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改良、改革与革命的策略研究 钟健夫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改良、改革与革命的策略研究 钟健夫
无名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37
经验值: 178
标题:
改良、改革与革命的策略研究 钟健夫
(383 reads)
时间:
2002-4-12 周五, 下午12:24
作者:
无名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改良、改革与革命的策略研究
钟健夫
本文提纲:
一、 改革:改良与革命的简单组合?
二、改革、改良与革命的模式比较
三、打天下、坐天下、变天下
我不是政治学家,可能是脑子出了问题才写这篇文章。千万不要用某种意识形态的观点来看待本文。我是一个企业学者,长期挣扎在市场第一线,我只是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实践中,突然发现“改良、改革与革命”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规律,早想作专题研究,又怕被人误解,以为我对政治学热衷起来,忍耐了很久,终于觉得不如一吐为快。在别人研究的领域高谈阔论是一种不良作风,影响不好,没有办法,写完了我的内心或许就平静了。
因此,在大家阅读下面的内容之前,我想解释一下:政治学不等于政治,如同管理学不同于管理一样,这本是常识,可我还是想明确一下。接下来的讨论不可避免地进入政治学的范畴,但本文绝对不是一篇政治学论文,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
一、 改革:改良与革命的简单组合?
好吧,游戏开始,大家将“改良”的第一字与“革命”的第一个字单独抽出来,组成一个新词:“改革。”这个词我们大熟悉了,报纸上几乎每天都有,却令所有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政府管理者和人文学者们感到困惑。以前政府出台某种重大政策,或搞什么运动,为了证明其无可争议的正确性,统统称为革命,凡想表达不同意见,或在行动中不配合甚至反对的人,都有“反革命”之嫌。我认为一个组织过了创业期之后,应当分清什么是改革、改良和革命,然后相应地采用不同的管理和变革策略。那么,什么是改革?它与革命、改良有什么不同?这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改革肯定不是改良与革命的简单组合,但在将要进行的文字游戏中,我们认定了这就是改革的由来。好玩的东西很多,只要你一步步将文字游戏做下去。大家先看看改良是什么东西,再看看革命是什么东西,最后将它他们加在一起,看看又是什么东西。
1、“改良”是什么东西?
先说点真事。我有一位朋友,现在可能还在日本,她的名字叫潘维君,康有为的后代,外婆就是康有为的女儿。在十几年前,维君小姐准备出国,我们采访了他。关于康有为家族的历史,她介绍了很多,也许不太准确,因为文章发表后康有为的外孙来找麻烦,说我们的文章严重失实,这事之后不知怎么就摆平了。那会我们心里有气,因为这是为维君小姐在日本谋生方便,我们才写的文章,完全出于帮忙性质。维君小姐后来在日本的发展是否与此有关,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个悬念,这里暂且不提,我们先看看“维君”两字涵义。
据说康有为的女儿给自己的外孙女起“维君”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康有为。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戍变法”,是公认的改良活动,他们反慈喜,拥光绪,不是革命者,而是改良家。“戊戍变法”失败,康有为长期流亡外海,辛亥革命后回国,推行儒家思想,维护“君主制度”。康有为改良,但不反皇帝,即“维君”也。这是我们采访潘维君小姐时了解到的。
2、“革命”是什么东西?
在我的印象中,毛泽东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挑花绣花,不是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我理解的所谓推翻,就是将一样东西整个推倒并且翻转过来。在我的生活实践中,对革命有深刻的认识。作为“工商业兼地主”(实际上我爸爸跟我现在一样,SOHO也,都是自由职业者,均在家里办公,他为别人看病,我为企业看病)的后代,我知道革命就是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用暴力将家族财产剥夺过来,交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行动,是人类从“十月革命”开始,彻底消灭剥削阶级,消灭贫富悬殊的一种规模宏大的理想主义实验。
当然,在文化上我们也进行过革命,从1966年至1976年,前后十年,我们进行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那得真是史无前例啊!从理论上说,在经典马列理论中,没有说过无产阶级夺取正权之后,也就是打了天下之后,还要革命的,所以当时对“文革”就有结论,是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而从规模上说,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没有过这么规模宏大的“文化革命”。
2、“改良+革命”又是什么东西?
如上面所做的文字组合,“改良+革命”就是“改革”了。那么,改革是什么东西?第一,改革不是改良,也不是革命,这是改革最重要的特征。第二,虽然改革不是改良,也不是革命,却同时具有两者的基本特征。当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从概念出发去搞清楚是什么改革。只要长期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人,或目前正生活在大陆的人,你随时都可以睁开眼晴,目光所及,都是改革的进行时态。这样的视角非常重要,千万别动不动在书本上找什么“改革现象”,特别是洋书上的“改革现象”,都不是“真正的改革现象”。有的海外学者可能认为“旁观者清”,他们观察的“改革现象”才是客观的“改革现象”。我希望大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海外观察只是一种观察,看到东西只能作参考,千万别当真了。比如一个从地球上观察月亮的人,总不能说比到月亮上考察或生活的人,更明白什么是月亮吧?
二、改革、改良与革命的模式比较
现在用模式化的语言来讨论,它们是中心、边缘、主角、大众、精英、同谋、敌对、冲突、对立、推翻、局部、全局、反复、动荡、稳定、平等、差别、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体制内部、体制外部等等,没有一个不是关键词。
1、改良的模式
改良的主角是谁?当然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精英,想想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戍变法”就明白,那次著名的“公车上书”,闹事的全都是举子们。
那么,改良应当从什么地方开始呢?还是想想康有为、梁启超吧。他们一开始就瞄准了权力中心,最后终于被光绪皇帝所用,展开了“百日维新”,不少人说,如果没有慈喜太后,差不多就成功了——我们国家或许出现英国或日本这样的君主制度——这当然是胡乱猜想,无法证伪。
改良与现存体制是什么关系呢?肯定不能与现存体制对立。康有为成了皇帝的参谋,就要为皇上出主意,也就是同谋了。所有改良活动都是为了完善现有体制,而不是要将它推翻。所以改良最好从体制内部开始,在体制内部寻找同谋力量,成本就会较低。
那么,改良对整个系统带来什么样的秩序影响呢?改良的目标是为了完善现存体制,而不是推翻它,这就注定了不可能对整个体系带来巨大的震荡。改良最多带来局部的混乱。这样的混乱不会维持很久。改良行为要不被现存体制兼容,相互妥协折中,使改良成为体制内新的常规制度;要不被体制排斥,或消灭。“百日维新”后康有为如果不是逃亡海外,脑袋早就没了。他在民国时回国,大谈孔子的儒术,表明他的维君立场,证明他确实只想改良,而不是要推翻满清。推翻满清的责任或功劳,应当算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身上。
接下来就说说改良的方向性问题吧。方向问题具有某种策略性质。如果你想改良,建议你不要往老百姓堆里扎,你别指望在他们中间找到什么支持,你的改良诉求绝对是对牛弹琴,你的改良承诺不能让他们立即填饱肚子。你必须先找一批志同道合的精英,像康有为动员的那些举子们那样,大家一起行动,得到权力中心支持后,再向老百姓启蒙。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策略,也是一种从精英到大众的策略。这是改良重大的方向性问题,千万别搞错次序了。总之,你在改良时期为老百姓谋利益的诉求和承诺,作为一介书生,老百姓是不听的,说多了,人家会疑心你是吃饱满撑着,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胡话。你的满腹“知识”在没有得到权力中心支持之前,就是“迂腐”的垃圾,丝毫没有力量可言。实际上,改良的目标是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因此,只要你得到体制内的支持,你的“知识”和“话语”才会有真正的力量。老百姓这时才愿意听你说什么,如果你真心是为他们着想的话。
改良不能以“平等”作为诉求口号,这是必须牢记的。你一诉求“平等”就有造反革命之嫌,在体制内是不受欢迎,弄不好立即引来杀身之祸。当然改良与革命一样,会损害既得利益者,反弹过来也是挺要命的。
2、革命的模式
革命的主角是谁?我认为绝不是精英,而是普通的老百姓,想想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就明白。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毛泽东的答案是奴隶们。所谓奴隶,就是被压迫的人民群众。印象中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我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全部都是知识分子,后来似乎觉得不妥,才引进一位叫向忠发的工人代表,好象一度还成为总书记,可惜后来叛变了。
那么,革命应当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当然不能指望像搞改良的康有为、梁启超那样,一开始就瞄准了从权力中心。在权力中心闹革命,绝对是开玩笑。
革命的目标是要推翻现存体制,权力中心是不可能欢迎自己的敌人的。革命应当在体制最薄弱地方进行。有的国家搞政变,军人以谋杀的方式夺取政权,然后自称为“革命”。这是很值得怀疑的。在我看来,以政变方式搞的所谓“革命”,整个管理框架必须参考或使用原来的系统,有点像一群蜜蜂突然换了蜂王,整个蜂群没有什么变化,不过换一个头而已。据说乾隆是汉人的儿子,金庸为此写过很精彩的武侠小说,此事若是真的,你敢说乾隆之后是汉人在统治中国吗?我认为不能。据说秦始皇的出身也差不多。可见权力中心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能简单地称为革命。革命必须从体制外部进行,并且一定是以推翻整个现存体制,建立全新的制度为目标,
革命与现存体制,是一种对立、冲突、颠覆与反颠覆的你死我活的关系。
革命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暴力活动。革命的主力不是来自社会上层,而是来自社会底层。革命的知识分子如果不与下层的老百姓结合,革命是无法进行的。中国俗语早就说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革命同时也是一种从边缘到中心的过程。共产党当年有过深刻的教训。对于中国这种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国家,工人阶级太少,革命不能像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那样,从城市引发暴动。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暴动失败后,毛泽东和朱德才突然醒悟,带着余部上了井冈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这是血的教训啊!
革命所带来的是全局性的混乱。新旧力量作殊死搏斗,通常会不断反复。而改良闹得再大,也只是局部性的混乱,伤不到体制的根子上。
革命是以“平等”、“平均”为诉求口号的。革命的承诺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啊!”这种口号和承诺本身,就是对大众的尊重,对精英的消解。
3、改革的模式
我相信全世界没有人能拿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改革模式来,因为改革比改良和革命复杂得多。根据我的游戏规则,革命与改良在模式和策略上是相反的,而改革是两者的折中。为此我们不妨先对“改革与改良”的特点进行对比总结。
A、“改良与革命”对比总结
目标:改良是消除体制弊病,完善现存体制,革命是推翻旧体制,建立新体制。
秩序:改良是局部混乱,革命是全局混乱。
手段:改良讲究精细的技术,革命依靠粗犷的暴力。
根本势态:改良坐天下,革命打天下。
精英与大众:改良的主角是精英,革命的主角是大众。
中心与边缘:改良的从权力中心开始,革命从权力边缘开始。
自上与自下:改良自上而下,革命自下而上。
人道与天道:改良行人道,革命行天道(下面介绍)。
与现存体制关系:改良是同谋关系,革命是敌对关系。
诉求与承诺:改良首先是对统治者有利,然后才是对大众有利;革命总是以“平等”或“平均”为诉求,并且承诺所有人贫困者都将获得相同的利益,而剥夺的只是少数“丧尽天良”的富人的财富及生命。
B、改革的模式与分析:
改革的主角:精英与大众,这是一种互动关系。精英有时在观念上领先,在行动上落后。而大众开始在观念落后,却在行动上领先。但这种领先与落后的关系是不断互动的。
比如,最先呼唤改革开放的是知识分子,但由于他们行动落后——主要是在控诉革时的“改良”活动中获得大量利益。但他们在改革中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地位”开始失落,然后发生了一场“人文精神失落”的大讨论,轰轰烈烈搞了一段时间,到头来失落的是“什么样的人文精神”、“谁的人文精神”也没有搞清楚,倒反映出中国大批人文知识分子对市场经济的长期冷漠和抗拒。从学术角度看,大多数站在“失落”立场的人,在整个讨论中差不多仅仅是在发泄,没有超出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硬”的水平,不过是呼喊了一些崇高和空洞的口号。从实战利益来看,“人文精神”大讨论收获不小,发动者迅速赶跑了红极一时的后现代理论家,抢占了批评阵地及其管辖的话语权。可惜大众文化对精英话语不感兴趣,重新夺回的舆论阵地就像被遗弃的孤岛。所谓“人文精神的失落”,本质上失落的是人文知识分子在文革之后享有的万众瞩目的崇高地位。
这种崇高地位是人文知识分子控诉“万恶的文革”时树立起来的。当年大批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都需要评反,对文革的控诉为评反昭雪营造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和崇高的道德平台,由于利益上的一致性,人文知识分子一度与权力中心“同谋”,并且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构,原来那套控诉文革时建造的道德平台完全失效,市场经济需用要的是“竞争、功利、风险”的理念平台,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转不过弯来,自然深感失落。
那些曾经责备社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的知识分子,今天若是真正进入市场,并且能与客观心态进行回忆,就会发现当年所谓的“分配不公”是多么的公平。第一批个体户大多是无业游民,不是从监狱出来的就是洗脚上田的,他们没有职业,没有社会保障,只能自谋出路,一些人变成了万元户丝毫不应该嫉妒。那些有地位、有职业、有住房、有福利保障的知识分子当时是不愿下海“练摊”的。你不敢承担风险,不愿下海,吃着大锅饭还享受着社会福利,最后还嫉妒个体户赚钱多,这才叫不公平。事实上,正是第一批下海的个体户和包产到户的农民拉开市场经济的序幕,中国经济才有高速发展的局面。
现在你再去调查一下,就会发现,知识分子在市场中的收入远高于普通老百姓,在新一轮的知识经济中,他们在观念和行动上又领导先了。
改革的目标:在旧制度基础上创造新的制度。
改革的秩序:局部混乱与全局混乱,这是改革最难控制的状态。局部混乱随时都有,但全局混乱也会发生,比如89年发生的风波。有序的改革更像改良,激进的改革更像革命。比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实际是一种旧体制的“复辟革命”。
根本势态:改良坐天下,革命打天下,改革是坐天下后的变天下。
手段:改革讲究精细的管理技术,但必要时使用暴力维持秩序。
中心与边缘:权力中心与权力边缘、地理边缘与地理中心,这是改革的双重双向互动。比如改革开放先从边缘的深圳开始,最后向中心和全国辐射。目前的西部开发热以及政府机构的重组裁员和职能转换,就是这类权力和地理方面的双向互动。
改革的方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样的过程在改革中不断反复震荡,最后所有都人不得不界入改革大潮之中,当然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和定居人员可以例外。
人道与天道:改良行人道,革命行天道;改革以人道为主,天道警戒。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七十七章)。”在《圣经》中,有让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讲的就是人道。而老子人道、天道都讲。所谓天道,我的理解就是革命之道、平等之道。比如打家抢舍、劫夫济贫的绿林好汉,实际上是造反革命,所以宋江说“替天行道”, 闯王说“杀尽不平方太平”,就是要“损有余而不补足”,这是贫富悬殊、阶级矛盾极度恶化时的现象。而和平时期则不然,行的是人之道,就象李泽楷的盈科上市一样,是“损不足而奉有余”。那一天,当我从电视上看到这么多并不富裕的香港平民百姓排队疯狂抢购李泽楷的股票时,简直为老子的智慧而震惊。相对李泽楷来说的那些香港穷人,如此自愿自觉地将自己并不多的钱“送给”李公子,真正让人认识到“人之道”的不公。香港政府也许意识到问题,财政司长官曾荫权要求调查盈科上市的操作情况。
改革是在统治者、管理者坐天下的根本势态进行的,这一点与改良完全相同,但一不小心就会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失天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文革的“改良”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的真正动力,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人道力量。贫富悬殊加大,社会效率提高了,速度提高了,但大量工人下岗,相对贫困曾加,秩序就可能混乱,社会面临天道的压力。“新左派”就是依据这一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策略的。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效率提高了、速度提高了,其稳定性就会下降。遗憾的是,我看到许多关于“平等与效率”的讨论,却至今没有看到专家们关于“效率与稳定”讨论。比如说犯罪率,并不是越低越好,在极度“平等”或“专制”的社会中,许多人可能没有机会犯罪,却丧失了“自由”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整个社会可能是“低效”和缺乏“竟争力”的。这样的研究需要很好的理论模式,并且一定要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研究。
我在汪晖的文章中也看到“平等”的诉求。他认为“平等”与“效率”并不矛盾。而自由主义学者认为“平等”必然导致“低效”。我认为,如果所有人的财产完全“平等”,或过度“平等”,长期下去,社会肯定是“低效”的,这已经被历史证明。我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也发现,“平等”的分配制度在一个正常运行的组织中是“低效”的制度。只有在企业创业期,“平等”的制度才具有巨大的动力,而企业一旦转人正常运转,“平等”不仅是“低率”的,更是“反企业”的,并且是造成大量创业者分裂反目的根源。有“新左派”倾向的学者做过统计分析,认为建国初期的经济增长率比改革开放之后还高,从而证明“平等”同样可以产生“效率”,甚至产生更大的“效率”。如果统计数字属实,有两种解释:一是在组织草创期,“平等”确实会产生巨大的“效率”;二是整个组织的基数很小,比较容易高速增长。我有一个客户,是北京环星触摸电脑有限公司,1997年创业头两个月,增长达1000%。一点都不奇怪,等于你这个月有1分钱,过两个月你兼了10块钱。总之我们不能以建国初期的所谓高增长来证明“平等”具有持久的“效率”。“平等”在“打天下”和“建天下”初期是“高效”的,但在“管天下”和“变天下”时是“低效”的。当然,为了系统的稳定,必要的“平等”是永远不可或缺的。
改革的诉求与承诺:改革的诉求和承诺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样的诉求和承诺,典型地具有改良和革命的双重特性,同时说明改革是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更大的问题是:我们要创造一种什么样的制度才能满足这两种完全相反的社会目标?关键的是:最后达到的共同富裕,是平等的共同富裕还是有较大贫富差距的共同富裕?如果是平等的共同富裕,整个改革将失去人道的动力,可能半途而废。要是“有较大贫富差距的共同富裕”,可能对现存体制产生制度性悖论,因为这个制度是以“平等”为目标用暴力手段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足够高的增长速度,是无法在实现“有较大贫富差距的共同富裕”过程中,让相对贫困的人满意。而高速度又将导致系统失去稳定性。
改革与原体制关系:改良是同谋关系,革命是敌对关系,改革则既是同谋又是敌对关系。这常常使体制内产生敌我不分的状态。
三、打天下、坐天下、变天下
我认为改良是“坐天下”的管理策略,革命是“打天下”的暴力行动,改革是“变天下”的探索过程。
“打天下”必须依靠大众。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屡遭失败,主要是因为依靠分众──少数精英。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叛变才开始令孙中山清醒。临终前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主张,实际上也是希望发动工农群众闹革命。蒋介石后期的策略与毛泽东相反,走的是精英路线。但在北伐之前,他是联俄联共的,他借助共产觉组织农会和工人武装,营造强大的革命氛围,然后北向征讨军阀势力,北伐军到了上海,他见大势已定,立即背叛革命,下令屠杀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此后蒋介石虽然经常高呼革命口号,实际上采用的是精英策略,军事上依靠黄浦将领,政治上依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依靠四大家族。
一般来说,“坐天下”的统治者采用分众策略,由上至下,精英治国、专家治国;革命者则采用大众策略,由下至上,制造混乱,乱中取胜。在革命时期,是群众创造历史,在建设时期,是英雄创造历史。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主要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动员低层的红卫兵,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将大批老干部和知识精英打落在地,导致十年动乱,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我注意到上一次的修宪,将“反革命罪”变成“危害国家安全罪”,终于摆正了位置。
改革是“坐天下”之后的一种“变天下”过程。未来的目标无法明确界定,摸着石头过河,走到那算那。而所有创新的新制度,如果没有经过足够强烈的冲突过程是不可能产生和巩固的。旧制度的受益者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除非他们在新制度中获得足够多的利益。这种制度的创新和利益的转移,必然导致大量的腐败。这不是好与不好的问题,而是必然的规律。
现在最大的问题:一个以“平等”为目标建立的制度,向一个以“效率”为主的制度转换时,中间是一个渐变过程还是突变过程?
毫无疑问,最理念的改革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联想的柳传志在企业改革中提出了一种“小变大拐弯”的模式,并且做出了一定成效,其间的“倪光南事件”虽然给联想带来一定损害,但并没有给系统带来致命的震荡。联想的“小变大拐弯”目前所以成功,主要存在两个必要的外部条件:一是上级领导对柳传志的坚决支持;二是成功的市场营销吸收了这次事件巨大的冲突能量。
在数学上,对一个连续的涵数,“小变大拐弯”是成立的。但对中国社会这种庞大的系统来说,“倪光南事件”就会成为一个奇点,可能引发剧烈震荡,此时中国如果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吸收冲突的能量,强大的系统惯性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改革涉及的变量太多,不单是“新左派”关心的社会“平等”和“公正”这么简单的“思想”问题。不管你一步的变化多么小,累积之后的拐弯有多大,改革是不是一条连续平滑的涵数仍然是个大问题。其间存在多少个“奇点”?谁知道呢?其中一个“奇点”大家都看得见,就是整个中国的社会改革必须依赖某种人为的因素,比如邓小平的南巡等等,如果关键人物的生命周期与制度创新的周期不协调,改革的前景就很难预期。
四、结语
上述有关改良、改革、革命的模式比较与策略研究,去掉一些社会学、政治学的内容,完全可以用到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中。比如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市场营销中的大众市场与分众市场的推广策略等等,形式几乎完全一致。我在《社会革命与市场革命》一文中有专门介绍,这里不再讨论。下面我将这次文字游戏的结果公布如下:
目标:改良是消除体制弊病,完善现存体制,革命是推翻旧体制,建立新体制;改革
则企图在旧体制基础上创造一种全新的制度。
秩序:改良是局部混乱;革命是全局混乱;改革时的局部混乱随时都有,但全局混乱也
会发生。
手段:改良讲究精细的技术,革命依靠粗犷的暴力,改革既讲究精细的管理技术,必
要时又要使用暴力维持秩序。
主角:改良的主角是精英,革命的主角是大众;改革是“精英与大众”之
间不断进行主角互换。
势态:改良坐天下,革命打天下,改革变天下。
方向:改良自上而下,革命自下而上;改革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相反过
程不断反复震荡
中心与边缘:改良的从权力中心开始,革命从权力边缘开始;改革是“权力中心与权
力边缘”、“地理边缘与地理中心”的双重双向互动。
人道与天道:改良行人道,革命行天道;改革行人道,警天道。
诉求与承诺:改良对统治者有利,革命对大众有利;改革先对少数人有利,然后希望
对大众有利。
与体制关系:改良是同谋关系,革命是敌对关系;改革既是同谋又是敌对关系。
2000年10月7日
作者:
无名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这篇文章值得一读:从另一的角度看革命,改良和改革
--
狼协
- (14 Byte) 2002-4-13 周六, 下午12:13
(96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67441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