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致信道兄说诗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致信道兄说诗律   
幽灵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2
文章: 6051

经验值: 0


文章标题: 致信道兄说诗律 (422 reads)      时间: 2004-12-21 周二, 上午9:44

作者:幽灵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道兄:

昨天你又为我改诗,想起点存年旧事,不由暗暗自问,我怎么不能进入“诗门”?
记得文革初,学校图书馆被“破四旧”砸烂,在红卫兵没有来得及烧毁书籍的时候,周围的居民孩子跑进去肆无忌惮偷书来当废纸卖。我不知听谁说此“喜讯”,也远远的赶忙趁火打劫跑去,在庞然的书橱中,那么多小说书刊,都没有让我感冒,就随手拿的书却是水经注,四川文史,还有一套竟是清华北大文史教研组联合编创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说来,这些对我当时是很深奥的作品,特别那套文史,我一点都看不懂,现在想来,真叫鬼使神差。但在文革的无书年代,百无聊赖,我常翻阅消遣,读起来十分朦胧,没有趣味。对于仅仅才进初中年余的我,主要的语文课是董承瑞雷锋等浅显的滑稽洗脑故事,再就是阶级斗争等教育。这下接触到先贤大师的作品,更无人对我讲解,对那深奥的字句,就凭书中的注释我懂得似是而非,这类资料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毫无古典文学知识――是何等的天书,想不到我竟然模模糊糊的看进去,读出点儿味道,久翻之后,渐渐对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候的乐府诗歌和词赋,就那么浅浅的理解,让我有了最初的体会,可能我现在有点爱写,也是受那样的影响引起。遗憾那样的书里丝毫都没有论及平仄这类简单的知识。

关于你屡对我关心的诗律,这里我想提个问题探讨,平仄声韵在唐前是没有的,就是在唐宋期间,大家名师做诗也时有不按平仄,对于中国这么广泛的地域,各地口音千奇百怪,非要硬套在一个标准的格式里,对我这愚昧顽固的头脑,真有点四季豆炒菜(不进油盐)。当然,照约定俗成的戒律,能正规的好,至于不正规是否不成体统,也是我思考的问题。一般的说,诗以言志,而非乐谱。照说,单是背记一点排律并不难,但对每个字的平仄四声(古时候五声)要死记,而古体的声韵和现在又有别。这是不是有点牵强?

有种古風式的律詩,就不依照律詩的平仄格式,而且對仗也不完全工整。在这里我提几首脍炙人口的大师作品,为自己的狡辩打翻天印,很不礼貌,鉴谅,例如: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詩前半首是古風的格調,後半首纔是律詩。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來看,第一句第四字應該是仄聲而用了平聲(“乘”chéng),第六字應該是平聲而用了仄聲(“鶴”,古讀入聲),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應該是平聲而用了仄聲(“去不”),第四句第五字應該是仄聲而用了平聲(“空”)。

崔氏東山草堂

杜甫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
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盤剝白鴉谷口粟,飯煮青泥坊底芹。
何為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

作者在詩中故意違反律詩的平仄規則。第一句第六字應仄而用平(“堂”)[33],第二句第五字應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應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兩字應平而用仄(“更見”),第五六兩字應仄而用平(“漁樵”)。第五六兩句是“失對”,因為兩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規則(雖然可以為拗救)。除了字數、韻腳、對仗像律詩以外[34],若論平仄,這簡直就是一篇古風。又如:

壽星院寒碧軒

蘇軾

清風肅肅搖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圍。
紛紛蒼雪落夏簟,冉冉綠霧霑人衣。
日高山蟬抱葉響,人靜翠羽穿林飛。
道人絕粒對寒碧,為問鶴骨何緣肥?

這首詩第一句第五字應仄而用平(“搖”),這種三平調已經給人一種古風的感覺。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來衡量,第六字應平而用仄(“尺”字古屬入聲)[36]。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來衡量,第六字應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來衡量,第三第四兩字應平而用仄(“綠霧”),第六字應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來衡量,第四字應仄而用平(“蟬”),第六字應平而用仄(“葉”)。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來衡量,第三四兩字應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應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來衡量,第三四兩字應平而用仄(“鶴骨”),第六字應仄而用平(“緣”)。第七句第五字(“對”)也不合於一般平仄規則。跟“搖窗扉”一樣,“霑人衣”、“穿林飛”、“何緣肥”都是三平調,更顯得是古風的格調(參看下文第六節第四小節《古體詩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識地造成失對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對,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古人把這種詩稱為“拗體”,但我看来,仍然为大家喜闻乐见,不知对否?盼道兄指教。

唐夫 敬笔
2004/12/21 凌晨三点后


作者:幽灵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幽灵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3.708045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