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老田:安徽的大老爷把小岗村的故事越说越传奇。。。。。。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老田:安徽的大老爷把小岗村的故事越说越传奇。。。。。。
须弥山主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5
文章: 1865
经验值: 0
标题:
ZT老田:安徽的大老爷把小岗村的故事越说越传奇。。。。。。
(530 reads)
时间:
2004-7-25 周日, 下午3:37
作者:
须弥山主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安徽的大老爷把小岗村的故事越说越传奇
--------------------------------------------------------------------------------
作者: 老田(昌.海.千.株) [119208:9494], 01:39:06 07/24/2004: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安徽的大老爷把小岗村的故事越说越传奇
作者:老田
有一个民谚说安徽的官员们,善于和媒体精英合作说谎,制造政绩的样板,或者
把自己包装成为思想开放和“有办法”的奢遮人物,促使自己升官发财。
安徽的老百姓说,这些大老爷们升官的高招他们也懂,并帮助总结了一个顺口溜
到处传唱:“先哄百姓再骗官,一直骗到国务院;专家记者都帮忙,谎言永远戳
不穿;前官爬到中央去,后官跟着好接班;大家说谎齐出力,好处自然大家摊。
”
在安徽这个地方,在50年的时间里,有几个说谎有影响的人物,先有1958年的曾
希圣,再有1978年的万里,今天安徽大老爷们还是继承着他们的好传统。我们特
意帮助总结一下他们“说谎出政绩”的经验和教训,以提点那些还在官场路上艰
苦跋涉的“苦人儿”。
一、曾希圣靠自己的智慧骗毛泽东失败的教训
1958年曾希圣说一个冬天,全省要完成土石方工程量8亿立方米,看看旁边的省区
都把指标调高了,他就接连翻番,说要完成16亿方,32亿方,甚至64亿方,还说
32亿方是机会主义。毛泽东批评他这样搞是要死人的,毛泽东还说自己打算亲自
去当他说的那个机会主义者。1958年刘邓为了用最小的工作量去推动工作,就把
“戴政治帽子”作为一种管理手法使用,在他们亲自主持开展的“树红旗、拔白
旗”运动中间,一些个不积极主动作假出政绩的人,就被当作“白旗”拔掉,“
拔白旗”还不是今天的“末位淘汰制”那么简单,还往往要当作“敌我矛盾”处
理,因此刘邓只是轻飘飘地下了一道命令,就使得神州大地处处放“卫星”,祖
国河山“红旗”招展,除了树立了曾希圣这样一面红旗之外,还树立了河南吴芝
圃,四川李井泉两面红旗,这三个地方后来在三年困难时期的情况,已经广为人
知。毛泽东不承认刘邓树立的红旗,结果曾希圣不幸受到机会主义分子毛泽东的
阻击,没有能够爬上去;不过他的“政绩”还是蛮突出的,足够青史留名,今天
的精英主义者们还是念念不忘。
曾希圣的谎言失败,给后任安徽领导们敲响了警钟,他们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已经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大力改进:一是在说谎的时候要邀请专家学者们参与,媒
体记者尤其要搞定,最后是亲自找铁杆记者,二是“上下级配合”和“前后任呼
应”都要通力合作,相互呼应,必要的时候还要农民“自己”出来讲话,这样的
谎言被戳穿的机会就很小了。
二、万里和记者合作的成功经验
在很久之后,当初的谎言不再符合需要了,现在需要突出的是自己的历史功绩―
―如何瓦解毛泽东的合作化成就,这个时候就不再强调什么“包产到户是中国农
民的伟大创造”了,而是要突出精英们自己的理想贡献。万里后来接受他的铁杆
吹鼓手张广友(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的访问,实事求是地说了,中国的农村改
革就是要实现他设想的“三个突破”,头一个回合是突破学大寨的框框,第二个
回合是突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第三个回合是突破“不许包产到户”。在
这样的背景下,没有小岗村也肯定要制造一个出来,有了小岗村也要根据需要变
一个样子。
万里自己告诉张广友说“肥西县山南公社群众自发搞了包产到户,省委机关议论
纷纷。1979年初,我让省农委派工作组去考察,专门开常委会讨论,决定作为试
点,不制止,不宣传,不登报。后来我又两次亲自去山南公社考察,表示支持。
至于凤阳小岗的包干到户。开始是悄悄搞的。县委书记陈庭元先发现,帮他们瞒
上不瞒下,地委也不清楚。我后来知道了,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去考察时还加以
鼓励。”看到没有,小岗村的分田根本没有什么政治风险,可以精英们却说农民
是冒着杀头进班房的危险而分田的,分田这么小的事情,共产党却要杀农民的头
,坚持旧体制的共产党干部都已经坏成这样了,在道义上你难道还不选择站在“
精英嘴里的农民”那一边吗?
真正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与农民完全无关,根据万里的回忆,真实的决策过程是这
样的“我跟耀邦讲,中央决定中规定不要包产到户,我们支持农民的正当要求,
会始终被看做‘违纪’‘违法’,这样不行啊!是不是先开一次省委书记会,大家
通通思想。5月31日,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热情赞扬肥西和风阳的包产到户。
此后情况有了好转,但还是吵吵嚷嚷,全国性的争论并没有停止,有些反对的人
手里掌着权,他不同意你就干不成。于是,决定9月份开一次省委第一书记座谈会
。”“那时候,农业部门的一些领导,认为包产到户破坏了集体经济,阻碍了机
械化、水利化,思想很不通。我兼农委主任,农委里思想转过来的也不多。我就
抓了个杜润生,他是邓子恢时代农村工作部的秘书长,实际经验多,也有理论水
平,又比较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我就请他来主持起草会议文件,对文件作解
释、说明。我的意思是想把‘不要包产到户’改为‘可以包产到户’或‘支持包
产到户’。但是,会上争论很激烈,看来通不过。公开赞成比较突出的,一个是
贵州的池必卿,一个是内蒙古的周惠,一个是辽宁的任仲夷,这是少数;多数表
示沉默,有的还坚决反对。……经过反复讨论,终于通过一个妥协性的文件,即
中共中央(1980)7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文件撇开包产到户姓社性资的问题不谈,大讲包产到户的好处,……当时《人
民日报》发了一篇长文章,题目叫《阳关道与独木桥》,就是阐述会议精神,为
包产到户说好话的。”
在组织程序上面,我们看到这个改革过程,和文革发动过程一摸一样,也是少数
人把持文件起草过程,也是少数人把持主流舆论,得以无视党内的组织程序和多
数人意愿而推动的。精英们在否定文革之后,接着又否定了毛泽东,接着就否定
了中国革命,实际上也已经可以全部否定共产党了,说不定哪一天精英们又要批
判改革时代的,那样他们只需要改一个字,就可以完全照抄原来批判文革的大批
判文章。所以改革的功劳和发动文革的功劳一样,只能是归结于少数人。万里先
生不愧是“思想解放”的先锋,铁心支持邓小平改革的功臣,在只有几个人支持
的情况下,每一份支持的价值都很高,支持者多了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在邓
小平时代万里升官进中央乃是应该的。
为了这个政策为人们接受,确实是需要“农民”出来讲话的,媒体记者是很有贡
献的,当即就安排了一条据说是农民自己编的“民间谚语”――“要吃粮、找紫
阳;要吃米、找万里。”这条谚语刊登在《人民日报》上面,并且到处引用和宣
传。老实说,我是大学毕业,还天天上网,也完全不知道安徽和四川省委书记是
谁,更不用奢谈知道这两个省的具体农业政策了,在《人民日报》记者的笔下,
那个时代的农民简直就跟神仙差不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能够根据高层
争论的需要,及时地出来表述他们的意志。啧啧!毛泽东时代过来的农民真实不
简单。
根据原来的宣传,说“包干到户”的第一年,小岗生产队获得了大丰收,全队粮
食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猛增到12万多斤。这个3万多斤可是最干旱年份1978年的
产量。看见没有,说谎花样可不少,真数据也一样可以用来说谎,只要有咱们的
知识精英们参加,说谎水平就迅速可以超越曾希圣,一个人的智慧毕竟还是有限
。而根据陈窗他们后来去做的访问记录,集体农业时期小岗村的多年平均产量是
19-20万斤,换言之,小岗村分田之后的1979年,粮食年产量与集体化时期的通
常年份相比,第一年的成绩是下降了接近40%!后来增产完全依赖化肥投入的增
加。知识精英们编造的“以真话为依据的花样谎言”掩盖的事实是这个。
为了保证产量和政策成就这个纰漏被人发现,官员们把小岗村由生产队变成大队
建制,把旁边的生产队合并进来,对外还是叫做“小岗村”,这样不仅可以确保
万无一失,而且可以使得分田的“增产成就”急剧翻番,你没有想到说谎可以高
明到这个地步吧。
三.今天安徽领导欺骗总书记的法术才是炉火纯青
万里的谎言还主要是针对老百姓和下级官员,因为中央一级的事情他们自己就可
以搞定。而今天的大老爷们已经懒得跟老百姓说什么了,老百姓他们可以整服帖
,只需要对上级说谎,我们看看安徽的大老爷们是怎样“让事实说话”“让农民
说话”去哄骗前总书记江泽民的。
根据《中国农村调查》一书的作者访问,小岗村最神奇的面貌变化发生在1998年
,凤阳县教委给小岗村建设了一所小学,建设速度奇快“一所可容师生一百六十
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条龙五个班的小岗村小学,六月动工,八月竣工,确保
九月一日正式开学的工程开始了。”
“省建设厅、省水利厅和省卫生厅联手要为小岗建造一座水塔,说干就干,并于
七月底完工,让小岗人破天荒地像城里人一样吃上了自来水。据说,原约定由三
部门平摊的五十万元资金,只有建设厅的十万元到了位,水利厅和卫生厅的承诺
却都打了水漂,那四十万元工程款的缺口,最后只好由凤阳县水务局垫付。”
紧接着,由凤阳县建委统筹,县委、县政府六部门联合出资,为小岗村家家户户
住房的墙面,一点不拉地刷上一遍涂料,涂料一上墙,整个村子就好像摇身一变
,光鲜了许多;为提高文明的程度,又为一家一户建造了卫生厕所;“大包干”
的展览馆,也随后平地而起了;村支部的办公室,也因为装修美化而“土枪换炮
”了。这当儿,县建设局还按照省厅的要求,设计出了四十套村民住宅的规划。
工程扫尾之后,总共用资二十三万元原是由本县宣传部、计生委、卫生局、供销
社、人武部和县建委大家伙一道“抬石头”,谁知五家变了卦,建委赖不掉,咬
着牙垫付了其中的二十一万两千三百三十二元,余下的一万七千多元就不愿再出
,害得施工单位多次上门讨债,直到我们采访结束,此项“狗头账”尚未扯清。
要说,还是凤阳县电信局雷厉风行,接到任务,立马就替小岗村家家户户装上了
程控电话,而且事情办得漂亮,明说收费,实际并没让小岗人掏多少腰包,电信
局是用贷款解决的,从银行贷了一百万元,至于将来连本带利这钱谁还,自然成
了糊涂账。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之前,小岗人虽然修不起路,但并不说明小岗村就没
有一条像样的路。再早,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曾投资一百二十万,无偿地为小
岗铺了一条取名叫“友谊路”的水泥路。只是美中不足,四公里路段的两边光秃
秃的,不好看,现在凤阳县林业局的队伍开进了小岗,虽然正值五黄六月,酷热
难当,他们却自有办法,不但自筹资金从百里之外的凤台县林场买来八百三十棵
蜀桧,每棵都在两米高以上,而且搞起了科学试验,将起运的蜀桧都在根部包上
营养土,趁夜抢运,当天入土,还专门雇用了两位懂业务的工人,吃住在小岗村
,精心浇水、培土、看护。高温植树,棵棵成活,为了这桩奇迹,凤阳县林业局
的技术员由此撰写出的论文,后来还荣获了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以上各项工程总投入两百七十万零一千四百元,无偿的人力以及各家自备的
材料,当然不在其中,那是无法统计的。这一项又一项工程,变戏法儿似的出现
在小岗人的眼里,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直到了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
二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了小岗村,小岗人这才恍然大悟。
……
小岗人显然还感到委屈,他们说:你早不帮,晚不帮,单拣江总书记要来看
望小岗了,小岗村的小学校就开办了,墙也带彩,路也变平,“大包干”的展览
馆也冒出来了,两排冲天的蜀桧也平地而起了,家家户户电话也通了,厕所也变
了,也都喝上自来水了。除非傻子看不出来,小岗村由“温饱”一下成“小康”
,显然不是变给小岗人看的。
事实是,没有假如。总书记和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已经基本达到“小康”的小
岗村。
根据另外的消息来源,前总书记江泽民就是在这个“眼见为实”的小康村里面,
听到事先安排好的汇报:“农民就怕政策变”。看见没有,20年后的小岗村农民
,还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发生了那些变化,还在为万里和他当初的对立面之间的
争论和是非操心,还在根据安排去论证万里比他的对立面正确,“农民”至今还
这么关心他们的老领导,20年如一日还去坐实谎言,到了这个地步,谎言还会破
产吗?
个人网页:http://laotianlaotian.yeah.net
二○○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作者:
须弥山主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75589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