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央广播电台采访重庆杨银波:中国农民工调查:打破“农民不能进城”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央广播电台采访重庆杨银波:中国农民工调查:打破“农民不能进城”   
洪哲胜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中央广播电台采访重庆杨银波:中国农民工调查:打破“农民不能进城” (368 reads)      时间: 2004-6-22 周二, 上午7:5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农民工调查:打破“农民不能进城”

杨银波


┌────────────────────────────┐
│节目:2004年6月19日台北中央广播电台新闻频道 │
│《放眼大陆》│
│主持:黄绢│
│受访:杨银波│
│整理:杨银波│
└────────────────────────────┘

黄:听众朋友,又到了《放眼大陆》和您空中相会的时间了,我是节
目主持人黄绢。在我们今天的节目里,增加了新的单元──《中
国农民工调查》。在这个单元里,我们特别邀请到曾经多次进行
实地调查,而且自己的父母亲也是农民工的大陆自由撰稿人杨银
波先生,来和听众朋友们就大陆农民工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
乐,以及在整个大陆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工的希望与失落,做一
系列的介绍与反思。

杨:(余世存《一首写给流浪农民的诗》)我们没有身分,派出所的
人抓住我们说活该,“如果不交钱你就没有三证,对我们来说你
就不存在。”可是我们存在,我们还活着,弟兄们,我们还存
在。我们交纳了增容费,暂且安身。报纸表达得暖昧,老太太的
小脚跑来可真是敏捷,逢年过节地喊着防贼──她指的是你和我
呀,弟兄们,她指的是你和我……(鲍家街43号乐队摇滚音乐:
《晚安北京》)

黄:在我们前一阵子的节目里,已经为听众朋友们介绍了《中国农民
调查》这本书,获得了听众朋友们广大的回响。接下来在《中国
农民调查》之后,我们要为听众朋友们推出《中国农民工调查》
系列报导。好,那么我们就来听听今天的《中国农民工调查》第
一集。(陈星、吕飞音乐:《离家的孩子》)

黄:你是从甚么时候开始关注农民工的问题的?

杨:我们家里父母都是农民工,他们1993年的时候开始出去打工,从
那个时候就开始关注中国农民工。那么在这之前对于中国农民
工,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新鲜的称呼,那个时候还不叫“农民
工”,还没有这个称呼,那个时候叫“盲流”。

黄:啊,对。

杨:回顾起中国农民工,它有将近26年的历史,准确地说有25年。将
近26年的历史是从1979年开始的。这26年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
阶段是从1979年到1988年,有十年的时间;然后从1989年初到
1991年,有三年的时间;然后从1992年一直到现在,将近13年,
这又是另外一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说,1979
年到1988年这个历史当中,在这10年里面,中国有1.3亿的农民
转移。“转移”的意思就是说,他不干农活了,或者说他的相当
大部分的时间不用在他的土地上了,或者去进厂。这个“转移”
的主要特点是“就地转移”。那个时候中国出现了很多很多新的
气象:比如说土地可以给农民种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制度,而且那个时候农业结构也有调整,乡镇企业也在大量兴
起。

当时的乡镇企业是甚么样的状态呢?从1979年到1988年有一个说
法,我们老家也在传──“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可以离
开土地,但是不能离开家乡;你可以进厂,但是你不能进城。就
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在这10年里面,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乡镇企
业,那个时候确实是个奇迹,包括学术界的、新闻界的,还有中
共中央、国务院,也在关注这个很大的变化。当时最活跃的乡镇
企业,比如江苏南部,它是集体经济;还有浙江省的温州市,它
的经济不是集体经济,是个体经济,非常非常著名的,你去查一
下资料看看;然后还有珠江,它的经济跟江苏南部、浙江温州又
是不一样的,它是外向型经济,我想台湾是知道的,它主要是靠
海外的,或者近靠香港的、澳门的,或者近靠台湾的,它是这样
的一种发展趋势;那么后来还带动起来了挨着台湾的福建。在这
10年里面,乡镇企业的发展确实厉害。

那么它是怎么打破的呢?在大陆有一段历史是非常艰辛的,1979
年之前的历史回顾起来的话,说不完。1979年之后再过3年,也
就是1982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提出来:允许农民进城
开店,允许他们设坊,允许他们兴办服务业,允许他们提供各种
劳务。然后再过两年,1984年──也就是我出生后的第2年,国
家加强了城市的副食品供给,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城市落户。它
慢慢就打破了“农民不能进城”的禁忌。那么在这之后呢?1985
年到1990年,这段时间就不得了,这个转移就不再是仅仅的“就
地转移”,比如说“我是重庆的,我就不出重庆”,或者“我是
重庆永川市的,我就不出重庆永川市”,不是这样的。当时有很
多农民突破这种体制封锁,重庆的农民也到广东啊、福建啊,也
到上海啊、北京啊。1985年到1990年到另外1个省份的“异地转
移”的这些农民工,就有235万人走了;在这5年里面,乡镇企业
也吸收了2286万就地转移的农民。所以说那个时候确实是个奇
迹,这是它的第一个阶段。(陈星、吕飞音乐)

黄:这个阶段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转型吗?

杨:现在看来,我觉得有成功也有失败。它毕竟打破了“农民不能进
城”。“农民为甚么不能进城”,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
1979年之前的历史。研究这段历史,我从1997年就开始了,那个
时候我还在上初中,开始看专门研究这个历史的文献。非常艰辛
的,1979年的农民是最艰辛的。1949年,中共建政。然后在50年
代初,刚刚建政不久,中共进行土地革命,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
民,农民确实有土地了。然后到了50年代中期,它突然就搞了一
个“城乡二元结构”,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你要分得很清
楚,城市的资源你农民是不能占有的,搞的是这种社会屏蔽的、
全社会的歧视政策,不允许你农民进城。1956年的时候,开始对
城市经济进行改造。甚么改造?私营经济改造。把私人占有的工
商业体系,改变为公私合营。

1956年后之后就不得了──彻底反了!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面,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城市化”,它不是“城市化”,
它是“反城市化”,它不允许国家城市化!了解大陆历史的应该
知道,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有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1979年之前的国家经济策略,是讲究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搞计划
经济体制。就是因为计划经济,导致了很多很多的全社会的很大
很大的问题,严重的失偏,严重的失重!计划经济了,你的资源
配置怎么办?你怎么估评啊?你有没有根据啊?你的决策有没有
根据啊?经济结构也是很大的偏差。当时的中共是怎么改革的
呢?它当时改革的政策,现在看起来真的很可笑。比如基本的生
活用品,基本的生产用品,用“低价”的政策,它觉得这已经是
一个改革了;还有,农产品是统购统销的;城市职工的工资之外
呢,也有福利制度。就算是这么小的改进,在那个时候都已经是
一个很大很大的举动。

但是,在这些所谓的“改革”的政策之外,它用的一些制度是相
当残酷的。比如说,1979年之前的人民公社制度,不允许农村生
产要素自由流动,它不允许。还有,城市劳动的工资,国家控制
你的工资,不是说你干得好就多给你很多,或者你自由获取,不
是这样的,你的所有东西都归国家所有,它是一种大一统的控制
制度。还有直到我们今天都骂得很凶的户籍制度。再有,居住在
城市里面的人也受苦,不是说农村不好城市就好,城市也有更细
致的制度,比如单位体制,比如干部工人区别的身分制度,比如
分层制度,级别制度,等等。在这样的全社会的水深火热之中,
很多呼声就喊出来了──必须解放生产力!1979年,也就是文革
结束不久,各种冤案啊、错案啊、罪案啊,就开始“翻”,而且
当时民间还出现了非常了不起的“民主墙运动”。这个时候,开
始慢慢有这样的冲动了──农民就是要进城!最近几年我采访的
人很多,我问他们:“你的工龄有多长?”有的说:“25年。”
那25年,一算,不就是1979年就冲出来打工了吗?

黄:啊,是。

杨:了不起啊!这是中国第一批先知、先觉、先行者,是农民当中第
一批冲出去的!那个时候走出农村到其它的省份,这在当时如果
被抓着的话,可能会受罚的。所以很多人不敢。这就是1979年之
前的一个历史的大概的了解。(陈星、吕飞音乐)

黄:承包制是甚么时候实施的?

杨:1979年左右。

黄:那么承包制没有把农民留在农村吗?

杨:那个时候其实还是等于大量地留。我刚才说了,1979年到1988年
这10年里面有1.3亿的农民转移,但是这里面有70%的农民是没有
离开家乡的,到附近的乡镇企业,或者不再象过去的那种靠天吃
饭,不是早上几点钟就去挖土地,然后晚上回来,不是这样的传
统农业生活。很多人进入了乡镇企业。但是乡镇企业的走势不是
太顺利。在89年民运之前,有一个重大的背景,比如当时社会上
出现了大量的“官倒”现象,一个经济的大问题,隐藏的是重大
的政治问题,表面的经济问题大量凸现于整个社会。从1989年初
到1991年,由于89年民运的事情,这3年称作甚么呢?整顿治理
期。包括整顿经济。就是因为这样的整顿,导致了很多很多比
1989年之前还要严重的问题。

黄:是甚么呢?

杨:农民经济的负增长现象很严重,没钱是越来越没钱。农产品的价
格越来越低迷,最便宜。我记得在我们家里,那个时候我母亲早
上4、5点钟就起来,洗空心菜,担到朱沱镇上去卖,我还以为中
午她能回来给我带来甚么吃的,结果甚么都没带回来,就是完完
全全地将早上那些菜担回来了。那时候我们一年四季吃得最多的
是稀饭、泡菜,有红薯、南瓜吃就是最好的,一个月能吃上一顿
肉就算挺有能耐的了。农产品太便宜了,有的根本就卖不出去,
导致了很多很多的农产品囤积在那里,有的腐烂,有的甚至干脆
喂猪啊、喂羊啊,或者干脆就扔了,或者做肥料。

黄:哎呀。

杨:非常非常困难。而且乡镇企业在那个时候也受到一些压抑。乡镇
企业实际上是一个泡沫,当时有一些比较敢言的经济学家就指出
了这一点:乡镇企业啊,你现在看着它发展很好,其实要不了几
年,它就不行了。那个时候我们面对着很大的一个现实:我们的
经济制度必须改革!不改革不行了!因为这个经济制度是旧体
制,必须要让国家公开站出来说──允许大量的农民进城去!就
是这样一种迫切的形势。

附:《放眼大陆》节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星期六:08时~09时(北京时间)
重播:每周星期六:20时~21时(北京时间)
网址:cbssp.cbs.org.tw/getip.aspx
(进入点击:繁体/简体→网路广播区.新闻网.播放器)

〔转载自《大纪元》2004.6.20 20:15;
http://www.epochtimes.com/gb/ncnews.htm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78385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