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关于一战、二战军事史的若干问题,再次给老芦纠错----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关于一战、二战军事史的若干问题,再次给老芦纠错----   
安魂曲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2787

经验值: 0


文章标题: 关于一战、二战军事史的若干问题,再次给老芦纠错---- (707 reads)      时间: 2004-6-11 周五, 上午3:28

作者:安魂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一战根本不是协约国战胜了德国人,德国是自己垮掉的,只不过恰好德国崩溃时赶上了英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才造成了“协约国战胜同盟国”的错觉。”

----其实,德国最后战败前几个月,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已经先后在协约国对中东和巴尔干的进攻(不是防守!)之下被迫投降。。。紧接着奥匈帝国又在遭到协约国军队于意大利前线的进攻(不是防守!)、防线崩溃后投降。。。而在这前后协约国已经在西线发动了几个月一波又一波连续的进攻(其中8月8日一次进攻歼灭德军若干个师,被鲁登道夫哀叹为“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收复了大片失土,把四年来双方僵持的战线大大北移,导致德军长期坚守的防线事实崩溃----这种战场上的失利加上盟国在协约国进攻下的纷纷崩溃,才大大强化了德国国内的不满,导致兵变、革命和骚乱。。。但早在11月初基尔军港水兵兵变之前的10月下旬,鲁登道夫已经向德皇承认前线战事毫无希望,建议德皇立即求和。

----总之,即使德国国内不发生大规模革命和骚乱,德军当时也已经根本无力抵抗新锐美军加入后西线协约国军队的大举进攻----不错,战争结束时协约国军队并未进入德国领土,但战线却已经从四年来的法国北部大大后移到了比利时的中部----照当时协约国部队进展的速度来看,由于德军已经来不及构筑坚固的、连续的防线阵地,最多再有两三个月,协约国军队将肯定能突入德国境内。

----芦笛之所以对一战最后阶段的战争进程一知半解,显然和他老人家从来读历史不详细对照历史地图有关----而本人则恰恰最对历史地图感兴趣,所以本人才能对协约国最后几个月的进攻成果印象深刻,而老芦却对此几乎毫无了解。

“至於进攻与防御,你又露怯了。你最崇拜的苏军将领朱可夫最拿手的,便是等待敌人进攻,先行防御,然后在敌人再衰三竭后,寻暇抵隙,发起大规模反攻。”

----首先我不明白我在进攻和防御方面究竟说了哪句“露怯”的话。^-^其次苏军能最后战胜德军,显然光靠前一阶段的防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没有库尔斯克战役后在整个东线上持续差不多两年的排山倒海般不停进攻,苏军又怎么可能最后推进到柏林甚至更西?----本人一贯认为:进攻才可能战胜敌人,而防守本身不过是挫败敌人战胜自己的图谋罢了,并不能直接打败敌人---纵观整个一战、二战史,从战役到战争,莫不如此,就连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阿拉曼这些战役,最后防守方如果不是发动大规模的反攻,把进攻方击退数百公里,这些战役防守得再成功,仍然算不得防守方的大胜。

----老芦最后所谓“库尔斯克一役后,德军再也没有足够的兵力与坦克战胜苏联了,只能且战且退,败回德国去”----这句话本身就是自打耳光:如果把苏德战争后期德军在苏军进攻面前的连连败退解释成“没有足够的兵力”(其实兵力不足是一方面,苏军战略战术的成熟、导致德军无法再象战争头两年一样以少胜多则更重要)的话,那么请问老爷子前面大段强调的:防守如何如何优于进攻、“进攻会导致大量伤亡,远比守军多”之观点是否还能作数呢(事实上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消耗数字比德军还大)?之前苏军在德军进攻面前的节节败退是否也属于“没有足够的兵力”之结果呢?而后来苏军能够在一些关键性防御战中取胜,又是不是因为苏军当时终于“拥有足够的兵力”了呢?(其实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防守方的苏军兵力对比大大超过进攻的德军)

“有趣的是,英国人大吹大擂却起到了自己万万想不到的作用:德国人后来找责任,就把战败的原因说成是自己没有坦克(其实他们后来也参考俘虏的英国坦克制造出了类似物),从而大大地夸张了坦克在一战中的作用。因此,希特勒上台后,最重视的就是坦克部队,德军将领最注意研究的就是使用坦克的战略战术,由此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位“坦克将军”古德里安。”

----纯属瞎掰!德国人从来没有把一战的失利归罪于自己“没有坦克”,因为英国人早就发明了坦克并大规模使用(1916年),但却从来没有取得值得称道的战略性战果,实际对战争进程毫无影响。。。。而且德军到后来也拥有了坦克(比英国的还大,象陆地巡洋舰一样),又怎么可能“把战败的原因说成是自己没有坦克”呢?

----至于希特勒上台后很多年,德国军队的装甲战思想一直和英法一样落后,就是把坦克当成一战一样的步兵支援武器(这方面大清洗前的苏军原本大大领先),希特勒最强调的也是空军,谈不上“最重视的就是坦克部队”----所以德国坦克开战后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处于法国、苏联下风。

----但当时德军中毕竟有一位天才的将领古德里安:他很早就注意到了坦克的特点最适合大规模集团使用(这其实又是他从英国军事专家那里学来的),并且顶着德国参谋部的压力,硬是坚持搞独立的装甲师。。。。希特勒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支持了古德里安,但也不过是给了他实践自己想法的机会、允许他独立组建装甲师罢了,并没有真正认识装甲师的重大作用----后来波兰战役初期,希特勒视察战场,看到路边有很多击毁的波军车辆大炮,就问古德里安:“这都是我们的轰炸机干的么?”(这句问话就说明希特勒并未认识到装甲部队的作用),古德里安回答“不!是我们的坦克!”。。。这才给希特勒留下很深的印象,德军装甲部队的黄金时期才真正来临。

“你说的不错,英法的本意不是用坦克作防御武器。但问题是他们的根本战略就是被动消极防御,在这种情况下把坦克分散给步兵,当然就只会成了防御工事一类的玩意。”

----这句话叫做强词夺理:因为你原先所说的“把坦克当战壕使用”显然不是这么个意思----如果你这样说有理的话,那么你也可以说苏军在防守的时候,原本只是和用来进攻的坦克一样只能“成了防御工事一类的玩意”。。。事实上我不记得英法在西线战役期间,有过任何“把坦克当战壕”使用的战术记录(真要那样的话,德军反而不那么容易突破,事实上德军进攻的薄弱点基本上都属于二流步兵部队,坦克数量很少)。

“你的再商榷我也看了,你对法国坦克的说法不对,法国坦克装甲很厚,火力猛,但笨重得要死,走得很慢,完全是人家打的目标,而且炮塔设计很臭,视野有限,转动不灵,根本不是德国PZ2或PZ3的对手。”

----法国坦克虽然速度比德国坦克要慢一些,但其实仍然属于轻型、中型坦克,根本算不上“笨重得要死,走得很慢,完全是人家打的目标”(这只能用来形容后期的德国虎王、鼠式等重型坦克)----事实上从后来二战的坦克发展史来看:那种强调速度、牺牲装甲和火力的早期坦克设计方向最后都被各交战国所抛弃。

----至于“炮塔设计很臭”,也没那么回事,更主要并非“视野有限、转动不灵”(我有二战时期各国坦克装甲车辆性能评价等的百科全书)。。。其实法国轻型、中型坦克的最大弱点是乘员人数过少,导致车长必须兼当炮手,这样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战场形势。。。不过总的来说,当时法国坦克质量性能明显超过德国坦克,这一点已经是战史学家的公认了,芦笛绝对翻不了案。

----更可笑的是:德国的PzIII中型坦克在西线战役期间德军几乎没有装备(除了零星之外),其数量还没有我昨天提到数量很少的法国Char B1重型坦克多。。。亏老芦还好意思拿来和当时的法国坦克“关公战秦琼”。^-^

----至于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老芦只能从电视上了解一些其性能特点,但显然不全。其实谢尔曼坦克火力、防护均无法和当时的德国虎式、豹式坦克相比(但老芦所说的北非战役期间,德军主要是III和IV型坦克,即使火力和防护也不如谢尔曼),其速度也算不得很快。。。但谢尔曼却有一个最大的优势:这就是特别容易维护和大批量生产,于是在西线美英军就可以用数辆坦克去对付一辆德军的坦克,在损失一、两辆之后最终把德国坦克搞定(再就是飞机打坦克了)----即使如此,美军的坦克乘员们,还是对德国坦克“谈虎色变”,一直到了后来“萤火虫”坦克(英军改装的谢尔曼,加长了火炮身管,穿甲能力大大增强,可以击毁德国坦克的正面装甲)面世,才算和德国坦克有的一拼。

作者:安魂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安魂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965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