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什么是中国模式?或者是”华人社会模式“?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什么是中国模式?或者是”华人社会模式“?   
goclick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什么是中国模式?或者是”华人社会模式“? (326 reads)      时间: 2004-6-13 周日, 上午11:04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这是五年前的旧帖
---------------------
基本思路:

研究东亚模式更容易找到中国现代化的切入点。

为什么呢?

其实不论你呼吁向现代西方学习,还是效仿东亚模式,都必须得对
你学习的对象和你本身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比较。以文化决定
论的观点来看,西方文化浩如烟海,门派繁多,究竟是哪几种文化
要素使西方领先于东方?宗教,政治制度还是别的,中国文化应做
哪几方面的相应调整,首先应侧重哪一方面?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不
容易有答案的,因为中西方文化不同之处实在太多,我们所应学习
的范围太广。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勿囵吞枣地学了不少,也不停地
否定自身的文化,不停地充当别人意识形态的试验品,可楞是没
学上道,抓不到关键点。

东亚各国呢?

不管你存有什么样的政治偏见,不能不承认东亚各国不同程度地
实现了现代化。他们的成功对拥有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的我们
来说,一样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如果比较他们和我们的文化,政治
和经济制度,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我们在文化上相同或相似之处
甚多,我们就会比研究西方更能缩小范围,找出关键的相异点。而这些相
异点也许就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因子。如果仍嫌研究范围
大的话,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缩小,只探讨同属中华文化的台港和东
南亚华侨。这样的研究方法就比较容易排除许多我们原先以为
是西方独有,我们应该优先调整的中国文化内容。我们曾经以为,
中国的落后是因为没有西方的政治制度,可从东亚模式来看,这似乎
不是主因。我们曾经以为摆脱中国的落后必须得全面更新中国文化,
打倒孔家店,甚至认为文字的繁化简也是提高识字率的关键,可从东亚模式
来看,似乎文字的简化没必要,全盘否定儒教更是荒谬。
----------------------------------





说说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经济形态对社会总体
结构有最后的影响。可同是有着悠久
的经商传统,阿拉伯世界实行的是政教合一,没有欧洲似的
宗教改革,没有文艺复兴,更没能产生工业革命。欧洲的移民
们来到了美洲,英国人为主体组成的国家就比别的欧洲人
建的国来得成功得多。由此可见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不论您持的是文化决定论还是经济决定论,我想大家应该
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商业文明是产生现代文明的必要因子。
可单有商业传统并不够,有经商传统的并不一定能产生现代
文明(如阿拉伯国家),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必须进行相应的文化
调整。由于各个国家文化都不一样,所应进行文化调整的内容
,调整的侧重点都应该是不同的。这一百多年来,有些文化调整
成功了,其它的大多数仍处在摸索阶段。在没能实现现代化
国家里,否定自己文化,认为出路只有全盘西化的人比比
皆是。可观察一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前后进国家就可以看到,
这种全盘否定似乎没有必要。

当然我们关心的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该做哪些调整。不妨用
几个邻近国家(地区)做做参照对象。

我们可以看到:

日本文化+商业文化 ---- 能够产生现代化。
韩国文化+商业文化 ---- 能够产生现代化。
中华文化+商业文化 ---- 能够产生现代化。(香港,新加坡,台湾)

由这几个同是中华文化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域现代
化的历程来看,商业文化大概是没能实现现代化的中国
大陆最欠缺的了。中国的经济一直是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
所培养的是守成认命,内缩性的保守性格,我们推崇的
是安贫乐道,安分守己的生命哲学,强调的是尽人事,知天命的
人生观.与商业社会向外发展的冒险精神格格不入。明清两代的
海禁,更加剧了这种自足守成的格局。我们也曾经有过局部地区
(如上海等)源于外部压力的商业发达,可最终还是被反商厌商的
内陆意识所吞灭了(1978年前)。所以在我看来,我们这一百多年的历史,
其实是商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冲突史。鸦片战争是英国的工商文化
和大清的农业意识之争,四十年代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样可
视为农业文明打败了工商文明。文革,八九政治风波也带有
这两种文明冲突的深深痕迹。

如果说欠缺商业文化是中国无法现代化的主因,那么是什么
文化因子阻碍了商业意识的培养呢?在别的华人地区,他们
又是如何跨过轻商的门槛呢?

说到欧洲人为什么能够跨过“轻商的门坎”,在下对欧洲史
了解不多,谈不出个大概。不过对华人社会,我倒是有一点小小的
观察:

对于中国大陆来说,近百年来我们都一直试图摆脱小农经济为主体的
自己自足的经济状态,向工业社会过渡。可总体来说,一直没有成功。
我们曾经有过局部地区的工业化(如上海,东三省某些地区等),可
国家政策一直是向农业倾斜的。人们一直不以经商为荣,人们的思维
观念里(起码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学而优则士一直是人们攀缘社会阶梯
的最正规的途径。人们只以作官为荣,而以经商为耻。

再来看看大陆以外的华人社会。可以说,他们是已经跨过“轻商”
这道门坎了,这是他们成功的所在。同是受孔孟之道教诲的炎黄子孙,
为什么他们摆脱了学而优则士的束缚,克服了“轻商”的弊端呢?他们
与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学而优则士”这
条古往今来人们向上爬的正规途径走不通了。他们没有刻意抬高鲁迅,
也不需要“巴金”,也没有“五四”,“文革”那样咬牙切齿般刻意诋毁孔孟之道。
对他们来说,在那种特定的不得已的状况下 ,没有科举,祖国最大的弊端- 官本位意识
自动被消解了。学而优则士走不通,便只有学而优则商。奇怪吧,在不得已的
境况下,中国人才得以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不得不进行了自身的文化调整。

如果我们一个个看,是不难发现东南亚,台湾和香港华人的这些共同特点的:

1。东南亚各国的情况颇为类似。

所有移民最初都与中国积弱的因素有关。19世纪时,
国内的战乱与饥馑,把许多中国
人推向了国外。一些新兴的的工业国又亟需廉价劳工,为贫
困的中国人提供了工作的机会,把他们吸引过去。从某一观点来看
,只有非洲的奴隶贸易,比千千万万输出世界各地的华人契约劳工的
命运更悲惨。但从另一观点来看,华人移居国外,又给他们带来生命
活力与希望。这些华人以坚忍不拔与大无畏的进取精神,接受了挑战。
他们极力保持自己文化的特点,极力抗拒同化。他们在所在国,仕途
这条路是想也不敢想的。而他们保有中国人一直有的上进心。他们没
有自己的土地,也不可能做官。在这种社会境况下,他们的出路便只
有经商一途。也就是说,他们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走上了商场。经过
百年来的惨淡经营,他们控制了相当部分东南亚各国的经济。

2。台湾。蒋介石带着两百万国军和家眷逃到台湾后。对于台湾的本省
人来说。政治上的前途也是有限的。在蒋家掌权的近四十年间,由于
台湾党政军的重要职位基本上由外省人所把持,本省人要往上爬,也
只有走经商这条路。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今天,台湾的亿万富翁们,基本
上都是本省人。蒋经国过世后,掌握雄厚财力的本省人终于渐渐地蚕食
外省人的势力。说是争“民主”,可实际上是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地域之争。
台湾本省人跨过了“轻商”这道门坎,也是不得已为之的。
一句话,他们是在仕途之路被堵死之后走上商场的。

3。香港。在殖民地时期,香港经历了不少变动。
可香港做为商埠的特点一直没变。英国人主掌了所有
行政大权,大批人由内地因为战乱,饥荒逃到香港。在香港,没有科举,
仕途之路同样是走不通,因为这是英国人的管辖地。为了生存,他们不
得不走上了商场。

如果我们嫌上述例子还不够,我们还可以在我们本土的
某些地区找寻到一些相似的例子。时间关系不一一分析了,总之也是
仕途之路被堵死而不得不走上商场的例子。

a)上海租界。


b)深圳。

c)九二年来的状况。

由以上中国人成功的范例,似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使中国人跨过“轻商”门坎的经验公式
(虽然我也不喜欢,可这是个很无奈的结论):

暂时堵截仕途之路+重商政策=中国人的成功


纵观全球的华人状况,至今我还找不到有例外的情况。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707972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