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重贴: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改定稿)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重贴: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改定稿)   
北京小左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重贴: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改定稿) (689 reads)      时间: 2002-4-07 周日, 上午12:12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北京小左: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

08/08/00初稿,04/05/02





重贴说明:这是我的一篇未完成的旧作,以政治经济学为工具,检察中国人口问题。文章中

论点和结论都是以经济学基本假设为出发点、演绎推理的结果,只是一种“假说”,没有经

过实证检验。现在心情不再,这学问恐怕永远不会做下去了。第一次贴出,承蒙何志勇、罕

见、狼协、藏獒、寒冬、pbxie 等网友指教,并承多位网友谬奖,所以重新构造,希望能回

答网友的疑问。当然、没有实证检验,这只是一点“commen sense”罢了。





1、什么是中国的人口问题?



很多中国人、特别是掌权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受到人口基数大的限制,以为这

就是中国的人口问题。于是就有了相关的限制人口增长的国家政策━━强制计划生育。我明

确反对“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因为它的基础、所谓的“人口问题”就虚假不实,其次

它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弊端大于利益!



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的人口问题?”然后才能有适当的政策。人口太多,诚然!

人平均的资源太少━━主要是土地资源太少,这是事实!粮食绝对供给不足,这也对!但在

我看来,这些都没有抓住中国人口问题的实质。举例来说,我们东邻日本,人口密度比我们

大,总数也上亿,绝对是大国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却很快,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看我们的

小邻居:南韩人口五千多万、台湾两千多万,国土、人口都相当于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人口

密度都很高,却也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法国也是五千万以上的人口,土地只相当于浙

江省,不但不存在人口问题、且是世界上有数的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是低地国家,人多地

少,甚至要向海洋要土地,也是农业出口大国。香港、新加坡可能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

市,不但不需要“计划生育”、反而要从我们大陆引进人才。这些或大或小的国家和城市都

有绝对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的问题,都不存在我们的“人口问题”,都

不需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相反有人口增长不足的压力。反面的事实是:黑非洲人口

密度不大而且自然资源丰富;印度的可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却都有“人口问

题”。两相比较可知,发达国家没有人口问题,只有不发达国家才有“人口过剩”的人口问

题。很明显,不是“人口过剩”导致不发达,而是不发达才显出“人口过剩”。?



所以,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不是绝对人口数量大,而是指以下事实:在中国劳动生产率远比

发达国家低的条件下、中国人口增长率却快过这些国家!换一种说法、中国人口不是“绝对

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社会生产能力的指标,即一个社会创造财富和

其使用资源的比例。举例来说,日本人消耗一吨煤生产出的工业品是中国同等情形下的三倍

以上,其劳动生产率就高过中国两倍。美国的一个农村人口大致可养活五十个城市人口、而

在中国大致四个农村人口才可以养活一个城市人口,则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是中国的二百

倍。西方一部分极左人士认为由于发达国家占用了较多的自然资源,才导致不发达国家无资

源可用,而形成不发达国家的一般经济问题。这是一种偏见。因为发达国家生产效率高,使

用相同资源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也可以认为发达国家在资源使用上更节约和更有效率。

相反不发达国家由于生产率低下,不但浪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物力,更浪费了大量人力,造

成人口过剩。“占用资源多浪费”还是“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究竟是人见人殊的价值判断问

题。



中共建政初的人口政策之形成和改变也可以说明“劳动生产率低下导致人口过剩”。计划生

育和优生优育的思想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时代从西方传进中国的、是欧美左派为减少劳动阶级

的贫困状态而发明的改良主义思想。中共毛泽东一代的领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儿,

新文化的理想构成了其理想中最重要的部份。所以毛泽东等最初赞成马寅初的人口论。后来

由于现实的需要、才改变了他的人口政策。毛泽东改变节制人口政策的理由有三:第一是苏

联经验,苏联一直人多地少,二战人口损失巨大,所以鼓励多生多养;第二是要准备“近在

眼前”的核子世界大战,毛以为人多不吃亏,才敢对赫鲁晓夫说“死一半、还有三亿人”的

狂话;但最现实的还是第三点━━以“社会主义改造”为开端,中共在五十年代中后期搞经

济大跃进,其中暴露出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毛泽东在五九年庐山会议中承认,“大跃进”

期间农村几千万人上山砍树炼钢,耽误了农业生产。中国那时五分之四以上人口是农民,居

然还是农业劳动力不足!可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和中国传统小

农没有两样,解决办法就是“多生多育”。传统小农的眼界看不到现代社会生产力发达、以

机器代替人力的生产方式,他们看来看去,还是几千年来的老套━━以人力为主、畜力为辅

的生产方式。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在一个生产单位(农村家庭)里,劳动力越多风险越小,

“人多好办事”就是绝对的真理。



如上所述,中国人口过剩是相对过剩,是人的劳动生产率━━其核心是农业劳动生产率━━

绝对低下的结果。因此中国的农业问题也不是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中国人爱自夸用

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 的人口,却绝口不提我们用了世界一半以上的农民才养活了

这不足四分之一的人口。造成当代中国人口过剩和农业问题的罪魁祸首是毛泽东的半调子工

业化政策。我们知道:毛泽东时代中国工农业生产的比例由建国初的1:2变为3:1,但同时

农村人口却始终保持在80% 以上。于是中国被人为的划分为两个不相干的、有着不同的生产 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城市的工业社会和农村的农业社会。低下的农业劳动率导致高的人口

出生率。而现代科技、卫生条件发展又降低了人口死亡率。人口高增长就是必然结果了。



二、反对“计划生育”。



我反对现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并非反对一般的“节制人口”政策,而是反对“计划

生育”政策中常被我们中国人忽视的问题:即中国的“计划生育”不是老百姓自愿的节育而

是由“国家”或政府以强制的暴力手段推动的“计划”。暴力手段或者可收一时之效━━实

际上,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由移动导致“超生游击队”,即便这种强制的计划生育亦效

果不彰,政府政策由于多变和不公正而失去权威,有证据显示、强制节育政策在最需要人口

控制的广大农村地区已经近乎失效。这种强制手段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利益却伤害极大━━远

大于一时人口增长之危害。要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1、违反宪政原则、损害公民基本的自由选择之权利。

2、强制坠胎、伤害性命,不以人为人。损坏社会公德的基础━━人道主义原则。

3、强化官僚机构的权力、导致政府腐败。

4、以强制力推行国家政策,导致官民对立,引发暴力冲突、社会分化和不安定。

5、由于民众以“超生游击队”的方式对抗政府,其超生子女不能得到公平的教育和生活的

机会,造成下层社会的来源。社会不能和谐发展。

6、一般家庭对于独生子女过于珍宝,教育不善产生种种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

7、带来日后社会老龄化危机。

8、由于政策不能贯彻,政府丧失权威性、造成社会秩序失控的潜在危险。



很多人虽然认识到强制节育的危害,但却以“眼下一旦取消这种强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

上的放开生育将是非常可怕的结果”(狼协网友语)为理由反对取消“计划生育”。这是一

种短视的看法。因为今后十年内多增加一亿人口的社会后果比较显然易见,但上述列举的八

条,其社会危害却不容易估计,而且是未来的事,所以现实中人很容易或有意或无意的忽视

这些长期危害。其实政治经济学原理早已经证明,不可能有即不花代价,又能减缓人口增长

的政策,中国现有人口基数大是事实,我们只是期望,减缓人口增长政策的社会代价最小。

而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我们的实际经验都在提醒我们,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

看上去代价不大,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半毁灭性的政策。





三、自愿节育的可能性。



中国既然不存在人口绝对过剩的问题,自然也不需要意在控制绝对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

了。但现实中国之人口绝对数量确实不少,如果政府实行某种对社会无甚伤害的节制人口政

策,我也会赞成。



现在定居欧美的大陆家庭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如果夫妇之间有足够的性和生育知识,都

会制定大致的生、育子女的家庭计划。这是一种“自愿”的家庭计划。人们如何选择建立家

庭和生儿育女的时机?大约有两种因素起作用:一是外在社会环境;二是个人经济条件。看

国际之公例,越是发达国家,其人口增长率越低、甚至负增长!为什么?一是教育周期长,

所以必定晚婚。二是未成年人成长费用高,所以父母必定少生。如此可以保证下一代的生活

质量,形成人口变动的良性循环。即使在不发达国家、如我们中国,较发达城市中的居民生

育率也远低于较不发达的农村,原因都是一样:高的劳动生产率要求高智力的劳动力;低的

农业劳动生产率则要求大数量、低素质的劳动力。在中国农村搞“人海战术”、多生多育,

就是农民家庭的最优选择━━即使政府的强大压力也无济于事。



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社会生产力)就是我们的根本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政策制订

者(政府)可以坐等。今天的中国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为实行自

愿节制生育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性。政府需要做的是有意识地、加速社会结构变化。最主要

的办法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中国城乡二元化的差别。城市化是在乡村建立新的城市,而

不是如当代拉美国家那样,强迫贫困无助的农村人向大城市转移,使大城市变贫民窟。“乡

村城市化”是减缓人口增长的唯一有效途径。与毛泽东时代扩大少数大城市的规模、强化城

乡差别的政策相比,中国近十余年在农村城镇建设上颇有成绩,但这些都还是“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的模糊政策,缺乏明确的建设意识!!!一个城镇不单有居民、最重要是必须提

供足够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



不解决教育和卫生问题,中国就不能建立良性的人口循环!就必得在低素质人口增长快于高

素质人口增长的恶性人口循环中徘徊!而强制计划生育这种伤天害理、有损中华民族长久生

存能力且完全无效的政策就会继续下去!





四、改变人口政策的现实性。



现代政治经济学认为由于利益驱动、政府政策必定短视。政客牺牲人们眼中不甚明了的社会

长期利益、给它的支持者以现实的短期好处。中国现行的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这样一个典

型。一方面它牺牲普通老百姓的权益、而给政权支持者━━各级官僚更大权力,另一方面它

以牺牲中国社会的长期利益为代价、缓解一时的人口压力。



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有比较完善的教育和卫生条件的中小城市是最有效的减桓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和造成经济良性增长的最有效办法。但现实是,中国政府在教育和公共卫生方

面的投入比率都是世界上倒数的几位━━尽管政府嘴上总说要“抓教育”、似乎也颇明了教

育的重要性,却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现在不但改革前所建立的农村“合作医

疗”制度早已荡然无存,甚至城市公费医疗系统亦已近乎崩溃。这些只能说明现在的政策制

定者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意愿。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存在是现官僚政府能够存在的根本前提!现政府

所代表的官僚集团,其利益无疑集中在大中城市,同样的、其反对力量━━市民、工人、个

体户、小职员、教科文系统的知识分子也来自城市。政府对农村其实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粮

食供给,其余的并不在意,所以农业体制改革容易进行━━只要收购制度不变,政府并不在

意农民如何生产,也并不在意农民生活是否改善。而一个劳动生产率低下、有广大人口、和

城市隔绝的农村却是政府控制城市的最好工具。一方面,农村失业人口是压低城市人民工资

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最好的压力器;另一方面,缺乏教育、渴望进城的农村人为政府镇压城市

反抗提供了兵源。



强制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只是政府一系列的对它自己有利的政策之一。现代政治学一般原理

表明,除非受到社会压力、政府政策根本不会改变!我们看当代中国社会的生产、生活水平

可以知道,其实中国并不缺少建立现代化制度的物质条件,我们所缺少的只是把这些物质条

件“从可能变为现实”的社会力量。所谓“社会力量”,就是有组织(!)的和有自觉意识

(!)的社会大众。改变“计划生育”政策,不能依靠政府的忽然觉悟,必须依靠社会大众

的觉醒━━觉悟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享有一个更公平和更美好的生活并为此而对政策制订

者施加压力。



最后结论:当我们说“中国现在没有实行自愿节育的‘可能性’”,其实我们在说这种政策

在现实中不可能。但这不是因为“眼下一旦取消这种强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上的放开生

育将是非常可怕的结果”━━只要有“正确”对策、中国农村可以很快改变其生育行为━━

如网友pbxie 所说:“同样是愚昧的广东和福建的愚民来到北美后就不愿意多生孩子了!”

现行的“强制计划生育”政策不能改变,只因为它是对政策制订者最有利、最方便的政策。

但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危害要远大于“中国庞大人口基数上放开生育”带来“非

常可怕的结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该站出来为改变这种即不人道,更不经济的政策而努力。

否则我们子孙真可能从地球上的消失。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92427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