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再谈新自由主义和儒家思想 - 答芦笛先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再谈新自由主义和儒家思想 - 答芦笛先生   
bystander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933

经验值: 20139


文章标题: 再谈新自由主义和儒家思想 - 答芦笛先生 (979 reads)      时间: 2004-8-16 周一, 上午6:00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再谈新自由主义和儒家思想 - 答芦笛先生


记得约十年前,在一个讨论“亚洲价值”的国际论坛上,听到一些学者引用德国社会学者韦伯(Max 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理论,去解释儒家思想如何有助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众所周知,韦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指基督教新教的加尔文主义对原始资本积累(如十八世纪美国的清教徒),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专家学者企图由此推论,去芜存菁后的儒家思想,不但不会窒碍资本主义发展,而且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对儒家思想幷不熟悉,但对这些学者的观点一直抱怀疑的态度。一场亚洲金融风暴过后,便甚少再听到有人提到“儒家思想”或“亚洲价格”的优越性了。正如我在拙作“也谈儒家思想和亚洲价值”所说,亚洲价值已经彻底败北。但问题是:为什幺败?败在谁的手下?

我在那篇文章指出,所谓亚洲价值根本无法抵御全球一体化的冲击。而主张全球化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所倡导的一套价值观,就是所谓“新自由主义”。有人问:“全球化不是好事幺?”我的答复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额上升了,对参与贸易各国都有好处,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撤销国与国之间资金流通的关卡,可就是另一回事了。”(请参看楼下拙作的跟贴和我的回复)

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之前,不少亚太地区的新兴市场,都争相吸纳外资以刺激本土经济发展,对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资金不存半点戒心。随着外资源源不绝涌入,本地的资产价格被推高,出现资产泡沫。到泡沫膨胀至完全脱离经济基本因素时,外资便突然沽售手头上资产,大举撤走,令资产价格一泻如注。泡沫爆破之后的结果,问问任何一位当时身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南韩、新加坡或香港的人,便可知道得一清二楚。

芦笛先生批评我的文章里说我不尊重历史事实,可是他却没注意到,自由主义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实已经变了质。今天,说一套做一套的美国政府、政党和政客,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支持者,仿佛早已扬弃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 “比较优势原理”(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然而,作为“新自由主义”马前卒的国际机构,例如国际货币基金会和世界银行,却极力鼓吹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引进外资、放宽对资金流通的管制,让发达国家的资金可以在这些新兴市场兴风作浪,上下其手。

直至亚洲金融风暴告一段落,亚洲各国都开始反思对策,应付随时再次出现的危机,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建议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以“第三世界国家主义”对抗发达国家的经济侵略。依我愚见,亚洲诸国既都拥有非常宠大的储备,最好的策略还是共同建立一个泛亚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亚洲发展基金,共用同一种货币,与“美元区”和“欧罗区” 鼎足而立,既能共存共荣,又可以避免被来自欧美的对冲基金逐一击破。

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没有对中国造成严重损害,是因为当时中国严格限制资金流通。今天中国经济改革虽然获得初步成功,但要达到和平崛起的目标,前路仍是荆棘满途,充满隐忧。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似乎只是早晚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一切准备功夫,迎接困难和挑战。

自从七九年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中共已再不可能走回头路。但是,往后的改革进程必须小心翼翼,按部就班,先搞好经济,开放金融,落实法治,然后才进行民主的体制改革。希望芦笛先生别低估金融改革可能引起的动荡,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不一定单凭落实法治就可以解决(芦笛先生所举的香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既然先生不反对官方指导思想有稳定民心的作用,又认为“民族主义”没有出路,为何要一笔否定亚洲诸国都尊崇的思想传统?

儒家思想对知识、人才和人格的肯定,以“家”、“国”和“传统”为根本的理念,与西方的保守主义何其相似!事实上,两种思想都有助加强国民之间的内聚力,避免社会因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泛滥而出现分崩离析的乱象。同样都是在专制环境下孕育出来的价值观,为何人家的思想传统可以历久不衰?即使儒家思想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糟粕,是否就没有半点儿用得着的东西?为何往昔亚洲各国对我们的思想传统趋之若鹜,时至今日仍视之为瑰宝?如果儒家思想的唯一本质就是“反现代”、“反进步”,为什幺一些尊崇儒家思想的国家又能现代化起来?

亚洲各国需要合作,也需要一种共识或共同语言作为合作基础。大英联邦各国对英国传统保守主义传统的价值观存在一定认同和默契,并以此作为保持友好关系的基础。人家能,为什幺我们不能?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bystand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5.993995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