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国为什么永不称霸?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国为什么永不称霸?
回首五千年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中国为什么永不称霸?
(738 reads)
时间:
2004-6-01 周二, 上午7:40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伊拉克泥淖的再启示
回首五千年
31/05/2004
布莱尔5月30日表示,英国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决定是否向伊拉克派遣更多部队。布莱尔当日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他希望能在2005年底之前大幅削减在伊拉克的英国部队规模,一旦伊拉克人能够处理自己的安全事务。国防大臣胡恩27日表示,英国仍在和美国为首的联军伙伴谈论增兵伊拉克事宜。这说明这场战争离开胜利结束还很遥远。
又继日本政府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导致两名日本记者27日傍晚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遭到袭击被杀,伊拉克警方今天说,3辆载有外籍人士的民用车辆当天在巴格达西北部的主干道上遭到不明身份武装人员袭击,至少已造成2名西方人士丧生,另有3人被扣作人质。这说明要打一场“容易的和不会带来不良后果的”侵略战争只能是入侵者单方面的良好愿望。
问了我自己很多关于战争意义的问题之后,我很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战争对于人类的进步是具有更多的积极意义还是更多的消极意义?我知道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也没有这个打算,在本帖中回答它。我觉得能够做的,就是从中国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并以伊拉克的例子回答这个大问题的重要部分——与中国有关的一部分。
从狭义的范畴,战争是有利也有弊的。在大多数情况,我个人认为战争一般来说总是有益于一方而不利于另一方。但这种有利或有弊的状态,也会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变化,此为另外的题目。比如这次的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它的进程无疑会给参战的各国带来一定的好处和坏处,对于还未参战的其他国家来说,它也带来了不同程度地、间接地影响和后果。这些间接的影响和后果,我认为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大战略范围、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和后果,这涉及国际政治格局变更、区域权力消长、世界经济和市场控额以及多级文明间竞争的交互程度等等;二是小战略范围、短期内直接的影响和后果,这涉及比如大国对大中东战略地缘的控制、对中东石油的控制和占有、对中东周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武器销售的增长、大国内部政治利益比如选举的博弈等等。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启示,应该说是一个“再启示”。“再启示”在这里的含义,是指这场战争虽然有不同于过去其他战争的地方,但从广义来说又有其类似的地方,而这些类似的地方又一次给与中国的启示。这个启示主要是两个字:“泥淖。”
说起泥淖这两个字,诸位一定很熟悉。比如苏联的“阿富汗泥淖”,又比如美国的“印支半岛泥淖”等等。现在的伊拉克,就是对美国的泥淖再现。虽然伊拉克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有分歧,但他们都不能接受被占领的事实。他们对伊拉克的未来和体制看法不同,但现在他们却有了共同点,那就是美国人应当离开伊拉克。除库尔德人外,伊拉克整个国家已经走上了抵抗的道路。在“获胜”一周年之后,美国人再次在巴格达和费卢杰展开战事。与去年不同,美国现在不是针对萨达姆,而是针对已经弄清了美国人进入伊拉克真正目的的伊拉克人民。全民抵抗就是对入侵者的泥淖。
我要说的启示是指,正在强大的中国要吸取这些教训,永远不要让自己陷入“战争泥淖”。而不陷入“战争泥淖”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发动侵略战争,不要做军事帝国。将来,中国可以运用自己强大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力去对这个世界施加影响,但不要试图去用武力征服他国。再锋利的剑,只有被握在手里才是优势,一旦砍出去就优势顿失;砍出去不马上收回,则颓势必将降临。中国的“剑”以后只用来保家卫国和防止分裂,而不是扩张领土。扩张的野心一旦膨胀,军事帝国的必然衰败的命运也必将落到自己的头上。
记得有本书上记载利玛窦的一番评论。他评论当时明朝的军队和军事力量时说,他认为中国明朝的军队以及其先进武器是世界最好的,但明朝从来没有想到要用自己的强大军力去征服异邦。他感慨到,这不得不令人佩服这个民族的和平和不好战的理念。有一点他没有理解到,这真是中华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关键。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绵不绝的根本理念——中庸思想——的折射。
前一段时间,郑和和他的故事又成为热门话题。最吸引人的话题是关于他下西洋的目的。郑和所率领的庞大船队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不管其真实目的为何。他从未试图占领他国一寸土地、掠夺他国一分财产,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利玛窦所言,中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并没有成为它理所当然向外侵略扩张的理由。相反,郑和所到之处,扶正祛邪,传播友谊,促进经济贸易和友好交流,树立了中华民族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光辉典范,这与哥伦布等强盗殖民行径形成鲜明对照。这也是利玛窦惊讶、不解的原因。因为在西方文化看来,利器在手,焉有不用之理?以强胜弱,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好比有钱的将没钱的剥夺遗尽,在西方也没有道德障碍一样。强大的不去征服弱小的,在他们看来是难以理解的愚蠢。
这也是今天西方对正在崛起的中国的恐惧的根本原因——带着他们的“有色眼镜”来看中国。因此,怎样理解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具有侵略性的国家这一点,对他们来说困难重重。事实上,中国历朝历代对外政策始终是和平外交,只要邻国不破坏边境安定,中国是不会主动用兵的。儒家思想主张王道,不赞成霸道,不主张用兵对外扩张。明太祖朱元璋就主张:“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柔远人”,“宜德化而招徕之”。历史上中国疆土的扩大主要是靠文化,靠同化。
值得警惕的是有一部分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和历史的片面理解,认为中国过去和将来应该走与西方列强强权侵略的道路来强盛中国。他们与西方人一起认为郑和的强大船队和明朝不去侵略和扩张,是愚蠢和错失良机。在中国国内,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利弊,自明代以来一直有争议。几百年来,有关我国是走开放之路,还是闭关锁国之路,一直与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相伴。明代初年,资本经济呈现萌芽,郑和下西洋是主张开放的代表,封建势力用全力扼杀他,这是必然的。朱棣死后,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夏原吉认为下西洋是弊政,向即将继位的太子建议罢西洋取宝船。郑和去世后,反对者更是占据优势。明英宗时,兵部侍郎刘大夏鼓动兵部尚书项忠把郑和下西洋的史料烧毁,连郑和船队也遭至被烧的命运。从此我国完全走进了自我封闭的死胡同。在明史中,郑和下西洋的事迹被一笔带过,原于撰史者的历史和政治偏向性。
但我个人认为,中国过去出现过的闭关锁国,根本不能将之归结为中国文化的不具侵略扩张性格。这是被人误解或故意混淆的概念。正确的论点应该是,我们对近代的痛史的反思千万不要过了头。中国必须开放,不能闭关锁国。只有这样才不会落后,才会强盛。但强盛的目的,决不是为了再去走西方帝国的老路。因为这条老路会把中国带入“泥淖”,把中华文明的前途带入万劫不复的“泥淖”。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因为中国永远是东亚病夫,配称什么霸?
--
芦笛
- (0 Byte) 2004-6-01 周二, 上午10:57
(238 reads)
那么你认为谁配称霸呢?为什么?
--
回首五千年
- (0 Byte) 2004-6-01 周二, 下午1:05
(197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64232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