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广场绝食“四君子”今昔---- (附:智叟点评,先睹为快!)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广场绝食“四君子”今昔---- (附:智叟点评,先睹为快!)   
dck






加入时间: 2004/04/02
文章: 2801

经验值: 4649


文章标题: 广场绝食“四君子”今昔---- (附:智叟点评,先睹为快!) (736 reads)      时间: 2004-6-01 周二, 下午7:54

作者:dck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广场绝食“四君子”今昔---- (附:智叟点评,先睹为快!)

BBC中文网记者 魏城

按:魏城老弟在去年的六四写了一篇非常臭、充满主观偏见的文章。
为此,许多网友甚至怀疑他是中共文化特务。今年这篇大作貌似公允,比
去年的好。需要补充的是,所谓“广场绝食四君子”,在当年,名气大的
是歌手侯德建,其次刘晓波博士。周高二君的名气,在当时80年代青年学
生中几乎等于零。可以说,周高因绝食而成名。现在,在思想上反水,跟
着共产党唱和那些似是而非的骗人论调的,也是这二人。(智叟)

岁月匆匆,转眼又快到了六四事件15周年纪念日。

15年前的那场运动波澜迭起,15年来的风云变幻一言难尽,我这里只
选其中一个小小的话题──"广场四君子"的今昔。

"火上浇油"?"火上泼水"?

在1989年那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街头运动中,所谓的"四君子绝食"
是运动后期的一个规模不大、意义不小的波澜。

说"规模不大",是与之前的大规模学生绝食活动相比。

自1989年6月2日在天安门广场开始的这次绝食活动的参与者只有四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刘晓波和高新、北京四通集团公司综合计划部部长周
舵以及来自台湾的着名词曲作家兼歌手侯德建。

说"意义不小",是与此前越来越升级的运动诉求相比。

据"四君子"自己的说法,他们绝食的初衷不是为了"火上浇油",而是
为了"火上泼水"。

我辗转找到了"四君子"之一刘晓波当年在天安门广场的讲话录音。以
下是其中一段录音的文字记录:

"我觉得这次大学生运动的一个重大失误就在于,它只强调和政府之间
的对抗关系,而忽略了、甚至淡漠了自身的民主建设,建设这个组织根本
就不民主的话,我们假定一个最好的前提:学管代替了军管,这恰恰不是
这次民主运动的胜利,恰恰是它的最大失败、最大可悲之处。"

15年后的今天,能够采访到所有这四个人可真不容易。四人如今分居
三地:刘晓波、周舵仍然留在北京,前些日子,我能够通过电话找到他们
,能够电话不被掐断,实属万幸,随着"六四"的临近,如今我再打电话,
已经是"千呼万呼无人应"了;高新流亡美国,我的一个同事专程前去采访
他;侯德建六四出狱后返回台湾,心情很灰,曾潜心研习《易经》和算卦
,据说他基本上不接受传媒有关六四话题的采访,我的另外一位同事在采
访台湾总统大选时找到他,也被他婉言谢绝。

我怀着绝望中的侥幸心态,又试着拨了一次侯德建的手机号码。出乎
我的意料,这一次,当侯德建听到当年绝食的其他三位战友都已谈及此事
、又听到我说的"四者缺一"之遗憾时,停顿了一下,然后说:"这样吧,过
20分钟后,你再往我家里打个电话。"

谈到当时的"绝食宣言",如今已经改行从事电影制作工作的侯德建说
:"整篇绝食宣言是晓波起草的,我只加了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说:我们
来绝食,不是寻找死亡,而是追求更真实的生命。我想,这是我们一直很
想提醒很多同学、甚至有些要绝水的同学的话,因为那样做是对自己的身
体非常不好、会有很糟糕的后遗症的。"

六四后流亡美国的高新在谈到当年的"绝食宣言"时则说:"这个绝食宣
言的中心意思,其实就是反对以暴易暴,因为当时广场上弥漫着一种情绪
,一种悲情意识。"

然而,高新也承认,虽然他们绝食的初衷是呼唤理性,但最终造成的
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广场内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人听你的绝食宣言念的是
什么,他们只想着又一轮高潮来了,他们只想着,又有知识分子出来绝食
了,我们的革命行动可以一波一波、再接再厉了,而且,确实也有人在筹
划所谓的接力绝食。就是说,谁进去以后,谁都会处在一种非理性状态,
这个非理性状态是谁给打醒的,是军队给打醒的。" (按:糊涂论调。)

高新所说的"军队打醒",就是举世震惊的六四惨案。在军队进入天安
门广场的所谓"清场"过程中,"四君子"曾经与军队谈判,试图保证当时留
在天安门广场的学生能够安全、和平地撤离广场。

至于当时的谈判过程以及天安门广场有没有死人,有诸多的说法和争
论,这个留待史家来考证,我则着重谈谈此后15年来"四君子"的变化。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

六四以后的15年中,除了在政治领域中中共仍然大权独揽之外,中国
在其它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君子"的个人生活遭遇和思想也发生了
明显的分化。

谈到四人的分化,周舵如今说:"高新在美国,侯德建在台湾,根本就
联系很不方便;刘晓波有三年是关在监狱中,所以,我们之间的沟通也不
够。总的来说,我觉得,高新走的是一条学者的道路,他现在已经成为研
究中共高层人事问题的专家了,他并不是积极地从事政治活动;侯德建是
完全地淡出政治了,他是在搞易经这类的东西了;晓波则完完全全地是一
个持不同政见者,对政府持一种完完全全的批评态度;我呢,基本上是以
一个研究自由民主理论的研究者的身份来介入政治。所以,我们四个人当
然是有差别的了。" (按:你们的起点就不一样嘛。绝食动机未必相同。)

比起人生际遇的分化,"四君子"在思想上的分化可能更具有重要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是六四后整个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思想分化的一个小
小的缩影。

例如,在对"八九"那场运动的评价上,四个人就有明显的不同。

高新认为:"整个八九,你不得不承认,那是一场最后失去控制的群众
运动、街头运动。" (按:错。是政府暴力打破了和平进行的学生运动。)

周舵则把"八九运动"的影响分为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从短期来看,我
是觉得,六四很明显地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倒退,我主要指的是政治体制改
革方面的倒退。十三大以后,本来已经有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准备
出台,(按:幼稚。这是你猜测的吧?你怎么这么肯定?)六四以后,不但
全部停顿,而且有非常大的倒退;但是从长期看呢,这个效果就不肯定,
主要要看我们从六四当中怎样吸取经验教训。" (按:从长期看共党必死。)

刘晓波却不同意所谓"八九运动"是一场激进主义运动的说法:"六四后
,国内很多知识分子把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义跟六四套,其实,那完全是
两回事。六四再激进,它采取的方法、手段、以至于口号都是和平的,所
谓激进,只是学生在策略上就怎样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个方面的分歧,
实际上在道义上来说,学生没有什么激进不激进的,而且,我觉得,六四
时民间情绪的升级都是在政府错误决策的引导下出现的。"

侯德健则在15年后这样反思:"我期盼的东西,第一是和平的,第二是
理性的。其实,我蛮害怕街头的群众运动,有人说,群众聚在一起,他们
只有13岁,13岁的意思就是说,它很难体现理性的这一面,多半会流于情
绪化,如果中国的民主与法治不用流血、而且不用街头运动就可以达到的
话,那是我的第一志愿,尽管会稍微慢一些,我都愿意让它稍微慢一些。"

民主缓行?民主速行?

另外,在何时、以及如何推动中国民主变革这个问题上,他们的看法
更是大相径庭。

高新认为,在社会、经济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推进民主有很大的
危险(按:这是共产党让你这么说的吧?):"中国大陆最大的问题就是说,
在共产党统治下,一直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它已经失去了一个正常的
社会氛围和人文环境,在这样的前提下,你突然要搞起一个民主运动来,
就好像把一个在冻箱里冻了很长时间的一个玻璃杯子拿出来,突然放在开
水里一样。我觉着,(我们应该权衡)冒着激进民主导致社会失控的风险
,和在渐进民主的过程中,中国老百姓和中国知识分子还要在非民主或半
民主的环境下再忍受相当一段时间,这两害哪个更轻?我觉着,先保证中
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中国整体上的经济建设能够按部就班地继续向
前稳步前进的前提下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应该是首选。"

刘晓波却表示,中国应该现在就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他说,中国
现在进行民主改革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第一,中国经济现在还在高增长
中,它有这种经济上的发展来支撑政治上的转型;第二,中国现在所处的
国际环境和以前相比大不一样了,对它在政治上的改革会有非常强大的国
际性的支持;第三,大陆民间的权利意识已经觉醒了,这对改革是非常有
利的。" (按:赞成。解除新闻封锁,起码可以监督社会道德堕落吧?允许
组织反对党,起码可以在政治上遏制腐败现象吧?中国老百姓对此一定会
拍手称快的。高新你怎么说?-智叟)

周舵则认为,他对中国民主之路的看法介乎于民主缓行论和民主速行
论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老毛病就是,总是搞黑白截然二分、二元对
立,(按:屁话。哪有这样的事?太落伍的辩论伎俩。-智叟)要么就是不能
搞民主,要么就是赶快搞,越快越彻底越好,真理恰恰是在两个极端之间
。所以,我主张一种渐进民主的模式。"

六四是侯德健心中永久的一个痛

谈到当初的战友如今出现思想分化的原因,刘晓波说:"我觉得,这种
变化是一种非常自然化的东西,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当时因为大家都投
身于那么一场运动中,会有短时间的一致,实际上人的背景不同,对一个
社会的长期观察和观点也就会不一样。看高新写的东西,他现在似乎更倾
向于把希望寄托在官方的变化上;侯德健呢,我和他只是偶尔地通几次电
话,但我知道,侯德健说,六四还是他心中永久的一个痛;周舵呢,他的
变化就是,他前些年做了一段时间生意,这些年他在家中潜心读书,我大
致是赞同他对海外民运的某些批评的。" (按:晓波是个老实人啊。其实,
周舵“对海外民运的某些批评”大部分是共产党批发的狗屁论调。-智叟)

15年的时间当然不算短,当年共同绝食的战友在人生道路和思想观点
方面出现分化,毫不奇怪,但他们仍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的终极价值目
标仍然是民主,所不同的只是如何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策略。

大概,这一共同的价值观是如今分居三地的"四君子"在漫长的15年中
仍然能够维系他们之间的友谊的基石吧;大概,这也是他们在15年后听到
这首当年广场上万众随唱的歌曲《龙的传人》时仍然能够共洒一掬泪的原
因吧──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巨变前夕的深夜里, 枪炮声敲碎了宁静的夜,
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 多少年炮声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龙巨
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你擦亮眼......

~~~~~~~~~~~~~~~~~~~~~~~~~~~~~~~~
王丹称六四不可避免打破了幻想

在六四15周年之际,华尔街日报从5月31日开始连续发表当年亲历事件
者多年之后的反思。第一篇文章由前八九学运领袖、现哈佛大学历史系在
读博士生王丹撰写,题为:“天安门如何粉碎我们的幻想”(How Tiananmen
Shattered Our Illusions)。

文章说,现在反思15年前的事件,“我比以往更清楚地认识到,天安
门大屠杀是通往漫长的自由中国之路上不可避免的一步,真正的政治改革
不可能来自中共内部”。

八九民运的一个真正悲剧并非“我们危害了所谓的改革派领导人的努
力,相反,是他们从来没有想法或政治意愿来领导中国走向民主”。

对中共可能发起政治改革的错误幻想让学生们走上街头,但所谓的改
革派领导人一直躲在门后,前总书记赵紫阳也是直到在政治局里寡不敌众
后才到天安门广场探望学生的。

但是,6月4日晚上,回应我们不高的要求的却是子弹,这粉碎了我们
尚存的任何幻想。

文章最后说,八九学运在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上发挥了无法衡量的作
用。没有它,“我们仍会陷在少数开化的共产党官员可以把中国从独裁统
治中拯救出来的迷思中”。我们从那一年的失误中学到了教训,认识到中
国的民主化必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由共产党之外的力量推动。



http://bignews.org/20040531.txt


大参考总第2281期(2004.05.31)专门散播各种受中共查禁的新闻和评论
面向高层内部传阅:推动政治改革 突破新闻封锁 新技术促进言论自由
VIP Reference(Dacankao) Defends Human Rights in PRC Since 199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面对第二轮房产泡沫 建设部与胡温唱反调
2. 目前中国存在的四股势力 (转自猫眼看人)
3. 魏京生在日内瓦联合国前抗议对西藏人权迫害的集会上的演讲
旅居瑞士的藏人尼玛在第五届中国民主运动海外联席会议上谈他的经历
4. 巴黎举行“‘六四’意义座谈会”
5. 东海一枭 :“xx”十五年祭(诗)
6. 丁子霖“六四死难者名单”(六四十五周年征文,首发于北美世界日报)
7. 世界周刊:「六四」正名还要等多久?
8. 张文光:港教科书「六四」内容形同篡改历史
9. 法新社:八九学运人士大多被人淡忘
10. “广场绝食四君子”今昔 (附:智叟点评)
11. 王丹称六四不可避免打破了幻想
12. 包遵信:从“四五”到“六四”----陈子明和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
13. 拨开污“六四”迷雾 --兼击马悲鸣谬说
14. 中时晚报: 选举年的封咪事件
15. 凌锋:飞哥才是特首人选
陶杰:飞哥无意中捅了一个马蜂窝
16. 自由时报:反美闹剧,意欲何为?
~~~~~~~~~~~~~~~~~~~~~~~~~~~~~~~~

言─┼─论
|则┼兼|
┼┼●┼┼
|明┼听|
由─┼─自

1989年批判赵紫阳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赵紫阳辩护:“在实际工作
中,我还深深感到,时代不同了,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民主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人们的民主观念已经普遍增强……而且,民主
的旗帜如果我们党不去高举,就会被别人夺去”,他还说:“我觉得,我
们迟早要走上这一条路。我们与其被动的走,不如自觉地、主动地走”。
这话是十五年前针对中国共产党全党所言,如今听起来倒像是针对胡锦涛
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所言。 - 陈政德:晚年赵紫阳

一位老将军在家听到北京开枪镇压学生时,跌坐在椅子上说:军队的
一世英名被这帮人毁了,人民军队成了屠杀人民的千古罪人。六四后的很
长一段时间里,军人外出时不敢也不愿穿军装,因为他们感到穿军装是一
种耻辱,他们受不了人们对军人的责备和轻蔑的眼神。当邓小平授予十个
在六四中死去的士兵“共和国卫士”的称号时,军人们私下议论,枪杀自
己人民的士兵,怎么能称共和国卫士? 这是军队的奇耻大辱,本拟在军事
博物馆举办平暴图片展览,也因军人们的反对而作罢,共和国卫士事迹巡
回报告团,也因各部队的抵制而不了了之。军队已经认识到,六四的受害
者是人民和军队双方,得益的只是共产党内少数几个顽固分子以及江泽民
个人。

最近香港一连串言论自由受损及政改争拗事件,可能会继九七回归前
夕,导致新一轮人才外流。有家长坦言要让儿子到外国留学,并明确指出
希望下一代可在较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张文光认为
,近期连串政治风波,令中产家庭忧虑社会气氛恶化,才会为子女另觅升
学出路。

前外交部港澳办副主任成绶三承认,香港时事评论员李鹏飞口中的「
陈姓前官员」就是他,他打电话给李鹏飞只是想叙旧,并无受到任何指示
打电话给李鹏飞,没想到会惹风波。成绶三今天(五月卅一日)分别接受
香港电台及有线电视台访问时表示,他与李鹏飞在当年特区筹委会的工作
上认识,他形容彼此「交情一般」。他前一阵子来香港,打算跟老朋友「
聚聚旧,聊聊天」。他当时与李鹏飞在电话中谈到电台节目的话题不多,
他更从没听过李鹏飞在商台主持的节目,不了解节目内容,在电话没有谈
节目内容。成绶三向李鹏飞说:「我听说你在主持一个节目,我们就是私
人朋友,你就是在传媒,我们是私下朋友,我们随便聊聊天。」又说:「
你成了媒体人物了吧。」李鹏飞笑了笑说,他不算媒体人物。成绶三续说
,他在电话中谈到他于多年前在一次时装展览上坐在李鹏飞夫妇旁边,还
跟李太说,担任司仪的女子英语很流利,而且长得很漂亮,李太回应「她
是我的靓女」,李太当时更把家中电话及手提电话给了他。他本月十八日
打电话给李鹏飞时,除说明了自己的姓名外,还提起了那次时装展的经历
和与李太的谈话,藉此勾起李鹏飞的回忆,而李鹏飞当时也即时记起来。
但李鹏飞回应表示,来电者无论姓陈或姓成,对他来说并无分别,他不相
信对方是专诚来找他聚旧,他始终觉得对方是向他施压。成绶三曾参与特
区筹委会及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工作,他退休后,目前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负
责编写英汉辞典的工作,跟外交部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外交部还给他退休
金,他完全没有影响李鹏飞做节目的意思。成绶三指往后发生的事情是李
鹏飞的「发挥」。

美国国防部日前发布的中国军力年度评估报告认为,伊拉克战争迫使
中国领导人重新思考对台战略,特别是台海开战后如何反制美军。中国军
方为此正在发展所谓的杀手锏,但美国尚不清楚这些是什么武器。

美国<时代>杂志报导,布什总统在萨达姆于去年十二月在老家落网之
后,拿到了一把萨达姆的手枪,并得意的展示宾客观看。美军方先把这只
手枪装框,再由捕获萨达姆部队的某些成员秘密交给布什。布什如今会在
椭圆形办公室旁的一间小工作室,将这只手枪展示给特定的访客欣赏。时
代杂志引用最近在白宫见到这只手枪的访客的话表示:「他真的很喜欢拿
它来炫耀,他以拥有这只手枪为傲。」

最新调查发现:对婚姻期望愈低的新婚夫妇愈能天长地久。这个发现
对向往「花前月下、你侬我侬」的浪漫主义者似乎是个不小的打击。这是
俄亥俄州大心理学助理教授James McNulty,根据四年追踪调查82对新婚夫
妇结果,得到这个结论。对自己婚姻期望愈高而且缺乏沟通技巧的人,往
後失望也愈大。对夫妻关系看法实际,而且懂得如何化解问题的人,婚姻
才能美满。夫妻没有不吵架的。关键在於谁能吵得有「技巧」,不会老是
怪罪或贬低对方。


作者:dck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dck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5.778348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