一种分歧,早在进行政改方案研讨的过程中业已暴露出来,只不过由于赵的暂时妥协,分歧才得以回避。然而,在八九年那场政治和社会危机中,邓赵之间原来隐藏着的另外两种战略分歧却迅速明朗化:面对这场规模浩大的政治和社会危机,是本着社会改革和民主的原则,以协商对话的方式,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来解决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呢,还是动用专政手段,以武力镇压来平息"动乱"?双方的答案及其后果,已是世人皆知的历史,无需重复了。值得注意的是:邓赵之间的后两种分歧,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因为邓小平早已有言在先:"不能放弃专政,不能迁就要求民主化的情绪"!这意思就是说,民主不民主,我老邓并不在乎,我要的是"效率和秩序";"专政"既不是"吃素"的,也不是"银样蜡枪头",枪杆子可以恢复秩序;而有秩序才可能有效率,有效率就可以"强国富民";共产党的政权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就是邓小平的政治逻辑。足见赵与邓在八九年的分道扬镳,其根源于在双方改革战略上的分歧;而这种分歧在面临政治社会危机时的激化,则是导致赵紫阳的悲剧的直接原因。

失败的政治改革

平心而论,邓小平的发展战略,延续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求"民富国强"的梦想,而且在经济领域确实也获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因其改革战略上的严重失衡而导致弊病丛生,隐患深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改革的悲剧在于:六四枪声在无情宣告了赵紫阳政治和社会改革实践失败的同时,也扼杀了校正改革战略、从而使改革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一次机会。

是的,赵紫阳在80年代中后期的政治改革实践是失败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假如说,改革派在1987年那次以胡耀邦被废黜为标志的失败,还不免有点"凄凄惨惨戚戚"的话,那么,赵紫阳于六四前后在基本政治原则问题上所表现的坚定、高贵和从容,却为改革派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全局性失败,平添了不少悲壮和光荣!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近年来,竟有人以"责任伦理"来责备赵紫阳,认为他当年反对戒严是只顾个人"清誉",结果导致了民众的牺牲和党内开明改革派的几乎全军覆没。在我看来,这是对责任伦理的一种误解,甚至庸俗化。须知,面对那场危机,赵紫阳所坚持的原则,是直接针对眼前事变和具有正当、可行的根据的,与那些形形色色的乌托邦理想或抽象道德原理性质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践行这些已经过中共"十三大"批准的改革原则,本来就是他作为总书记的责任,那实际是要把对邓小平改革战略的修正,从思想、言论和"书面条文"的层面,推进到当时的政治实践中去。应该说,这是一种理性而负责的抉择。按照韦伯的观点,在这样的时刻和这样的情境下,责任伦理与心志伦理相辅相成,合起来将使人成为"道地的人"。在我心目中,八九年的紫阳先生正是一位"道地的人",一位光荣失败了的伟大政治家和改革家!

学者点评专页
本栏发表的纯属学者专家自己的意见,并不代表BBC的立场。欢迎就本文的观点发表评论。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资料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22007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