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惠施其言──略吹老祖宗之伟大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
|
|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惠施其言
──略吹老祖宗之伟大
芦笛
上次写《区别》,说老庄对哲学最重要的问题毫无兴趣,除了老子说过一两句毫无论证的“道生一”的屁话之外,庄子对万物起源毫无涉及,而无论老庄,都对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或有限毫未涉及。写这话完全是凭自己的模糊记忆,并不是吃得很准。
因此心里有点毛。节日期间把觉睡倒了,今早一早便醒了,在床上大翻了一通《老子》和《庄子》,发现自己说的基本不错。不过有个别地方需要纠正。
主要问题就是我引用老金在线转述的他人的发现:13经中无“真”字。我过去还从没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便推而广之,说古人连“真伪”的概念都没有。此话错了,儒家确实没有,但不等于所有同代人都没有。
所谓13经全是儒家经典,包括:《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这些玩意全是儒家的宝贝。孔子最先编辑删定出《六经》来,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乐经》失传了,只剩下《五经》,除了《诗经》,全TMD没什么学术水平的玩意,根本不用看。后来南宋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章单独抽出来,与孔子语录《论语》和孟子写的杂乱无章的政论《孟子》编在一起,就成了所谓《四书》。这就是儒家的经典。
上面那些宝贝,凡是挂“礼”字的,其实都是《礼记》的衍生物。而那三《传》,则是不同作家对《春秋》这本传下来的中国最早的编年史的注释发挥(如果不算《竹书纪年》)。例如《左传》就是左丘明根据《春秋》的框架写作的可以独立成书的史书。《孝经》我没看过,大概是后人伪托的吧,因为原始儒家虽然注重孝道,似乎还没像后世那样把它提到“以孝治天下”的根本国策的高度。《尔雅》似乎可以算成是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对文科学人作学问非常有用。
老芦是“印象派”,国学真正高手是罗雀门。这玩意得他来讲。如果我胡说错了,请老罗指正。见笑了。
《13经》中可能确实没有“真”字,《老子》似乎也没有这个概念,但《庄子》里可是有的。我看那阵就赫然看见“真伪”二字,只是没作记号,此刻再找也找不到了,记得是在《齐物论》中,可刚才看遍了全文也没有。看来还是电脑方便,要找什么字样一搜就得:(
不过庄子即使有这概念,那也无非是他的相对主义的范畴之一而已。他根本就不认为“真伪”、“是非”是什么绝对的东西,无非是看的视角不同罢了,所以才会说什么:“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其实也有“无穷”的概念,但他对此既无论证,又无好奇心,说什么“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不如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有趣的是,因为不懂逻辑思维,庄子陷入了自相矛盾而不自知。他追求的是自由与解脱,为此一方面使用相对主义抹煞“小”“大”的区别,甚至到了歌颂“曳尾泥中”的乌龟的地步,可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那种消极避世才是真正伟大的人生方式,如同鲲鹏一样了不起。既然歌颂在烂泥里打滚的乌龟,又何必去耻笑蓬雀?可见他还是伪作超脱,其实根本就没摆脱“小大之辩”,当得上什么“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其实中国古人中也有认真思考过宇宙之谜的人,惠施就是其中一个。
惠施是什么人,谁也不知道,正史中似乎根本没有记载。他的言论只见于《庄子》,从中可以判断此人是庄子的同代人,大概还作过梁国首相。问题是庄子是个造谣老手,经常编造经典人物的故事。例如他书中提到的孔子师徒的对话和事迹,基本上都是捏造的。
记得“批林批孔”那阵,四人帮郑而重之地把《庄子》《盗跖》篇当成正史,翻译成白话文,歌颂盗跖那个“奴隶起义英雄”,大骂孔老二那个“巧伪人”,让小芦笑到晕死。后来我把这笑话接过去大作文章,在“大批判”专栏上发表小说连载,说奴隶英雄盗跖原来是孔家的奴隶,后来起来造反,攻进了孔府,在曲阜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出版了《盗跖语录》,批判孔子那个“巧伪人”,等等,等等,着实让我乐了好几个月。
所以,惠施到底是什么人,恐怕谁也说不上来,只能说他是个难得的思想家,惜乎没有著作传世。“其人”既不可知,还是来谈“其言”吧。
庄子的《天下》篇,据现代学者说是中国第一部思想史。这话颇有道理,但问题还是那个:庄子为文滑稽突梯,说的话真不知道有几分靠得住。不过他记载下来的惠施语录颇有深度,而且似乎跟他的主张不同。庄子对惠施似乎也很尊重,老惠不是“仲尼”那种他借来传道或批判嘲弄的对象。所以,大概那些纪录还是比较可靠的吧。
关于惠施学说,《天下》篇的纪录如下: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
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
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
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惠施以此为大,
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三足,郢有
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辗
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凿不围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
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辩
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
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
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
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
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
弱于德,强于物,其涂□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
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
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
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这段话,我也知道大家看了一定头痛,没功夫细说,挑我认为最重要的说吧: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
其大千里。”
这说的是什么鬼话?惠施的意思似乎是说:最大的东西(“大一”)囊括一切,边界外再没有东西;而最小的东西(“小一”)就再也不可分了。这似乎是说的宏观的宇宙(“大一”)和微观的组成单位(“小一”),“至小无内”的单元组成了“至大无外”的宇宙。这最小单位“无厚,不可积也”,没有度量,但就是这种没有度量的单元组成了“其大千里”的宇宙。
如果老惠真是这个意思,那他的思想深度毫不亚于同时代的古希腊人。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此话非常类似“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的古希腊哲学见解。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事物之间有大的相同方面,也有小的相同方面,两种相同并不一样,这叫‘小同异’。万物都有相同也有不同的方面,这叫‘大同异’。”
这话怎么理解,基本上只有猜,我的猜测是,老惠是说:事物之间大的相同,诸如人类和动物的相同之处,和人类彼此之间的相同之处其实不同,不过这种区别只是小的方面的区别。而万物之间的同异,才是“大同异”。例如动物和植物都是生命,这就是相同之处,而无生物和生物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是“存在”,当然它们之间也有明显区别,这就是“大的方面的相同相异之处”。
如果此猜测正确,老惠其实是想指出“同”、“异”这对概念其实有质上的区别,微观上的同异和宏观上的同异不是一回事。
“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
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南方既是无穷的,也是有穷的,今天我到了越国境内,其实过去我已经来过这地方。这道理用连环作比方就能理解。我知道天下的中央在燕国的北面,在越国的南面。”
这岂不是猜测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而且地轴贯串了燕国之北、越国之南的两极?真是个天才!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飞鸟的影子其实是不动的。以飞箭之快,却也有既不运动,又不静止的时候。”
这岂不是芝诺“飞箭不动”悖论的东方版?而且比那还精彩!我不是说了么,子弹出膛的零时点,其实是“不行不止”之时。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话大家都知道,樊教授还用它来驳斥思云的人口论,证明以几何级数递减的人口数永远不会为零。惠施此论,也是芝诺悖论之一的等价物。
“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
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
为寡,益之以怪。”
有个黄缭同志具有一般中国人没有的形而上的好奇心,请教惠施为何天不会垮下来,大地也不会陷落下去,风雨雷霆又是怎么回事。惠施不假思索,不用字斟句酌,立刻回答,“遍为万物说”,提出了解释万物的理论,而且说个没完没了,还嫌不够,更提出些怪论来。
可惜这“万物说”没有传下来!庄子自己缺乏好奇心,TMD连老朋友的学说也不以为意,没本事赏识人家的出类拔萃之处,却说什么:“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把人家诬蔑成一个追逐自己影子的痴汉!
剩下来的问题,是要考证惠施到底是个自然哲学家,还是没什么学术价值的诡辩家如公孙龙之流。在庄子眼中,似乎惠施就是这种人,而且也有一定依据:
“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
不热,山出口,轮不辗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
这些似乎都没什么道理,无非是“白马非马”一类屁话。不过庄子这里的记录很含混,是在“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之后引出来的,没有说清哪些是“天下之辩者”说的,哪些是惠施自己的见解。但从《秋水篇》记录的庄子和他的对话上来看,惠施思维很严谨,现将那段对话翻译改写如下:
庄子与惠施去濠梁玩,庄子说:“看那鱼游动得何等从容,鱼真快乐。”
惠施问:“你又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快不快乐?”
庄子答:“你又不是我,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施答:“不错,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想什么。同理,你不是鱼,所以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争论到此结束!(也就是老美说的“period”)”
庄子还要狡辩:“咱们从头说起,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快乐’的时候,其实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快乐,这才来问我,是不是?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从濠上知道的!”
凡是受过逻辑思维训练的人都看得出来,争论双方,惠施一边的思路非常严谨,而庄子完全是为了面子死撑到底。所谓“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快乐’的时候,其实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快乐,这才来问我”,完全是诡辩。惠施那个问题,不是他知道庄子知道鱼乐引出来的,而是庄子自称知道鱼乐引出来的。所谓“我从濠上知道”完全是强词夺理,根本没有回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实质性问题。
所以这么一个思维严谨的同志,似乎不像诡辩派,而他在这段对话中展示出来的辩术更证明他搞的不是诡辩。中国古人中,还真难得见到这种思路严谨然而解放的好同志,可惜这么一个杰出的天才,居然就没有任何作品传下来!
2003年12月31日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求援 -- 葉開 - (298 Byte) 2004-8-24 周二, 上午1:42 (208 reads)
- 庄子是推崇惠施的 -- 凌华 - (165 Byte) 2004-8-23 周一, 下午3:37 (218 reads)
- 其言论也不单单见于<庄子.天下>,在 -- 吃草的老虎 - (119 Byte) 2004-8-23 周一, 上午12:24 (325 reads)
- 老虎真有学问阿,佩服 -- 芦笛 - (58 Byte) 2004-8-23 周一, 上午3:26 (270 reads)
- 名家 惠施 -- 赵夭 - (65 Byte) 2004-8-23 周一, 上午12:36 (304 reads)
- 嘻嘻,惠施做过魏国的宰相,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先生竟然装糊涂,故意写错 -- 吃草的老虎 - (0 Byte) 2004-8-23 周一, 上午12:14 (160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