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James Kynge - 中国经济能否逃脱盛衰周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James Kynge - 中国经济能否逃脱盛衰周期?   
丁丁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ZT: James Kynge - 中国经济能否逃脱盛衰周期? (210 reads)      时间: 2004-5-08 周六, 上午12:3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19世纪,当美国为其经济优势地位奠基之时,这一进程曾被不少于10次的盛衰周期而打断。狂热的投资风潮,无常的国际资本流动,频频出现的供求失衡,均成为这个未来超级强国的青春期特征。


两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正在搭建物质、社会和市场基础架构,以此作为依托一跃成为超级大国。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受到类似19世纪震撼美国的那些力量的冲击;但在中国,这些力量被人口问题放大了:目前中国的人口比1800年的美国人口大约多260倍,当时美国只有500万人。

中国雄心勃勃。它的钢产量已超过美日两国的钢产总量,但它还在大力扩张产能。去年,中国消耗了全球40%的水泥供应量;而它对金属矿产与谷物的庞大需求已使之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国。2004年,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这种胃口与活力的结合已使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并成为泛亚地区经济复兴的推动力。虽然官方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9.1%,但一些独立经济学家提出,实际数字接近11%或12%。

然而,上述种种都已引发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目前的繁荣景象(就像19世纪美国的景象)仅仅预示着即将来临的经济萧条,还是更可持续的经济腾飞的先兆?

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歧大得惊人。彼此竞争的香港经纪公司在各自分析数据后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就连中国政府对此似乎也不确定。中国一位重要的经济计划制定者马凯本月承认,有关经济是否过热尚无共识。

但在过去两个月间,《金融时报》对公司首席执行官、经济学家、行业专家和普通商人进行了许多采访,最后得出一种印象:除非全球经济或美国经济遭受突然冲击,否则令中国面貌一新的势头不会衰竭。而且,虽然有一两个需要警惕的地方,但在整个经济领域并无投机性泡沫膨胀。

驻香港的经纪公司里昂证券亚太公司(CLSA Asia Pacific)首席经济学家吉姆•沃克(Jim Walker)相信,在过去几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为中国发生与日本类似的可持续性转型创造了条件。在1973年之前的27年间,日本发生了可持续性转型,期间日本年均经济增长率达8%。

“(中国的繁荣)必定会以流泪告终,”沃克先生说,“但也许不会在今后10年乃至20年内以流泪告终。然而,前进道路上会有很多磕磕碰碰。”

沃克先生和其他看好中国的人士认为,一些千载难逢的变革汇集起来,已把中国长期积累的、被压抑的需求释放出来,看来这些需求还将喷涌数年。例如,1999年中国政府采取鼓舞人心的举措,提升私营企业家的地位;加之本月中国全国人大决定,将私有财产权不可侵犯写入宪法。这两项举措均已产生显著效果。

在过去一年中,银行发放给私营企业的贷款猛增,从而推动了中国这一最高效经济领域的发展。虽然国有企业仍在一些方面受到优待,但中国政府正努力为私营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此举既创造了充满活力的就业来源,也迫使国有企业加快采取行动,否则政府将切断援助。

四川省副省长黄小详说,今年四川省将对私营或外国合作伙伴提供500多家国有企业的并购机会。云南省副省长邵琪伟表示,目前云南省非国有行业的比例为30%,预计2005年将升至50%。

这些变化表明,中国长达25年的巨变已进入最后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从保守的共产主义经济体变为竞争激烈的原始资本主义经济体。这些改革所释放的活力很难量化,但其效果不仅体现在富裕的东南沿海地区,还日益在四川、云南等内地显现出来。

同样难以衡量的是消费信贷革命产生的戏剧性效果。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大城市推行的住房私有化政策巩固了这场革命。由于全国人大已决定把保护私产权写进宪法,预计此后这一进程将会加快。

北京居民李皇义(Li Huangyi,音译)的生活经历,就象征着一些正在发挥作用的力量。1996年,他是千百万“铁饭碗”雇员中的一个,每天早晨踩着凤凰牌自行车去政府单位上班。当时他的月薪只有区区1000元人民币(合120美元),但他过得很舒服。他的住房、儿子的教育、家庭医疗支出、他的养老金和水电煤支出,都得到政府的大力补贴。

1998年,他以相当于市价两折的价格从政府手中买下他的公寓,这个价格反映了他为单位工作24年而享受的待遇。自那以来,这套公寓的市价已翻了一倍多,而李先生也已利用了他这笔资产。“我用房子做抵押获得汽车贷款,然后把汽车租给一个经营包车服务的亲戚,”他说,“现在我正考虑再次利用这套房子,把它做为抵押,为儿子读MBA筹一笔教育贷款。”

这种信贷扩增现象不仅出现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而且还遍布沿海地区和中国内地。八年前,极少有人拥有自己的住房,而按揭贷款从很大程度上说还是个陌生概念。但如今,在多数沿海城市,私人住房拥有者的比例已升至60%以上,从而推动了新兴中产阶级的产生,其数量可能已大大超过1亿人。

不断产生的财富已开始向内地扩散。仅5年前,江西南昌和安徽芜湖等城市还是经济停滞的贫困地区,而今,公路和铁路的大举修建,已使它们变为繁荣的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之间的交通中心。

南昌市市长李豆罗说,新的公路和铁路纽带促进了制造业生产从沿海向内陆迁移,以利用那里制造业每月600元人民币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比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的相应工资水平要便宜30%。

“如今以南昌为中心,约6小时内你就能接触到周边4.5亿人口,”李先生说。他补充说,在过去两年中,格林柯尔(Greencool)、美的(Midea)、TCL和东元电机集团(Teco)都已把工厂从沿海地区搬到南昌,这些全是大型电子消费品制造商。

此类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不能用收费公路或铁路每年的营收来衡量。正如19世纪伊利(Erie)、韦兰(Welland)及伊利诺斯-密歇根(Illinois-Michigan)等运河的修建帮助打开了广袤的美国腹地,中国近几年兴旺的基建势头也已开辟了非常庞大的潜在内陆市场。

交通设施的出现还帮助推动了另一项结构性改革。在过去十年中,共产主义时代对中国人生活和工作地点的限制已逐步放松,官方数据显示,这已导致约9800万农民从农田迁入工厂,或去城市从事其他工作。

这一规模庞大且不断膨胀的人口迁移,已产生了真正的经济效果。去年,外出打工者把存下的总计3700亿元人民币收入寄回或带回家,这一数字是今年中国政府全国财政刺激计划的资金规模的三倍多。

尽管有约8亿人口的农村经济还陷在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中,但有迹象表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开始上升,这种需求主要是受外出打工者汇款的推动。农业部一项研究发现,去年电视机、空调和洗衣机等物品的消费上升了17%,合平均每户农村家庭92.4元。

中国希望,假以时日,许多劳动力移民将成为城市永久居民。中国计划创造条件,在2020年之前让3至5亿人从乡下迁至城镇,这种迁移将推进消费,并创造对新住宅的庞大需求。中国的增长不缺乏动力。然而温家宝总理主持的政府非常担心。他向全国人大表示,中国必须避免陷入盛衰周期。

这似乎是过高要求。不单美国在其早期历史中经历了剧烈的运势起落,与中国相邻的经济体的发展也一直反复无常。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1990年台湾经济泡沫破裂,亚洲小虎经济体也在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饱受磨难。

应该在这一背景下理解温先生本月发出的警告,他称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关口”。他对过度投资、通货膨胀和刚出现的能源及原材料短缺的忧虑,表明他希望将来不要碰到麻烦。

这些忧虑并不表明,中国政府将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方面对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踩“急刹车”,哪怕对确认的钢铁、铝业、水泥和房产等领域的投资过热趋势,也不会这么做。

相反,温先生的政府正计划采用一种渐进措施,对一些领域降温,同时刺激另一些领域的活动。总体上,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表示,政府希望看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略低于去年的水平,但不要放慢到官方7%的目标增长率。“7%的目标只是个政治信号,”一位官员说。

对于钢铁、铝、水泥和房地产等投资过度领域的政策,国家最高经济计划机构——国家发改委的一名官员描述说,这种政策在不妨碍追求高水平新项目的同时,能清理低水平不赢利的产能。

国家发改委的这位官员表示,这种过程在铝业已经很明显。在过去3个月中,氧化铝价格高昂,电力成本上升,已迫使约40万吨低水平产能关闭。

然而,国有铝业领头羊中国铝业(Chalco)副总裁陈基华说,像中国铝业这样高效率的生产商,今年还计划大规模扩张。

在许多观察家看来,中国2.2亿吨钢铁的庞大产能无疑是泡沫形成的初期征兆。但尽管如此,中国政府暂时尚未停止对新的8000万吨产能的建设。

“中国并不存在钢铁供应过剩或产能过剩的情况,”北京梅塔科咨询服务有限公司(Beijing Metals Consultancy)负责人许中波说,“我们去年必须进口约3000万吨钢铁,我们需要关闭大量低水平钢铁产能,但那并不妨碍高技术工厂的建造。”

然而,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一旦有迹象显示,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钢厂不顾需求疲弱而继续生产,发改委就可能会设法关闭那些不符合环保或效率标准的钢厂。

有人觉察到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事实:尽管中国已用了25年时间推进自由市场改革,但为避免经济陷入困境,它似乎仍要依赖陈旧的行政手段。

但另一些人指出,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PBC)之所以迟迟不愿通过升息来对经济活动降温,是出于其他考虑。如果利率上升,就将吸引更多“热钱”涌入,这几乎肯定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此外,升息可能会抑制刚刚复苏的消费支出,而中国政府正依靠消费支出状况来证明,在一些行业增加产能是正确的。

“消费者会成为救星,”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大中华证券业务主管李晶(Jing Ulrich)说道。“现在的消费市场要比十年前强大多了,十年前还没有消费信贷,汽车销售也几乎没有。”

亚洲汽车资源(Automotive Resources Asia)负责人迈克尔•邓恩(Michael Dunne)表示,他预计今年轿车销量将比去年提高20%多,增至240万辆。到2008年,由于价格下降以及贷款更为普及,预计汽车年需求量将达400万至450万辆。

邓恩先生没有发现汽车领域有显著产能过剩或投资过度的迹象,而汽车行业是钢铁需求的驱动力之一。他说,如果出现这种情形,汽车公司会遏止扩张计划以适应市场状况。

人们看好中国在可预见的经济前景,尽管如此,但是假使出现几种情况,就有可能打乱北京精心安排的计划。

首先,人们担心煤炭、电力、原材料的紧缺,以及港口和铁路的运力匮乏,可能将汇聚成一种通胀趋势。一旦如此,央行就不得不升息,这样人民币就有可能升值。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就目前而言,消费价格指数(CPI)似乎相对比较稳定。虽然存在缺陷,但该指数是政府衡量通货膨胀的领先指标。今年1月,消费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上涨3.2%,达6年来的最高增长水平,随后,2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已降至2.1%。

另一个主要的灾难性情景是,全球经济或美国经济遭受突然冲击,打击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去年,中国出口增长50%,至4800亿美元,为外国直接投资提供了动力,并为来自中国贫困地区的外出打工者提供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无论是碰上运道不济,还是国内过度繁荣,最终都将导致中国灿烂的增长阶段衰退或消失,正如历史上所有新兴经济体所经历的那样。

当那一天降临时,经济崩溃的景象也许会十分惊人,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作为亚洲新兴经济强国的中国,其动力似乎还非常强劲,足以带动自己前行一段时间。

译者/李功文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79629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