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   
丁林文章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 (686 reads)      时间: 2001-11-27 周二, 下午8:0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



丁林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是一个相当出名的设计作品。今天的建筑系

学生,在学到当代纪念碑设计的时候,恐怕都会接触到这个设计范例。在中国,

有不少介绍美国的文章,都提过到青草坪上,刻满了阵亡者姓名的这个黑色花岗

岩墙。一方面,人们当然是被它别具一格的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所吸引;另一方

面,人们也好奇地注意到,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是当时刚二十出头的一个华裔女

孩,她当时还是建筑系的大学生。更何况,她和中国似乎有著丝丝缕缕的关系,

追根溯源,她原来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音的一个远亲。这样,就

有了一点传奇色彩。也使美国越战纪念碑的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建筑系

大学生的范围。



  可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个著名的越战纪念碑近旁,还有一座与

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战争纪念碑,那就是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



⊙ 不锈钢的散兵线



  这实际上不止是一个纪念碑,而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园区。走进这个园区,首

先相遇的,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这些不锈钢雕塑是写实的。

大家都知道,以写实的战士塑像作为战争纪念碑的组成部分,这已经是一个古老

得不能再古老的设计手法,似乎了无新意。可是,这个纪念碑以最传统的设计方

法入手,却能够赋予参观者一种特殊的感受。作为对一个设计作品的分析来说,

它的突破点在哪里呢?



  朝鲜战争纪念碑的设计者,并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

而是将他们一个个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

他们头戴钢盔,持枪驱前,表情显得非常紧张。它和一般纪念碑设计另一个不同

之处是,这些塑像都没有高台底座。他们不是高耸的英雄,而是普通士兵。他们

的脚就结结实实地踏在这片开阔地上。这么一来,士兵脚下的这块土地就自然地

融入,成了雕塑群的一部分,战场也就因此而被生生地移进了这个纪念园。当烈

日炎炎,当狂风扫过,当暴雨倾注,当皑皑冬雪覆盖在这片开阔地和士兵们的身

上,这时,设计者甚至将整个气候和环境都引了进来,成了这个雕塑群最真切的

背景和注释。于是,战场的严酷和士兵危在旦夕的生命,作为一个战争片断,整

体地走进了纪念园。传统的写实群雕就这样被新颖的设计思路所突破,产生了与

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受。按照建筑界的行话,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

作品。



  南面是一座黑色的花岗岩纪念墙。在这座墙上,还隐现著浅浅蚀刻的许多士

兵的脸部,这些形象不仅是写实的,甚至可以说是真实的。因为所有这些脸部,

都是根据朝鲜战争新闻照片中美军各个兵种的无名士兵的真实记录,临摹刻摹的。

纪念墙的花岗岩是磨光的,开阔地的塑像群因此而映射在墙上。随著我们的脚步

移动,两组形象便流动地,互为背景地融合在一起。战场的引入,新闻照片的应

用,都表明著设计者在刻意寻求一个历史真实的感觉。而正是设计者的这个追求,

让走入纪念碑园区的我们,不无困惑。



⊙ 英雄儿女



  我们当然是困惑的。因为我们从小唱著“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长

大;我们熟读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看了无数遍电影《英雄儿女》;哪

怕是在美国打工,我们只要一张嘴,都会不假思索地唱出《上甘岭》的插曲。在

我们出生出世长大成人的每一天,我们最崇拜的艺术家们,就是以他们最卓越的

才能,以最优美的旋律,最动听的歌喉,向我们讴歌这场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

以致我们在一生中有过多次痛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生在朝鲜战争的前十八年,

没有最后一次赶上报效祖国的机会。我们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推出天经地义的逻

辑:我们的父辈跨过鸭绿江,就是“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至于

为什么要跑到鸭绿江那头去“保卫”,是因为唇亡齿寒。美帝国主义醉翁之意不

在酒,他们挑起朝鲜战争,就是要利用朝鲜半岛作为“跳板”,企图将刚刚诞生

一年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就象要杀死一个天真的婴孩一般。



  为此,我们的爱国主义绝不是干巴巴,而是血肉丰满的。既充满对侵略者的

仇恨,却又伴随著诗意无限的对祖国的热爱。这与我们青少年时代的浪漫和激情

实在很合拍。就象《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一样,“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柔情,和“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的激昂,能

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因此,我们向来不认为自己接受过

什么说教,那是一种已经化为血液流淌在胸中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如此难以割

舍,它不仅会伴随我们从小到大,而且也会伴随我们越洋过海。我们就这样毫无

思想准备地突然“踏入敌阵”,走进了美国朝鲜战争纪念园区,蓦然面对“行进

”在朝鲜战争的开阔地上的,那19名疲惫艰难的美国士兵。我不由自主地说,这

就是被我们打败了的“美国野心狼”了。



  关于这些美国士兵,园区内只有一句短短的碑文:“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

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

人民。”在读到这段碑文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眼中穷凶极恶的“美国

鬼子”,却也是美国人民心中的“英雄儿女”。我们停在这只有一句话的碑文前,

不由有些发愣,就愣在“保卫”这个词上。美国兵千里迢迢去朝鲜,他们凭什么

言称“保卫”,他们又究竟去保卫了什么?这是一场跨越了半个地球的战争。我

们也想到,在有著信息自由法的美国,政府不可能对于这样一场战争,向他们的

士兵和家属隐瞒重大历史情节。这个朝鲜战争纪念碑是在1995年 6月27日才揭幕

的,远在1982年揭幕的越战纪念碑之后,那么,在经历了对越战的不断重新认识

之后,美国人在建立这个朝鲜战争纪念碑的时候,为什么还能够保持整整半个世

纪的自信,坚信这样一个远征是正义的呢?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这是我们此生第一次站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站在交战

双方的边界。我们感到奇怪的,不是上面的这段碑文和疑问,而是我们怎么直到

站在这个“敌营”的纪念碑前,才第一次产生这些疑问,我们怎么直到今天,才

想到有必要了解和知道,我们当初战场上的敌人,他们又是怎样看待和解释这场

战争的。



⊙ “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很难在纪念碑上直接找到彻底的答案,因为这个纪念碑园区的文字非常少。

除了上面这段碑文,另外,就只有一句话的碑文了,那是用银色的字,镶镌在一

座同样简洁的黑色花岗岩纪念碑上的。纪念碑座落在一个圆形的水池中。它是整

个朝鲜战争纪念碑的主题:“自由不是无代价的。”虽说提到“自由”这样一个

“主旋律”,可是整个设计基调仍然是低沉的。和越战纪念碑一样,它强调的仍

然是“代价”,是战争对于生命的摧残。因此,作为对主题的诠释,在围起这个

水池和纪念碑的石块上,我们看到刻著参与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军的伤亡记载:阵

亡美军 54246 联合国军 628833失踪美军 8177联合国军 470267被俘美军 7140

联合国军 92970受伤美军 103284 联合国军 1064453



  我们从未接触过这些战争数字,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它的分量。在这些数字里,

我们也发现了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无知。我们一向以为,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只是

打著“联合国军”的旗号而已,战场上都是“美国狼”。而从以上数字表明的事

实,与我们原来的印象差异很大。美军在联合国军中的比例,远远低于我们的想

象。我们于是想知道,当年志愿军的敌人,究竟是些什么国家。我们终于找到了

这个园区的最后一点文字。那是当年所有加入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的国家和

提供医疗支持的国家的名单,他们是:希腊,法国,埃塞俄比亚,丹麦,哥伦比

亚,加拿大,英国,泰国,瑞士,南非,南朝鲜,菲律宾,挪威,荷兰,新西兰,

卢森堡,印度,意大利,澳大利亚和比利时。



  离开这个纪念碑时,我们感到,一切基于主观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对于战

争和历史事件的解释,都可能是有偏差的。作为一个平民,首先需要知道的只是

历史事实,只有当事实是清楚的,听取各方面的解释,才可能是有意义的。于是,

我们从国际互联网,查寻了最基本的有关朝鲜战争的时间表和历史资料。



  在二次大战刚刚结束五年,人们享受和平还很短暂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

北朝鲜突然打破国际公认的划分南北朝鲜的三八线,进攻南朝鲜,并且长驱直下,

几乎灭了南朝鲜。在这样的情况下,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派出联合国军援救南朝

鲜,其中包括作为主力的美国军队。美国人至今自豪的,他们的儿女去保卫的那

个“从未见过的国家”,就是南朝鲜,而南朝鲜人,就是美国军人保卫的那些“

素不相识的人民”。1950年 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

朝参战。经过三年残酷的战争,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签字,维持三八线。



⊙ 只有三八线依旧



  我们一向被告知,中国人民必须打这场战争,不打就会亡国。我们一向被告

知,连美国高级将领也承认,他们在朝鲜“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现在我们才

知道,当时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五星上将奥玛尔·布莱德尔确实说过类似的

话,但是,他的原话是,假如因为朝鲜战争,“我们就打入中国的话,那么,我

们将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

战争。”这段话和我们原来理解的意思,实在差得太远了。 



 我们读完这段历史的史实,就再也没有兴趣探究在三年的朝鲜战争之后,到

底是谁把谁逼到谈判桌前,争了这最后的一口气。因为,基本事实在是太简单了:

战争之前,是和平,是国际公认的,南朝鲜和北朝鲜也承认的,划分它们边界的

三八线;战争之后,恢复了和平,维持了同一条三八线。三年的时间,唯一被改

变的,是上百万生命的丧失,几百万人致残,无数和平的家庭被毁坏。



  我们从华盛顿回来,从一大堆照片中,抽出一张装进了镜框,放在桌子上。

照片的上端窄窄的一条,是那座黑色的纪念碑,隐隐可以看到那句有关自由与代

价的碑文,照片的大部分是纪念碑下的水池,水池里,一只飞来的野鸭正把嘴插

进翅膀,静静地享受著和平温暖的春日阳光。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23046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