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对于<中国第一本高中诗歌阅读教材《现代诗歌阅读》导言>的批判 |
 |
武汉蒋品超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对于<中国第一本高中诗歌阅读教材《现代诗歌阅读》导言>的批判
--正义、良知永远是文学的主题,这是文学的天性使然!
人们应该抵制这本书出版!这是一本商业性圈子化太浓的书,而且编者对诗歌的见解客气的说是严重滞后,诚恳的说是对诗歌的功能、正源及欣赏都不甚明了的中国诗坛曾经迷思尚不自觉的糊涂追星族!对此书,至少是其导言的批判正切合了我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诗坛的一部分倡导,并且能让人们清醒的正视目前中国诗坛的真正现状与去向,因此很有意义!
一,关于诗歌的功能
诗歌的功能是什么?文学的功能是什么?从中共建制以来,这个问题似乎争论了无数年。唯一曾引起共识不太有争鸣之声的时间只有一小段,即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派盛行时期,因为此一时期文学对环境的思考与环境给予文学言说的可能相对契合,而此前此后,都错位太大!
此前,因为社会主流意识强调思想性歌功颂德的文字与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暗无天日的社会黑暗现实相距太远,当时有良知的文化精英们不愿意昧着良心唱赞歌,因而苦恼着以文学(包括诗歌)的功能不应该只是思想的载体,它其实具有自己的娱乐性来隐讳的反制、反对或回避漠视罪恶粉饰太平的主流意识。以朦胧诗派,伤痕文学为代表的文学在八十年代之所以能兴起不是偶然,虽然与当时政治气候的宽松有关,也与在此之前文化精英们对于文学功能的再思考的铺垫关系重大!因此朦胧诗派之前人们对于“文学的功能不止是思想性”的思考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来说是良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八十年代良知与人性觉醒的诱因之一。
此后,经历了一段时间良知与人性觉醒之后的中国人们对自我价值、人权、人道等普世天理有了一定了解,这时由于中国政治对于社会公义的捕杀,因此现实社会主流意识对于道义与良知的审判与惩罚的宣传在人心中沦为了不被信任的地位,而文学在此一方向在思想上的鼓吹自然不会有市场;而由于政治对于社会公义的捕杀,人们同时也看到了良知与人性在现实政治面前的脆弱,对于灾难、良知与困苦的思考相当长时间(几近到当下)都是文学自设或他设的禁忌。
前者人们对于主流意识思想性文学的拒绝是源于对政治的失去信任,后者人们对于非主流意识在灾难、良知与困苦上思考的回避是源于对政治的恐惧和对非主流意识的无力。这两种形态或多或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甚为胶着,为现一时期,中国社会某些人们对于非主流意识在灾难、良知与困苦上的思考,重复从前“以文学(包括诗歌)的功能不应该只是思想的载体”的说法,麻木自己也麻木世人,提供了合理存在的缝隙。
就其实这一口号口头上似乎延续着朦胧诗派前前辈精英们的思索,而实质他们与前辈精英们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从根本上互换了前辈文化精英们的思考内容:前辈们“隐讳的反制、反对或回避”的是“漠视罪恶粉饰太平的主流意识”,因而成为了“八十年代良知与人性觉醒的诱因之一”,而现一时期,某些人们在此一口号下抵制或拒绝的是“良知与人性的觉醒”,为现形政治恶行泛滥张大了开口,已不再有如朦胧诗派之前前辈精英们的思考所具有的先进性。前者是迂回的前进,后者是隐晦的逃避,这表明了在政治现实下人群的堕落!
文学的良心是社会公义的最后防线,它的失去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普遍沦落,这一局面就是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多么可悲!
二,作为对于下一代的正确教育本书编撰严重滞后
本书导言在《读什么?一定要读思想吗?》一节中,编者似乎很清醒的在反驳“读什么” 的老问题,其实不然!是编者自己落后于诗坛现实,不了解真正的诗歌,仍执迷在至少近两年之前由WUHAN1010和汉上刘歌,白马非马等在中国诗坛掀起的“灵肉之争”之前中国诗人在现实政治的胁迫下逃离生活现实,为所谓“口语诗”、“民间诗人”、“知识分子写作”相互扯皮的时期,只不过由于WUHAN1010在此处(《扬子鳄》http://my.clubhi.com/bbs/661550/)
及《或者》《诗江湖》《他们》《北京评论》的批判已经彻底瓦解了这些所谓坚实理论的成立依据,大伤了中国诗坛那些手握话语权的诗人们的元气,使中国诗坛这些声音渐灭,直至现在几近绝迹,而使本论作者不敢再擅自提及这些如烟云过眼的理论,而只以其诗说事而已,其实质还是如当时大买狗肉一样只不过撤除了那时的羊头招牌。看一看诗坛现实,从前众多持本书编者观点的诗人早已经放弃了自己旧有的想法,如沈浩波,巫昂等《诗江湖》一大帮子诗人,他们现在正抢在普罗大众领悟之先振笔疾书,抒写如WUHAN1010们曾倡导的“反思历史,关注政治,悲悯民生”的思想性强烈的诗歌!要知道饱含正义与良知的思想与情感永远是文学的正源!
三,诗歌是可知的
上面谈到本论作者“如当时大买狗肉一样只不过撤除了那时的羊头招牌”,所谓对一首诗歌只谈语言的叫嚷不过是手握话语权的人们欺世盗誉的标榜!难道有思想情感就不能有优美的语言吗?世上有思想有情感又有优美语言的优秀作品何止千万!而离开思想与情感这些构成诗歌的最重要的元素奢谈语言,欺骗世人,我几乎不相信它会是真正的诗歌!还一点可以解释的,那就是手握话语权站在诗坛高位的诗歌学生漠视没有话语权处在诗坛低处的诗歌老师的心血,而对老师无理处闹!这种现象在中国太普遍,一如其他的行业一样!只不过诗歌这行业更复杂更具欺骗性更让那些无高位的老师无能为力!它不是如1+1=2的自然科学会因为无知者说是3而造成清楚明白的错误后果。对于诗歌一个身在高位的骗子永远可以为自己的无能向世界扯一大堆理由,而更还有巴结着的帮闲捧场。而诗歌好坏与否是确有它的终极认同的,并不象本论作者所谈的,让诗歌陷于不可知论!
本论作者的观点力图想告诉人们诗歌是可知的,可是他的言辞却在证明着诗歌不可知!请看其由《断章》而起的解说: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首诗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完成的。诗歌意象和语象自足的艺术空间,具有多元阐释性,当读者带着自己的经历、体验,敞开自己全部的生命感官,去感知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时,诗歌的意味是多向无限辐射的。关于诗歌解释的多元性,中国很早就注意到了。汉儒董仲舒把这以现象总结为“诗无达估”。比如,卞之琳《断章》全诗只有两句:
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没有一个生僻字眼,没有一个复杂句式,写得明白如话,但是品味其含义,却是非常难以言说清楚。这首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的传统,又呈现出西方诗歌着重暗示性的特点,内涵十分内敛,含蓄深沉,释放出的意味却是多向性、多元性的。关于此诗的意蕴,有多种说法。李健吾说此诗意在“装饰”二字,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涵着一种无可奈何的人间感慨。作者不认可这种说法,明确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于是李健吾说;“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著作有相成之美。”(《答〈鱼目集〉作者》)。其实,李健吾的理解未必错误。诗人本意的“相对性”,放在诗歌语境里,我们当然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处于“看”与“被看”的尴尬处境,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人生的虚无与无奈之情,隐寓其间。’
一首成功的诗是否能被人读懂,不是诗本身的问题!让我们不要预设每一个读者都是能读懂诗的人,包括天花乱坠的诗评家。同样我们也不能把每一个读者的心得作为该诗应有的共鸣!譬如《断章》是可知的,而本论作者却把它捧向了不可知!一首诗在读者那里不可知只有两种原因,一是写作者功力不够,没有提供线索让成熟的读者读懂,一是读者的功力不够,没有足够的能力体会一个成熟的作者所预备在文本种的线索。其他不应该是正常原因。
以下为主贴的跟贴交流:
--------------------------------------------------------------------------------
《把多种多样的诗歌样式都选出来,所以,不必把诗歌类型单一化了。》(本贴由鲁迅面具于2004年6月10日21:23:25在〖扬子鳄〗发表.)
导言中说的目标非常符合实际————
把多种多样的诗歌样式都选出来,以培养中学生的多元眼光和多维视野,让大家接触各式各样的诗歌,不至于见到一些探索性的作品就一筹莫展。
你这句话说得非常好:
“要知道饱含正义与良知的思想与情感永远是文学的正源!”
但是,你知道以下几首诗歌是编者据理力争得来的
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
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周伦佑
傍晚穿过广场………………………………欧阳江河
--------------------------------------------------------------------------------
《该贴告诉我:要么编者不负责任,要么编者不懂何为文化精粹。》(本贴由苍蝇于2004年6月11日16:12:43在〖扬子鳄〗发表.)
此贴应该是该论作者的回贴。这个回贴,作者为自己自设了一个两难问题:
要知道,中学生尚处于应该接收属于文化精粹知识的阶段,若失之毫粒,将会谬其一生。他们不是大学生、研究生,可教以适当的研究、或曰探索,这应该是作为一个研究中学教育的研究者务必清醒记得的。
如果该研究者确有记得,那么他所编辑的此书,就该是在他眼中应属文化精粹的知识。可是作者说编者力求让学生了解诗歌是多样的,所以选编了探索性的诗歌(姑且不论这些所谓的探索性诗歌是否真就具有探索性,是否是嫌疑复制品)这就只能说编者是不负责任!
如果编者强说自己是负责的,却又编入了有可能误导务必接受属于文化精粹知识的学生,那么就是编者说“力求让学生了解诗歌是多样的,所以选编了探索性诗歌”之言是假,编者对于何为属于文化精粹的知识不懂是真!
作为一个研究中学教育的权威机构,让刚刚需要诗歌启蒙的中学学生去学教研权威自己都在迷茫的诗歌探索物而且是注定经不起时间的探索物,这是很可悲的事。
--------------------------------------------------------------------------------
《这位老兄看法与狂徒大有相同之处!》(本贴由鲁西狂徒于2004年6月11日17:44:30在〖扬子鳄〗发表.)
中国诗坛之乱,中国诗之未成熟,就是诗家老手还在迷中,而让中学生来学,来判断实要是可笑!教孩子学优秀语言,读读古诗词也比这样误导他们强!
--------------------------------------------------------------------------------
《你的观点我太赞成!!我们应该让世人了解真正的诗歌有它的定性规律。》(本贴由苍蝇于2004年6月12日01:57:46在〖扬子鳄〗发表.)
而不是如一些人们自己不了解,总拿所谓的“探索”来折磨世人。所有强调诗歌探索的人们都是自己心中对诗歌无谱,是对诗歌没有真正的了解。而不是诗歌本身需要去探索。那些对诗歌有真了解的人他自管在写,在创作,根本没有再去探索的必要,因为他懂了,他知道诗歌的技法就是这些,诗歌的思考该是什么,他知道自己诗歌真正的目标是在于深入自己与人世
--------------------------------------------------------------------------------
《你的认识是相当准确的。“大诗本有一首”》(本贴由鲁西狂徒于2004年6月12日08:15:18在〖扬子鳄〗发表.)
只是那些摸不北的人才大谈什么探索呢!中国诗坛让一些小人搞得极为混乱,诗人本是“智者”的代名词,可现在看来谁无赖谁牛。诗要定性规律,诗坛同样要讲秩序的——中国诗坛无有胆识批评家,只有“老好好”,只有在你混出来时,他才站出给想给你摆个位子,而从不想过引导什么或发现什么。与其说中国要大诗人,不如说中国更需大得诗歌理论家!艺术要自由可把一些未成功者,闹出名者也为艺术之范本推出来,那是对教育和中国文化不负责的!
问好!希望进一步交流,并真诚欢迎到您中国当代诗歌论坛上去玩,兄弟想交你这样朋友!
--------------------------------------------------------------------------------
〈做一个真正有眼力的诗歌鉴赏者,不被炒作、诈唬迷失自己〉(本贴由苍蝇于2004年6月12日02:03:56在〖扬子鳄〗发表.)
每一代都会有新人出现,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诗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并不是每一次有新人出现都会注定是优秀的诗人!尤其广告盛行、炒作之风狂长而社会气候诡异的今天,人们更需要警惕,这也是事实。如何理解一些让普通读者迷惑也就是该论作者所说的“探索性的诗”,这一点对提醒世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得早在差不多两年前WUHAN1010在批判于坚的一文〈是语言创造了什么还是创造了语言的什么〉中,对于坚及其追随者所鼓吹的“诗歌的问题就是创造了语言的什么的问题”之论批判时,曾对于坚将“学写诗歌的过程”蓄意拔高到“诗歌创作的过程”作过精湛的剖析:
‘诚然,从前许多优秀的诗人象徐志摩,艾青,余光中,北岛,他们的许多经典诗歌为提高现代汉语的素质,丰富现代汉语的内容起到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他们在从汉语口语中(我始终要强调新诗的发展就是口语诗的发展) 为现代汉语发现“金子” 的时候,他们的初衷和真正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建造语言,而是希望通过语言恰到好处的表达他们内心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面对世界和自己相互抵撞和交融时的真实感受,而为现代汉语发现的“金子” 只不过是他们为表达感受而苦心孤诣时所切砺出的副产品。
这一点对于一个文学创作的真正高手应该是各有体会而无庸置疑的。当然一个能用语言精准的表达自己的诗歌高手一定有一个对语言的学习和磨炼的过程,但这是属于一种从语言中吸取营养,消化语言,为进一步精准的表达自己苦擂基础的过程。要说这也是一种创造,只能说是为自己不完善的语言系统进行创造,根本不能拔高到为整个汉语语言“创造了什么” 的高度!而他说‘在我看来,诗歌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是诗”,而是“创造了语言的什么”。’在这里,他要么是把“学写诗歌的过程”与“诗歌创作的过程” 混为一谈了,要么就是虚张声势,把“局部的训练活动”曲意拔高,上升到“整体的创造活动” ,本末倒置!’
阅读完这一段分析,我们再回头谈所谓“探索性的诗”。
谁能告诉我这些所谓“探索性的诗”的确是一个真正成熟的诗人在诗歌成熟创作之外所作的探索?谁能向世人证实这些所谓“探索性的诗”的写作者具有能创作“探索性的诗” 的资格与能力?
恰恰相反,鼓吹自己是在创作着“探索性的诗”的写作者往往都是那些诗歌并没有几首、技术根本也很不全面却因为要想出名而在那里大肆叫嚣的刚刚冒角的新手!这样一些人物人们也敢承认他们的叫嚣是事实,我真替中国诗坛捏一把冷汗,不得不说这是人们自己太过肤浅!
诗歌是艺术!对于诗歌观念的认同与否定是学术!一个研究者如此轻易就被一些想出名而起哄闹事的泛泛之辈所蒙骗,人们如何敢相信你的研究是真性的,正确的,有着权威性!
一个不成熟的作者可以噪聒,说自己的诗具有探索性。但作为一个学有所成、清醒的研究者一个诗歌的真正评论家,我们应该了解他的这种探索是他在自己有限的诗歌创作经历里朝自己的经验之外在跨出一步,是他自己曾经经验之外的探索。这种“探索”对于他本人来说是真性的,属于一个诗歌写作者自我完备的训练过程的一个步骤,如我引述的WUHAN1010批驳于坚的一段所说,是属于“学写诗歌的过程”。但如果将这种“探索”上升到是诗歌和诗歌写作者整体的行为,对于整体诗歌和诗歌写作者而言是假性的,是上升者的盲人摸象,因为他的这种“探索”极有可能是他的同行或前辈已经努力过摈弃了的,或者已有成就他还不了解的行为。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探索性的诗”的写作者当初可能只是初出茅庐,而因为炒作成功使他们的所谓“探索性的诗”让人们有了了解,而今天这些“探索性的诗”的写作者可能似乎已成为中国现今诗坛大腕级的人物,在不断的创作经验积累与诗歌阅历的提高中,已早意识到自己当年的无知而放弃了当初的“探索”,而他们今天的地位在势利至上的当下中国则太容易让某些人们将这些“探索性的诗” 、这些其作者回过头看自己都汗颜的炒作而成的“名诗”视作经典诓人骗己,这种贻害就太大了!此一编本即为一例!
--------------------------------------------------------------------------------
《透过诗及诗坛之腐朽,看出这么真这么远大,非大智者莫属!》(本贴由鲁西狂徒于2004年6月12日08:37:26在〖扬子鳄〗发表.)
兄弟再此为你叫好!看来中国的诗歌未来是有救的——因为有老兄这样有洞察力和远见人物,既是星火——也足已燎原!山东鲁扬再致向您致敬!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